黄脂木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大黄鱼您吃到的都是养殖的,还能吃到野生的
TUhjnbcbe - 2023/1/10 1:55:00
泉州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8720484.html

——做一顿煎烧大黄鱼引发的思考

题记:和网上流传“人穷到把大闸蟹当饭吃”的照片不同,我国曾有十几年的时间,实实在在的把大黄鱼当饭吃,还是大面积,全覆盖整个东南沿海以及辐射地区。一口气把大黄鱼吃到几乎断子绝孙,花再多的钱也很难买到。可是如今大黄鱼很好买,超市放量供应,网购当天到货还免邮,价格便宜,十几块一斤。故事有点曲折,我们就从大黄鱼说起。

童话中的王子

——身披黄金甲,只能夜晚有。

大黄鱼恐怕是最迎合国人审美观的鱼了。不是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它是浑身披挂黄金袍。灵动黄亮金灿灿,跟真金的颜色毫无二致。而且因为活体的律动,更是给黄金色增添了生命的魅力,显得尤其出色,贵气。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捕捞黄鱼的渔民形容,一网起来,满海金光闪闪,感觉坐上了金銮殿。

不过大黄鱼的金黄色彩,却是会变的。渔民们很清楚,大黄鱼有着变色龙的某些特性,身上的金黄会跟着光亮变化。光线越弱,金色越重,到了白天,就成了银白。所以,捕捞黄鱼要在夜晚,它又出水很快就死,死了不再变色,金黄色就随身携带了,不再变回银白。我们买鱼就会知道,金黄的大黄鱼是夜晚捕捞的,银白色是白天捕捞的。

——会唱爱情歌。

很多鱼都会发出声音,但都不是大黄鱼那样声响。其他鱼只能发单个声调,大黄鱼却能发出多种腔调,老渔民把它细分到9腔13调7个音域,为高、低、轻、重、薄、淡、散。想来是还没进化到人类音乐水平,否则不比爱乐乐团效果差。起码的大黄鱼唱起来是多少亿条大合唱,爱乐乐团才几个人啊?

当年大黄鱼群存在时期,所有出海渔民都有幸欣赏到他们的音乐。他们的形容,听到大黄鱼的叫声,就像得到“新人入洞房”指令一样的兴奋。大黄鱼的歌声,也不是天天唱,只在发情期,每年的4-6月求偶才叫。公鱼咕咕声大,像青蛙叫;母鱼滋滋声细,像煤油灯燃烧的声音。他们有着相对固定的洄游路线,产卵场地,所以就形成巨大种群,因此也给自己招来灭顶之灾,渔民捕捉鱼讯,根本不需要费什么事,只要去到他们的洄游路线或产卵场地,听到声音就是,然后轻易的一网打尽。

——脑壳长石头。

大黄鱼身体结构还有个特殊的地方,头里面长有两块石头,叫做“鱼脑石”,学名叫“耳石”,所以黄鱼还有另外的名字,叫“石首鱼”。这两块石头有着重要作用,一是保持身体平衡,再是传递和接受声波。也正因为这个特性,被人们掌握利用,轻易让它们集体命丧黄泉。细节在下部分细说。

曾经的辉煌

——我国大黄鱼是世界顶大的种群。

我国的大黄鱼分布范围,北起黄海,南至琼州海峡,均在我国海域之内。每年4-6月,大黄鱼进入繁殖期,大黄鱼群从深海越冬海域出发,洄游到沿岸入海河口,产卵繁育。然后又在近海洄游,到了冬天再回到深海越冬。这期间,会形成春、秋两个鱼讯,鱼群集中,又在沿岸洄旋,就成了渔民围捕的主要猎物。

大黄鱼的活动规律和种群规模,就这样年复一年,年年不变,不知道循环延续几千年,大黄鱼的美味却早被人们享用。唐代诗人杜甫的《黄鱼》,证明着那个时候已经种群非常庞大了,人们也早就有了成熟的捕捞方法:

日见巴东峡,黄鱼出浪新。脂膏兼饲犬,长大不容身。筒桶相沿久,风雷肯为神。泥沙卷涎沫,回首怪龙鳞。

后人对这首诗做过很多解释,我们不管有多少种说法,但从大黄鱼和鱼群的角度去理解,鱼肉之肥美,人吃不完还有喂狗的份,洄游的鱼群声势浩大到群龙戏海一样。

——大黄鱼是我国主要的经济鱼类资源。

我国海洋经济鱼类资源前四位是: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墨鱼,其中大黄鱼稳占第一。在我国四大海洋渔场(黄海、舟山、南海、北部湾)中,又以舟山渔场产量最大,曾与世界最大的纽芬兰和秘鲁渔场齐名。舟山渔场名扬世界恰是因为大黄鱼。海洋里的大黄鱼种群有多大无法知道,但看捕捞量就大概知晓规模。在捕捞高峰的年,全部捕获大黄鱼20万吨,仅舟山渔场就占16.81万吨。

——大黄鱼的种群分类。

大黄鱼因越冬区、洄游路线和觅食产卵海域,形成有三大种族群。其中:

●东海种群,越冬区域在三个海区:江外、浙闽近海和大沙。产卵范围在朝鲜西南部、吕泗洋、岱衢洋、官井洋等区域。这个种群的个体特点是寿命最长,能活到29岁;

●粤东种群,主要产卵范围在台湾海峡,牛山岛、九龙江外群岛、汕尾外海等区域。这个种群的寿命最短,可活到9岁;

●粤西种群,主要产卵范围在包括硇洲岛和徐闻等海域。这个种群的个体能活到17岁。

有记录的野生大黄鱼最大身长毫米,体重3.8千克。

大黄鱼的涅槃

——大黄鱼助力国人渡过最困难的时期。

看多年前的老渔民采访录,在对大黄鱼的喜爱之余,多了份尊重。说是唐宋以来,每年的谷雨到夏至,大黄鱼的汛期内,捕鱼从未停歇,鱼群从未衰竭。因为没有过度捕捞,在过去个体生产条件下,也无法形成过度捕捞的能力。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国初期,多年战争废墟上建立的新中国,物质短缺程度可想而知。首先的粮食,吃的要基本满足,不能饿饭,吃饱了才有力气搞建设。我国是农业基础,靠天吃饭,粮食产量一时半会搞不上去,就在现有资源上挖潜。海洋大黄鱼首先被盯上,这么多现成的食物,想办法赶紧的搞上来,解决吃饭的燃眉之急。于是,年就开始了成规模的捕捞作业。

五十年代我国的海捕水平,还是小木船,摇撸撒网的原始状态,面对浩如烟海的大黄鱼群,了不起一次捞个几百几千斤,能把船舱装满,已经很了不起了。千百年来都这样捕捞大黄鱼,种群不受丝毫的影响,因为这个量太小,不足以撼动这个巨无霸群体。可是这时的社会条件不一样了,有了集体的智慧,有了群体运作。为了多快好省的捕获大黄鱼,科学家们根据大黄鱼的生理结构,研究出来特效捕鱼法,叫做“敲罟围捕法”。

——敲罟围捕法。

这个捕大黄鱼的方法要单独挑出来说,因为就这么个简单法子把大黄鱼捕个绝种。办法确实原始,就是把长毛竹打通,一头插入水里,木船沿边绑一排,见了鱼群,船上的人一齐使劲敲竹子,发出巨大声响。后来改用榽栌树干,船那么长,尺把粗,中间掏空做成木鼓,横架在船两边,众人敲起来声音震天。从而引起大黄鱼脑袋内两块耳石的共鸣,近处的昏死翻肚漂上来,远处的逃跑,正好中了圈套,赶到一处下网捞起。

这个方法是潮汕渔业部门研究发明的,年3月,最先派了两名技术员到福建的东山和诏安县,传授技术。第二年就被福建省水产局作为

一种近海的先进作业

推广全省,进而迅速传播到温州宁波等地。

——最后的围捕盛宴。

对大黄鱼的大围剿,一共有过三次。

初期的围捕,人们还有着传统的生态保护意识,发现这种方法虽好,但是涉及范围内,大小鱼都被震坏。即便网住后再放了小的,也活不成。于是,政府管理部门很快叫停。不过在那时,还是小木鱼船,撒网作业,对鱼群整体破坏性不大,但对局部造成严重影响。据统计,年捕捞大黄鱼就达到17万吨。那时还没有冷冻保鲜设施,大黄鱼又腐烂的快,大个的卖的贱,小个的没人要,海边渔场扔的到处都是。

到了六十年代,捕鱼工具有了较大的进步,渔船有了机动化,也有了拖网。敲罟法有了更好的用武之地,就着三年自然灾害的场景,-年又开始了真正意义的围捕。但也很快被叫停。

最后的疯狂发生在众所周知的岁月。从年持续到年,这时候捕鱼设备有了很大的提高,大铁船,捕鱼仪器,大拖网。捕鱼地点也由近海产卵区域延伸到越冬场地。大黄鱼无处可逃,老巢都倾覆。年,敲罟围捕法被政府严令禁止,可是,大黄鱼已经没了。年才捕到0.万吨。

经历过的人们还能记得,那时候的大黄鱼比米还便宜。大黄鱼一斤0.1元,小黄鱼0.06元。同期的大米0.12元,猪肉0.6元,火柴0.02一盒。

大黄鱼的回归

——天价野生大黄鱼。

年一天的晚上,久违了的野生大黄鱼突然出现并窜红网络。这年的9月23日,浙江奉化一渔民捕到一条4.9公斤重的大黄鱼,卖了14.8万元人民币。这条鱼的出现,重新引起全社会对大黄鱼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黄鱼您吃到的都是养殖的,还能吃到野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