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学家韩愈曾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回首往昔,周恩来总理曾向记者坦言,在他的少年时代有一位恩师,不仅为他传道授业解惑,还引导他走向革命之路。
此人,名曰高亦吾,是与毛主席的恩师杨昌济、徐特立同时代的人,正如同毛泽东在成为国家主席后依然尊徐特立为师,周恩来对高亦吾也是终生难以忘怀,在高亦吾先生去世后,周总理对其家人更是关怀备至。
愈斗愈勇革命者
年,山东省章丘县,一户在当地颇有名望的耕读之家喜得麟儿,父亲怀抱儿子,喜不自胜,为儿子取名高守铭,字盘之,号亦吾。
高父恪守祖辈勤劳恬淡、不慕名利的家风,在耕作之余,常将高亦吾抱在膝头,一句一句地教他读儒家经典著作。
在父亲的教育下,高亦吾自幼勤奋好学,加之天资聪颖,在12岁时就读完了四书五经。在16岁时,他已经能够独立开设私塾,教授乡里幼童读书。
就在他成为教书先生的一年后,年,历时天的戊戌变法失败,戊戌六君子被斩首于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
获悉这一笑意,少年高亦吾痛心不已,当得知在六君子被斩首前,竟有麻木不仁的群众对着他们嬉笑、扔菜叶,他对国民的愚昧深感痛心,决心要以教育来教化民众。
若高亦吾自此按照一个乡间教书先生的路走完一生,倒也顺遂平稳,但在成为教书先生的第十年,高亦吾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他要报考当时的山东高等学堂(即现在的山东大学)。
当时高亦吾已经26岁,一个将近而立之年的人不肯安分谋生,而要去考被彼时绝大多数人都无法理解的“高等学堂”,这无疑于平地起波澜。
面对亲友的不理解,高亦吾终于道出了他这些年深藏在心中的苦闷,“旧学不能启迪民智,更不能救国。”
在10年的教书生涯中,高亦吾耐着性子教授学生儒家经典,却发觉这已然不是新时代所必需的东西,新时代需要新的学问,他想要去学习。
经过多次解释后,高亦吾征得家人的同意,他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考试,进入山东高等学堂历史科。
彼时,恰逢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在山东各地的中高等学校发展组织。
在听过多次同盟会的宣传后,高亦吾被“三民主义”的全新思想所吸引,他手捧孙中山的著作,如获至宝,资产阶级革命民主的思想开始在他心中萌发。
这一时期,高亦吾还阅读了大量同盟会主办的报刊,并参加了同盟会开展的革命活动。
很快,高亦吾成为了同盟会的一员,他跟随这些志同道合的战友,积极展开反对腐朽的清政府和反对帝国主义的行动。
身为革命者,高亦吾展现了过人的组织领导能力和非凡勇气,加入同盟会时日不多,他就在萧少瑜老师的引导下,与同学方雨之等人共同组织了“乐群学会”和“玫瑰花诗社”。
高亦吾领导这两个学生组织站在了山东高等学府反清反帝斗争的第一线,他们多次以“中国革命”和“中国存亡”等为题赋诗作文,并时常走上街头,发表革命演讲。
年,行将就木的清朝政府在帝国主义的威吓下,卑躬屈膝地将由山东民间集资修建的铁路、矿山等交由德国经营。
消息传出,山东各界爱国人士愤慨不已,高亦吾和学生组织的同学们不顾个人安危,他们愤而剪去长辫,脱去长衫,走上街头游行抗议清廷的无耻行径。
这群年轻的革命者愈斗愈勇,在他们的奔走呼号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团体加入了抗议的行列,并在山东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罢课闹学潮运动。
在此期间,以文辞犀利见长的高亦吾写出了令清廷胆寒的战斗檄文《伊奴出关》。
此文在民间广为流传,引起了时任山东巡抚周玉山的注意,他一方面下令手下想尽办法销毁所有《伊奴出关》,一方面亲自签署通缉令,缉捕高亦吾。
闻讯后,同学们趁着夜色,掩护着高亦吾逃出济南,远赴东北。
清廷缉捕高亦吾无果后,将一纸逮捕令发到了他的老家章丘县,章丘县衙一众人在高家翻箱倒柜一通乱翻,不见高亦吾。
这群清廷的走狗恼羞成怒,转而带走了鬓发花白的高亦吾母亲,老人被带入大牢,后经高父多方筹措钱财才将高母从狱中救出。
亦惊亦险师生情
年底,高亦吾辗转来到沈阳,初到沈阳,他投奔至族兄门下,族兄知道他在章丘老家开私塾的事,建议他去应聘教师。
自年少为师起,高亦吾心中就有了教育救国的理想,因此他听从了族兄的建议,去往正在筹建中的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今沈阳六中)应聘,后成为模范小学的历史和地理课老师。
年秋,时年十二岁的周恩来随伯父周贻谦转入东关模范学校就读。
在高亦吾的课堂上,周恩来惊奇地发现这位老师与众不同,他不留发辫,不穿长衫,一头短发,一身西服,精神奕奕。他也并不像其他老师一般照本宣科,他会结合当时的国情,启迪同学们的爱国情怀。
此时高亦吾虽身在关外,但作为同盟会的一员,不改爱国革命之心。
在地理课上,他会愤慨地指出我国的那些土地已被列强分割占据;在历史课上,他会慷慨激昂地向同学们讲述我国自清末遭受的欺凌,以及义和团运动和戊戌变法等革命事件的始末。
这一切让年少的周恩来深受震动,他对高亦吾先生充满了尊重,在课下时常向先生请教,并在言谈中吐露了对革命的向往。
而高亦吾对这个英武挺拔且有革命之志的少年也十分欣赏,师生二人时常促膝谈论该如何救国图存,高亦吾还拿出他保存的国内外进步书刊赠与周恩来。
这其中,邹容所著的《革命军》一书最令周恩来震撼,那位亡故时不过二十岁的的年轻人,在书中用直率豪放的文字表达了对革命的无限向往和赞美,这更加激发了周恩来心中的革命斗志。
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广州起义惨遭失败,林觉民等革命党人壮烈牺牲,他们的遗体被埋葬于广州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七十二烈士的事迹经由高亦吾沉痛地讲述后,更增添了几分的悲壮,少年周恩来听得义愤填膺,恨不能即刻投身革命,推翻腐朽的清廷。
年初,辛亥革命爆发,高亦吾果断抛却个人生死,组织领导爱国师生走上街头,举行游行示威活动。
在高先生的带领下,周恩来随着他振臂高呼,“驱鞑虏,立民国!”
游行结束后,周恩来回到学校后当众剪去发辫,喊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
年,周恩来即将赶赴天津,去往南开中学读书,临别之际,高亦吾先生知道周恩来有名无字,特意写下两字“翔宇”曾与他最为钟爱的学生。
周恩来自然知道先生对自己寄予的厚望——希望他如大鹏鸟展翅翱翔于浩渺无垠的宇宙之中,他珍重地接过先生的墨宝,表示从今以往就以”翔宇”为字。
高亦吾深感欣慰,他始终不舍周恩来,坚持相送,师生二人一同走出校园,高亦吾突然站定,指着沈阳街头的外国领事馆愤慨道:“恩来,你看,这些列强不但瓜分了我华夏土地,还从清政府手里不知捞去多少民脂民膏,可恨至极!”
老师的话令周恩来不由地攥紧拳头,他郑重地看向高亦吾,“先生,我不会忘记如今之辱,将来我定要血洗国耻。”言罢,周恩来向高亦吾深鞠一躬,师生就此作别。
此后三年,二人一直有书信往来.
三年后,东北地区时局不稳,高亦吾辞去教师的工作,赴一所公署北平任职,周恩来先后两次前去探望老师。
久未谋面的二人促膝而坐,畅谈如何革命救国,酣畅淋漓。
第二次见面后不久,高亦吾得知周恩来因组织革命活动被捕入狱,他心似油烹,即刻赶赴天津,多方奔走,拿出多年的积蓄打通关系。
最终,周恩来毫发无伤地脱离牢笼,得知老师为救自己几日未合眼,且花费不少后,周恩来感动不已,要偿还老师。
高亦吾坚决拒绝,他紧紧握住周恩来的手,“翔宇,珍重!”
越久越醇总理情
岂料,师生二人这一别,竟是永诀。
返回北平工作不久,高亦吾接到了故乡的邀请,他决定回到济南,在山东省建设厅工作。
自幼生长于章丘,高亦吾深知章丘因缺水,民生艰难,因此他曾两度建议在章丘兴修水电站,用于灌溉,但均被驳回。
见当局毫不关心民生,高亦吾心灰意冷,他在年的“七七事变”之后决然辞去公职,从济南回到了章丘老家。
时任章丘县长的郭德夫对高亦吾早有耳闻,郭德夫上门请高亦吾出面建立新校,高亦吾初回乡,自然需要工作,但他从言谈中听出郭德夫是个亲日派,顿生厌恶,当即谢绝了对方的邀请。
此后,高亦吾去往章丘县西关的一家私塾任教,两年后,章丘陷落,高亦吾不愿做亡国奴,举家赶赴济南。
在济南,一家人生活困顿,有人敲开了高家的门,告诉高亦吾在某公署有个“肥缺”,他可以举荐高亦吾前去,只要一到任管保大把钱到手。
但高亦吾却断然拒绝,他知道那个公署中从上到下都是汉奸,全是替日本人办事的,来人不解,“有此等好差事,何必自苦?”
高亦吾的态度很坚决,“如今国家蒙难,不能上阵杀敌,已是憾事,若为敌效劳,岂不愧对华夏祖先?”
此后,高亦吾经过多方找寻,终于在济南小布政司街租到了合适的房子,他重操旧业,开起了学馆授课。
年,高亦吾全家于困顿中在济南度过了春节,高亦吾本想在年后重新开馆,却突然病倒了。
他得了脑膜炎,限于当时的医疗条件,很难治好,自知时日无多,高亦吾吩咐儿子高肇甫携全家回到了老家。
在章丘,在多日诊治无效后,高亦吾生命垂危,在临终前,他环顾家人,最后给儿子留下遗言,“我日常和周恩来通信,你今后也要如此,若你生计无着,也可去找他,你跟着他不会走错路。”
年2月初,高亦吾病逝,终年60岁。
在父亲去世后,高肇甫按照父亲生前的嘱托,给周恩来写信,但由于当时处于战乱中,周恩来四处征战,去信没有回音。
直到年7月,高肇甫再次写信,这一次他收到了周总理的回信,总理邀高肇甫入京详谈。
在北京中南海,总理和高肇甫深谈三个小时之久,在高肇甫谈及高亦吾亡故详情时,总理不禁泪光点点,想起了多年前老师的音容笑貌。
此后,一生从未给任何一位亲属安排过工作的周总理,将高肇甫安排在了政务院档案室工作。
而高肇甫也并没有辜负总理,他主动申请去地方工作,并在山东淄博矿务局一手建立档案室。
年,总理邀高肇甫全家入京相聚,餐桌上总理十分和蔼,时不时亲自为高肇甫的小儿子喂菜。
饭后,总理和他们全家一起合影留念,这张照片成为了高家人永久珍藏的宝贝。
两年后,听闻师母亡故,周总理亲令人为高家人寄去元安葬费。
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高家人听从总理生前葬礼一切从简的安排,并未上京。他们满怀悲痛,在家中摆放祭坛,用整整七天来怀缅总理。
此后,邓颖超依旧记挂着高家人,她亲自通过有关部门照顾高肇甫的生活,年,在高肇甫兄弟二人入京时,邓颖超在家中设宴招待。
年,高肇甫过世,终年9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