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脂木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为何贾府主仆及外人都忽视贾家败落的事实请
TUhjnbcbe - 2022/12/11 20:24:00

读《红楼梦》,从第一回到第八十回,我们会发现,无论是贾家主仆还是与贾府有些来往的外人,都会或有意或无意地忽视或无视一个客观事实,那就是贾府已经败落了。

《红楼梦》里少有清醒的人能看到这一点。古董商人冷子兴是一个,荣府重孙媳妇秦可卿是一个,荣府管家林之孝也是一个。此外,探春、黛玉也都能正视这个事实。

绝大多数人,或是看不到这个事实,或是无视这个事实,还有的是看不懂这个事实。

有人在掩耳盗铃自欺欺人,比如贾母和王熙凤。她们曾站在管家媳妇的角度上,每天审视家里进账和出账,她们对此事看得比别人都清楚,但最终却几乎无一例外地选择无动于衷得乐且乐。

贾母和王熙凤,这两个可称为是贾府里最聪明最精明女人这样做,原因在于这是一件她们不想看清也不想面对,同时还无能为力的现实,对她们而言,装聋作哑才是最好的办法。

有人看得清楚却绝不多话,比如贾珍。他知道那府里为了迎接贵妃省亲,已经把家底都掏空了。如果过几年再省亲一回,只怕就精穷了。

贾珍不是个负责的人。他既不想为家族担负责任,也不想为子孙后代担负责任。

但也有人觉得贾府垮不了,即便撑不住了,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拔一根汗毛比我们的腰还粗”,他们是贩夫走卒、乡野村妇,比如贾家宁国府的庄头乌进孝和前来荣国府打秋风的刘姥姥。

他们总觉得这样的大家族,轰轰烈烈,一时半会倒不了,就是倒了,也比穷人家要富贵得多。

他们还觉得既然家里出了个当妃子的女儿,这妃子回来一趟,建了那么个大园子,娘娘和万岁爷岂有不赏的?

这些想法,当然只是他们未经调查了解只凭个人想象的一厢情愿。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看待问题的视角太单一。

在《事实》这本书的第八章所介绍的几个实事求是的方法中,就提到两点,一个是要检查自己的想法,一个是要注意不要被自己有限的经验所束缚住。

刘姥姥和乌进孝,一个是生活中京城脚下的贫苦农民,一个是生活在北方的豪门奴仆。两人同样精于世故,阅历不凡。尽管如此,在面对贾家这样的公府侯门,他们依然显得浅薄而卑微。这并不奇怪,他们所在的阶层或所处生活环境决定了他们无法与贾府的主子们平等对话。

乌进孝笑道:“那府里如今虽添了事,有去有来,娘娘和万岁爷岂不赏的?”贾珍听了,笑向贾蓉等道:“你们听,他这话,可笑不可笑?”贾蓉等忙笑道:“你们山坳海沿子上的人,哪里知道这道理。娘娘难道把皇上的库给了我们不成!她心里纵有这心,她也不能作主。岂有不赏之理,按时到节,不过是些彩缎、古董玩意儿;纵赏银子,不过一百两金子,才值了一千两银子,够一年的什么?这二年,哪一年不多赔出几千银子来!头一年省亲,连盖花园子,你算算那一注共花了多少,就知道了。再两年,再省一回亲,只怕就精穷了。”贾珍笑道:“所以他们庄家老实人,外明不知里暗的事。黄柏木作磬槌子——外头体面里头苦。”

这里,脂批评道:“是庄头口中语气。”

这证明了一个事实:人很难突破自己观念和见解的局限去认识一些其他的事物。

乌进孝虽生活在远离京城的地方,但作为贾家管庄子的庄头,在当地,大小也算个富户了。每年年底在路上走个把月,押着年货进京,虽不是没见识的人,但却也和刘姥姥一样难以理解贾家的难处。这是因为他的圈子从未真正达到富贵阶层,以他的身份,他在当地一定不缺钱,也应该不缺见识。

只是,到了皇城根下,他这个庄头就成了贾珍、贾蓉父子口中的“山坳海沿子上的人”、“庄家老实人”了。见识远远跟不上。

再以贾家的败象来举正面的例子。林黛玉、薛宝钗、贾探春都是看出这败象的小姐。三人因身份、性格不同,有不同的表现。

黛玉曾和宝玉话家常,说自己每常闲了,替他们一算,出的多进的少。宝玉不爱听这类话,只是打哈哈说管他怎么短了,也短不了你我二人的。黛玉无语,只得去找宝钗说闲话了。

黛玉是贾家的外孙女,不宜多事,且她的身体状况和性格也不会让她在贾家家事上花费太多精力和心思。她只微露此意,不多说了。

对比黛玉,宝钗和贾府的关系更远了一层。但宝钗是经过家族没落的人。她的成熟让她能清醒理智地应对,她生活朴素,衣裳常半新不旧,身上没有富丽闲妆,她已通过自己这种方式,为将来可能的困苦生活做了准备。

值得一提的是探春。她是贾家小姐,在未曾管事之前,就已经留意到家族的未来堪忧。因此,去了一次赖大家吃酒,她就精明而又细心地请教他家女儿,才知道她家小花园一年的收成如何,又是如何管理,这才略懂了点经济,才知道原来一个枯荷叶,一个破草根子都是值钱的。

探春精明而细心的同时,也有一种谦虚的态度。她肯向赖家女儿请教,这说明在她眼里,身份地位的高低并不能局限她对于世事的留意和学习,只要她觉得有用,就会采纳。

《红楼梦》包罗万象,以时下流行的一些观点来看,也自能看出一番韵味来,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作者:端雅。欢迎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何贾府主仆及外人都忽视贾家败落的事实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