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脂木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彭子益先生16本书第8本伤寒篇三
TUhjnbcbe - 2022/5/21 18:24:00
白癜风早期能除根吗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90323/6987607.html
系统医学伤寒篇(三)太阳经下篇二十五章

太阳坏病结胸痞证

太阳坏病结胸痞整提纲一太阳一百十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太阳坏病结胸证十二章

太阳坏病结胸大陷胸证一太阳百十一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恼。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

大陷胸汤四十二

大黄六两

芒消一升

甘遂一钱匕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消,煮一二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大陷胸证二太阳百十二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鞕者,大陷胸汤主之。

大陷胸证三太阳百十三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时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大陷胸丸证四太阳百十四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痓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大陷胸丸四十三

大黄半斤

芒硝半斤

葶苈子半升熬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

上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

结胸忌下证五太阳百十五

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结胸烦躁症六太阳百十六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小结胸证七太阳百十七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小陷胸汤四十四

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洗

瓜蒌实大者一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瓜蒌,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藏结证八太阳百十八

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细小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藏结证九太阳百十九

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

藏结证十太阳百二十

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结胸脉法十一太阳百二十一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也。脉紧者必喉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结胸变证十二太阳百二十二

太阳病,二三日,不得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太阳坏病痞证十二章

太阳坏病痞证人参桂枝汤证一太阳百二十三

太阳病,外证未解,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人参桂枝汤四十五

桂枝四两

人参三两

白朮三两

炙甘草四两

干姜三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二太阳百二十四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方在太阳五),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大黄黄连泻心汤四十六

大黄二两

黄连二两

上两味,以麻沸汤渍之去滓,分温再服。

附子泻心证三太阳百二十五

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附子泻心汤四十七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另煮取汁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上四味,下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渣,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十枣汤证四太阳百二十六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十枣汤四十八

大枣十枚

芫花

甘遂

大戟

上三味等分,各捣筛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诸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平旦温服。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生姜泻心汤证五太阳百二十七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生姜泻心汤四十九

生姜四两

半夏半升

黄芩三两

黄连一两

炙甘草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大枣十二枚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甘草泻心汤证六太阳百二十八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其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泻心汤五十

甘草四两

大枣十二枚

干姜三两

半夏半斤洗

黄芩三两

黄连一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赤石脂禹余粮汤证七太阳百二十九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赤石脂禹余粮汤五十一

赤石脂一斤碎

禹余粮一斤碎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三服。

五苓散证八太阳百三十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方在太阳四十二

旋覆花代赭石汤证九太阳百三十三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花代赭石汤主之。

旋覆花代赭石汤五十二

旋覆花三两

代赭石一两

生姜五两

半夏半斤洗

炙甘草三两

人参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瓜蒂散证十太阳百二十二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诸亡血家不可与之。

瓜蒂散五十三

瓜蒂一分熬

赤小豆一分

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七,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合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者乃止。

经脉动惕证十一太阳百三十三

伤寒吐下后,发汗,阳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萎。

表里俱虚证十二太阳百三十四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太阳下篇坏病结胸痞证

大陷胸汤证

有热早下成结胸,脉沉,胸硬痛如攻,脉浮烦躁,陷胸死沉,用陷胸浮理中(长沙无理中之条理法,如此申明备用)

大陷胸丸

结胸亦有似柔痓项强,后折俯则痛,病连项兮须缓攻,变汤为丸,一宿动。

小陷胸汤证

按之始痛,名小结,不沉,另是浮滑脉,病势既轻,药亦轻,无水莫攻,但清热。

藏结证

胁下素痞,与脐接痛,引阴筋阴寒得;人静,舌滑,阳热无死证,莫攻,名藏结(无方可治)

结胸变证

误下利止,胸必结;不止不结利,胁热不结,头汗颈下,无小便不利则发黄。

桂枝人参汤证

未成阳明,下胸结;未成太阴,下痞塞;又痞、有利,桂枝人参汤变解表、里痞正诀。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痞濡恶寒,表未清热,瘀膈上、败中;因桂枝先解表,泻心汤后,大黄黄连取味最宜轻。

附子泻心汤

痞濡变硬,脉浮变沉,上热未去、下寒生;恶寒,下寒汗,上热,三黄加附亦泻心。

十枣汤证

痞硬,呕利引胁痛,气短,头疼,水格重,漐漐汗出作,有时不恶寒兮,十枣汤送。

生姜泻心汤证

汗解,痞硬,干呕臭,下利,雷鸣,胁水候中则虚寒,上浊热,生姜泻心立奏效。

甘草泻心汤证

误下下利数十行,完谷,痞呕烦,雷鸣,中气虚寒,胃有热,甘草泻心汤法最明。

赤石脂禹余粮汤证

误下下利,心痞硬泻心;理中利反甚,此下滑,非中焦,涩肠利水治方顺。

五苓散

本因误下,得心痞,泻心不解,渴烦起,小便不利,用五苓湿去,中复痞,自已。

旋覆花代赭石汤证

汗吐、下后,表已解;心下痞硬、噫气;在土败,胃逆浊填胸,补中,降浊此汤。

瓜蒂散证

证如桂枝,头项不痛,寸脉微浮,胸痞,筑气,冲咽喉;有寒痰,瓜蒂吐之,亡血勿与。

痞症经脉动惕表里俱虚

痞鞭,胁痛,气冲喉,眩冒,动惕,阳明柔,面青难治,黄易治,中气、津液各面求(长沙无方,理法如此)

太阳中下篇总结

表曰荣卫,里脏腑,坏病表里不清楚,坏入阳明与三阴,坏而又坏结痞数!

太阳下篇坏病结胸痞证

大陷胸汤解

阳明腑热,本应下也,但表证未罢,腑热为实,宜解表清热,方是正理!乃遽下之,表里紊乱,经热、腑热混结不分,必协热下利。

今下后,不协热下利,经气与腑气陷而复升,中气骤伤,升而不降,遂结于胸位。结胸者,经腑邪热与痰涎、水气结聚不散也。

胸有实邪,故关上脉沉,胸中硬痛,按之如石,方用大黄、芒硝下其结热,甘遂下气痰水也。结去而病愈者,结去则中气旋转,经气升降复旧也。

若脉浮而不沉,虽见结胸外证,而里气不实,中气离根;下之则中气亡,而人死。如结胸证悉具,还延日久,忽生烦躁,中气将亡,不下亦死,下之必死,须用温补中气之法。中气复旺,旋转有力,升降气活,结胸自消。如中复而仍不消,再下可也。但陷胸下法,只下胸间痰水,结热不下肠胃慎之。

大陷胸丸解

痉者,表病、汗多热盛;太阳经,行身之后。汗伤津液,经气枯缩,故项强而往后折俯,则痛也。

结胸而连项强,不毕完全在胸,可以一下而愈,须用丸,缓下。大黄、芒硝下其热,杏仁破其滞气,葶苈下其水饮,按法服之,须隔一宿,大便乃下。

一钱匕者,即一钱饯也;亦方寸匕之意。言药未多,少约有一寸方之量也。

小陷胸汤解

大结胸,不按亦痛,关脉沉紧;小结胸按之始痛,关脉浮滑,小结胸有热无水故也。黄连泄热,半夏降逆除痰,瓜蒌清涤浊垢也。

藏(脏)结证解

藏结者,外证,亦如结胸;肠下素有痞块,与脐相接,痛引宗筋,其阴寒凝聚;中气失根,人静不烦,舌苔白滑;无阳热之证,此纯阴,无阳之死证也。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细小、沉紧也。

结胸变证解

利协热者,下利而协有热也。若不结胸,但头上汗出,余处无汗,小便不利,湿热停于身,必发黄也。结胸脉法,太阳病下之,其脉促而不结胸者,经气未陷,必从外解也。

寸脉浮者,胸上有邪气,必结胸也。脉紧者,表热被迫,必苦咽痛也。脉弦者,木气不舒,必两胁拘急也。脉细数者,虚阳无根,必上逆而头痛也。脉沉紧者,胃气郁迫必作呕也。脉沉滑者,木热郁陷,必协下利也。脉浮滑者,热郁于经,木陷于下,必便血也。

桂枝人参汤解

阳明当下,尚有表证,下早则成结胸;太阴不当下,尚有表证,误下则成痞证。如胸下痞而又下利,是中气败亡,胃逆不降,脾陷不升。方用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温补中气以复升降,以消痞而止利,加桂枝以解表邪也。

大黄黄连泻心汤解

表证误下,心下痞而濡却兼恶寒。痞濡者,上焦诸经之热,瘀于膈上也。恶寒者,表证未罢也;此皆因中气下败之故。温里解表可以并进,攻里解表不可同行,宜先用桂枝汤以解表,后用大黄黄连以清里,二味用法取味最轻,因中气已伤,土败胃逆,只宜泻心间之热,不可泻动肠胃也。

附子泻心汤解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心下痞而濡脉,则关上浮;今之痞乃不濡,而硬。脉不浮而沉,是上热而又下寒;下寒故恶寒,上热故汗出,宜三黄以清上热,附子以温下寒,三黄轻,清附子浓煎,此仲景清热保中之法也。

十枣汤解

若心下痞硬,又干呕、又下利、又胁痛、又气短、又头痛,此胸间有水阻隔使然,宜攻水也。若漐漐汗出并不恶寒,此表证已罢,可以十枣汤攻水,水去则中气通上下和调,病自愈也。芫花、大戟、甘遂攻水之力最大,极伤津液,大枣保津液也。

发作有时者,水气阻格,阴阳升降如有一定之时也。甘遂性猛,平人以西瓜子大一块,吞下立即泻吐,宜慎用。

生姜泻心汤解

表证汗解之后,胆经不降而胸间痞硬、干呕,胃热不降而食臭,土败木贼,气滞不通而下利,腹中雷鸣,此皆中气被伤,胁间积水与心下瘀热阻碍升降使然。方用人参、甘草、干姜、大枣温补中气以复升降,黄芩、黄连以清上热,半夏、生姜降逆而泄水也。

甘草泻心汤解

表证误下,肝脾下陷,遂下利不止,完谷不化。胆胃上逆,遂心下痞硬而干呕。甲木逆则火飘而心烦,乙木陷则水郁而腹中雷鸣。此中气虚寒,升降不通而胆胃有瘀热也。

草枣干姜温补中气以升降上下,芩连半夏清热降逆以升陷也。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皆下利,而雷鸣;皆于温补中气之中而加芩连半夏,是下利雷鸣虽系肝木郁陷,亦胆胃之热便然。

热性主散,主泄,泄而不通,故冲击而雷鸣;热性散漫,散则不收,故水走肠间而泄利,肝脾之陷亦由胆胃之逆可见,中气如轴,经气如轮之义。乙木陷则水郁而雷鸣与热性主泄,泄而不通故冲击而雷鸣,一事非两事也。

赤石脂禹余粮汤解

服泻心汤,下利不止,服理中汤,利亦不止,而反甚,此非中焦不和,乃下焦滑也。赤石脂禹余粮涩下焦而利水,故宜也。

五苓散解

此病重在小便不利四字也。渴烦者,水湿格住君相之火也。小便不利故知为湿也;湿去中复不惟痞消利必亦止也。

旋覆花代赭石汤解

参草姜枣补中扶土,旋覆花降痰开郁,赭石、半夏降逆气也。旋覆花、赭石、半夏降力极大,如补中之药少,恐过降反伤中气而成下陷。

瓜蒂散解

外证如桂枝汤,头项却不强痛,而有寸浮、胸痞、咽喉气冲诸证,此胸有寒痰阻滞也。宜赤小豆泄湿气,瓜蒂吐其寒痰,如吐血之家,血惯上逆,勿与此散也。此证何以知为胸有寒痰,凡有宿食亦有,证如桂枝汤而头项不强痛者,而夙食必嗳酸,此不嗳酸故知为寒痰。大抵胸中有物窒塞,即有如此现象。

痞证经脉动惕表里俱虚解

吐下后又发汗,津液损伤太多,以致痞硬、胁痛、气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惕者,内跳也。此中气固虚,经脉已枯燥极矣。此宜于补中降逆之中兼柔润阳明经气,不然经脉枯燥则成痿矣。面青者,木枯也。土败木又枯。

润木之药多败土者,补土之药多燥木者,故难医也。面色微黄而不青,手足温而不厥者,土气未败,木气未枯,易治也。养中气润津液而必柔润阳明者,以胃经为化食,输精之总汇,故痿病独取阳明也。

太阳中下篇总结解

伤寒病证虽多,方药虽繁,不过表病之荣郁卫郁而已,里病之脏证腑证而已。荣郁,泄荣,卫郁,泄卫,表病即解;脏证用温补,腑证用寒下,里病即愈,如此而已。惟肾家不知按法施治,遂成坏病。

坏病者,表里混乱也。太阳中篇各方皆坏病入阳明、入太阴、入少阴、入厥阴之方,太阳下篇各方则坏而又坏,遂成结胸痞证矣,而皆列于太阳者,因皆在表时误治之故。

表证者,荣卫之事,而荣卫即寄于太阳之经也。先分清荣卫、脏腑之本病,自易知道坏病也。

阳明经上篇五十章

阳明实证

阳明经提纲阳明一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阳明提纲二阳明二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阳明外证一阳明三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阳明外证二阳明四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阳明外证三阳明五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一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阳明外证四阳明六

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阳明外证五阳明七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阳明来路一阳明八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阳明来路二阳明九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阳明来路三阳明十

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

阳明来路四阳明十一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其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也,当解之薰之;若发汗不彻,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之。不汗,则其人烦躁,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更发汗则愈。若其人短气但坐者,以汗出不彻故也。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之也。

阳明经病腑汗下总纲一阳明十二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方在太阳五)

阳明经病七章腑病连经

阳明经病桂枝证一阳明十三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方在太阳五)

麻黄证二阳明十四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方在太阳二十)

麻黄证三阳明十五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主之。

桂枝葛根证四阳明十六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桂枝加葛根汤五十四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炙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三两切

葛根四两

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不需啜粥。

葛根证五阳明十七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五十五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

桂枝二两

芍药二两

炙草二两

生姜二两

大枣十二枚

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需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葛根证六阳明十八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葛根半夏证七阳明十九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葛根加半夏汤五十七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泡去黄汁焙

桂枝二两

芍药二两

炙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斤洗

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阳明腑病二十七章

阳明腑证调胃承气证一阳明二十

太阳明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调胃承气汤五十七

大黄三两清酒浸去皮

炙草二两

芒硝半斤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再纳芒硝,更上微火煮令沸,少少温服。

大承气证二阳明二十一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五十八

大黄四两

芒硝三两

枳实五枚炙

厚朴半斤炙去皮

右四咪,以水一斗,先煮枳朴,取五升,去滓,纳大黄,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小承气汤证三阳明二十二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小承气汤五十九

大黄四两

厚朴二两

枳实三枚煮

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小承气证五阳明二十三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调胃承气证五阳明二十四

阳明病,不吐不心下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亡津便硬证六阳明二十五

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大便必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蜜煎导门证七阳明二十六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与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蜜煎导六六十

蜜七合

入铜器中微火煎之,稍凝似饴状,搅之勿令焦著,欲可丸,并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当热时急作,冷则硬。以内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

猪胆方六十一

大猪胆一枚

泻汁,和醋少许,以灌谷道中,如一食顷,当大便出。

麻仁圆证八阳明二十七

跌阳脉浮二涩,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难,其脾为约,麻仁圆主之。

麻仁丸方六十二

麻子二升

芍药半斤

杏仁一升熬别作脂

大黄一斤去皮

厚朴一斤

枳实半斤炙

六味药为末,练蜜丸,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利为度。

大承气证九阳明二十八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小承气证十阳明二十九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小承气证十一阳明三十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矢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矢气,勿更与之。明日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大承气汤证十二阳明三十一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止后服。

亡津谵语证十三阳明三十二

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

大承气证十四阳明三十三

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之,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调胃承气证十五阳明三十四

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大承气证十六阳明三十五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宜大承气汤。

大承气证十七阳明三十六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尿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大承气证十八阳明三十七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大承气证十九阳明三十八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大承气证二十阳明三十九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主之。

大承气证二十一阳明四十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三阳合病证二十二阳明四十一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此上焦不通故也,宜小柴胡汤。

汗多亡津证二十三阳明四十二

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胃热阳绝证二十四阳明四十三

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大承气证二十五阳明四十四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大承气汤主之。

大承气证二十六阳明四十五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大承气证二十七阳明四十六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证者,大便难。虽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瘀血抵当证一阳明四十七

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畜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当汤下之。(方在太阳十五)

抵当证二阳明四十八

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方在太阳四十五)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胁热而便脓血也。

热入血室证三阳明四十九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

阳明解期阳明五十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伤寒悬解卷六终

又坏结痞数

阳明经上篇实证

大承气汤证

伤寒三日脉大实,自汗潮热,日晡值谵语,满痛小便长,大承气汤在六日。

欲知燥屎,先小承如不失屎气未能成,食不痛,尿转少,皆无燥屎证分明。

小便不利卧不得,既喘而冒,有微热,内有燥屎因津亡,大承轻用须凭脉。

发汗满痛热汗多,目不了了,睛不合,急下三证体轻用,须参脉证乃不过。

小承气汤证

潮热谵语满不痛,尿数屎硬小承用,滑疾微和失气,宜若不失气,勿懜懜。

调胃承气汤证

太阳三日寒之后,蒸蒸热烦调胃候,若是自利,脉调和,此亦内实亦可受。

蜜导煎猪胆汁方

自汗又汗津液竭,尿或过利,屎干结,此为津伤不可攻,自欲便特蜜胆得。

麻仁丸

脉浮而涩小便数,胃强津枯,属脾约,润攻兼用麻仁丸,缓缓用之屎之和。

抵当汤证

阳明热浮人喜忘,下有瘀血阻清阳,屎虽干硬,反便易,其色必黑主抵当。

桂枝汤麻黄汤证

脉迟汗多微恶寒,二阳解表桂枝权,浮而无汗喘胸满,解表麻黄,下莫先,迟字乃缓字之变文。

桂枝加葛根汤证

二阳项背强几几,桂枝加葛法又殊,汗初恶风双解好,阳明经热入腑初。

葛根加半夏汤证

二阳合病有葛根,自利表缠热,胃经不利呕多加半夏,阳明初气定法真。

阳明少阳合病

阳明少阳合自利,土脉不负顺之意,滑而兼数有宿食,下食亦是大承气。

三阳合病

三阳合病脉大浮,关上尤大阳郁留,但欲眠睡目合汗,表里兼清下可愁。(长沙未立方,总不外清荣兼清胆胃也)

三阳合病腹满重,蹇面垢谵遗共,若是自汗脉不虚,白虎清金方可用。

阳明经上篇实证

大承气汤解

三日者,传经之期已过阳明之日也。脉大者,阳明腑病,阳盛气壮也。实者,胃家阳气实也。自汗者,四肢秉气于脾胃,胃热蒸发,故手足自然汗出也。潮热者,热发有定时如海水之定时也。值者,日晡胃潮热所值之时也。谵语者,胃热实盛心经心包之火不降,燔灼而神惑也。满痛者,内有燥屎腹痛满按之更痛也。小便长者,阳盛则疏泄,津液伤,屎必燥也。六日者,屎燥可用承气汤,时必俟六七日不大便,否则屎未必燥,则不可下也。

先小承者,欲用大承气汤下燥屎,须先服小承气汤,试探屎已燥者,必方臭屁,否则屎未燥也。能食者,胃间无燥屎也。不痛者,胃热无燥屎也。尿转少者,前数日尿长而多,津枯屎燥,昨日今日尿已转少,津生屎润,自将大便不可下也。

小便不利者,津液胃胃热燥屎所伤,燥之极,无小便也。卧不得者,燥屎阻格经脉不舒也。喘且胃有胃热者,胃热屎燥阳气上逼,故喘而昏冒,里热重则外热轻也,均宜大承气汤下其燥屎,但不可骤然重用,须凭脉象以定虚实,如其脉实,乃可用之,大承气汤证,皆完全胃腑实证,大黄下积攻热,厚朴枳实破滞通坚,芒硝寒滑肠胃,以下燥粪也。

发汗满痛者,发汗之后腹即满而痛是胃先已热,汗亡津液,屎燥甚也。此胃实伤及太阴,宜急下之,热汗多者,热又盛,自汗又多,津液亡失为心液,此胃实而伤及少阴宜急下。

目不了了,睛不和者,肝开窍于目,胃家实热伤及厥阴,宜急下之。此急下三证,不俟以六七日不大便也。

小承气汤解

潮热谵语而脉滑疾内热也。肠满不通而不痛,热盛无燥屎也。尿数屎硬,热伤津液也。微和者,滑疾之脉较实大之脉,病轻又无燥屎,只宜小承气汤微和里气,使胃热得泄便愈,若服后得大便一次,不可在服,若服后不失气,是里热不实,不可服也。小承气无芒硝之寒滑,减轻厚朴枳实之攻破大黄而与厚朴同用,厚朴辛热之性与大黄寒下之性混合清热,和胃甚相宜也。此胃腑实证之轻者。

调胃承气汤解

太阳病三日已过阳明之期发汗解表,表虽解而蒸蒸发热,心中烦躁,此胃中热盛,宜以调胃承气汤调和之,若热而自利,属虚者,脉必大小不调,今自利脉又调,此亦内有实热,亦可受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虽是寒下,而又炙草温补中气,无枳实厚朴之破气,故不下而调也。此散承气汤之证,皆阳明腑病里证之无表证者。

蜜导煎猪胆汁方解此治津液过伤人,虚便结之法。

麻仁丸方解

脉涩者,无津液也。浮者,缓之意,胃气之强也。脾约者,津枯则脾气约结,故粪粒坚小也。麻仁杏仁润燥滑肠,芍药大黄润木泄热,枳实厚朴行滞开结业。蜜导煎猪胆汁方,治燥在直肠者,次方治脾胃干枯者。

抵当汤解

阳明病发热至七八日,外无表证之恶寒,内无里证之满痛,此里热也。脉却见浮,虽浮无表证,可下里热,假令已下脉数不解,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此非胃热,必有瘀血。盖热在胃间必不能食,而脉数不解,是有里热,热既不在中焦气分,必在下焦血分也。故知为有瘀血,如阳明病,其人喜忘,亦有瘀血,心主知来肾主脏往。下有热血,神志不清,故喜忘也。下焦有热屎,应干硬,但热在血海,不在大肠,故屎虽硬,反易黑色者,水气为热所夺也,宜抵当汤下其血也。若服此汤脉不解,反利不止,必胁热而便脓血也。若妇人阳明病下血而谵语,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血热者,肝热必胜,泄之则愈也。

桂枝汤麻黄汤解

二阳者,太阳雨阳明合病也。脉迟恶寒,此太阳表证。迟者,缓脉也。汗多则阳明腑热已动矣。用桂枝汤解表,如脉浮而无汗,发船胸满乃用麻黄汤解表,不可先下也。此阳明病之来路,既有阳明脉,必兼大。

桂枝加葛根汤解

项背强几几者,阳明热动,太阳经被阳明胃热所侵,不柔和也。汗出恶风儿项背强宜桂枝汤以解太阳,加葛根以清阳明也。此阳明腑病之初气,葛根并非表药,乃清胃热之药,葛根再进一步则石膏也,石膏在进一步则大黄芒硝也,然乃来自麻桂两方,世谓伤寒传阳明经不传阴经者,因见阴经一病便姜附汤,阳经则有葛根石膏芒硝大黄之次序,遂疑阴经之病为直中,阳经之病为传经,不知荣卫脏腑两条大路之故也。一错都错,古今一辙,(几者舒不柔之态)

葛根加半夏汤解

葛根汤即是桂枝汤加麻黄葛根也。表证无汗,故桂枝汤内加麻黄。项背几几,故加葛根。但无汗而几几,胃热较重,故重用葛根,而以葛根名方也。二阳合病荣卫邪气缠住阳明经,必自利,经热郁滞,故自利也。表病用麻桂二方解表,胃热自利用葛根清胃热以止利也。或不利而呕者,则解表清热之中加半夏以降胃逆也。

阳明少阳合病解

阳明病则身热自汗,少阳病则口苦耳聋胁痛目眩。阳明少阳合病,胆火上逆,土气热郁,则热泄自利,少阳脉细,阳明脉大,木克土而脉乃大,为土不负。土不负者,顺而易愈。若脉大而滑数,是宿食阻碍经气,故经气浮荡而滑数,宜大承气下宿食也。宿食必嗳酸恶食,舌上必有一部分黄厚而干之苔,或在左或在右,或在舌根,若黄而不干且润,此胃间湿气为相火逆熏,乃虚证也。有宿食而虚者,脉则短而涩也。

三阳合病解

阳明腑病而兼太阳之表邪与少阳之经热。阳明脉大,太阳脉浮,少阳脉上关上。甲木病则克戊土,关脉为土(缺一字),故关上尤大,太少之阳邪郁留于阳明,故但欲眠睡,睡则阳生,阳生则热盛,故目合则热蒸而汗出,此病万不可下,需表里双解。

三阳合病而腹满身重口蹇,此三证皆太阴湿盛而阳明燥衰之候。虽有面垢谵语之热象,必非实热。遗尿者,下焦之气不摄,亦小便不利,肝脾气陷之候也。此阳明退入太阴,阴证之病,不可乃用阳明治法,惟乃自汗而脉红滑则乃是阳明之阳燥,乃宜白虎汤清阳明之燥热也。

阳明经下篇阳明虚证

阳明虚证提纲阳明五十一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阳明病瘕泄证一阳明五十二

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四逆证二阳明五十三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放在太阴三)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胃中虚冷证三阳明五十四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故攻其热必哕。

胃中寒冷证四阳明五十五

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其人外气非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

哕而腹满证五阳明五十六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身痒无汗证六阳明五十七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咳呕厥逆证七阳明五十八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咳逆咽痛证八阳明五十九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吴茱萸证九阳明六十

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吴茱萸汤六十三

吴茱萸一升洗

生姜六两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

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呕多忌攻证十阳明六十一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五苓散证十一阳明六十二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方在太阳四十一)

心下硬满证十二阳明六十三

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寒热脉紧证十三阳明六十四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栀子白虎猪苓证十四阳明六十五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烧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方在太阳八十九)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在太阳三十九)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汤六十四

猪苓去皮

茯苓

泽泻

滑石碎

阿胶

五味药各一两,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下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汗多亡阳证十五阳明六十六

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谵语喘满证十六阳明六十七

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谵语郑声证七阳明六十八

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重语也。

栀子鼓证十八阳明六十九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方在太阳八十九)

白虎证十九阳明七十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此阳明去入太阴路)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方在太阳三十七,此阳明承气初证)

汗多胃燥证二十阳明七十一

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口燥欲衄证二十一阳明七十二

阳明病,口燥,但欲漱口不欲咽者,此必衄。

鼻燥欲衄证二十二阳明七十三

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脉浮盗汗证二十三阳明七十四

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必盗汗出。

焊接紧愈证二十四阳明七十五

阳明病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戢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发热色黄证二十五阳明七十六

阳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必发汗,色黄,小便不利也。

无汗发黄证二十六阳明七十七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

微汗发黄证二十七阳明七十八

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茵陈蒿证二十八阳明七十九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方在太阴十二)

脉迟发黄二十九阳明八十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柴胡麻黄证三十阳明八十一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部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方在少阳二)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方在太阳二十)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小柴胡证三十一阳明八十二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胡柴汤。

小柴胡证三十二阳明八十三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方在少阳二)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彭子益先生16本书第8本伤寒篇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