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都别墅,一堂之中开七井,皆以镂刻之,盘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
——高濂《遵生八笺》
古代的建筑有很多讲究,就建筑体量本身而言,极少有高度超过树木的。绿荫如盖,枝叶交柯,避免房子直接暴露于烈日之下。而老房子内部的高度,又远远超过今天商品房的净高。这样一来,热气有了上升的空间,从而使人感觉凉爽。另外,传统建筑多有出檐,等级高的还有回廊。回廊是屋内和室外空间的缓冲地带,以保障室内温度冬暖夏凉。明代以后,人们巧用地理之势掘井纳凉,故可在老建筑中见到室内有井盖的状况,皆为消暑之用。清代室内井盖?2.凉屋江果瑶池实,金盘露井冰。甘泉将避暑,台殿晓光凝。
——《杂曲歌辞·宫中乐》
唐朝的宫廷建有夏天避暑的凉殿,一般临水而建,采用冷水循环的原理,用扇轮转摇,产生的风力将冷气送入殿中。后来发展到利用机械将冷水送向屋顶,任其沿屋檐直下,形成人造水帘,激起凉气,以达到消暑目的。到了宋代,除了皇宫之内,高官显贵们也纷纷建立起私家避暑“凉屋”,不但以风轮送冷水凉气,而且还在蓄水池上和大厅四周摆设各种花卉,在享受清凉时,同时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凉屋古人窖冰的历史至少年,早在商代,中国人就掌握了窖冰的技术。于隆冬时节切下冰块放入深窖,等到三伏天,取出冰块摆放在居室当中就成了“冰盘”,冰雪在融化时不断散发凉气,其制冷效果丝毫不逊色于今天的空调,而且不消耗能源,不污染环境。到明清时期,这种用冰块避暑的方式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每到盛夏时,官民都会大量用冰,取一桶冰,凿孔置于地,凉风满屋。窖冰妇女多于是日沐发,谓沐之不腻不垢。
——《帝京岁时纪胜》
一些街道上有“冷浴澡堂”,“由男女服务员为你服务,这些澡堂的男女顾客从小时候起,就习惯于一年四季冷水浴,认为这对身体健康大有裨益。
(杭州)所有的人,都习惯每日沐浴一次,特别是在吃饭之前。
——《马可·波罗游记》描述元代杭州的沐浴文化
?1.扇子古时,扇子又名“摇风”“凉友”,所谓“净君扫浮尘,凉友招清风”,是古代消暑最常用器具。扇子起源于中国,已有多年历史。《西京杂记》记载:在西汉京城长安,有位能工巧匠丁缓,把7个一丈长的大轮连在一起,做成一把巨大的“七轮扇”。这把扇子“一人运之,满堂寒颤。”一个人操纵,可以让满厅堂的人都感到凉爽。扇子盛行于明、清,其种类繁多,有折扇、竹扇、绢扇、羽扇、葵扇等。折扇流传到欧洲,成为西方贵妇们喜爱的把玩之物。?2.玉杯玉石性寒凉,有“寒玉”之称。玉石制成的用具,适宜消暑解热。玉杯为清寒之物,夏日饮酒,无冰自凉,单是握在手中,便有一丝清透之气盈盈而出。?3.玉枕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李清照《醉花阴》
秋帷里。长漏伴人无寐。低玉枕凉轻绣被。一番秋气味。
——苏轼《谒金门》
瓷枕通灵气,全胜玳与珊。眠云浑不觉,梦蝶更应安。
——乾隆
玉枕,指的通常是瓷枕。两宋时期,随着陶瓷制作工艺的提升,陶瓷枕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潮阶段。宋代瓷枕的生产遍及河南、河北、山西、江西、广东、广西等广大地区。因为瓷枕莹润光洁,又被称为“玉枕”。瓷枕中数北宋定窑孩儿枕最为珍稀。瓷枕的枕面长度一般不超过20厘米,内部中空,下端有孔穴透风,四周能透气,加之瓷器表面有一层冰凉的釉面,夏日枕于其上,凉透仙骨。孩儿枕?4.玉簟《河东备录》云:“取猪毛刷凈,命工织以为席,滑而且凉,号曰壬癸席。
——《遵生八笺》
命丽人于玉席,陈宝器于纨罗。
——南朝梁萧纲《筝赋》
帔拂疏霜簟秋玉,炎炎红镜东方开。
——李贺《六月》
玉簟是凉席的美称,古人常用的凉席,一般是藤、苇、竹等编织而成的,此外有兽皮、玉、象牙等多种材质的凉席,堪称古人消暑利器。据说汉武帝时,曾经以象牙簟赐给宠妃李夫人;而汉成帝宠幸赵合德,昭阳殿中设有玉几、玉床、象牙簟以为消暑之用。?5.竹夫人织以为席,滑而且凉,号曰壬癸席。
——《遵生八笺》
命丽人于玉席,陈宝器于纨罗。
——南朝梁萧纲《筝赋》
帔拂疏霜簟秋玉,炎炎红镜东方开。
——李贺《六月》
竹夫人又叫青奴,是一种圆柱形的竹制品,中国民间夏日取凉用具。长约1米左右,是用竹篾编成的圆柱形物,中空,四周有竹编网眼,根据“弄堂穿风”的原理,供人取凉。竹夫人在旧时江南一带很受欢迎,夏日置于床上,能休憩手足,可相拥而眠,或夹于膝间以求清凉。即便大汗淋漓,竹篾生出的沁凉,也能将汗意一点点褪去。以“夫人”唤之,正是看中它清凉解意,所谓“红袖添香也添凉”。讲究的人家,还会在中间搁些薄荷、栀子花、茉莉花等解乏提神的香草,拥着入眠格外香芬甜美,所以它还有“百花娘子”的雅称。?6.凉凳凉杌亦同他杌,但杌面必空其中,有如方匣,四围及底,俱以油灰嵌之,上覆方瓦一片……先汲凉水贮杌内,以瓦盖之,务使下面着水,其冷如冰,热复换水,水止数瓢,为力亦无多也。
——《闲情偶寄》
凉凳也就像普通的凳一样,只是凳面以下一定要放空,像个方匣子一样。在凳内倒入凉水,上面盖上瓦,坐上去非常清凉。除了这种凉凳,还有全瓷质的鼓凳或觚形凳,以及于木架构上镶瓷板的凳子。旧时广东地区的桌椅多以大理石镶面,为的也是能清凉一坐。南方还多见用竹子编制的各种坐具,于其上歇息,也能获得片刻清凉。?1.纱衣浅色縠衫轻似雾,纺花纱袴薄于云,莫嫌轻薄但知著,犹恐通州热杀君。
——白居易《寄生衣与微之》
在夏季,古人爱穿纱衣,主要因其轻薄,古代文献中曾有“锦衣五重”的记载。南京博物院保存的一套宋代纱衣、纱裙、罗衫、罗鞋,轻若晨雾,薄如蝉翼,其中纱衣仅重34克,只是看看,也觉得无上清凉。宋代纱衣?2.胫衣古人外着深衣(上衣下裳连体的一种服装),里面则多穿胫衣。胫衣可看作是裤子的雏形,但只有裤管,没有裤裆,相当于今长筒袜的功能。由于这样的着装很容易走光,所以,除非过河否则古人不会轻易提起下裳。?3.半臂装闻洪景卢学士尝赐对于翠寒堂,三伏中体粟战栗,不可久立。上问故,笑遣中贵人以北绫半臂赐之,则境界可想见矣。
——《武林旧事》
唐宋时期,薄、透、露的“半臂装”和“袒胸装”深受女性青睐。半臂装可以看做是古代的短袖衫,在当时相当前卫。?4.凉鞋①芒鞋:即草鞋,编织的材料一般有稻草、蒲草、麦秸、玉米秸等。芒鞋轻便,穿在脚上跟没穿一样,很多出门远游的文人都爱穿。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中的芒鞋即是大众爱穿的夏日凉鞋。②麻鞋:用芦苇絮制成,唐朝的女孩在本色的基础上,还会将鞋染成彩色。穿麻鞋的形象在唐代绘画作品中有诸多反映,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中的宫女们,全都穿着麻鞋。步辇图③木屐:南方多雨天,路上泥泞,木屐耐磨防水又防滑,很受人们欢迎。?1.汤饼伏日进汤饼,名为消恶。
——《荆楚岁时记》
何晏在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乃知非傅粉。
——《魏氏春秋》
汤饼是一种面食,大致相当于现在的面片汤。在夏天来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汤饼,出一身大汗,可以将身体里的暑气带走。?2.水果义塘甜瓜、卫州白桃、南京金桃、水鹅梨、金杏、小瑶李子、红菱、沙角儿、药木瓜、水木瓜、冰雪、闵水荔枝膏,皆用青布伞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惟旧宋门外两家最盛,悉用银器。
——《东京梦华录》
时物则新荔枝、军庭李(二果产闽),奉化项里之杨梅,聚景园之秀莲新藕,蜜筒甜瓜,椒核枇杷,紫菱、碧芡、林檎、金桃,蜜渍昌元梅,木瓜豆儿,水荔枝膏,金橘、水团,麻饮芥辣,白醪凉水,冰雪爽口之物。
——《武林旧事》
魏文帝与吴质书云:“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杜诗云:“翠瓜碧李沉玉瓮。”
——《遵生八笺》
且有鲜菱、芡实、茨菇、桃仁,冰湃下酒,鲜美无比。其莲藕芡菱,凉水河最胜,有坊曰十里荷香。
——《帝京岁时纪胜》
六月初旬,西瓜已登,有三白、黑皮、黄沙瓤、红沙瓤各种。沿街切卖者,如莲瓣,如驼峰,冒暑而行,随地可食。既能清暑,又可解酲,故予尝呼为清凉饮。
——《燕京岁时记》
京师暑伏以后,则寒贱之子担冰吆卖,曰冰胡儿。胡者核也。
——《燕京岁时记》
?3.冷饮《酉阳编》云:盛夏取大水晶如拳块,置釜中,新汲水煮千沸,以小口大肚瓶盛汤,以油绵密封其口,勿令泄气。复以重汤煮瓶千沸,急沉井底,平旦出之,破瓶,冰已结矣。
——《遵生八笺》
袁绍与刘松,三伏时尽日饮酒,以避一时之暑。魏郑公暑饮,取大荷叶,以指甲去叶心,令与大柄通,屈茎轮菌如象鼻,传席间噏之,名碧筒酒。
——《遵生八笺》
清光绪粉彩莲瓣形瓷吸杯酸梅汤以酸梅合冰糖煮之,调以攻瑰木樨冰水,其凉振齿。以前门九龙斋及西单牌楼邱家者为京都第一。
茉莉花、福建兰,摘以薰茶;六月菊、白凤仙,俱堪浸酒。
——《燕京岁时记》
?4.点心沙糖菉豆、水晶皂儿、黄冷团子、鸡头穰、冰雪、细料馉饳儿、麻饮鸡皮、细索凉粉、素签、成串熟林檎、脂麻团子、江豆栗儿、羊肉小馒头、龟儿沙馅之类。
——《东京梦华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