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脂木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资料整理年厦门心和秋拍介绍
TUhjnbcbe - 2021/9/30 19:31:00

光绪—民國琺瑯彩蝶戀花紋杯

D:7.7cm

RMB:5,-8,

款識:“江西瓷業公司”

器身通體素白,外壁琺瑯彩繪山石邊一叢蘭花盛放,一只蝴蝶翩翩飛來;另一面題詩一句:可尋穿疏影,難覓宿花蹤。字體清秀俊朗,紋飾描繪精細淡雅,色彩濃淡相間,精湛的畫藝,傳神地表達出蝶戀花的意境。

清光緒礬紅龍紋杯

D:5.9cm

RMB:12,-18,

款識:“大清光緒年制”本朝官窯

杯通體白釉,釉上以礬紅彩繪趕珠龍紋,一龍追逐,另一龍回首而望,似在嬉戲,雙龍之間火珠跳躍,筆意動感而不失工整,杯脛部繪海浪紋。全器胎質白細,釉面瑩潤,色彩豔麗,繪工精細。

清光緒鬥彩蘭花花神杯

D:5.6cm

RMB:10,-18,

款識:“大清光緒年制”本朝官窯

杯表面以鬥彩裝飾,繪蘭花山石圖,紋飾清新,色彩淡雅宜人。花神杯是清代康熙、雍正官窯瓷器中的名品,一杯一花,不但繪畫,並有題詩,極負盛名。此杯造型小巧,胎體輕薄,繪畫細膩工致,具有獨特韻味。

清康熙五彩桂花花神杯

D:6.6cm

RMB:,-,

款識:“大清康熙年制”本朝官窯

十二月花神杯創燒於康熙官窯,每只杯上繪花一枝,題詩一句,十二只為一套,為十二個月的節令花卉。古籍載“康熙十二花卉酒杯,質地甚薄,銖兩自輕,且頗為難得”。此杯為十二花神杯當中的一只,所繪畫圖案為代表八月的桂花。杯外撇口,深弧腹,平底淺圈足,內青花書“大清康熙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圖案刻畫細緻,細節處理甚微。題詩:“枝生無限月,花滿自然秋。”系唐代李嶠吟《桂》詩中的一句。

參閱:《世界陶瓷全集15》第頁

清康熙青花五彩杏花花神杯

D:6.5cm

RMB:,-,

款識:“大清康熙年制”本朝官窯

此杯胎薄如紙,唇緣如線,為十二月花神杯中的一件,杯表面以青花及釉上彩繪春天時節,滿園春色,百花爭豔,杏花亭亭玉立於枝頭的景象;另一面以青花題詩“清香和宿雨,佳色出晴煙”,此為唐朝錢起《酬長孫繹藍溪寄杏》詩:“愛君藍水上,種杏近成田。拂徑清陰合,臨流彩實懸。清香和宿雨,佳色出晴煙。……”摘出的名句,當為畫面的杏花賞吟無疑。詩尾落“賞”字印章款,底青花雙圈內書“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書款。

十二月花神杯是清代康熙、雍正官窯瓷器中的名品,一杯一花,一面繪畫,一面題詩,極負盛名。此杯胎薄體輕,釉質瑩潤,釉面白淨,色彩豔麗,時代特徵鮮明,其款識為康熙早期五彩製品,更是極為難得。

來源:戴潤齋舊藏

參閱:《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五彩·鬥彩》第頁,圖

清光緒粉彩秋操吸杯一對

D:18.5cm

RMB:30,-50,

款識:“江西瓷業公司”

杯呈蓮瓣式,黃彩蓮蕊為底,蓮瓣為器身,蓮梗為柄,墨彩書“江西瓷業公司”楷書款。杯製作精細,花瓣紋絡清晰,荷梗內空,從梗端直通花蕊內,可以吸水,紅蕊綠梗,如一朵盛開的荷花,賞心悅目。

江西瓷業公司於清朝末年在瓷都景德鎮建立,它是景德鎮第一家官商合辦的新型企業,標誌著中國陶瓷業開始進入企業化時代,陶瓷界稱之為“中國瓷業史中僅有的一朵復興之花。”。作為取代原禦窯廠的新式窯業,江西瓷業公司在清末是陶瓷業先進生產力的代表,為古老的陶瓷界吹進了一股新鮮的空氣,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活力,留下了許多可圈可點的創新之處。此杯為當時軍隊秋季操練的紀念品,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參閱:《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琺瑯彩·粉彩》第頁,圖

耿寶昌著《明清瓷器鑒定》第頁,圖-7

清雍正青花礬紅寶相花紋杯一對

D:8.1cm

RMB:,-,

款識:“大清雍正年制”本朝官窯

器內素面白釉,外壁對稱排列四朵寶相花紋,也稱“地湧金蓮紋”。葉以青花繪出,花朵以礬紅彩描繪,工藝考究,須經兩次燒造而成,先在高溫下燒成僅繪有葉子和款識的青花瓷,而後再用礬紅彩繪花朵,最後在低溫烤爐中烘烤而成。此器胎體輕薄透亮,造型精巧,釉面瑩潤如玉,紋飾典雅,極具雍正瓷雅、秀、精、巧的藝術特色,是清代官窯的傳統品種。

參閱:徐湖平主編《中國清代官窯瓷器》第頁

故宮博物院藏《古陶瓷資料選粹》卷二第頁,圖

清道光青花礬紅寶相花紋杯一對

D:8cm

RMB:,-,

款識:“大清道光年制”本朝官窯

器內施白釉,外壁對稱排列四朵寶相花紋,也稱“地湧金蓮紋”。葉以青花繪出,花朵以礬紅彩描繪,工藝考究,須經兩次燒造而成。此杯器型規整,釉面瑩潤,紋飾典雅,雖為清代官窯的傳統品種,但富有前朝官窯之水準。

清乾隆青花釉裏紅八仙人物盤

D:9.1cm

RMB:50,-80,

款識:“恭壽堂制”

恭壽堂,為乾隆時期的堂名款。盤心畫壽星和鹿,盤外壁繪有八仙過海,均為長壽吉祥的圖案。紅色勾勒海水紋,與青花繪雲紋相應。人物刻畫細膩,青花發色豔麗,八位仙人神態各異、生動傳神。此盤寓意吉祥長壽,應為祝壽所定燒。

清乾隆青花海水礬紅龍紋盤一對

D:17.5cm

RMB:,-,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本朝官窯

盤內外青花海浪紋上均繪著紅彩雲龍,盤心繪一條立龍,盤外壁繪九龍,姿態各異,騰躍於海浪之中。青花發色濃豔,藍中帶紫,紅彩凝膩鮮亮。龍為明式龍的風格。青花海水礬紅龍紋盤仿明代同類器而制,為清代官窯傳統品種。九”歷來被認為是最高的數字,因此“九龍”代表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力。

清康熙青花礬紅鬥彩蛟龍出海紋盤

D:19.8cm

RMB:,-,

款識:“大清康熙年制”本朝官窯

盤敞口,弧壁,圈足,足脊胎質細膩圓潤,足心青花雙圈內書“大清康熙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盤內繪海水,波濤洶湧,拍打水中礁石,一條紅龍從青花勾繪的雲氣中騰空躍起,身旁火珠跳躍,紅光滿布;盤外壁繚繞的雲霧中,紅龍高大威猛,其身形在雲朵中忽隱忽現,似在追逐海面升起的紅日。畫面氣勢磅礴,將紅龍躍出海面,沖向天空騰雲駕霧的姿態描繪得淋漓盡致。

此盤裝飾技法多樣,青花所繪的海濤洶湧澎湃,激起層層漩渦。雲龍以礬紅描繪,鮮明奪目,海水中的礁石則以淡雅的鬥彩繪成,更襯托出蛟龍出海聲震九天的氣勢。此盤釉彩明麗,鮮亮如新,配色風格運用獨特,畫工老練,宮廷富貴之氣難掩,傳世品中頗為少見。

參閱:錢振宗《清代瓷器鑒賞》第52頁,圖

清乾隆青花雲龍紋盤

D:16.8cm

RMB:,-,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本朝官窯

盤敞口,弧壁,圈足,底內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青花篆書款。盤內外青花紋飾,盤內心繪雲龍戲珠紋,外壁繪雙龍趕珠紋,龍的周圍火雲繚繞,行龍四足伸張,雄健威猛,淩空追逐,氣勢恢宏。全器胎體堅致細密,圈足為泥鰍背,圓潤細滑,釉面勻淨,光潤,青花呈色穩定,正藍明快,深沉亮麗,紋飾清晰,描繪精細。

清同治青花鸞鳳紋盤

D:26.8cm

RMB:55,-80,

款識:“大清同治年制”本朝官窯

盤敞口,淺弧壁,圈足,內書“大清同治年制”六字雙行青花楷書款。盤內外青花鸞鳳紋裝飾,盤心繪鸞鳳紋,鸞鳳頭部相對,周圍蝌蚪雲和壬字雲環繞,外壁繪鸞鳳前後追逐相戲,鸞鳳之間祥雲繚繞,喻“鸞鳳和鳴”之意。

鸞鳳和鳴意為鸞鳥鳳凰相互應和鳴叫,比喻夫妻和諧、家庭和睦、子孫繁盛、家業興旺等意。此盤釉色明淨,青花呈色純正豔麗,為同治官窯佳器。

清道光青花庭院人物紋盤一對

D:18cm

RMB:,-,

款識:“大清道光年制”本朝官窯

盤口沿微撇,淺弧壁,圈足,底內書“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青花篆書款。盤內心繪洞石鬆竹梅紋,外壁繪庭院之中,楊柳垂蔭,迴廊曲折,一仕女坐在房下,看著院中兩個孩童正在嬉戲,一派充滿生機的明媚景象。全器釉色瑩潤,青花發色淡雅,場景鮮明生動,具有獨特韻味。

明嘉靖青花庭院嬰戲圖罐

H:12cm

RMB:,-,

款識:“大明嘉靖年制”本朝官窯

大罐肩部繪如意雲頭紋。罐身主題紋飾為庭院嬰戲圖,孩童面目圓潤,神態天真,有的坐於地上觀看,有的手舉玩偶奔跑,互相嬉戲,動靜相宜,形象地表現出兒童在遊戲中生動活潑的姿態,稚拙可愛的模樣,不僅讓人感受到童稚世界的無憂無慮,同時又和受儒家教育的中國傳統文人澹泊的思想符合,也與道教所推崇的無欲思想相契合。整體佈局疏密有致,層次豐富井然有序,刻劃傳神。此罐以嘉靖萬曆特有的回青鈷料繪製,濃翠欲滴,青澄至極,展嘉靖制瓷一時之貌,顯回青鈷藍之雅。

參閱:《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裏紅(中)》第頁,圖

清康熙青花庭院人物紋瓷板一對

D:23cm

RMB:,-,

瓷板,是一種既可賞玩又能實用的裝飾品,它是由最初的瓷質建築用磚,慢慢演變成家具鑲嵌和居室裝飾之用。此對瓷板圓形,均為青花紋飾,一塊上繪庭院之中,兩位仕女和一群孩童歡樂嬉戲的場景;另一塊繪人物故事圖。全器瓷質緻密厚實,青花呈色既有濃墨重彩,又有淺淡渲染,筆墨濃淡有致,情景交融,裝飾效果更加鮮明。

清乾隆唐英制青花纏枝四季花卉紋膽瓶

H:29.5cm

RMB:1,,-2,,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本朝官窯

此瓶造型規整,雋秀優美,形如懸膽,圈足內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青花篆書款,這一底款中的“乾”字在上部的“十”篆為“山”形,中部的“日”字篆成“由”字,並與上部“山”的豎相連,整體字形為“”。這種字形的篆書款在乾隆官窯款中為數很少,是乾隆初期景德鎮由唐英任督陶官時使用的字體(參閱耿寶昌《明清瓷器鑒定》第頁—第頁)。全器青花紋飾,口外繪朵花,其下繪如意雲紋,頸部上下留白,中間對稱佈局繪折枝蓮花兩朵,頸肩部分別繪蓮花、朵花和如意雲紋,器身主題紋飾為纏枝蓮、牡丹、菊花等四季花卉紋,脛部繪如意雲紋,足牆與器口紋飾相呼應,也繪如意雲紋。紋飾舒展流暢,自然奔放,佈局疏朗秀麗,格調清逸,裝飾效果別開生面。青花呈色有著雍正青花的遺風,略有暈散,但色澤濃豔,渾厚、沉著、明快。釉色青亮,釉面堅致肥腴,勻淨光潤,時代特徵明顯。

膽瓶始燒於唐代至清中晚期,是陶瓷器型中的經典。膽瓶由於造型典雅優美,給人超煩脫俗的無限情趣,為歷代朝野各界所追捧。

唐英(-年),清代陶瓷藝術家,能文善畫,兼書法篆刻且又精通制瓷。瀋陽人,隸屬漢軍正白旗,年奉命兼任景德鎮督陶官,在職將近30年,先後為雍正和乾隆兩朝皇帝燒制瓷器,由於他潛心鑽研陶務,並且身體力行,從而積累了豐富的制瓷經驗,由他主持燒制的瓷器無不精美,深受兩朝皇帝的賞識,因此,乾隆早期的官窯也被人們稱為“唐窯”。來源:歐洲藏家舊藏

明代德化窯雕螭龍紋執壺

H:14cm

RMB:,-,

參閱:《玫茵堂藏中國瓷器》第二冊第五十一號

清代德化窯達摩坐像

H:21cm

RMB:,-,

款識:“博及漁人”

德化窯是中國古代南方著名瓷窯,因窯址位於德化縣而得名。歷經了千年的風霜,在世界陶瓷史上“中國白”一詞也就成了德化白瓷的代名詞。此尊達摩披袍袒胸,手倚經書,側身坐於石座之上,石座瘦皺,石筋錯落,達摩的眉毛和鬍鬚捲曲,帶有西域人的特徵,背部有“博及漁人”四字雙行篆書款。全器胎質細膩堅致,白釉溫潤如玉,衣紋垂拂流轉,刻劃自然。

清乾隆唐窯白釉觀音像

H:23.3cm

RMB:,-,

觀音曲眉豐頤,雙目微垂,端莊祥和,通體施白釉,釉色純淨細膩,造型簡潔,線條流暢。造像予人以崇高寧靜、莊嚴肅穆之感,為乾隆時期唐窯作品,其工藝水準與器物的精美程度甚為不俗。

在《清乾隆記事檔》中,有相關記載:“乾隆十二年(年)四月十四日,太監胡世傑交觀音木樣一尊,隨善才、龍女二尊,傳旨:交唐英照樣造填白觀音一尊,善才、龍女二尊,盡力燒造,窯變更好......送到京時裝嚴安供。於十三年七月十二日燒造得......持進。”以上文字證實,乾隆年間確有命唐英製造白釉觀音的史實,而且要求極高,製作後曾為圓明園或宮中供養,其歷史地位絕非尋常官窯可作比擬。

參閱:耿寶昌著《明清瓷器鑒定》第頁,圖

清代德化窯如來立像

H:47cm

RMB:,-,

款識:“博及漁人”

造像身長,玉立,頭飾螺發,寬額豐頤,雙目微瞼,似俯視芸芸眾生,胸佩瓔珞,一手持寶珠托於胸前,一手施與願印,身著袈裟,赤足立於蓮臺之上。背部有“博及漁人”四字雙行篆書款。造像表情端莊,衣褶繁複流暢,手部肌肉圓潤,造型勻稱,刻畫傳神。

如來為佛的十大稱號之一,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清康熙白度母金銅像

H:19.5cm

RMB:,-1,,

這是一尊典型的喀爾喀蒙古紮那巴紮爾佛教藝術造像,造像頭戴別致的五蓮花寶冠,冠飾精緻華麗,雙眉上挑,尖鼻樑,小嘴,瓜子臉,面帶微笑,相容端莊祥和,神似尼泊爾馬拉王朝時期的風格。袒胸露腹,雙乳渾圓隆起,腰肢圓潤,刻畫細膩,使人感到柔軟而富有彈性,略帶“Z”形的坐姿更顯曲線之美,顯見帕拉藝術的影響。足的大拇指外翹,極為生動,這種樣式源自尼泊爾藝術,在紮那巴紮爾風格的造像中常見。

造像通體鎏金,金色厚實、沉穩,璀璨明亮,使整尊造像如純金打造的一樣。造型端莊俊美,此例協調勻稱,線條優美,身姿曼妙,裝飾繁簡得當,雍容秀麗。可見尊像兼容並蓄了帕拉風格和尼泊爾藝術的部分元素,同時有融合了滿蒙民族獨特的審美情趣,是風格鮮明,時代特徵明顯的紮那巴紮爾佛教藝術造像的代表之作。

白度母據說從觀音菩薩的右眼所生,因身色潔白而名,白度母面目端莊祥和,雙手和雙足各生一眼,臉上有三眼,因而又稱為七眼佛母,相傳額上一目觀十方無量佛土,其餘六目觀六道眾生,在佛教中是位長壽之神。

參閱:《故宮藏傳佛教造像——圖像與風格(下)》第頁

清乾隆綠度母金銅像

H:21cm

RMB:,-,

度母頭戴五葉花冠,高束青紺色長髮,髮髻頂飾摩尼寶珠,面相豐滿圓潤,唇塗朱砂,雙目俯視眾生,面帶微笑。耳掛雕花耳珰,雙手撚烏巴拉花莖,兩枝烏巴拉花沿臂延於肩上。上身裸露,豐胸細腰,身佩瓔珞,手臂、手腕佩釧飾,瓔珞和釧飾飾有各色寶石,身後披帛飄至蓮花臺上。下著長裙,裙邊鏨刻花紋,左腿橫置,右腿舒展踏在蓮花上(蓮花已失),舒坐於仰覆蓮瓣臺座之上。綠度母所施三寶印,與願印及手持蓮花,表徵度母銜三世諸佛之命,救度十方眾生。這種特有的姿勢寓示其永遠的處於禪定,又不會遠離世間。

明代綠度母金銅像

H:15.2cm

RMB:,-,

此尊髮染紺藍,頭戴五葉花冠,耳垂圓珰,唇塗朱砂,彎眉妙目,面帶微笑,安寧祥和。度母遊戲坐於蓮花寶座上,左手結說法印,右手施與願印,雙手各牽一蓮花開於左右肩。左腳橫盤,右腳踏一朵蓮花,這是綠度母最重要的形象標識。寬肩束腰,身體比例協調,上身袒露,胸前飾有瓔珞,手、臂、踝都飾有釧飾,下身著長裙,其上亦飾瓔珞,鏨精細的花紋,裙褶飄逸流暢,自然鋪於座面上。寶冠、瓔珞及釧環裝飾有各種寶石,非常華麗、精美,尼泊爾風韻顯見。

清代無量壽佛金銅像

H:17cm

RMB:70,-,

尊像菩薩裝,頭梳高髻,寶珠頂嚴,面帶微笑,肩披帛沿臂而下外甩再挽回,靈動飄逸,左肩斜跨絡腋,雙手結禪定印,跏趺坐於雙層蓮花臺之上。

此尊造像端莊秀麗,比例舒適,形象生動寫實,工藝精細,具有宮廷所鑄造佛像的神韻。

清乾隆無量壽佛金銅像

H:21cm

RMB:,-,

造像束发,摩尼宝顶严,戴五叶花冠,缯带于耳际挽结呈扇形,其余发披于双肩,披帛自肩沿臂至腿侧,婉转飘逸。装饰华丽秀美,相容慈祥。双手施禅定印,托盛满甘露的长寿宝瓶,全跏趺坐于束腰式莲台之上。造像除发饰外均鎏金,金色璀灿,造型隽秀,比例精准,系典型喀爾喀蒙古紮那巴紮爾风格的佛教藝術造像。

明代上師金銅像

H:19cm

RMB:,-,

藏傳佛教有一種極其獨特的崇拜,即所謂上師崇拜,認為上師能與諸佛菩薩智慧融通,下能為學道之人授法與印證,是在修學及弘法方面具有傑出成就的高僧大德。

此尊為一年輕的上師像,面頰豐滿,眼瞼微垂,面帶笑容,相容慈和。上軀端正挺拔,身著百衲衣,裸露出的右手臂肌膚打磨光滑圓潤,左手置臍前結禪定印,右手撫膝施觸地印,全跏趺坐於雙層仰覆蓮臺之上。蓮臺座面上、下部邊緣刻一周連珠紋,底部封藏完整,飾十字寶杵紋。整尊造像寶相莊嚴,製作精湛,通體鎏金,金水燦爛明亮,具有鮮明的時代風格,為西藏地區所鑄造。

清乾隆無量壽佛金銅像

H:21cm

RMB:,-,

造像菩薩裝,頭梳高髻,寶珠頂嚴,頭戴花冠,身披袈裟,胸部半裸。佛像長眉細目,鼻樑高聳,面帶微笑,雙手托寶瓶結禪定印,跏趺坐於蓮臺之上,蓮瓣片片飽滿,靈活生動。

無量壽佛是阿彌陀佛的一種化身,在藏傳佛教中為五佛五智中西方的主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主妙觀察智,光明無量,壽命無量,能帶來長壽、好運和智慧。此尊造像端莊勻稱,比例舒適,用料考究,形象生動寫實,工藝精細,整體鎏金,金色璀璨,是清代喀尔喀蒙古札那巴札尔风格的典型造像。

清康熙無量壽佛金銅像

H:43.5cm

RMB:5,,-8,,

此尊為清代康熙時期宮廷鑄造的大型佛像,造像材料為金銅。尊像頭戴五葉花冠,面相圓潤,寬額豐頤,雙目微閉,眼瞼呈弧形上揚,面帶微笑。佛像身著天衣,帔帛自肩飄垂至蓮花臺座前,身上佩戴瓔珞並鑲嵌各類寶石,雙手結禪定印,跏趺坐於雙層蓮臺之上,蓮臺為束腰式仰覆蓮瓣,蓮瓣為雙層,瓣端雕刻精美的花紋。尊像座下配有紫檀雕制的精美蓮花座,使氣度更加宏偉,更為難能可貴的是還附有原封藏的經卷,以朱砂書寫藏經,保存完整。

無量壽佛是阿彌陀佛的一種化身,在藏傳佛教中為五佛五智中西方的主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主妙觀察智,光明無量,壽命無量,能帶來長壽、好運和智慧。

清朝自康熙時期開始於宮廷鑄造佛像,此時期所鑄造像既繼承了明代宮廷造像遺風,又開啟了本時代的新風尚,造型端莊勻稱,比例舒適,用料考究,不惜工本,氣勢恢宏,代表著清代最高工藝造像水準,顯示了精緻典雅、富麗堂皇的皇家藝術風範。此尊造像體量碩大,造型規範,比例勻稱,鎏金厚實,璀璨奪目,身上的衣物邊緣鏨刻精緻的紋飾,全身裝飾華麗,蓮花座裝飾精緻,精工細作,一絲不苟,雍容華美,是清康熙朝金銅佛像的傑出代表之作,有著雍乾時代難以企及的特色。

在藏傳佛教裏面,達賴是觀音的化身,班禪是無量壽佛的化身,同時康熙皇帝曾受哲布尊丹巴傳授長壽之秘法及長壽佛之灌頂,當時即被蒙藏各部視為無量壽佛化身於人間的轉輪聖王,故而清宮供奉有一批無量壽佛坐像。

參閱:北京翰海拍賣2.12.2,Lot清康熙無量壽佛,成交價RMB:13,,

清乾隆白玉鹿銜靈芝擺件

L:7cm

RMB:,-,

玉質瑩潤,略帶皮色。鹿跪臥,回首凝視,口中銜著靈芝,雕琢精細,將鹿溫馴的形態刻劃得非常傳神。鹿取其諧音“祿”,再加上口銜靈芝的意象,為祝人仕途“路路如意”的嚮往。

清中期白玉馬

L:10.5cm

RMB:,-,

白玉帶沁,立體圓雕,馬伏臥,側身回首,神態溫馴,馬尾安於一側,頸部鬃毛雕琢細密,更增加動感。

整器小巧玲瓏,形象生動,雕琢精細,精心打磨,線條圓轉流利,刀鋒泯然無痕,將馬的姿態神志刻畫得淋漓盡致,富有乾隆工之韻味。

清中期白玉羅漢山子擺件

H:12cm

RMB:,-,

器以整塊白玉雕琢而成,玉質清雅潤澤,佈局帶皮。雕山石層巒,凸凹嶙峋的山洞之中,羅漢盤腿靜坐於石座上,旁邊一瑞獸伏臥於地上,側首而望,神態安祥。洞壁外一株古松挺立,松枝蒼鬱虯勁,於無聲中感受歲月的靜靜流逝。

全器構圖精巧,雕琢技法圓渾生動,刀工婉轉勁健,繁簡得當,雕山石,簡練率意,寥寥數刀,奇石疊錯,自然天成。雕人物,惟妙惟肖,羅漢肌圓骨潤,袈裟衣紋流暢飄逸,呈現出柔和的曲線,極富美感。

清代白玉葫蘆瓶

H:14cm

RMB:,-,

整玉雕琢,隨形雕成上小下大葫蘆式,葫蘆口帶蓋,蓋鈕雕成枝杆並向下延伸直至瓶底,枝杆曲折多姿,幾只小葫蘆在葉片中時隱時現,精巧可愛。瓶身其他部分碾琢光潤,另一邊淺浮雕兩只飛翔的小蝙蝠。蝙蝠、葫蘆諧音“福”、“祿”,寓意吉祥。

全器造型簡潔,清秀雅致,玉質瑩潤,光潔勻淨,細膩柔和,刀法流暢,線條刻劃生動,勁健流利,渾若天成,展現出精湛的鐫刻技術。

清代白玉雕漁家樂擺件

H:8.5cm

RMB:,-,

白玉雕琢,作品寫實生動,玉質上乘,滋潤細膩,晶瑩純淨。雕琢成漁家樂圖,漁翁頭戴草帽,面含微笑,身著短褂,手扶魚簍,似看著簍中豐盛的獵物而笑;旁邊立一童子,手抓一條小魚,神態憨稚可愛,情景生動,雖然只是漁家生活中的一個畫面,確是漁家歡樂生活的生動寫照。

清中期白玉鳳紋水丞

L:14cm

RMB:,-,

水丞為置於書案上的貯水器,是古代文房中的重要器具。此器造型雅致,雕工精湛,清新自然,寓意吉祥,為文人所喜之雅玩。

清十九世紀白玉獸面紋鏈瓶擺件

H:17.5cm

RMB:,-,

拍品以碩大的白玉掏膛成器,瓶身、瓶蓋均為八方形。蓋與瓶身為子母口,緊密嚴實。通體雕刻獸面紋、夔紋。頸部兩側雕輔首銜活環耳,活環自瓶首至瓶環環相扣連接成一體。瓶身兩側鏤空紋飾配活環裝飾。此玉瓶設計複雜,雕工精細,裝飾繁縟,但繁而不亂,層次分明。

清中期白玉痕都斯坦工艺雕福壽紋抱月瓶

H:20cm

RMB:,-,

抱月瓶為明初受西亞文化影響而創燒的瓷器品種,此抱月瓶造型則為仿瓷,直頸,扁圓腹,頸飾雙耳,一面淺浮雕蝙蝠銜壽桃紋,另一面雕蝙蝠銜磬紋,周圍亦浮雕各式蝙蝠環繞,或銜靈芝,或銜花枝等等。這類程式化而又寓有吉祥意義的紋樣,多見於乾隆時期的瓷器之上,稱為福壽紋,福慶紋,福壽如意紋等。蝙蝠、壽桃、玉磬、如意等均是吉祥之物,寓有福壽如意,吉慶如意之意。整器紋飾古樸,大方典雅,映目清新,琢工精細,寓意吉祥,為玉雕精品。

清代碧玉雕玉堂富貴瓶

H:33.5cm

RMB:,-,

碧玉雕制,瓶子母口,帶蓋,蓋頂雕一盤龍嬉戲於海面上,身前一火珠跳躍。瓶頸部飾龍首銜活環耳,瓶外部鏤雕玉蘭花樹,枝節曲折攀升,枝上玉蘭花朵盛開,一只鳳凰鳥立於枝頭,牡丹婉延上升,花朵綻放。背面一只鳳凰飛奔而下,幾叢靈芝依湖石而生,一只麒麟行駛其間,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靈芝、湖石、玉蘭和牡丹、鳳凰與麒麟均為吉祥之物,蘊含祥瑞、光明、吉慶、玉堂富貴之意。下配銅漆金鏤空雕花木底座,更彰顯富貴之氣。

來源:歐洲藏家舊藏

清光緒茶葉末釉荸薺瓶

H:36.3cm

RMB:60,-80,

款識:“大清光緒年制”本朝官窯

器身通體施茶葉末釉,釉呈鱔魚黃色,色澤均勻。全器古樸秀美,工藝精湛,釉面細潤純淨,呈失透狀,釉色典雅,展現出獨特的色彩魅力和光緒朝的茶葉末釉燒造水準。

清乾隆茶葉末釉荸薺扁瓶

H:21.5cm

RMB:1,,-1,,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本朝官窯

器身通體施茶葉末釉,釉面呈青綠色,雜有黃色小點和絲紋,細膩滋潤,足際胎釉相交處鋸齒紋顯見,時代特徵鮮明。

傳世茶葉末品種中,以雍正和乾隆時期最為多見,並以乾隆時的燒制最為成功。雍正時製品多偏黃,有末無茶,稱“鱔魚皮”;乾隆時則茶末兼有,釉色偏綠者居多,俗稱“蟹甲青”、“茶葉末”等,也有的掛古銅銹色,具有青銅器的沉著色調,常被用來仿古銅器。清末寂園叟(陳瀏)的《陶雅》有雲:“以綠色獨多者最為希罕,蓋乾隆窯也”。一方面說明此類茶葉末釉瓷為乾隆御窯器,另一方面又稱贊此釉瓷“最為希罕”。

此瓶,釉面勻淨、瑩潤,柔和悅目,呈失透狀,釉色偏青綠,似茶葉之末顯於釉中,豔而不俗,清麗典雅,別具魅力,為乾隆時期景德鎮御窯廠燒制茶葉末釉瓷中精品。

參閱:《鮑爾收藏》A號藏品

清乾隆茶葉末釉雙犧尊

H:34.5cm

RMB:,-,

茶葉末釉是以鐵為呈色劑的一種高溫顏色釉,督陶官唐英在清雍正時仿燒此釉,稱之為仿廠官釉,文獻中亦有用廠官釉的名稱。但何謂“廠官”則無定論,故仍用俗稱茶葉末釉。此稱謂始見於清末《陶雅》一書,因其通俗易懂,故長期在古玩界流傳,並沿用至今。

全器造型古樸大方,短頸削肩,頸部飾兩道凸弦紋,並對稱飾一對犧耳,鼓腹,圈足微外撇,足際露胎處施醬釉。此器內外及底部均施茶葉末釉,釉面肥腴、潤澤,在青褐的釉面上散佈黃色斑點和絲紋,呈失透狀。

雍正、乾隆時期社會富足,生活安定,摹古之氣盛行於宮廷和民間,造型也多取自商周時期的青銅器,此尊即為其代表之一。

參閱:《故宮博物館文物珍品大系--顏色釉》第頁,圖.

附圖:日本古董商壺中居證書

清乾隆茶葉末釉海棠式雙螭耳瓶

H:29.5cm

RMB:1,,-1,,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本朝官窯

瓶為海棠花式造型,器身通體施茶葉末釉,釉面青褐色,散佈不規則的黃色小點和絲紋,呈失透狀,勻淨、瑩潤,細膩柔和,清麗典雅,別具魅力,為乾隆時期景德鎮御窯廠燒制茶葉末釉瓷中精品。

茶葉末釉是中國古代鐵結晶釉品種之一,釉色黃綠摻雜,綠者為茶,黃者為末,好似茶葉之末,故得此名。傳世茶葉末品種中,以雍正和乾隆時期最為多見,並以乾隆時的燒制最為成功。雍正時製品多偏黃,有末無茶,稱“鱔魚皮”;乾隆時則茶末兼有,釉色偏綠者居多,俗稱“蟹甲青”、“茶葉末”等。其實這種觀點系“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僅為陳瀏在《陶雅》中一種觀點的演繹而已。這些製品中也有的掛古銅銹色,具有青銅器的沉著色調,常被用來仿古銅器。本品精緻雋秀,釉色沉穩,其器身光素不事雕飾,“黃雜綠色,妖嬈而不俗,豔於花,美如玉”(《陶雅》),尤顯溫婉爾雅、雋永的風韻。

參閱:香港佳士得2年10月27日中國重要瓷器專場第號拍品

明萬曆青花花鳥紋蟋蟀罐

尺寸:13*13cm

RMB:90,-,

款識:“大明萬曆年制”本朝官窯

罐正方形,圈足,底書“大明萬曆年制”六字雙圈雙行青花楷書款。罐四面開光,內繪各式花鳥紋,紋飾描繪細緻,青花色澤淡雅。底款書寫清秀俊朗,器型小巧,作為鬥玩的蟋蟀罐之用,蟋蟀罐形制多樣,以宣德朝最為著名。此罐配有紅木蓋、方座,典雅大方。

此罐原系北京保利9年春拍號拍品。

清光緒青花纏枝花卉紋碗一對

D:11.4cm

RMB:60,-,

款識:“大清光緒年制”本朝官窯

碗外壁繪青花纏枝蓮紋,蓮花為並蒂蓮,構圖新穎,舒展流暢。全器青花呈色深沉,紋飾描繪細緻,做工規整。

清道光青花纏枝蓮紋碗一對

D:16.5cm

RMB:80,-,

款識:“大清道光年制”本朝官窯

碗通體白釉,青花紋飾,碗內底心繪朵蓮紋,外壁繪纏枝蓮紋一周,脛部繪變形蓮瓣紋。青花呈色深沉而穩定,紋飾清新素雅,製作規整大方。

清道光青花雲龍紋折腰碗一對

D:17.5cm

RMB:,-,

款識:“大清道光年制”本朝官窯

碗通體白釉,青花紋飾,內底心繪一側身立龍紋,碗外壁繪兩條遊龍紋,雙龍互相追逐,嬉戲於祥雲之中,周圍壬字雲、蝌蚪雲環繞,似隨風而動,氣勢恢宏。全器釉面白淨瑩潤,青花呈色穩定青翠,淡雅宜人,很有時代特色。畫面頗具動感,筆意不凡。

清乾隆青花留白雲龍紋碗一對

D:20.5cm

RMB:,-,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本朝官窯

碗內外以青花留白的形式繪雲龍戲珠紋,青花的藍色為天,恰如蔚藍色的天空,白龍趾爪尖利,身姿矯健,追逐火珠於天空的雲彩之中。此對碗胎質細膩,釉面堅致,勻淨光潤,青料燒成溫度恰到好處,色澤正藍明快,純正靚麗,呈色穩定,深沉,紋飾工筆精繪,一絲不苟,是乾隆青花留白器中上乘之作。

青花留白工藝元代即己流行,至明代初年更趨精進。其以藍色為地,白色為花,工藝繁雜,青料消耗量大,在紋飾填繪上又頗費工時,因此這品種的青花器產量較少,一般皆為中高檔以上產品。

清雍正青花靈芝紋八方罐

H:11cm

RMB:,-,

款識:大清雍正年制本朝官窯

罐通體青花裝飾,器外壁依形飾八組串枝靈芝紋。胎体坚致,白净细润。釉色青白,釉面光洁、莹润。器形穩健,端莊俊秀。紋飾佈局疏密有致,繪畫秀麗纖細,筆意活潑自然,芝葉扶疏靈動飄逸,呈現出勃勃生機。青花色泽深沉,无漂浮感,淡雅清麗,為典型的雍正官窯風格。

參閱:《故宮博物館院藏-清代御窯瓷器》第74-75頁

清光緒青花海八怪大碗

D:21.5cm

RMB:30,-50,

款識:“大清光緒年制”本朝官窯

海八怪是明清器物上常見的吉祥紋飾,又稱“海獸魚濤”,以洶湧波濤作地,繪海馬、獅、象、翼龍和魚等各色海獸魚類奔逐其間。此碗造型端莊,繪工精細,青花呈色青翠亮麗。

參閱:耿寶昌《明清瓷器鑒定》第頁,圖

明永乐青花菱口缠枝花卉纹盘

D:34cm

RMB:1,,-1,,

盘口沿呈菱花形,浅弧壁,矮圈足,平细砂底,胎骨坚硬细白,釉质肥厚滋润,光洁而白净。浅弧壁和折沿被模压成相等的十二棱形,组成尺寸均匀的十二莲瓣。

全器以苏麻离青青花料装饰,内外壁的纹饰为牡丹、莲花、石榴、喇叭花、茶花、菊花等折枝花,排列在十二片莲瓣中;盘中央绘缠枝花卉纹,折沿上绘海浪纹。构图巧妙,线条流畅,笔风豪放。青花呈色深翠、凝重,深入胎骨,极似宣纸上所绘的中国画,有着自然晕散的艺术效果。青料熔融在釉中,出现银黑色结晶斑点,有的地方有锡光,侧光凝视,凹凸感自然明显,时代特征鲜明,为永乐时的典型风格。

清乾隆青花魚龍變化紋豆

H:18cmD:23cm

RMB:,-,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本朝官窯

此器為乾隆年間所制,器形為清代康熙官窯的創新品種。借鑒了商周青銅豆、青銅輔與戰國漆器豆的型制有機組合而成。喇叭狀高足,中空,外撇,上托直口淺平盤,高足內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青花篆書橫款。足壁外青花繪魚龍變化圖。口外壁繪貫套海石榴紋環繞。青花發色沉穩,正藍明快、清晰,具有乾隆青花的典型特徵,呈現供器的莊嚴感。

參閱:《中國清代官窯瓷器》第85頁

清嘉慶珊瑚紅地粉彩七珍供器象寶、馬寶

H:29cm30.cm

RMB:,-,

款識:“大清嘉慶年制”本朝官窯

七珍八寶是藏傳佛教佛前的供器,乾隆時專為此而燒制,反映了當時內地與各民族的融洽和親密關係。七珍包括佛像、文官、武將、馬寶、象寶、水珠和火珠,由佛教故事演變而來。七珍均由座子和主體兩部分組成。其每件作品均可分成上下兩部分,上部是主體,下部是座子,上下可分離。本組七珍是其中兩寶:馬寶和象寶。勝馬寶:馬身帶鞍韁,背馱佛經,表示佛法傳播廣遠,一帆風順。白象寶:象由於其體大,個性溫和,為佛教所推崇。象寶立於珊瑚紅彩蓮瓣紋臺座之上,身披錦毯,背馱寶瓶,造型沉穩大方。象寶功德有七種,並以白色大象為上,白象寶表示佛法力大無比,其有六牙,表示“六度”,四足象徵“四如意”。兩器色彩富麗鮮豔,層次分明,繪畫精湛細膩,工藝繁複,精緻華美,比之前朝毫不遜色。

參閱:6年11月28日香港佳士得中國重要文物和工藝品專場號拍品

民國琺瑯彩花鳥詩文小瓶一對

H:10cm

RMB:30,-50,

款識:“乾隆年制”

瓶口沿以藍料繪瓔珞紋一周,器身以琺瑯彩繪花鳥菊石圖,太湖石邊一簇菊花灼灼盛放,兩只小鳥立於樹枝之上,低徊婉轉,正在鳴唱,背面書詩文:“莫道三徑冷,有鳥伴秋香。”詩文與畫意相應合,湖石菊花含富貴長壽之意。

全器色澤鮮豔明亮,花紋絢麗,富麗吉祥;其花鳥紋、菊石紋均顯示出乾隆彩瓷的風韻,為民國仿乾隆琺瑯彩瓷中之珍品。

清雍正粉彩鷺蓮紋盤

D:20cm

RMB:,-,

款識:“大清雍正年制”本朝官窯

盤敞口,淺弧壁,圈足,底青花雙圈內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楷書款。盤內外壁施白釉,粉彩裝飾,盤內繪池塘之中生長著慈姑,水草和蓮花,蓮花盛開,三只鷺鷥在池上嬉戲,其中兩只鷺鷥在花間觀望,一只鷺鷥展翅飛來,荷葉、蓮花均以沒骨法畫出,動靜相宜,產生枝葉搖曳之感,而兩只鷺鷥以白彩繪出,使畫面明暗對比鮮明。全器施彩清雋淡雅,釉色清新,呈現出雍正朝一貫的秀麗婉約的繪畫風格。

參閱:2年9月2日紐約佳士得中國瓷器及工藝品第號拍品

清道光粉彩松竹梅紋盤

D:16.1cm

RMB:,-,

款識:“慎德堂制”

盤通體素白,細膩溫潤,盤從背面過牆彩繪松竹梅紋,構圖疏朗,畫面清新,色彩靚麗。底書“慎德堂制”四字紅彩楷書款。

松、竹、梅因蘇軾詩句“風泉兩部樂,歲寒三益友”而合稱歲寒三友,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徵。“慎德堂”為圓明園內的一組建築,它位於圓明園九洲清晏的西面,修建於道光十年(年),次年落成,是道光皇帝在圓明園內的一處生活行宮,晚年主要生活在此。

清乾隆粉彩花卉五福捧壽紋盤一對

D:20.4cm

RMB:50,-80,

此盤外壁為粉彩勾畫的纏枝花卉紋,色彩豐富,紋飾繁縟。盤心畫礬紅仙桃,五只蝙蝠環繞其一圈,寓意五福捧壽。紋飾吉祥,畫工精細,應為清中期為祝壽所燒制的精品瓷器。

清光緒黃地粉彩開光“萬壽無疆”盤一對

D:13.6cm

RMB:15,-20,

款識:“大清光緒年制”本朝官窯

盤正面黃釉為地,描金開光書“萬壽無疆”四字,四字間繪“卐”字花結紋間隔,卐字同樣描金,盤中心繪團壽字紋。背面白釉地繪三組折枝寶相花紋。“萬壽無疆”圖紋盤清乾隆時專定為“萬壽節”時所用,成為慣例。

參閱:《中國清代官窯瓷器》第頁

清光緒黃地粉彩“佛日常明”花卉紋碗一對

D:11.6cm

RMB:,-,

款識:“大清光緒年制”本朝官窯

清廷篤信佛教,故佛教題材的瓷器成為清代燒制的一種類型,此式“佛日常明”碗創燒於乾隆年間,據《清宮活計檔》記載,此碗類型乾隆登基伊始,命燒制大小制式不等數件。

乾隆以後成為官窯的定式,一直延續到晚清。

此件拍品為光緒年間所燒制,圖案沿襲了乾隆時華麗繁縟的風格,裏施白釉,外壁黃釉為地,繪粉彩纏枝花卉紋,“佛日常明”四字藍料彩篆體書寫開光之內,碗底圈足內書“大清光緒年制”六字雙行楷書青花款。此碗整體色彩豔麗,描繪花卉精細,秉承了乾隆時期的洋彩繪畫風格。

清道光粉彩花卉紋碗

D:9.8cm

RMB:,-,

款識:“大清道光年制”本朝官窯

胎質堅致細密,釉面瑩潤勻淨,外壁繪粉彩花卉,色彩典雅,筆法細膩,意境清幽。本品展示了道光皇帝追求清雅含蓄的審美風格,其胎釉質量俱佳,畫工亦是細緻入微,表現出來的審美情趣直追其先輩雍正帝,極為難得。

清乾隆粉彩洞石花卉雞紋碗

D:14.8cm

RMB:,-,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

碗唇口微撇,深弧壁,碗內心繪雌雄雞兩只立於山石之上,互相凝望,外壁通景繪母雞帶着雛雞四處覓食,生動地體現了其樂融融、悠閒溫馨的田園生活。

子母雞圖為瓷器上常見的紋飾,由於它能夠體現平靜安逸、美滿現實的家庭生活,因此歷代都有該題材作品。此碗圖案應脫胎於明?呂紀《壽祝恒春軸》(現藏臺北故宮),雍正時有畫同樣圖案的鬥彩母子雞碗(參閱《中國歷代陶瓷選集.鴻禧美術館》P,圖),此碗與其紋飾基本相似,應是乾隆御窯廠仿燒雍正瓷所作。全器色彩淡雅,繪畫生動,寓意吉祥。

清道光內青花外胭脂紅地軋道開光粉彩四季花果紋碗

D:14.7cm

RMB:,-,

款識:“大清道光年制”本朝官窯

外壁採用琺瑯彩上的軋道工藝,軋道錦地工麗精湛,細膩考究,技法嫺熟高超。胭脂紅地柔美淡雅,華貴內蘊。再在其上彩繪勾蓮花紋,謂之“錦上添花”。四面開光內以粉彩繪四季花果圖,填彩明麗,富貴雍容。碗內壁以青花同樣繪製四季花果圖案,碗心青花雙圈內繪花籃瓔珞,格調清雅。

此碗式為清宮傳統品種,源於乾隆時期,其紋飾都是按照當時大內送來的圖樣與皇帝旨意而設計,不能隨便改動,並一直延續至後朝。此碗造型優雅,曲線柔美,胎土淘煉精細,釉面光潤細膩,青花髮色純正,菁麗明快;繪畫精緻流暢,敷彩精確,設色絢麗,佈局典雅,堪與乾隆之器相媲美。

參閱:《孫瀛洲的陶瓷世界》第-頁

清道光粉彩皮球花蓋碗一對

D:9cm

RMB:,-,

款識:“大清道光年制”本朝官窯

此對碗形制雋巧可愛,胎質細膩潔白,釉面溫潤如玉。外壁粉彩紋飾色彩妍麗,畫工精湛細緻。所繪皮球花形狀各異,三三兩兩各成一組,橙紅、天藍、淺黃、嫩綠各色交匯,色彩繽紛絢麗。

皮球花為雍正朝創制的新紋飾,是清宮用裝飾,以不規則的佈局與豐富的色彩來傳達一份別致而清新的華貴美感。道光皇帝崇尚清雅脫俗,對雍正御瓷頗為仰慕,因此在道光一朝官窯燒造之中,道光皇帝多次表明其追求清新淡雅反感繁縟俗豔之意,從而鑄就道光御瓷清雅含蓄之一面。

清乾隆粉彩嬰戲圖海棠盤

D:17.8cm

RMB:,-,

盤敞口,呈海棠花瓣式,坦底。通體胭脂紅釉為地,內外邊沿彩繪纏枝花卉紋,盤內底心開光彩繪百子嬰戲圖,畫中兒童或玩耍,或嬉戲,千姿百態,妙趣橫生。百多個幼童濟濟一堂寓意著連生貴子、五子登科、百子千孫,表達了古人祈願多子多福、生活幸福的美好心願。

參閱:《孫瀛洲的陶瓷世界》耿寶昌主編第頁-頁號

來源:2年北京華辰秋季拍賣會號拍品

清道光粉彩河清海晏圖太平尊

H:29.8cm

RMB:1,,-1,,

清代中早期在粉彩裝飾紋樣上的一大特點,即為在色地上借用琺瑯彩的軋道工藝或“錦上添花”圖案,並常配以花鳥、山水、人物、百獸的通景畫面或開光瓷畫。此尊延續了這種風格,器頸部及足脛處以松石綠釉為地,彩繪如意雲頭、紅蝠及絢美的壽桃、寶相花紋。整個腹部則以白釉為地,通景繪河水清流,水中蓮葉碧綠成片,蓮花映日,並蒂蓮綻放,更添粉紅柔美,黑色的燕子兩兩低語呢喃,或有飛翔於蓮葉間。燕通“晏”,此圖意為河清海晏。

河清海晏出自唐·鄭錫《日中有王子賦》:“河清海晏,時和歲豐。”指黃河的水清了,大海也平靜了。喻指太平盛世、國泰民安、天下太平。燕戲蓮葉間,寄託了對天下太平的美好祝願。

道光皇帝追慕雍正御瓷之清雅,一改乾嘉以來的浮華風格,此尊似乎可見雍乾二者風格的統一,器上部做工富麗堂皇,腹部主題紋飾彩繪清新雅致,其暗指含義最為帝王所愛,雖款識已不復見,仍能感覺一派皇家氣度。此作造型考究,製作嚴謹規範,曲線柔美飽滿,堪稱道光朝制瓷精品。故宮的《清宮活計檔》中曾有關一對“五彩河清海晏圖太平尊”存放於慎德堂的記載。(注:清代宮廷中五彩、鬥彩、粉彩,均被稱作五彩),說明當時確實燒造過這種瓶,此瓶即為其中的一件亦未可知。

參閱:《清宮瓷器檔案全集》第頁

十一世紀銅彌勒菩薩立像

H:19cm

RMB:,-,

此尊髮髻高聳,頭戴花冠,頰豐頤腴,彎眉長目,頭微垂俯視下方,相容沉靜。上軀袒露,胸腹肌肉飽滿,佩戴項鏈釧環,衣帶飄拂。右手持一株蓮花,左手持淨瓶,立於仰覆蓮瓣的蓮臺之上,面相、衣紋及軀體造型等多處表現了東印度帕拉造像特點。整尊造像色澤蒼古,造型優美,氣度非凡。

.7-8世紀毗濕奴金銅像

H:22cm

RMB:,-,

此尊造像與中原、西藏造像迥然不同。像造型盡顯異域風範,應屬帕拉王朝風格。帕拉王朝由於受吐蕃、健陀羅、天竺、尼泊爾等眾佛國之中的原因,造像風格呈現不同文化融合的特點。此佛像鑄造的年代大約在西元七到八世紀。尊像有四手,站立在一蓮花座上,面部安詳,後左右兩手分別持法螺和蓮花,前左右手分別握法輪和權杖。舟型背光,周邊為火焰紋,上部有迦樓羅鳥,頂端有一法輪。

毗濕奴為婆羅門和印度教的主神之一,即守護神,善神。被認為具有保護能力,並能創造和降魔,其信奉者形成毗濕奴教。

十四世紀銅嵌銀阿彌陀佛像

H:44cm

RMB:,-1,,

尊像頭戴五葉冠,白毫於眉間凸顯,直鼻小口,雙目微斂,神情肅穆,似在凝思。耳掛大圓珰,帛帶飄於耳際,兩枝蓮花從蓮臺升起,在背後合成圓形,兼以表現背光。頸掛項鏈,袒露上身,腰背挺拔,下著長裙,雙手施禪定印,結跏趺坐於仰覆蓮束腰臺座之上。佛像裝飾別致,眼、口嵌銀,飾件中嵌銀或紅銅,手指甲為紅銅,臉部泥金(已脫落),工藝精緻。與漢地佛像相較,此像五官略平,裝飾較為誇張、華麗,對形體的表現更寫實,肌肉結實,富有彈性。臺座蓮瓣豐滿圓潤,尖端向上翹起。

拉達克地居世界屋脊之上,位於喜馬拉雅山南沿與喀什米爾山谷的東北面。西元9世紀吐蕃王室成員吞併拉達克,建立獨立的拉達克王朝。這個時期拉達克湧入了大量藏人,隨之藏化。王朝從印度東北地區引入佛教思想,史稱藏人的“第二次佛教傳播”。

明代十五世紀金剛總持金銅像

H:19cm

RMB:,-,

此尊造像頭戴五葉花冠,面相方圓,彎眉細目,雙目平視,表情柔和。寬肩細腰,比例結構合理,姿態優美。上身袒露,胸前飾項圈瓔珞,下身著長裙,雙肩分別置金剛杵和金剛鈴,結金剛吽迦羅印——兩手相交叉於胸前各施期克印,結全跏趺坐於蓮花寶座之上。束腰仰覆式蓮花座,上下各飾一周聯珠紋,蓮花瓣做工精細飽滿,立體感強。整體造型端莊大方,法相莊嚴,做工講究,身姿曼妙,為十五世紀西藏地區佛像的典範之作。

清康熙金剛總持金銅像

H:19cm

RMB:,-,

尊像全跏趺坐於蓮花寶座之上,雙手當胸結期克印,一手執金剛鈴,表示清靜法音警覺一切有情;一手執金剛杵,表示摧破十種煩惱;這是金剛總持的重要標識。頭戴五葉花冠,肉髻高聳,耳垂花珰,耳際繒帶向上翻卷。寬額豐頤,彎眉細目,唇塗朱砂,雙目俯視,表情柔和。寬肩細腰,比例勻稱合理,姿態生動。上身袒露,胸前飾瓔珞;手臂和腳部佩戴釧飾,花冠、瓔珞、釧飾上鑲嵌精美的寶石,顯得雍容華貴;下身著長裙,肩上帔帛沿手臂一直垂至臺座之上,衣紋自然流暢,簡潔飄逸;束腰仰覆式蓮花座,蓮花瓣飽滿圓潤,雕琢生動,充滿立體感。整軀鎏金明亮,造型端莊,體態優美,法相莊嚴,做工精緻。為蒙古佛教藝術造像的代表之作。

來源:瑞士KollerAuction

明代密集金剛金銅像

H:24.5cm

RMB:,-,

尊佛雙身相擁坐於蓮花座上,主佛與明妃均為三目三頭六臂,面相豐滿,頭戴五葉寶冠,耳掛耳珰,主臂擁抱明妃觸金剛佛母。六臂中的二臂分別執金剛鈴和金剛杵交叉置於明妃背後,其他四臂分別執寶瓶、蓮花、智慧劍和法輪。佛母亦三面六臂,手中持物與金剛相同,下承仰覆蓮座。造像的寶冠、耳珰、釧飾、衣裙上的連珠紋瓔珞上均嵌銀,裝飾精緻,整體比例勻稱,鎏金明亮,表面打磨光滑,雙腿間衣紋線條流暢生動,製作精細。為西藏地區佛教藝術造像的佳作。

密集金剛又稱不動金剛秘密佛,是密集金剛系列中不動金剛化現出來的形象,是藏傳佛教無上瑜伽部父續的本尊。密集金剛被認為與文殊菩薩有某種明顯的淵源關係,他是西藏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本尊之一。同時清朝皇帝是文殊菩薩在世間的轉聖輪王,所以在西藏和清代的宮廷裏密集金剛被看做最高的本尊神之一。

參閱:陳百忠著《寂靜與忿怒藏傳佛教文化藝術》第頁,圖.

清乾隆釋迦牟尼金銅像

H:27cm

RMB:1,,-2,,

佛像螺髮,髮染紺藍色,寶珠頂嚴,額心飾白毫,鼻樑挺直,面頰豐滿,雙目微瞼,似俯視芸芸眾生。造像身披袈裟,袈裟邊緣鏨刻精細的花紋,衣邊從右肋處反折並包裹右肩,這種形制的作品比較罕見,通常是出自後藏地區的寺院。左手禪定印托缽,右手施觸地降魔印,結跏趺坐於雙層仰覆蓮瓣的臺座之上。這是西藏最通行的釋迦造型,代表佛於菩提樹下,悟道證悟的形象。蓮座為束腰仰覆雙層蓮瓣式,蓮臺上層鏨刻一周連珠紋,珠粒大而飽滿圓潤,蓮臺花瓣瓣尖鏨刻細紋,類似於永宣時的佛像臺座,具有華麗感。底封藏未動,上刻十字寶杵紋。

此件作品的特色一在於其面相,佛像鼻樑高直,其臉部特徵雖似漢人,又不全似,具有異域特色。其二袈裟的形制比較罕見,與西藏高僧袈裟的做法相似,資料中查到一件故宮收藏的明代宣德年觸地印釋迦牟尼佛,其整體形制與此尊類似,或許本尊佛像乃為宮廷仿明宣德作品也未可知(參閱:紫禁城出版社《圖像與風格——故宮藏傳佛教造像》第頁,圖70)。第三,其蓮花臺座製作精緻,蓮臺上層的連珠紋鏨刻非常圓潤,蓮花臺座後面蓮瓣相接處,另刻有如意雲頭紋,蓮瓣瓣尖所飾的細紋,均可見其精美的工藝。佛像胸部袒露的肌膚打磨光潤,衣紋寫實流暢,鎏金璀璨,從整體工藝來看,實為宮廷製作具有藏傳佛教風格的佛像。

清康熙四臂觀音金銅像

H:26cm

RMB:,-,

在藏傳佛教中,觀音的地位和影響尤為顯赫,在西藏,觀音被敬奉為“雪域怙主”或被視為西藏的保護之神,據傳,西藏也被視為觀音的發願度化之地,拉薩的布達拉宮亦被視為觀音說法顯靈的道場。

此為寂靜像的四臂觀音像,造型優美,造像每一莊嚴皆有所表,一頭表通達法性,四臂象徵四無量心,頭戴五佛冠表五智,中央二手合十表智慧與方便合一雙運,後臂右手持水晶念珠,表示救度眾生出脫輪回,左手持白蓮花,表示清靜無惱。

造像通體鎏金,做工精細,工藝精良,面貌寂靜含笑,寶相莊嚴,時代特徵鮮明。

明代上師金銅像

H:19cm

RMB:,-,

藏傳佛教中認為上師上與諸佛菩薩智慧融通,下能為學道之人授法與印證,是在修學及弘法方面具有傑出成就的高僧大德。由於藏傳佛教法系來源、教派、傳法途徑非常複雜,故有極多的上師造像,有的是共同尊奉的,有的是某一教派單獨奉祀的。

此尊呈比丘相,面頰豐滿,眼瞼微垂,正襟危坐,相容沉寂安詳。上軀端正挺直,肩胸寬厚,身著坎肩、僧裙、袒右式袈裟,外披僧氅。衣褶採用藏式寫實手法,顯得簡潔明快。雙手施說法印,金剛雙跏趺坐於雙層仰覆蓮座之上,蓮座鎏金。線條優美流暢,紋飾鏨刻精美,刻畫生動,頗為寫實。

清乾隆觀世音菩薩金銅像

H:31cm

RMB:,-,

觀音髮髻高挽,頭戴花冠,兩側餘髮自然垂落於雙肩之上。面容豐腴,鼻樑高聳,雙目低垂,神情於肅穆中不失溫柔之氣,於端莊中流露慈祥之情。觀音結跏趺坐,身著天衣,衣領微敞,下著長裙,胸前佩戴瓔珞,極富裝飾美感,寬衣長裙隨行而就,衣褶飄擺疊壓,刻繪逼真。觀音雙手結印,作說法之勢。其下蓮臺外作仰覆蓮瓣樣式,上下對稱齊整。造像通體鎏金,法相端莊,局部雕刻細膩寫實,工藝精湛。

清中期白玉如意

L:41.2cm

RMB:1,,-1,,

白玉質地,玉料碩大,純淨潤澤。如意頭部淺浮雕一株梅樹,枝杆虯曲,枝頭梅花綻放;如意柄雕折枝石榴花,枝葉舒展,花蕊或含苞,或盛放,生機勃勃。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玉有著深遠而意境博大的文化內涵,中國人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氣的結晶,以玉比君子,玉常常象徵著高貴,氣質高潔。此如意上所雕的梅花和石榴花,作為玉器上的常見題材,不僅形象美,而卻具有美好的寓意。全器規整大氣,是不可多得的清代玉器佳作。

清中期白玉雕壽字紋蓋盒

D:9.6cm

RMB:,-,

蓋合系由同一塊和田白玉料雕琢而成。上下有子母口,扣合密實自如。蓋面雕一團壽字紋,雕工規整,紋飾清晰,除此之外,再無有其他紋飾,盒內外碾磨光潤展現了美玉的天然細膩柔和、潤澤的質地。

全器玉質堅致細密、溫潤,精光內蘊,呈半透明狀,真可謂無瑕之美玉,系和田玉中上等玉料。雕琢簡練,打磨圓渾,線條圓轉流利,小巧精緻,為文房佳器。

清中期白玉靈芝蝴蝶洗

L:16.5cm

RMB:,-,

洗以碩大的白玉雕琢而成,洗心雕刻靈芝,吉祥的寓意尤為明顯。雙耳鏤空雕刻蝴蝶為輔首,輔首下配有活環。玉洗外壁並無雕刻,以素面示人,碾磨光潔、圓滑,線條流暢優美,刀鋒泯然無痕,不僅將雕琢藝師高超的審美修養和碾磨手段表露無餘,同時也展現出此白玉玉質脈理堅密,精光內蘊,細膩瑩潤,勻淨柔和,渾璞自然之美,使人瑕瑜盡覽,賞心悅目。

清代白玉蘇武牧羊擺件

H:20cm

RMB:,-,

蘇武牧羊故事典出《漢書》。記錄了蘇武出使西域,歷經坎坷的史實。擺件為白玉玉質色澤純淨,凝膩溫潤,以蘇武牧羊為題材。蘇武的形象刻畫細膩,神態凝重,正氣凜然,又夾雜著幾分無奈的情形表露無遺。人物衣褶自然,山石旁環繞數只羊。身旁的隨從抱一小羊,表情無奈,展現出一片淒涼景象。全器佈局合理,層次清晰,雕工精巧傳神。

清代白玉雕獸面紋扁瓶

H:10cm

RMB:,-,

玉質溫潤細膩,純淨無暇,精光內蘊,色澤柔和。壺扁圓形,器身仿古意雕一周青銅器獸面紋,下飾蟬紋一周。全器造型端莊古樸,小巧可人,構圖緊湊,層次分明,古趣盎然。雕工精美,線條舒展流暢,運刀遊刃自如,刻工精湛,讓人倍感喜愛。

ACARVEDWHITEJADESNUFFBOTTLT

QingDynasty(-)

清代青白玉獸面紋雙環耳瓶

H:23.5cm

RMB:1,,-1,,

青白玉質溫潤晶瑩,勻淨細膩,雕琢成帶蓋的仿古之瓶。蓋呈梯形,蓋與瓶口沿處各雕雲雷紋一周,肩飾獸首銜活環耳,瓶頸部光素,肩下與下腹部的上面在雙弦紋之間雕稀疏的渦紋帶,以突出上腹部的主題紋飾,即以錦紋為地的浮雕饕餮紋一周,下腹至脛部飾蟬紋。

此種類型的玉瓶,清宮中也常有見到,乃作為宮廷日常陳設用器。因清中期摹古之風的盛行,玉瓶上出現了大量的青銅器紋飾,此瓶在細節方面。作者對瓶身大膽留白,使整體圖案疏朗有致,從而產生清朗秀雅的藝術效果。

全器造型古樸典雅,佈局考究,疏朗明快,裝飾效果別開生面,雕工精湛,活環更增加玉瓶的動感,使之清雅宜人,具有獨特的藝術和審美價值。

ACARVEDGREENNISH-WHITEJADEVASE

QingDynasty(-)

清中期白玉百壽瓶

H:21.5cm

RMB:1,,-1,,

此瓶之玉質堅致細密,溫潤柔和,系和田玉中的上等玉料所雕琢。瓶帶蓋,為同一塊玉料所雕。瓶身扁體,頸雕對稱的雙螭為耳,並以活環相配。瓶頸的正反兩面以雲雷紋為地,浮雕相互交纏的雙夔龍紋,瓶口及底足相呼應,均雕一周雲雷紋。瓶身正反兩面均開框,開框的上部浮雕蟬紋,蟬紋別致,其上雕卐字紋。開框內為主題紋飾,陰刻整齊排列的不同形式的百個篆書體壽字。瓶身兩側亦開框,減地浮雕串枝石榴花紋。

瓶的裝飾紋樣仿古,屬商周青銅器的紋飾。石榴花則是具有代表性的傳統紋樣,不僅形象美,而且具有美好寓意,被視為“紅火興旺”的象徵。百壽字是從其音百壽,是世人對長壽理想的一種希望和寄託。因此玉瓶不僅古趣盎然,而且處處展示了長壽、富貴、興旺、平安吉祥的美好寓意。

全器雕琢精緻,運刀靈活,線條圓轉流利,刻工深峻,集高浮雕,淺浮雕,線刻等多種技法於一體,彰顯出雕刻藝師高超的技藝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清乾隆剔紅海水龍紋如意

L:47cm

RMB:,-,

如意以木胎為骨,在胎骨上層層髹紅漆,正面以波濤洶湧的海浪紋為地,如意首、尾和柄中部各雕一條夔龍,龍搖頭擺尾,御風而行,威猛遒勁,神態刻畫得生靈活現。正面上部雕折枝桃紋,背面雕卍字錦地紋。全器雕工細膩流暢,畫面佈局豐滿雍容。

剔紅技法成熟於宋元時期,發展於明清兩代。明黃成《髹飾錄·坤集·雕鏤第十·剔紅》中寫道:“剔紅,即雕紅漆也。……宋元之制,藏鋒清楚,隱起圓滑,纖細精緻。”清代乾隆時期剔犀工藝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有了較大發展和突破,既不同與“藏鋒清楚,隱起圓潤”,也不同於明代晚期的“刀法快利,棱角清晰”的風格,而是按實際需要將二者結合起來,使圓滑與快利相得益彰,同時吸取中國畫中的技法進行細部處理,增強了紋飾的層次感和立體效果,形成了色彩鮮豔、精巧華麗、嚴謹細膩的時代特徵,使雕漆工藝發展到歷史的最高峰。此如意即可見一斑。

來源:北京市文物公司舊藏

2年6月7日北京保利Lot9拍品,當時成交價RMB:,

明代剔紅玉蘭花紋蓋盒

D:8.5cm

RMB:,-,

木胎,髹紅漆,子母口,蓋與盒扣合嚴密,內髹黑漆。蓋面錦地花紋為地,雕玉蘭,枝上兩朵玉蘭綻放,幾朵小花苞正含苞欲放,獨具天然情趣;蓋沿和盒沿邊雕纏枝靈芝紋一周,與蓋面紋飾相互呼應,連成一體,喻示”蘭芝並茂“。紋飾佈局疏朗有致,構思巧妙,寓意深邃而吉祥。

清代紫檀筆筒

H:15.6cm

RMB:80,-,

筆筒以紫檀雕制而成,器壁厚實,口底相若。器身光素無紋,色澤深沉,包漿光潤,莊重典雅,盡顯紫檀木自身天然氣韻之美。紫檀是世界上最名貴的木材之一,因其生長緩慢,加之砍伐過度,乾隆時期存量已非常稀少,當時宮廷內對紫檀材料的使用必須由皇帝確定並親自下令方可,足見紫檀材料之珍貴。此件筆筒器型碩大,氣韻端雅,殊為罕見。

清雍正蔣廷錫款竹雕叢竹詩文臂擱

L:29.5cm

RMB:,-,

臂擱是文人在用筆繪畫,寫字時用以承腕墊臂的文房用具。此臂擱以翠竹為裝飾,兩株翠竹上下呼應,生動形象地展現了竹子的自然之美,體現古人堅韌,高雅的品格。其間題五代詩人李益所作的《府試古鏡》詩中的兩句:“龍蟠初掛月,鳳舞欲生風。”刻西谷款,蒋字阳文印。

此臂擱表面為淺浮雕,刀法勁健,線條婉轉流暢,運刀如筆,玲瓏剔透,枝葉扶疏,生動自然,富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展現出雕刻技師卓越的藝術造詣。歷經歲月的浸染,表面已呈現出醬紅色。文字刻畫清晰,蒼勁有力。

蔣廷錫,字揚孫,號南沙、西穀。康熙四十二年進士,雍正年間曾任禮部侍郎、戶部尚書。是清代早期重要的宮廷畫家之一。

清代竹雕孔子像

H:10.5cm

RMB:,-,

以竹雕制,材質摩挲日久,通體光滑圓潤。孔子坐姿,一腿盤曲,手扶於膝上,雙目有神,意態從容,面部表情生動,似正與弟子閒談,顯示了雕刻藝師對細節的把握。

清代沉香筆筒

H:12.5cm

RMB:70,-90,

沉香,又稱奇楠。多生長在熱帶和亞熱帶的雨林當中。是含有樹脂的木材歷經多年沉積形成的,樹幹被真菌侵入寄生,發生變化,經多年沉積形成的香脂。自古以來就是非常名貴的木料,亦是工藝品最上乘的原材料。

此筆筒的材質罕見,用料碩大,歷經百餘年的歷史,依然芬芳依舊。筆筒外無任何人工雕刻,古拙嶙峋感均為渾然天成。

清代黃花梨嵌鏍鈿筆筒

H:14cm

RMB:,-,

筆筒用上好黃花梨雕就,色澤深沉細潤。花紋內斂含蓄。外壁以螺鈿一面嵌瓶插牡丹及鼎爐紋,另一面嵌詩句,裝飾華美,寓指平安富貴。

清乾隆仿官釉貫耳瓶

H:31.5cm

RMB:,-,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本朝官窯

瓶四方委角形,雙貫耳,鼓腹,腹部兩個杏元形凸起,長方形圈足,足內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器身通體施仿官釉,大開片,紋路自然,形如冰裂。釉面呈灰青色,平勻,瑩潤,釉質凝厚。因胎質黑色,頗能體現出宋代官窯那種“紫口鐵足”的效果,唐英仿燒時被稱為“鐵骨大觀”。器足修胎規整,足平切,釉汁垂流到胎底足部,胎釉相交處有黑褐色一線,時代特徵鮮明。

扁體貫耳瓶是乾隆時期流行的一種瓶式,由宋代官窯仿青銅壺式演變而成。清雍正六年,雍正帝命景德鎮御窯廠以宋瓷為範本,仿燒汝、哥、官等宋代五大名窯器品種,唐英督陶之後,以乾隆早中期仿製最為成功,是乾隆時期仿官釉佳作。

來源:敬華拍賣2年12月15日48號拍品;誠軒拍賣5年11月5日59號拍品

清乾隆仿汝釉八方瓶

H:33cm

RMB:,-,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本朝官窯

汝窯在北宋元祐朝後繼定窯為宮廷燒制用瓷,胎骨青灰色,釉色則有天青、粉青、冬青蝦青、鴨蛋青、月白、卵青等。釉面失透,瑩潤而無光澤。釉質堅細,氣泡如星斗,分佈全器。因其釉色閃青含藍如美玉,宛如“雨過天晴”,雖然只燒造二十餘年,但卻在宋代青瓷系中享有“汝為魁”的美譽。可惜傳世品不多,難得一見。明宣德朝始仿汝釉瓷,清雍正朝複燒,此時的仿汝釉瓷是歷史上仿汝釉最為成功的,不少釉色已達到以假亂真的水準。據《清檔》記載,仿汝釉瓷大致有兩種類型,“一仿鐵骨無紋汝釉(即類天藍釉),一仿銅骨魚子紋汝釉(即仿開有白色與淡黃色片紋汝釉)。”此瓶為前者,即“仿鐵骨無紋汝釉”。

此器釉面類似天藍色,勻淨渾一,滋潤肥腴,古樸典雅,系乾隆朝仿汝釉器十分成功之作。

清代粉青釉祥雲紋馬蹄尊

H:7.8cm

RMB:,-,

款識:“大清康熙年制”

器斂口,平底,上小下大,形如馬蹄,故名馬蹄尊,底白釉,書“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書款。通體內外施粉青釉,粉青釉下堆飾祥雲紋,在燒造中粉青釉隨紋飾凹凸流動,呈現出不同的色階,不僅使粉青釉下的祥雲色白,且富有立體感,猶如在青白色的天空中雲霧升騰繚繞,真切自然,渾自天成,顯現出非凡的藝術魅力。

清雍正天青釉四螭龍耳六方尊

H:19.8cm

RMB:1,,-2,,

款識:“大清雍正年制”本朝官窯

雍正朝單色釉器素為清代官窯之名品,其格調高雅、品質優良,為後世難以企及,此尊為雍正官窯中少見的單色釉品種。

本品造型古樸,呈六方扁體形,平口,折沿,圓唇,直頸,方腹外弧,折脛。瓶身四面各貼塑一對螭耳,螭身隨瓶身起伏,為莊嚴的器形平添一份靈動。通體施天青釉,釉面滋潤,釉色勻淨若雨後晴空。整器胎質白膩,造型獨特,工藝複雜,優良的品質已不言而喻,且無論器形、釉色,均極具雍正單色釉之風韻,實屬難得一見的珍品。

本尊所署篆書款不同於常見的篆書款,是雍正本朝款中比較少見的款識,目前僅見於單色釉器上,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冬青釉穿帶耳小蓋罐和南京博物院藏粉青釉鼓釘罐,即落此式款。

參閱:《靜嘉堂藏清朝瓷器:景德鎮官窯之美》頁,圖98,靜嘉堂文庫美術館(東京),6年;

《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御窯瓷器》(卷一下)-頁,圖,紫禁城出版社,5年;

《宮廷珍藏:中國清代官窯瓷器》頁,南京博物院、上海文化出版社,2年。

清乾隆綠釉紅蝠紋碗

D:13.3cm

RMB:80,-,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本朝官窯

碗外壁施綠釉,釉色青翠如蔥綠。內壁素白,碗心繪五只紅蝠,顏色明快豔麗,寓洪福齊天之意。此碗設色巧妙,繪畫精細,含義吉祥,為典型清代宮廷吉祥圖案。

清康熙青釉纏枝蓮暗刻雲龍紋碗

D:20.7cm

RMB:,-,

款識:“大清康熙年制”本朝官窯

碗表面施青釉,釉色蒼翠欲滴,釉下堆飾纏枝蓮紋,因燒造中釉的流動,凸起處釉層變薄,使紋飾呈粉白色,極富美感。碗內壁施白釉,釉下暗刻雲龍紋,碗心暗刻壽字紋,一陰一陽,與碗外形成鮮明的對照,為此碗的一大特色。另一特色是外青釉內白釉,兩種燒成溫度不一樣的釉集於一器,並達到極具理想的效果,可見燒造技術之高超。

青釉是以鐵為著色劑,在還原焰中燒制而成的,是中國陶瓷史上最早出現的釉,但直到清初才達到了呈色均勻、穩定的燒造水準,是青釉歷史上最成熟的階段。此碗胎體堅致細潤,成型規整,線條柔美,釉質細膩,釉面光滑、瑩潤,是一件極富藝術特色的珍品。

清乾隆青釉碗

D:20cm

RMB:50,-80,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本朝官窯

雍正、乾隆年間摹古風氣盛行。青釉瓷器重新回到了社會流行的行列當中。此碗器形端莊,無任何紋飾作為裝飾,僅憑釉色來詮釋此碗的古樸之氣。釉質細膩,釉色粉嫩青翠,釉面光滑,給人以賞心悅目之感。

參閱:《明清瓷器鑒定》耿寶昌著第頁

清同治粉彩開光嬰戲圖洗

D:21cm

RMB:30,-50,

款識:“吉祥如意”

器敞口,弧壁,高圈足外撇,底心青花書“吉祥如意”四字雙行楷書款。口沿礬紅描金繪回紋一周,器身黃釉為地兩面開光,開光內繪嬰戲圖,孩童有的舉蓮花,有的戲金魚,有的折桂花,有的舉磬,衣著鮮亮,活潑俏皮,喻有“金玉滿堂”“吉慶有餘”、“蓮生貴子”等各種吉祥含義;開光外彩繪寶相花、折枝花與紅蝠紋,脛部繪回紋與如意頭紋一周。全器色彩豔麗明快,畫面突出多子多福吉慶祝福之意,與器底的款識互為呼應。

清早期甜白釉模印鳳穿花紋高足杯

H:8.7cm

RMB:50,-80,

款識:“永樂年制”

杯撇口,弧壁,下承高足。杯內外施白釉,內壁模印鳳穿牡丹紋,內底心刻“永樂年制”四字雙行篆書款。紋飾灑脫率意,白釉勻淨,細膩甜潤,具有永樂甜白釉的效果。

清康熙澆黃釉碗

D:12cm

RMB:,-,

款識:“大清康熙年制”本朝官窯

碗敞口,弧壁,圈足,足內書“大清康熙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碗通體施黃釉,釉色淡雅嬌黃,色澤瑩潤。澆黃釉為明代瓷器著名顏色釉,因用澆釉法施釉,故名。又因其色澤均勻嬌豔,亦稱“嬌黃釉”。嘉靖以後愈淡,清康熙時衍生為淡黃釉,又名“蛋黃釉”。

清代黃釉瓷雕雙龍戲珠紋蓋盒

D:8.5cm

RMB:15,-18,

款識:“王炳榮制”

王炳榮,為清代中晚期的一位制瓷名家,擅長雕瓷工藝。此蓋合上刻二龍戲珠於海水之上。龍首浮現,面部刻畫精細,龍須,龍眼等精心雕刻,神態遒勁躍然與蓋合之上。盒內施松石綠釉。

參閱:《清代瓷器賞鑒》錢振宗著第頁第號藏品

清代黃釉簋

H:24cm

RMB:,-,

器橢圓形,子母口,蓋上置四個突起的三角形板棱,蓋面飾夔龍紋,器身印回紋與雲紋,束脛為黻紋,足牆為星雲紋,器腹兩側貼飾雙夔鳳耳,器內外皆施黃釉,釉色嬌麗潤澤。此器為仿青銅簋的形制,所雕紋飾也受青銅禮器紋飾風格的影響。

簋,古代盛食物的器具,是商周時重要的禮器。作為封建社會的重要活動祭祀,在明清時期也十分盛行。地壇的祭祀對象為“皇地祇”,地祇亦作地示,專指地神,“天為神,地為祇。”為最高等級的大祀,每年夏至舉行,由皇帝親祭。祀典使用的禮器和祭器遵用古代名稱和古代形制。乾隆十三年(年),皇帝下詔:“祭品宜法古。”御窯廠燒造的瓷祭器包含豆、鐙、簠、簋、铏、尊等各類仿銅的禮器。地壇的禮器和祭器都是黃顏色,簋用於天壇、祈穀壇、地壇、朝日壇、夕月壇、太歲壇、太廟及文廟,而黃瓷簋只用於地壇。北京地壇公園收藏有全套光緒年間官窯燒制的黃釉瓷質祭器。

參閱:耿寶昌著《明清瓷器鑒定》第頁,圖之9;錢振宗著《清代瓷器賞鑒》第頁,圖。

清光緒黃釉暗刻花果紋捧盒

D:23cm

RMB:,-,

款識:“體和殿制”

盒為饅頭形,子母口,斜弧腹,圈足,底書“體和殿制”四字雙行青花篆書款。盒內施白釉,子母口及圈足足牆露胎,盒身飾黃釉,釉下暗刻各式花果紋,蓋與身紋飾相呼應,紋飾刻劃精細。盒底胎質細白堅致,釉面光潔瑩潤,黃釉均勻淡雅。

體和殿位於西六宮的翊坤宮之後,原為翊坤宮的後殿,此盒上所署“體和殿制”款表明它系光緒年間景德鎮御窯廠為光緒十年(年)慈禧太后五十壽辰專門燒造的祝壽用瓷。

參閱:紫禁城出版社《官樣御瓷》第頁

清宣統黃釉暗刻龍紋盤一對

D:10.7cm

RMB:80,-,

款識:“大清宣統年制”本朝官窯

盤敞口,淺弧壁,坦底,圈足,足內書“大清宣統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通體施黃釉,釉色均勻亮麗,碗內心暗刻龍戲珠紋,外壁飾雲龍趕珠紋,火珠跳躍,祥雲繚繞,紋飾刻劃生動流暢,技藝精湛.

清光緒黃地紫綠彩龍紋盤一對

D:11cm

RMB:80,-,

款識:“大清光緒年制”本朝官窯

盤敞口,弧腹,圈足,底紫彩書“大清光緒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盤內外通體黃釉為地,盤內中心釉下暗刻雙龍戲珠紋,然後其上分別填上紫彩、綠彩。內壁口沿暗刻四組花果紋,以綠彩繪葉紋,紫彩繪果實;盤外壁繪一紫一綠雙龍追逐嬉戲。紋飾刻劃精細,線條流暢,釉色飽滿,色澤對比鮮明。

黃地紫綠彩是明代萬歷時期出現的品種,康熙至宣統時期均有燒造,俗稱“黃綠紫”,為清代延續不變的官窯品種之一。參閱:《江西藏瓷全集·清代下》頁,江西省博物館藏品。

清乾隆綠彩雲龍暗海濤紋盤

D:18.2cm

RMB:,-,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本朝官窯

此盤敞口,弧壁淺腹,圈足,器底落“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青花篆書款。盤內外施白釉,色澤素雅,潔白無瑕,內壁繪龍戲珠紋,雲霧繚繞,火珠跳躍。外壁暗刻波濤洶湧的海浪,兩條五爪行龍遊走於海面之上,體態矯健,昂頭向前,兩龍之間以火珠為隔,故此紋飾亦可稱雙龍趕珠。整器造型規整,線條優美,繪工精細,釉質瑩潤,釉面細潤如玉,潔淨無暇,胎質潔白,堅致細密,紋飾清新雅澤,是清乾隆年間御窯的上乘之作。

綠彩填繪戲珠龍紋圖案,康熙朝始燒,是康熙朝官窯繼承明代白釉綠彩之品種,後成為清代官窯典型品種之一。

清雍正鬥彩雲龍紋盤

D:22cm

RMB:,-,

款識:“大清雍正年制”本朝官窯

器撇口,淺弧腹,圈足,底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雙行青花楷書款。盤心青花雙圈內繪雲龍戲珠紋,外壁繪天空中飄浮彩色雲朵,雲朵中兩條龍追逐著火珠,龍騰雲繞,蔚為壯觀。盤型輕盈,胎體堅致,釉面晶瑩光潤,繪工流暢。

清乾隆黃地綠彩龍紋花口盤一對

D:13.5cm

RMB:,-,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本朝官窯

盤口呈菊瓣形外撇,淺弧壁,圈足,足內施白釉,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盤內外以黃地綠彩裝飾,盤心綠彩繪正面龍戲珠紋,內壁以綠彩繪二龍趕珠紋,龍紋周圍不是雲彩,而是折枝花卉紋,外壁同樣繪趕珠龍紋。

此盤為清代官窯的傳統品種,其燒造工藝是先在素胎上刻劃紋飾,以青花料書寫底款,在底上上釉後再以高溫燒成瓷胎,最後施釉彩,經低溫燒成。黃地綠彩為低溫釉上彩。故宮博物院藏有相同的盤。據《活計檔?清檔》記載,此類菊瓣口盤系乾隆二年時,乾隆皇帝命景德鎮御窯廠所燒造。

來源:InderRieden舊藏。阿姆斯特丹佳士得,7年5月13日編號

參閱:《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雜釉彩?素三彩》第頁,圖

錢振宗主編《清代瓷器鑒賞》第頁,圖

清道光鬥彩暗八仙花卉紋折腰盤

D:20.5cm

RMB:,-,

款識:“大清道光年制”本朝官窯

盤敞口,折腰,圈足圓滑,胎質細膩,器形俊秀。足內書“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青花篆書款。通體施白釉,釉質瑩潤亮澤,整體以鬥彩裝飾,內壁為暗八仙紋,盤心兩圈青花雙圈線,中心繪月華錦紋,環擁壽桃、蓮花。外壁繪對稱佈局的石竹花、荷花、鬼臉花、蝴蝶蘭四種折枝花紋,以青花勾勒後填飾紅、綠、黃等各種色彩,紋飾繁密,濃淡相間,色彩豔麗,畫藝精湛,可與乾隆器相媲美。

暗八仙紋以八仙手持物件代指八仙而名,寓有八仙祝壽之意。此種型制的盤,乾隆朝已有燒造,並延續至嘉慶、道光等時期,為清代官窯的傳統品種,應為宮廷壽誕時之用器。

參閱:《中國清代官窯瓷器》南京博物院,第頁

《晚清官窯瓷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年,第61頁、圖33

清康熙鬥彩雙龍戲珠紋盤一對

D:14.5cm

RMB:,-,

款識:“大清康熙年制”本朝官窯

盤敞口,坦底,圈足,足內書“大清康熙年制”六字雙行雙圈青花楷書款。盤內外鬥彩裝飾,盤內底繪雙龍戲珠紋,龍一條為彩繪,一條以青花繪成,雙龍一升一降,形態威猛,雙龍之間火珠跳躍,周圍火雲環繞。外壁繪仙鶴飛翔,仙鶴共分兩組,兩兩相對,仙鶴之間以靈芝形祥雲分隔。仙鶴以青花繪成,只在頭部用一點紅彩裝飾,姿態飄逸。

全器釉面光潤,青花呈色深沉清麗,主題雙龍戲珠紋描繪精細,奪人眼目,仙鶴祥雲紋飾具有祈壽之意,祥和之中充滿大氣,以鬥彩繪飾的祥雲具有特殊的藝術效果,體現了康熙鬥彩瓷器中綜合裝飾技法的運用。

參閱:《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五彩·鬥彩》第頁,圖

《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御窯瓷器》卷一下冊第頁

清道光青花五彩龍鳳紋碗

D:15.7cm

RMB:,-,

款識:“大清道光年制”本朝官窯

碗撇口、弧壁、圈足,足內書“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青花篆書款。造型規整,通身皆以青花五彩為裝飾。碗心雙圈內繪龍戲珠紋,敷礬紅彩,邊飾綠彩雲紋,龍作正面像,趾爪尖利,神態威嚴,身形矯健,呼之欲出;外壁飾二遊龍趕珠,行走穿梭於花海之間,兩龍形態形似,分設紅綠二色,各色花朵枝葉遍佈其旁,色彩妍麗,精美絕倫。此類碗是清代宮廷膳碗,始見於康熙朝,後成官窯經典器型,每朝必燒,兩百多年來持之以恆,造型、紋樣也基本保持不變。

清道光鬥彩纏枝西番蓮紋碗

D:14.5cm

RMB:,-,

款識:“大清道光年制”本朝官窯

全器鬥彩紋飾,外壁繪六組花卉,輔以折枝花葉紋。鬥彩是明清時期重要的彩瓷品種,始燒於明代宣德時期。此碗造型精巧雋秀,胎體輕薄,紋飾佈局層次分明,畫面靈動,自然清晰,色調清麗淡雅,頗具前朝風範。

清雍正五彩花卉紋斗笠碗

D:13cm

RMB:,-,

款識:“大清雍正年制”本朝官窯

碗敞口,斜直壁,圈足,足內青花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造型規整,端莊雅秀,胎體輕薄,釉面潤澤如玉,釉色甜美潔淨。五彩裝飾,碗心繪團花外壁以青花、湖綠、礬紅等色彩繪花卉紋六組,三種花卉,兩兩相對排列,口沿有六組邊飾,與花卉相間隔,這些花卉圖案和邊飾,在清代瓷器中比較少見。此碗胎質堅致細膩,釉面白淨瑩潤,構圖疏朗有致,紋飾佈局勻稱,青花發色鮮亮,各彩呈色豔麗,二者交相輝映,相得益彰,更覺嬌豔可愛。

ADOUCAIBOWL

MarkandperiodofYongzheng(-5)

清康熙五彩平升三級圖筆筒

H:12.3cm

RMB:50,-80,

筆筒口底相若,玉璧底,內外施白釉,外壁以五彩繪庭園之中,一侍者手托花瓶,瓶中插著長戟,送至高官面前,此圖意為“平升三級”,乃古時祝人步步高升,平步青雲的吉祥圖案。全器繪畫生動傳神,喻意吉祥,殊為難得。

清道光胭脂紅團鳳紋碗一對

D:14.8cm

RMB:,-,

款識:“大清道光年制”本朝官窯

碗通體素白,只在內底和外壁共繪六組團鳳紋,鳳身以圓形為界,舞動飛轉,身姿優美,高貴華麗,極富動感。紋飾清晰,佈局簡潔,繪製精細,胭脂紅彩清晰豔麗,鮮紅的團鳳紋映襯在雪白的底色上形成鮮明對比,猶如鳳飛舞在天空,美豔奪目,具有極強的裝飾性與觀賞性。

此種碗式創燒自清代康熙朝,後成為官窯傳統品種。本品製作精美,胭脂紅彩呈色鮮豔,予人清新脫俗之感,為道光官窯佳品。

來源:香港蘇富比拍賣89年11月號拍品

清康熙釉裏紅五彩水盂

H:7.8cm

RMB:,-,

款識:“大清康熙年制”本朝官窯

器小口,口沿鑲金,豐肩,鼓腹,圈足,足內青花書“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書款。通體施青釉,只在尊下部彩繪兩簇月季花紋,以釉裏紅色繪月季花,黑彩繪出細細的莖杆,枝杆搖曳,姿態嫋娜,綠葉扶疏,又帶著清新的韻味。釉裏紅色澤純正,此種色呈現出的紅,既不刺眼,也不張揚,在青白釉底色的襯托下,亭亭玉立的花朵顯現出含蓄雋永的氣息。

此器花枝、花葉以釉上彩工藝繪成,這種釉裏紅和釉上彩相結合的五彩瓷,為康熙官窯所特有,並且數量稀少,通常以製作小型文具和陳設瓷為主。此件水盂造型優雅,曲線柔美,畫面婉約清麗,為康熙文房用品中極精之作。

參閱:《鮑爾收藏》四

清乾隆釉裏紅團鳳紋碗一對

D:14.6cm

RMB:,-,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本朝官窯

釉裏紅團龍、團鳳紋為清代官窯的傳統紋飾,三寸,五寸較為常見。此對碗撇口,深腹,圈足,足內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碗內外以釉裏紅裝飾,碗內底飾團鳳紋一組,外壁飾五組,均衡佈局,大面積留白,虛實相生,清新雅致。正如老子雲:“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牅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器皿,門窗中空的地方,才有它們的作用,紋飾間留白亦為巧用,系老子深邃美學思想的反映。

參閱:6年11月28日香港佳士得中國重要瓷器和藝術品專場號拍品

清道光釉裏紅團鳳紋碗

D:14.5cm

RMB:90,-,

款識:“大清道光年制”本朝官窯

器撇口,弧腹,圈足,足內青花書“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碗通體施白釉,碗內底心和外壁以釉裏紅繪團鳳紋,釉裏紅發色清晰豔麗,紋飾精細,佈局簡潔。

釉裏紅團龍、團鳳紋為清代官窯傳統紋飾,常見多為五寸碗,三寸者少見。明代永樂宣德時期有團龍、團鳳紋,此種碗式創燒自清代康熙朝,後成為清代官窯傳統品種。全器製作精美,釉裏紅呈色紅豔,予人清新脫俗之感。

清康熙白地礬紅彩暗刻“洪福齊天”雲龍紋盤

D:19.5cm

RMB:,-,

款識:大清康熙年制本朝官窯

盤折沿以礬紅繪一周蝙蝠紋,內壁暗刻朵花紋一周,朵花紋下飾忍冬紋,忍冬紋下刻主題紋飾雲龍紋,一龍追逐,一龍回首,龍身周圍“壬”字形樣雲圍繞。盤心刻雙圈,雙圈內刻“洪福齊天”篆書四字。胎質潔淨、堅致,釉面光潤、細膩,紋飾生動,工藝精美。

此盤應為康熙皇帝祝壽時所燒制,盤身紋飾巧妙構思,器身只以礬紅在盤折沿繪蝙蝠紋一周,與盤心若隱若現的暗刻紋飾對應,平添一種幽雅情趣,盤心暗刻的“洪福齊天”四字篆書,又與盤折沿的礬紅紋飾相呼應,反映了制瓷藝人的精心巧思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故宮中藏有一件與本拍品類似藏品,同樣在折沿處以礬紅彩繪蝙蝠紋一周,盤內壁同樣暗刻折枝花及雲龍紋,所不同的是,盤內心的雙圈內書的是團“壽”字,底款為“大明成化年制。

參閱:《孫瀛洲的陶瓷世界》第頁,圖

《故宮博物院文物珍品大系-雜色釉·素三彩》第21頁

清乾隆紅釉膽瓶

H:24cm

RMB:50,-80,

款識:“瑩質煒文”

器身通體施紅釉,釉質潤澤,釉色勻淨、豔麗。膽瓶,因器型如懸膽而得名,此瓶口沿一圈露白釉,俗稱“燈草口”,瓶身有細密的棕眼,均為仿明宣德紅釉器式樣,時代特徵鮮明。全器造型規整,釉色純正均勻,做工精細,殊為難得。

清乾隆紅釉玉壺春瓶

H:30cm

RMB:,-,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本朝官窯

器內施白釉,外壁皆施紅釉,釉色深沉勻淨,釉面光亮瑩潤。此瓶造型是由唐代寺院裏的淨水瓶演變而來。定型於北宋時期,在當時是一種裝酒的實用器具,後來逐漸演變為觀賞性的陳設瓷。

通體一色的高溫紅釉瓷器始創於元代的景德鎮,而燒出呈色穩定色彩鮮豔的“鮮紅釉”、“寶石紅”釉則為明永樂、宣德年間的景德鎮官窯。因皇室多以其為祭祀郊壇之祭器而得名為祭紅釉,亦稱“鮮紅釉”、“霽紅釉”、“寶石紅釉”、“積紅釉”、“醉紅釉”,是以銅紅料在高溫還原氣氛下燒制而成。古代配製祭紅釉料時往往將黃金、珊瑚、瑪瑙、玉石等珍貴之物碾成粉末摻入其中,不惜工本。因而燒出的釉色深沉,釉面均勻,釉色瑩潤明亮,鮮豔如初凝的雞血,釉中無龜裂紋理,不甚透明,不流釉,不脫口,不開片。由於紅釉的生產氣氛不易控制,成品率也相對很低,因此更為名貴,當時即有“千窯一器,萬裏挑一”之美譽,聲譽遠在元明諸多紅釉之上。此瓶形制優美,釉色明淨潤亮,款識書寫規範,為乾隆時期紅釉中官窯佳器。

明宣德祭紅釉盤

D:21cm

RMB:,-,

款識:“大明宣德年制”本朝官窯

此盤為明代官窯中典型器,鮮紅勻淨的紅釉瓷器創燒於明代永樂年間,為景德鎮所燒造。後來皇室多以其祭祀郊壇之祭器而得名為祭紅,永樂紅釉稱為鮮紅釉、名貴的宣德紅釉稱為寶石紅釉。

本品器內外施紅釉,釉色深沉,如初凝之牛血。紅釉在燒造過程中融化,器口邊的釉往下垂流,口邊釉層變薄,自然露出白色胎骨,紅白分明,俗稱“燈草邊”。底部施白釉並陰刻“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為宣德時紅釉款式之一。

全器胎質細膩,釉色瑩潤,釉層厚,釉面棕眼顯見。

參閱:文物出版社《景德鎮出土元明官窯瓷器》第頁

清乾隆紅釉盤一對

D:16.9cm

RMB:,-,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本朝官窯

盤身通體施紅釉,釉色為寶石紅色,鮮豔明亮,釉面平滑腴潤,釉汁凝厚,呈失透狀。造型優美,胎質白淨、細膩,製作規整。

紅釉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唐代長沙窯,但真正純正、穩定的高溫紅釉是明初永樂時創燒的鮮紅。根據色階的變化,高溫紅釉的名稱很多,除鮮紅外,還有寶石紅,朱紅、雞血紅、郎窯紅、牛血紅、豇豆紅、霽紅等。此盤為乾隆朝高溫紅釉中不可多得之佳器。

清乾隆霽紅釉雞心碗一對

D:15.1cm

RMB:,-,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本朝官窯

霽紅釉雞心碗是流行於明代初期永樂、宣德時的一種碗式。因碗底器形呈現雞心狀,故而得名。霽紅釉燒制是瓷器當中較難掌握的一種釉色,而釉面均勻,發色純正者,更是萬裏選一。

此對碗敞口,深腹,內底內凹,外底外凸,呈雞心狀,圈足內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碗內施白釉,外施霽紅釉,釉色豔麗,自口至圈足祭紅釉由淺漸深,在圈足邊際戛然而止,圈足露胎處有一圈淺淡而自然的火石紅痕,顯現本時代的特徵。

清乾隆茄皮紫釉盤

D:21.6cm

RMB:,-,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本朝官窯

盤敞口,淺弧壁,圈足,足內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青花楷書款。盤通體施茄皮紫釉,釉面明亮,呈色穩定,紫中泛紅,蒼妍奪目。為乾隆茄皮紫釉佳作。

茄皮紫有是以氧化錳為主要成色劑,鐵和鈷起調色作用的低溫紫釉。早在唐代、遼代的三彩中已經出現,但在瓷器上,燒制則見於明代景德鎮的宣德官窯瓷器。清代康熙時盛行,雍正乾隆時繼續燒制。

清康熙豇豆紅釉團螭紋太白尊

H:8.6cm

RMB:,-,

款識:“大清康熙年制”本朝官窯

《陶雅》記述“太白尊惟康窯有之,各色俱備,惟紅獨多。”本品小巧可愛,造型輕靈秀美,釉面勻淨細膩,粉嫩素雅,恬淡怡人。參閱:《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研究叢書瓷器卷》第44頁,圖27

耿寶昌著《明清瓷器鑒定》第頁,圖

清乾隆窯變釉出戟尊

H:33.5cm

RMB:,-1,,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本朝官窯

尊口微撇,長頸,溜肩,長圓腹,高圈足外撇。因釉的垂流,圈足端經磨光處理,足內陰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款上罩醬色混灰白亮釉,系有意仿鈞釉而為之,釉面色澤深淺自然,時代特徵鮮明。尊頸部和脛部各有四條出戟,肩部飾雙耳,增加了器形的生動感。器身通體施窯變釉,釉水從口沿垂流而下,如瀑布飛流直下,藍釉如蔚藍的天空,紅釉濃重處如火焰,色彩斑斕,鮮豔奪目。

此尊器型俊秀,釉面光潤晶亮,玻璃質感強,色彩變化萬千,仿若天邊彩霞,是清乾隆朝窯變釉器中的佳作。

清乾隆仿鈞釉洗

RMB:30,-50,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本朝官窯

洗四方形委角,折沿,坦底,下承四足,底施醬釉,中心陰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器身通體施天藍色仿鈞釉,色澤勻淨淡雅,釉色沉鬱渾厚。鈞釉是窯變釉的傑出代表,創燒於宋代的鈞窯。清雍正時期開始仿燒宋代五大名窯,在仿燒鈞窯的基礎創燒了爐鈞釉、窯變花釉等新式品種,達到了清代瓷器發展的最高峰。

明萬曆青花折枝菊紋雙螭耳杯

D:5cm

RMB:50,-80,

款識:“大明萬曆年制”本朝官窯

杯敞口,弧壁,圈足,底書“大明萬歷年制”六字雙行青花雙圈楷書款。杯外壁左右各飾一條螭龍攀附其上成耳,杯身通體青花紋飾,外壁和內底心均繪折枝菊紋,紋飾灑脫率意,色彩濃重豔麗。

清代珊瑚紅地描金“恩諭戒急用忍”瓷板

L:37.5cm

RMB:,-,

瓷板長方形,上方為如意頭形凸起,背面有孔,可穿繩系掛。正面以珊瑚紅釉為地,描金繪祥雲紋,祥雲紋環繞“戒急用忍”雙行四個篆字,其上書“恩諭”兩個篆字,當為皇帝特意告誡臣下所為。篆字間隙則減地浮雕祥雲紋,並描繪金彩。邊框有“U”形凹槽,其下飾木紋釉。背面黑漆為地描金繪各式折枝朵花紋,既敦厚凝重,又疏朗秀麗。全器裝飾別致,主次分明,珊瑚紅釉色彩妍麗,紋飾上的描金更顯富麗堂皇。

清乾隆青花串枝花卉紋棒槌瓶

H:30.5cm

RMB:,-,

因造型似洗衣時捶打用的木棒槌而得名,又似舊時糊紙袋壓糨糊所用的工具,所以也稱“紙捶瓶”。清代康熙、乾隆時期比較流行。全器造型俊俏挺拔,直口豐身,全身青花裝飾,紋飾繁密,層次豐富。口沿與足牆繪卷草紋,上下相呼應,頸部飾折枝花卉紋,肩部分繪卷草紋與覆蓮瓣紋裝飾;折肩下繪纏枝花卉紋與腹部下緣的纏枝花卉紋相應,腹部飾十組串枝紋,繪各式串枝花卉。繪畫筆觸嫺熟,青花青翠深沉,花瓣內有明顯重筆點染的痕跡,頗見永宣遺韻。胎質縝密堅細,釉面肥腴,底部圈足內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青花篆書款,款識書寫工整,是一件師法永宣的乾隆官窯青花精品。

參閱:《中國清代官窯瓷器》第頁

清道光青花折枝花果紋蒜頭瓶

H:28.7cm

RMB:,-,

款識:“大清道光年制”本朝官窯

瓶身由上至下分別繪回紋、纏枝蓮紋、覆蓮瓣紋、回紋、如意雲肩紋、折枝花果紋、仰蓮瓣紋、海水紋八層紋飾等,構圖疏朗大方。全器白釉溫潤細膩,青花發色鮮豔典雅,為典型清代宮廷陳設用器。

蒜頭瓶因瓶口形似蒜頭而得名,始見於秦漢時期陶器造型,瓷制者則出現於宋代,明清時廣為流行,尤以嘉靖、萬曆兩朝為盛。清代燒造的蒜頭瓶,器形更趨秀美。參閱:徐湖平主編《中國清代官窯瓷器》第頁

清乾隆青花花卉開光瑞果紋執壺

H:26cm

RMB:,-,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本朝官窯

壺撇口,束頸,垂腹,形似玉壺春瓶,彎流,流與頸部有雲板相連,如意形曲柄,柄上安有小盲系,底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青花篆書款。壺頸飾蕉葉紋,肩繪纏枝蓮紋一周,壺身兩面菱形開光,開光內一面繪折枝枇杷花果紋,一面繪折枝壽桃紋,開光外繪折枝四季花卉紋,壺柄繪靈芝紋,壺流繪忍冬紋,脛繪變形蓮瓣紋,足牆繪勾雲紋一周。

此壺造型源自阿拉伯銅器,元代景德鎮時成為一種新型瓷器樣式,明永宣時盛行。全器胎質潔白細膩,造型規整,厚薄適度,紋飾佈局和諧,疏密有致,舒展流暢,紋樣雖傾向於程式化,但花卉的細部特徵都清楚地表現出來,描繪細膩;青花呈色穩定、沉著,色澤正藍,明快、素雅;釉面肥腴堅致,勻淨光潤,色澤白中泛青,處處顯現出乾隆青花瓷器之風格,南京博物院有同樣藏品可以資比對。

參閱:徐湖平著《中國清代官窯瓷器》第頁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裏紅(上)》第頁,圖

清乾隆青花雲龍紋案頭缸

D:21.4cm

RMB:,-1,,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本朝官窯

缸敞口,圓腹,脛部收斂,玉璧形平底,底心施釉,外圈澀胎,施釉處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青花篆書款,胎釉之間的火石紅顯見,當為其時代烙印。缸內施白釉,外壁以青花繪雲龍紋,兩龍相向而飛,前龍回首向後看,後面之龍追逐,雙龍你追我趕,似正嬉戲,周圍祥雲朵朵,脛繪海水江牙。青花色澤正藍明快,深沉亮麗,雲龍矯健多姿。

龍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靈異神物,亦乃萬獸之首。傳說它虎須鬣尾,身長若蛇,有鱗似魚,有角似鹿,有爪似鷹,能走,亦能飛,能倒水,能翻江倒海,吞風吐霧,興雲布雨。封建時代龍作為帝王的象徵,帶龍紋裝飾的用品大都為內庭所用。

案頭缸為古人置於書桌之上,放置毛筆、畫卷或紙卷等物,為文房之必備。此器造型小巧,紋飾流暢,青花呈色亮麗,釉面瑩潤,為乾隆青花佳器。

參閱:徐湖平主編《中國清代官窯瓷器》第頁

明萬曆青花海水雲龍戲珠紋蓋盒

23.5×15.5cm

RMB:,-,

款識:“大明萬歷年制”本朝官窯

長方形委角蓋盒,蓋面繪海水翻滾,壽石兀起,如意形雲紋漫天,兩條巨龍圍繞一火珠,上下飛舞。蓋牆與盒牆均繪纏枝花卉紋圖案,脛足處飾卷草紋,青花發色藍中帶紫,色彩濃豔。器底於青花雙方框內楷書“大明萬歷年制”六字雙行款。萬曆早期青花因使用回青料,發色濃重豔麗,藍中泛紫,於本器上可見一斑。相同的萬曆青花雙龍紋長方蓋盒在上海博物館及中國國家博物館內有收藏。參閱:《明代官窯瓷器》第59頁,圖1-80《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研究叢書---瓷器卷·明代》,上海古籍出版社,第-頁,圖96

清康熙青花嬰戲圖蒜頭瓶

H:15.2cm

RMB:5,-8,

瓶蒜頭口,長頸,圓腹,圈足外撇。瓶身通體白釉,腹部以青花繪嬰戲圖,畫面童趣天真,氣氛歡快。畫筆精細,青花發色青翠典雅,胎體堅致,具有康熙時期的典型特徵。

清康熙青花纏枝花卉紋碗

D:13cm

RMB:,-,

款識:大清康熙年制本朝官窯

此碗青花紋飾,碗口內外與足牆均繪弦紋,碗內心繪折枝朵花,外壁繪纏枝花卉紋,脛繪蓮瓣紋。紋飾佈局疏朗秀麗,繪畫婉轉流暢,靈動飄逸,青白相映,色彩明快,裝飾風味濃鬱。青花色澤深沉,緊貼胎骨,青翠豔麗,呈現出多色階,單純的青花料表現出豐富的層次,富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釉面青白、堅致,為亮青色,口沿施粉白釉,釉面明顯凸起,頗似唇口。胎質堅硬,細膩潔白,胎釉結合緊密,底足胎釉結合處微泛火石紅痕,足端呈泥鰍背狀,為康熙官窯青花瓷器的典型之作。

十八世紀無量壽佛唐卡

尺寸:78cm×69cm

RMB:80,-,

此唐卡主尊為無量壽佛,菩薩裝,頭戴五葉花冠,髮髻高聳,余髮披于雙肩,頸佩項鏈,胸佩瓔珞,身着天衣和長裙,雙目俯視,相容雋秀,端莊。雙手托寶瓶,跏趺坐于仰蓮托舉的月輪座上。身后有摩尼寶裝飾的光背,頭頂華蓋裝飾,前面供桌上供養法輪,配供摩尼寶及其它生物。背景為山水雲天,地面青山綠水,天際祥雲飄拂。整體佈局和諧,層次分明,繪畫婉轉流暢,精緻細膩,色彩絢麗,時代特徵明顯。

元代銅寶冠釋迦牟尼佛像

H:25.3cm

RMB:,-,

此尊頭戴由三角形花飾組成的寶冠,冠葉內斂,這是十至十一世紀尼泊爾造像較為流行的冠式。據說,這種頭戴寶冠的報身相,是表徵佛的內證功德。其螺發疏朗,寶珠頂嚴,耳輪垂埵,繒帶於耳際束成蝶狀。寬額豐頤,白毫凸顯,眼瞼低垂,目光下斂,相容和熙。面部泥金已部分脫落。左手結禪定印,右手施觸地印,全跏趺坐。身著袒右肩袈裟,僅在衣緣處刻劃邊際線,使像身優美的曲線在薄衣下得以展現。由於腰身較長,使上軀顯得更加挺拔。此像材質含金比例較高,胎壁輕盈,像身不施鎏金而呈現瑩潤亮澤,愈顯古樸典雅,充分體現出藏西地區的造像風格。

清乾隆如意寶大黑天金銅像

H:20cm

RMB:,-,

大黑天梵語摩訶迦羅,也稱黑天或大黑護法。自元代至清代音譯名很多,義譯為勇保護法,為清宮所使用。其來源和印度教主神有關,在藏傳佛教中他是一位宮室、知識和財富的保護神。流傳於西藏的不同造型的大黑天有七十多種,較為流行的有十幾種,其造型各異。在六臂大黑天中,有藍六臂持疾智慧大黑天和白六臂如意寶大黑天,後者最早為噶舉派所傳出,被薩迦派視為最高階智慧財神護法,是觀音菩薩的慈悲化現。尊像即為後者,在章嘉國師所編《諸佛菩薩聖像贊》中稱此尊名號為大白如意勇保護法。因其體色雪白,手持如意摩尼寶珠而得名,為大黑天財神形象。

清乾隆藍葉衣佛母金銅像

H:20.5cm

RMB:,-,

在藏傳佛教中據說葉衣佛母是一位驅除瘟疫災害、防治傳染性病毒的有力本尊,其容貌和身相十分年青,身上能發出如太陽的光芒。有的頭頂飾不動佛坐像,既表敬師之教理,亦表其屬於不動佛之金剛佛部。葉衣佛母有許多種不同的化相,如:黑葉衣佛母,綠葉衣佛母,藍葉衣佛母,黃葉衣佛母等,有的化相足踏屍墊,有些則沒有,此尊則為足踩屍墊的藍葉衣佛母。尊像通體鎏金,三面六臂,頭戴寶冠,頭髮如紅色火焰熊熊燃燒,餘發自腦後飄延至雙肩,掛耳珰,紅眉上翹,三目圓睜,面相威猛,頸佩連珠紋與葉紋組成的項飾,胸佩瓔珞,臂、手、腳佩釧,系腰帶,着多層葉片串成的短裙。六手懸空,各持法器(有些已遺失),威嚴的踏在屍體之上,屍身下為束腰式雙層仰覆蓮花座。蓮花座上下飾有連珠紋,上層蓮瓣上飾卷草紋,頗具明代風格,但亦有別於明代,當為清代中期復古之風盛行時的工藝。此像造型優美,姿態生動,裝飾華麗,工藝精湛,金色熠熠生輝。

明代黃銅嵌紅銅白銀上師像

H:12.7cm

RMB:,-,

藏傳佛教最重師承,上師像往往列於造像諸部之首。此尊額際高廣,面龐圓潤,雙目嵌銀,顯得炯炯有神。嘴角微微上揚,面含微笑。身著藏式僧衣,袈裟、坎肩及僧氅嵌飾紅銅。跏趺端坐。左手於臍前結禪定印,右手扶膝施觸地印,這種造型是以釋迦牟尼佛成道相為樣本,反映了藏傳佛教“視師如佛”的特點。西藏地區鑄造。

清早期無量壽佛金銅像

H:16.4cm

RMB:,-,

造像束发,摩尼寶頂嚴,戴五葉花冠,繒帶於耳際挽結呈扇形,其餘发披於雙肩,帔帛自肩沿臂至腿側,宛轉飄逸。頸佩項鏈,胸與腰佩瓔珞,手、臂、腳佩釧,著鏨刻精細花邊的長裙,裝飾華麗秀美,相容慈祥。雙手施禪定印,托盛滿甘露的長壽寶瓶,全跏趺坐於束腰式蓮臺之上。具有帕拉風格的蓮臺上部邊緣飾連珠紋,束腰上部仰蓮瓣,下部覆蓮瓣,蓮瓣雙層、碩大,臺底邊呈卷唇狀,上緣亦飾連珠紋。像除發飾外均鎏金,金色璀燦,工藝精緻,系典型蒙地風格的佛教藝術造像。

清代銅蓮花生像

H:19.5cm

RMB:55,-80,

“蓮花生”的本名叫“白馬穹乃”又稱為“烏金大師”,是西元8世紀時的印度烏仗那(今巴基斯坦境內)地方的人,後出家為僧。他學的是印度佛教密宗“因陀羅部底派”的傳承,是當時佛教有名的密宗大師和降魔能手,以“神通”、“咒術”名聞一時。是西藏密乘“寧瑪派”(即俗稱“紅教”)的開山祖師。

此尊蓮花生著袈裟,左手托嘎巴拉碗,右手握金剛杵,結跏趺坐於蓮臺上,鑄造精細,比例勻稱,結構合理,寶相莊嚴,系西藏地區造像。

清代護法金銅像

H:15.2cm

RMB:,-,

此尊是密宗壇城裏護法神之一。密宗的每一個本尊都有各自的壇城,壇城是本尊神住的宮殿,壇城四面有四道大門,周圍有火山、水流、屍林、庭院等,還有各種神和神女,有的騎虎、有的騎羊、有的騎鳥、有的騎熊、有的騎狼,此外,還有各種各樣的鳥類和野獸等等。

明代銅羅漢像

H:23cm

RMB:80,-,

羅漢面相豐滿,微帶笑意,神態慈和靜穆,一手扶膝,另一手持念珠,側身坐於石臺之上,似正凝望。上身著袈裟,胸部裸裎,衣褶層疊,大小皺紋相互交錯,流暢生動,深得吳帶曹衣之風。此件作品神態生動、含蓄、典雅,傳神地表達出羅漢的神韻;衣紋疏密相間,線條流暢,造型端莊,雍容大度,做工精細。

清早期羅漢金銅像

H:20cm

RMB:,-,

此尊羅漢唇塗朱砂袒胸露腹,側坐於山石之上,一手上舉,眯眼微笑,似正欲掏耳朵,神采爛漫,詼諧有趣。裸露在外的軀體健碩,身著袈裟自然垂於臺座上,衣紋簡潔流暢。整尊造像姿態生動,雙目傳神,身體明亮的鎏金與石座的青銅色相互呼應,相得益彰。

清康熙釋迦牟尼金銅像

H:8cm

RMB:80,-,

釋迦牟尼圖像學變化很少,只有坐姿和立姿兩種,所施禪定印、與願印、觸地印、轉法輪印和無畏印為最常見的五大手印;而降魔印釋迦牟尼像,或者說佛陀菩提伽耶成道像,是佛教圖像學中最為重要的造像之一。尊相妙相莊嚴靜穆,身著袈裟,一手施禪定印,一手施降魔印,跏趺坐於蓮花臺座上,蓮花瓣相比一般的蓮臺更加寬大渾圓。整尊造像寶相莊嚴,製作精湛,通體鎏金,具有鮮明的時代風格。

明代釋迦牟尼金銅像

H:15.5cm

RMB:85,-,

尊像螺发,寬額豐頤,面帶微笑,相貌安祥,身著袒右肩袈裟,雙手施說法印,跏趺坐於束腰式仰覆蓮瓣臺座上。釋迦牟尼多以成道相為其經典造型,此尊說法像為表現的是佛陀在世間為大眾說法的情景。尊像工藝簡潔,刻畫傳神,製作精湛。

清代增長天王金銅像

H:11.3cm

RMB:30,-50,

尊像頭戴寶冠,面龐方闊,雙目微瞼,形貌威武,身披戰袍,飄帛順肩繞臂於體兩側,手持寶劍,以威震三界姿態舒坐於臺座上,喻示能賜予眾生福慧和利益,為蒙地風格的佛教藝術造像。

清乾隆文殊菩薩金銅像

H:6.6cm

RMB:80,-,

此尊菩薩造型端莊而優美。頭戴五葉寶冠,面相慈祥喜悅,法相莊嚴。寬肩窄腰,身姿挺拔,著僧裙,寶帶緊扣。衣紋流暢,手法寫實。胸前披掛長珠鏈,周身佩掛手鐲、臂釧、腳鏈,華美精緻。雙膝結跏趺坐於雙層束腰仰覆蓮花座上,座上沿鑲一圈聯珠紋。此像胎體厚實,金水飽滿,工藝精湛,珠寶瑰麗,繼承了明代造像藝術風格。

清乾隆景泰藍開光博古紋壽字雙耳瓶

H:29.5cm

RMB:,-,

款識:“乾隆年制”

瓶盤口,長頸,圓腹,圈足外撇,足內“乾隆年制”四字雙行楷書陰款。頸部飾雙獸銜環耳,瓶口,頸部及圈足均鍍金,金水明亮。瓶外壁裝飾採用掐絲琺瑯工藝,以天藍色釉彩為地色,上掐絲用各種色彩填繪大朵折枝花、蝙蝠、雜寶及壽字紋,瓶腹部兩面開光,開光內飾博古紋,構圖飽滿,紋飾精美富麗。

景泰藍,是一種銅釉結合的獨特工藝品,名為掐絲琺瑯,俗稱景泰藍。中國掐絲琺瑯其歷史年代可追溯到元朝,明代景泰年間(1-6)最為盛行,又因當時多用藍色故名景泰藍。此瓶整體色彩濃重,造型別致,作為宮廷陳設器,盡顯吉祥雅致之氣。

參閱:《故宮金屬器》第98頁,圖95

清代景泰藍鳳紋八方瓶

H:37cm

RMB:,-,

款識:乾隆年制

此瓶為四方體委角八方形,口與足相若。通體掐絲琺瑯裝飾,以淺藍琺瑯釉為地,以各色琺瑯釉彩在瓶身的四面開光內飾四副不同形式的丹鳳朝陽紋,其表達形式除了飾鳳鳥、太陽、祥雲、太湖石、海濤等相同紋飾外,還有不同點,一面為梧桐,另一個面為翠竹,第三面為壽桃,第四面為玉蘭、牡丹等花卉,衍生出諸多說法,如鳳凰來儀、鳴鳳在竹、玉堂富貴等“祥瑞”“光明”“吉慶”的寓意。四委角均飾夔鳳紋,瓶的上下部飾“八吉祥”紋,底部圈足內飾纏枝蓮紋,中心的圓圈內為十字寶杵紋,在十字寶杵之間掐絲填黑釉“乾隆年制”四字楷書款。紋飾寓意美好,掐絲精細,填釉色彩豔麗,雖歷經滄桑,依然盡顯當年的華貴之韻。

丹鳳朝陽,又稱“朝陽鳴鳳”,是傳統的吉祥圖案。《山海經》載:“鳳凰生於南極之丹穴。”丹穴為朝陽之穀,故稱鳳凰為丹鳳。《詩經·大雅·卷阿》雲:“鳳皇(凰)鳴矣,於彼高岡。梧桐生矣,於彼朝陽。”朱熹曰:“鳳凰者,賢才之喻,朝陽者,明時之喻。”圖案寓祥瑞、光明、美好、幸福等吉祥之意。

清中期白玉牌

H:5.8cm

RMB:,-,

牌以上好的白玉雕琢而成,牌首剔地雕祥雲紋,牌正面雕一童子笑容可掬,手托一碩大的壽桃,正抬頭望著頭頂上飛來的蝙蝠,壽桃寓指“壽”,蝠諧音“福”;背面雕“福壽如意”四篆體字,怡與正面的畫面相應合。全器玉質如凝脂,精光內蘊,脈理堅密,勻淨溫潤,細膩柔美,雕工深峻,線條刻畫圓轉流利,神態逼真,氣韻生動。

清乾隆白玉溪山高隱圖掛件

H:5.4cm

RMB:,-,

掛件隨形雕制,玉質光潔柔潤,帶皮,皮呈棗紅色,正面雕深山之中樓閣聳立,樓閣內有一老者目視遠方;另一面雕茂密的松樹下高士盤坐,周圍山石嶙峋,石壁上刻著“溪山高隱”四個篆字。器頂穿孔結繩,繩上串著一粒珊瑚珠。整器雕琢精細,文字和畫面互相應合,表達了文人逸士不為世俗所累,悠遊於世外的情懷。

清乾隆白玉雕“芝蘭並茂”牌

Size:5.6cm*4.3cm

RMB:65,-80,

牌長方形,牌首雕兩條背向的夔龍,中間祥雲穿孔系繩,牌正面開框,雕洞石上靈芝生長,石後一叢蘭花嫋嫋婷婷,悄然綻放;背面開框內雕“芝蘭並茂”四個篆字。此器玉質瑩潤細膩,雕工簡潔俐落,詩書畫意相結合,雅致宜人。

芝和蘭都是高貴典雅之物。古人以“芝蘭並茂”比喻子女傑出,才德拔萃。

清中期白玉雕錦地夔龍紋牌

Size:5.4cm*3.7cm

RMB:,-,

白玉質,長方形,正反面以雲雷紋為地,雕夔龍紋;龍水滴形眼,嘴微張,線條轉折流利,活靈活現。全器玉質細膩瑩潤,純淨無暇,構思別致,古樸典雅,紋飾規整,生動逼真,刀法流暢。雕工細膩。

清代白玉雕獸面紋掛件

Size:4.3cm*3cm

RMB:65-80,

白玉質,玉質細膩油潤,脂光四溢。正反面雕成獸面紋,造型奇巧別致,打磨光潔平滑,線條方折圓轉,層次清晰,雕工老練,工藝精細。

清中期白玉谷紋玉璧

D:5.4cm

RMB:,-,

白玉帶皮,皮色金黃。正面雕一飛鳳,周圍雲紋環繞,紋飾古拙,雕工簡潔;背面雕穀紋,穀粒圓潤飽滿。玉璧是中國玉器中出現最早並一直延續不斷的品種,璧是古代重要的禮器,戰國至兩漢是玉璧的鼎盛時期,此件從器型到紋飾仿古,頗有超然於塵外之趣,映目清新,古意盎然。

清中期白玉手鐲一對

D:8.1cm

RMB:70,-,

現代科學研究表明:玉含有對人體有益的元素,經常佩戴和使用玉器,如:玉手鐲、項鏈、戒指、玉席、玉枕、如意等,對經絡血脈皮膚等有多種好處。此對手鐲玉質純淨,細膩潤澤,佩戴於手上更顯女性的典雅柔美。

清代白玉手鐲一對

D:8cm

RMB:15,-18,

玉鐲白玉質地,兩只出自同一玉料,色澤、質地一致。通體素面,不加裝飾,光滑潤澤,呈半透明狀,佩戴之時盡可體味其中的溫潤柔美。

清中期白玉雕雙鼠擺件

L:5.3cm

RMB:80,-,

白玉雕琢,雙鼠伏臥,互相依偎,鼠口中各銜著一枝靈芝,神態活潑。鼠在十二時辰中為子,古人認為子多福多,靈芝則為長壽的象徵,因而此擺件喻“多子多福多壽”之意。全器玉質純淨,瑩潤無暇,線條流暢,刻畫傳神。

清中期白玉巧雕瑞獸擺件

L:5cm

RMB:,-,

以黑白玉巧色雕成。前半部分雕一瑞獸伏臥,長鼻,寬嘴,雙眼圓睜,神情溫順,身背後一只小獸四爪用力,似正往它背上爬。小獸以墨玉巧雕,黑白對比,營造出強烈的藝術效果,工藝精良。

清乾隆白玉仕女紅葉題詩圖玉嘞

H:2.9cm

RMB:,-,

白玉,玉質細膩柔潤,雕成圓柱形,頂部至底穿孔。正面雕一坐姿仕女,側身而望,意態嫺靜優雅;背面雕詩句:“心事題紅葉,殷勤寄御溝”。紅葉題詩的故事出自唐·孟棨《本事詩》,以唐代宮女良緣巧合的故事,比喻男女之間奇特的姻緣。全器刀法洗練,雅拙率意,造型小巧,俊秀宜人,讓人倍感喜愛。

清中期白玉天地人和掛件

D:5.6cm

RMB:,-,

白玉雕琢成三層活環,每層環厚薄適中,最外層環面雕勾雲紋,中層環面雕穀紋,最內層環面雕線紋,內裏環繞一鏤空的花朵,雕刻精細。三層玉環層層相套,活動自如但又不會脫離。玉質瑩潤柔美,加工細緻,設計獨特,仿古卻不拘泥於古,別有一番風味。

清代白玉蘇東坡遊赤壁山子

H:8.5cm

RMB:,-1,,

此山子為白玉質,瑩潤細膩,局部帶皮,雕琢成蘇軾與友人出遊赤壁的場景。山間懸崖峭壁,古松斜出,流水湍急,水波蕩漾,小舟行駛,破浪而進。舟中人物表情各異,有僧有俗,刻劃分明,同舟共濟悠遊於山水之間,將友人之間的融洽,無拘無束的閒情逸致表露無遺。

全器雕琢精緻,人物刻畫細膩,容貌恬靜端莊,衣紋舒展,形態畢肖;構圖緊湊,佈局妥帖,層次分明,猶如一副山水人物畫,充溢著美感和人文氣息,將雕刻藝師的高超技藝展現於觀者眼前,使人無不為其魅力所感染。

清代碧玉描金節選《平定兩金川告成太學碑文》插屏

H:21cm

RMB:,--,

此插屏為玉版所改制,原制應為數片,此為其一,按底部填金“三”字,當為第三片。玉版雙面均鐫刻乾隆四十一年御制《平定兩金川告成太學碑文》內容的節選。此碑文是乾隆皇帝對二征金川的原因、經過、艱難和其本人功過的評述,平定大小金川則是乾隆皇帝自詡的“十全武功”之一。玉版為碧玉刻制,玉質質地細膩溫潤,色如菠菜綠,系碧玉中的上品。楷書陰文鐫刻,內填金彩,鐫刻技術精湛,刀法流暢勁健,運刀如筆,筆意深峻,唐人楷法顯見,具有濃鬱的宮廷氣息,當為乾隆時宮廷造辦處所之作。

十九世紀翡翠碗

D:12.1cm

RMB:5,-10,

翡翠雕制,碗口沿微撇,弧壁,圈足,碗內外光素,質地細膩,晶瑩潤亮,非常難得。

十九世紀翡翠碗一對

D:13.2cm

RMB:,-,

翡翠雕制,碗敞口,弧壁,圈足,碗內外光素,色澤均勻,打磨光亮,水頭十足。翡翠的全世界儲藏量是玉的千萬分之一,因此有“玉為石之精,翠為玉之魂”之說,其開採比貴金屬、其他寶石甚至鑽石都更為難得,因形成翡翠的地理地質條件非常特殊。此對碗通體無任何紋飾,翠色絢麗,水潤清亮,晶瑩凝重,其磨制精工,展示出純正的質地。

清代翡翠觀音

H:23.5cm

RMB:,-,

尊像頭梳高髻,臉型端莊祥和,雙目下視,鼻樑挺直,薄唇微閉,神態自然安祥。觀音身後飾扇形背光,一手托寶瓶,一手持珠,身著袈裟,衣物自然垂落,跏趺坐於蓮臺之上。雕刻技術精湛,衣紋自然流暢,線條靈動。

翡翠的全世界儲藏量是玉的千萬分之一,因此有“玉為石之精,翠為玉之魂”之說,此尊立像色澤均勻,光澤瑩潤,極具美感。

清代翡翠鼻煙壺

H:7cm

RMB:,-,

壺翡翠質地,葫蘆形,碧璽鈕,器身淺浮雕枝葉紋,線條流暢,生動自然。翡翠之名由來已久,在北宋歐陽修《歸田錄》中有記載,並且至遲在北宋時,就已被視為珍寶。此鼻煙壺色澤陽濃綠透,雕工精細,為翡翠中之上品。

清代瑪瑙鼻煙壺

H:7.2cm

RMB:5,-8,

壺瑪瑙質地,呈扁圓形,直口,帶珊瑚蓋,橢圓形圈足。造型端莊,呈色瑰麗絢爛,十分別致。

清代珊瑚項鏈

W:.95gW.52g

RMB:80,-,

清代珊瑚項鏈

W.52g

RMB:80,-,

清乾隆料胎灑金蒜頭瓶

H:17cm

RMB:40,-60,

款識:“乾隆年制”

瓶蒜頭口,長頸,底圈足內刻“乾隆年制”四字方框楷書款。器身通體灑金,金水自然流淌,均勻亮澤。

料器是一種熔點較低的玻璃為原料製作而成,最早由西域地區(今中國新疆)傳入中國。到明代萬歷年間,中國北部山東省博山地區的料器製作已經十分興盛,並流傳到北京。清代康熙三十五年(西元1年),北京出現了首家大規模的"琉璃廠",專門生產皇宮用的料器,受到皇室成員的欣賞。此瓶造型端莊、周正,製作精細,是一件難得的藝術佳作。

十八世紀無量壽佛唐卡

尺寸:78cm×69cm

RMB:80,-,

唐卡主尊是無量壽佛,為菩薩裝,頭戴五葉花冠,相容年輕秀美,身佩瓔珞彩帶,雙手結禪定印,托寶瓶,跏趺坐于仰蓮花座上,蓮座下置有精緻的須彌座。前面的供桌上供養法輪和滿盛寶物的嘎巴拉碗,下配供摩尼寶,頂上華蓋飄拂。背景為青山綠水和祥雲藍天。

此唐卡構圖疏密有致,層次清晰,繪工精細,線條曲折婉轉,富于變化,佛像端莊慈祥,俯視眾生,雙目炯炯有神,衣帶靈動飄逸,雲氣飛動,生動逼真,設色清麗,風格鮮明,系不可多得的佳作。

清代戰神皮鎧甲唐卡

35.5x50.5cm

RMB:60,-80,

這是一幅色彩沈穩而富有宗教感染力的唐卡佳作。主尊皮鎧甲造型為一面二臂三目。頭戴五顱冠,赤發上豎,身著鎧甲和戰靴,披掛鮮人首蔓。右手持利劍上舉,左手持新鮮人心,臂夾弓箭與三叉戟。其身材矮胖,腹大而圓,雙足向外呈蹲踞式,右足踩戰馬,左足踩俘虜。背後燃燒著紅色火焰,兇猛無比。整幅作品佈局嚴謹,筆觸細膩工整,用色鮮豔明麗。

戰神皮鎧甲有多種名稱,如“姊弟護法”、“大紅大黑天”、“大夜叉鬼屠夫”、“大修行骷髏命主”,藏名“北借”。其來源亦有多種說法,據說三世達賴將其收伏成為格魯派的不共護法,蒙古、青海一帶特別崇拜。

參閱:陳百忠著《寂靜與忿怒·藏傳佛教文化藝術》第頁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资料整理年厦门心和秋拍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