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的问法符合广告人民群众对食品添加剂的抵触和抗拒心理。所谓的“散泡止沸剂”并不是一个规范的名称,而是“望文生义”的生活名词。
其实,在食品行业里,它的规范名称就是“消泡剂”。消泡剂不是一种物质,而是各种能够消除泡沫或者抑制泡沫产生的的物质。也就是说,泛泛地说“消泡剂”是否对人体有害,是没有意义的。
做豆腐的过程中有一步是熬煮豆浆。豆浆中有大量蛋白质,还有一些皂苷。它们都具有表面活性,在加热搅拌的过程中能够形成大量泡沫。
豆浆中含有相当多的蛋白酶抑制剂。如果没有失去活性,就会抑制蛋白酶的活性,影响人体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而皂苷具有苦涩味,含量较高的话会导致恶心呕吐。
大量泡沫形成的温度大概只有七八十度,这个温度不足以让蛋白酶抑制剂和皂苷失去活性。如果不消泡,大量泡沫的产生会让温度难以继续升高。所以,消泡是一个难以避免的操作。
泡沫的产生是具有表面活性的分子,比如蛋白和皂苷吸附到空气和水的表面,降低了表面张力,是个空气和水的界面(即泡沫)能够稳定存在。不过,降低表面张力只是水气界面稳定存在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这些泡沫要稳定存在,还需要水气界面上的表面活性子分布均匀,界面上的流变学性质稳定均一。
消泡剂的作用通常是破坏泡沫表面的“局部”结构,表面张力和表面流变学性质在局部位置发生突然改变,使得泡沫液体层中形成很大的液体流动,从而失去稳定性而破裂。
能够消泡的物质很多,消泡能力各不相同。在民间,人们用植物油来消泡,效率不高但也能达到目标。在现代生产中,有很多被批准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的表面活性剂,安全性也不成问题。当然,市场上还存在着各种“工业消泡剂”,比如用于处理废水的消泡剂,就存在安全风险,不能用于豆浆止沸了。
(文中和文末广告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