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脂木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一份重庆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对话档案
TUhjnbcbe - 2021/8/16 8:33:00
城市时间,关于地域、关乎文化、联动历史。以事件为载体,驱动当下生活,每一个城市个体都将以最日常的方式参与到场所的时间记忆之中。重庆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一份隐匿的传承,包含一种城市时间记忆。隐匿,关乎文化与历史,关于一次时间足迹的探寻。融创中国特邀知名建筑师张永和作为项目总设计师,走进这种时间背后,探讨建造与空间未来可能性的多种联系。

-

修缮后的重庆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图源:南岸区文化旅游委)融创中国遇见安达森洋行年的历史,从文化层面解构重庆故宫南迁纪念馆的历史构成,从建筑层面展开一份面向当下城市的文物叙事方式。此次建筑档案走进重庆故宫南迁文物纪念馆,是一次关于融创“如何与城市时间共处”的当代城市课题研究。走进这一处房子,感受一种消弭了建筑的形式感,“时间”藏了起来,像是这最为平常的日子,不张扬的基调,用建筑内化了整个场所的文化精神。不刻意强调文化,却用“结构”放置一种潜藏的时间感。

-

张永和的作品陈述:

探索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的设计起点

“微观”时间的建造方式

怎么会有机会做这么一个项目?

过去几年,也有机会跟故宫做一些事情,但好像没有一件做成了。四年前,故宫当时的院长单霁翔先生来重庆的时候,就来看了这个地方(安达森洋行)。他知道这个地方有这样一段历史,“文物南迁”过程中文物曾在这里存放过,当时看过这里的环境之后,认为这个地方有可能做一个“故宫文化传播的机构”。

修缮改造前的重庆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安达森仓库)图源:网络

融创中国作为业主方,也主张让这段历史保留下来,让文物可以活起来。他们不仅是项目的修缮者,也是项目的管理运营方。“故宫南迁”不仅是一个中国的历史事件,也是人类文化迁徙的一次壮举,历经了14年,行程两万里,接近两万箱文物几乎没有丢失和损坏。在施工方面他们也在很尽力地配合,所以,才呈现出这样一个有质量的建筑。

大概是这么一个过程,我说的可能比实际情况要容易得多。

当时是怎么考虑这个项目的?

首先,拿到的是重庆当地的关于“文保”的一些规章制度。可能全国各地不同省份、不同城市的“文保条例”并不是完全一样的。我们拿到的规定比较详细,这块基地上有八个房子,被分成了三类,原来分类的名字听不太出来应该怎么做,所以,我给它翻译成大家能听得懂的名字:一类就是“修复”;第二类是“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的”;第三类是“盖的晚,反而质量最差,是可以重建的建筑”。

修缮改造前的重庆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安达森仓库)图源:网络

对我们来说,“文保”很大程度上是“如何呈现时间?”的问题。永远会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以前比较多的文保项目,大家总会想把时间锁定在某一点上,是清朝、明朝或者民国?会习惯的认为一个基地理应有一个特定的时间点可能极为重要,所以,就想把时间停在那个点上。有些项目也许是可能的,但这个基地恰恰就不太合适,实际上,这个基地从年到现在,有年的过程,它在不停地进行着建设。

重庆安达森洋行旧址建筑原貌

刚才讲到,质量最差并倒塌的状况,最严重的实际上是在一九七几年间发生的。我们认为对于时间的呈现或者保护,希望大家可以看到从到年的整个过程,当然这是一个“概念”,想要把它变成建筑,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如何以建筑重塑时间?

提及时间问题,在建筑里常常会转化成一种风格问题。所以,大多会归于样式,是明式?是清式?还是民国风?这种风格,是在用一个很固定的建筑形式或者语言来描述某一个时代。在这个基地上的房子,也有媒体问到这是中式还是西式?我们今天也说不出来,因为在盖这里的房子的时候,考虑的很可能不是“样式”或者“风格”的问题,而是满足一些基本空间需要的问题。

故宫文物存放于安达森洋行仓库时的场景

这些基本空间,在当时可能主要是当仓库使用,安达森洋行需要一些库房,也需要一些办公,他们当时采用了当时最成熟或者最基本的方式,造价上也可能是用最经济的手段来完成的,比如:屋架,这个屋架是木头的,可是它既不是典型的穿斗,又不是举架。

所以,这里面没有传统的中国建筑符号,可能只是带有一定识别性的搭接方法,其结构性质是一些简单的原始木桁架,这是木的情况;砖是咱们中国的,但是,用砖盖承重墙,在过去的这年,常常会是所谓西式一点的建筑,所以,我们就把风格的问题搁置了。

空间与结构剖解分析图

如何在材料与结构之间展开设计?

这就要从原始的材料与结构之中搜集线索。首先,我们的工作是要看现场用了哪些材料,有哪些不同的结构组合方式,怎么把这些不同的材料和结构延续下去。一方面要特别尊重现有建筑存在的状态,另一方面,是不是能把这个基地带进年,最终就变成这么一道题。

因为我们不是考古学者,并不知道历史上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有时候是砖墙?一会又是夯土墙?是夯土墙更便宜吗?还是工人更会做夯土墙?我们没有这方面的知识。但历史显然造成了非常丰富的材料类型在现场的存在状态:这里有砖、有夯土、有木头。石头是重庆红岩,但用的很少,我们估计石材本身属于比较昂贵的材料,所以也只是用来做了个基座,其他地方就没有了。

重庆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改造设计模型

我们在继续使用这些材料的时候,决定也用木材,但我们用的实际上是工程木,而不是原木。如果是修故宫,一定会用原木,因为原木的性质远不如工程木稳定,会出现变形、开裂、虫蛀等诸多问题,它作为一个建筑材料合理性已经降低了。除了修房子的夯土墙,我们自己并没有刻意用夯土墙。当然,我们还介绍了两种新材料:一个是种传统材料叫石板瓦,另外一个是钢材。钢材用在了其中三个完全重建的房子上。这样,我们没有把这道题看作是一个风格的问题,而是把它看作是一个不同材料结构以及建造方式的问题。

重庆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结构改造方式设计效果图

这也让我想到,中国整个建筑的现代化进程挺有意思,最开始的时候,如果把梁思成先生的工作作为中国现代建筑的先驱,他当时最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份重庆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对话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