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两年多快三年,终于把节日文献看完了..._(:з」∠)_
这次一共篇,加上之前的,一共篇
不知道之后一边重新写,会不会还有增加,有增加到时候再加。
朗风骨魏晋南北朝节日岁时参考文献(上)朗风骨
魏晋南北朝节日岁时参考文献(中)朗风骨
魏晋南北朝节日岁时参考文献(下)
最开始写节日,觉得好玩,但写的过程中,后来发现自己把节日民俗想得太简单了。
不知巫,不知易,不足以论节日;加上魏晋南北朝佛、道新生,又有融合,这些于士族可能是思想流变,普通老百姓就是民俗、节日风俗的变化。
而多一层的难度在于,魏晋南北朝南北分野,文化不同,细考《玉烛宝典》和《荆楚岁时记》,区别其实还是蛮大的。但《荆楚岁时记》又受楚地风俗文化影响,不足以完全代表整个南方,所以要了解南方节日风俗,也还要做其他考证。
但对我想了解的整个魏晋南北朝而言,节日、民俗的学习是必要的。因为读、学节日,不可不知巫,不知道;知巫知道之后,即知风水、镇墓兽以及丧葬相关,也可知星占、历法与謡谶之关系。再是,即知魏晋南北朝时政治之演变,社会文化之融变。
我的兴趣点,虽然有风俗志怪,但最后落点依然是在社会、经济史。但社会经济史之前,要把风俗、思想、人物的基础打好,否则通史可能会出现很多纰漏,甚至理解错误。虽然历史并无绝对,且史料阙记,原本就不见得肯定真实,但依然要在流传下来的史料的基础上,尽可能客观、全面地去理解一个时代。
回到节日来说,两三年间,一直在阅读、记录、学习,这次重写,希望能有新得;之后再学习通史,必然会有所不同。
《十六国时期北方政权政治模式研究》崔一楠《十六国时期北方政治的新陈代谢》王明前《十六国时期的_胡族政权_和汉族士人》许永涛《十六国时期的文化教育政策与民族融合》韩绪耀《十六国时期的政治文化倾向_重读_晋书_载记》瞿林东《十六国时期河西私学的发展与儒学的师承关系》高人雄《十六国时期慕容燕政权文士群体研究》程盟《十六国时期羌族姚秦的兴起与建国》许涛《十六国时期统治者对儒学和学校事业的重视》罗宏曾《十六国时期西北九国开国史诸问题研究》张嘉伟《十六国选举制度刍议》高蕴华《试论北朝以传承儒学为主的家学及其嬗变》邵正坤《试论北魏的私学教育》穆岚《试论北周儒学思想的发展》王勇《试论南北朝时儒释道的走向》李虹《试论儒学与十六国北朝的民族融合的关系》滕云玲《试析鲜卑山时代鲜卑部落的族群结构》苗霖霖《苏绰_六条诏书_的儒学思想评析_兼谈北朝儒学》李中华《隋唐时期儒释道的冲突与融合》蔺熙民《隋文帝不悦儒学专尚刑名辨析》曹治怀《魏晋北朝河内郡研究》权玉峰《魏晋南北朝经学百年研究回顾》郭海涛《魏晋南北朝经学的演变与更新》张承宗《魏晋南北朝经学发展论略》庄庭兰《魏晋南北朝经学述论》李金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河西崇儒研究》孔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付心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刘学智《魏晋南北朝时期河北区域经学的时代差异与地域分异》邢东升《魏晋南北朝时期齐鲁中原地区的经学发育及其演变》邢东升《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对鲜卑族历史进程的作用与影响研究》邹林《魏晋南北朝庄学研究》马晓乐《乌桓历史若干问题研究》孟克巴雅尔《五胡十六国时期我国少数民族政权法律制度及其汉化进程》孙季萍《五胡十六国政权政治社会观念的转变》宋效梅《五凉的_崇尚文教_及其影响》晓甘《五凉文学的儒学特征》汤静《鲜卑起源三说与_东胡后裔_的身份建构》杨懿《匈奴名号考》李焕青《徐遵明经学初探》胡晓丹《徐遵明与北朝经学》姜宁《颜之推经学思想的几个问题》基圣军《燕都变迁与山戎族考略》张秀荣《永嘉之乱后中原文化之整合》孔定芳《由_汉书艺文志_到_隋书经籍志_目录变化窥探学术变迁之大略》岳英《由经学的传承发展看北朝儒学的时代特点》刘涛《早期奚族与后世奚族刍议》沈军山《中古法制文明论_以_法理_为中心的考察》邓长春《中古儒家经学著述形式的转变_关于义疏体裁的研究》潘忠伟《中古时期经学之外_六义_一词的使用》高晓成《中国东部燕_秦_始皇_汉_北齐_唐_明长城新考》李亚忠《_金鸟饰_辨识》杨建军《_弃胜加冠_西王母_兼论顾颉刚_层累造史说_的加法与减法》施爱东《_山海经_西王母之神相_族属及其他》韩高年《_山海经_之西王母_戴胜_探析》梁艳敏《_山海经_中西王母的神话形象新探》朱佳艺《论女娲与西王母形象及演变》梁蕾《中国古代巫术:宗教的起源和发展》梁钊韬《古代世界的巫术》[瑞士]弗里茨·格拉夫/FritzGraf《巫鬼与淫祀》晏昌贵《巫术与宗教》(英)拉娜《中国古代的巫医与祭祀、历史、乐舞、及及诗的关系》周策纵《中国六朝时期的巫觋与医疗》林富士《中国古代神秘数字的历史生成与研究路径》田大宪《雅俗中国丛书-方术》仲林《中国方术考》李零《中国方术续考》李零《_搜神记_与道教劾鬼术》杨英《_酉阳杂俎_中的鬼文化浅探》李晓霞《春节源于鬼节考》徐华龙《道教与魏晋六朝鬼故事》金官布《佛教与魏晋六朝鬼故事》金官布《古代民俗中的鬼》牛志平《古代文学_鬼_文化之流变》肖向明《鬼文化对传统道德的影响》马俊青《鬼文化先秦考》程勇真《汉语鬼称谓与鬼文化》罗树林《六朝厌胜巫术考述》吴成国《魏晋六朝鬼文化的繁荣及其原因》徐华龙《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_鬼_之论题研究综述》廖霞《魏晋南北朝志怪中的鬼故事研究》张晓《舞与巫的交融_由北朝乐舞刍议北朝巫鬼文化》闫莉莉《中国鬼文化与魑魅魍魉》高菲《中国精怪文化》刘仲宇《神秘的幻术——降神附体风俗探究》姚周辉《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研究》王國良《雅俗中国丛书06鬼神》岳娟娟《由_冤魂志_的著录看志怪小说观念的演变》常昭《幽明之間_見鬼人_與中古社會》孫英剛《鬼道_谈风_女鬼_魏晋六朝志怪小说女鬼形象独秀原因探析》孙生《中国神话通论》袁珂《中国神话史》袁珂《中国神话大词典》袁珂《失落的天书》刘宗迪《中国节庆及其起源》陈久金《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徐旭生《_豳风_七月_岁时观念钩沉_兼论文学史上的_岁暮_为秋》印志远《_大戴礼_夏小正_所用历法考证》李白《_大戴礼记_词汇研究》李存周《_姑获鸟_流变考论》邬冬娅《_鬼车_和_鬼客》何佳忱《_鬼车_及其别名小考》马启俊《_荆楚岁时记_在日本》刘晓峰《_九头鸟_的形象流变及其文化内涵》胡晓蓓《_九头鸟_琐谈》王桂华《_九头鸟_之谜》周士琦《_吕氏春秋_的_十二律_与_十二纪》陈克秀《_七月流火_九月授衣_辨》陈大同《_诗经_豳风_七月_创作考》张海楠《_史记_律书_声律相配关系中的五声之谜释解》黄大同《_四民月令_的经济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吴天钧《_四民月令_的中医药学价值探析》赵婉莹《_四民月令_农业教育思想初探》张景书《_四民月令_探讨》李成贵《_四民月令_完整反映地主田庄经济说质疑》柳春藩《_四民月令_新论》李成贵《_四民月令_与_存问耆老》弋戈《_四民月令_之_四民_新解》霍耀宗《_四民月令_中的祭祀礼俗_与_后汉书_礼仪志_的对比研究》陈玉玺《_四民月令_中的农事活动研究》包艳杰《_四民月令_中农业商品交易研究三题》张楠《_唐风_中的_套语_与_夏小正》刘强《_同均三宫_的历史渊薮与乐学遗存》陈克秀《_同律_之辩_兼论阳律阴吕之本》胡企平《_夏小正_的内容和时代》何幼琦《_夏小正_对本草学发展的影响》单健民《_夏小正_经文时代考》王安安《_夏小正_历法考释》王安安《_夏小正_探索》李军靖《_夏小正_星象年代考》赵庄愚《_夏小正_星象年代研究》胡铁珠《_夏小正_之天文观》张闻玉《_月令_祛疑_兼论政令_农书分离趋势》汤勤福《从_四民月令_看东汉大地主的田庄》邱汉生《从_四民月令_看古代农书编纂的新走向》张居兰《从_四民月令_看汉代宗族的日常生活》张睿《从_夏小正_到_吕氏春秋_十二纪_中国年鉴的雏形》管敏义《从_夏小正_看易学的重时传统》商宏宽《从崇拜到禁忌_姑获鸟形象之演变》孙国江《崔寔_四民月令_成书原因考论》陈越《崔寔与_四民月令》王永厚《崔寔与_四民月令_研究》张志文《大_小戴_礼记_自然审美意识探微》丁进《道器合一》刘盼盼《读_四民月令_札记两则》徐福举《二十四气与七十二候考》宛敏渭《古代月令文献的源流》刘宗迪《汉代河北纺织业略论》王文涛《汉代里的教化职能》张信通《汉代因时耕作研究_以_四民月令_为中心的考察》包艳杰《基于博物学文献出发探寻中古中国的鬼车鸟》刘军《节俗的缘起与价值_以汉代定型的五大节日为例》王旭晓《论_夏小正_的天象和年代》罗树元《论_夏小正_是十月太阳历》陈久金《略论汉代节日的基本特征》巩宝平《满族神话故事与汉文献的比较研究》尤然《毛诗蜉蝣虫名疏证》邹树文《民俗视野中的_时政_思想变迁研究》王志芳《农家_月令_的发端_从_礼记_月令_到_四民月令》霍耀宗《秦汉_禁民二业_政策浅析》朱绍侯《日本羽衣仙女传说研究_UETA_SATSUKI_》上田五月《阮刻_毛詩注疏_校議》林為為《上古授时仪式与农事诗_以_夏小正_七月_彝族_根谱_为例》韩高年《上古授时仪式与仪式韵文_论_夏小正_的性质_时代及演变》韩高年《社会记忆_话语_权力_九头鸟形象_省略_与嬗变_兼论九头鸟与湖北人的关系》熊威《神秘数字三十六_兼谈我国古代的太阳历》韩湖初《时序与审美》孔许友《试论_夏小正_及其天地人物的和谐与统一》郭文韬《谈谈_吕氏春秋_十二纪_之_三秋_省略_想_兼论杂家与中国文学观念的确立》汪春泓《通天免酒祭神忙_夏小正_思想年代新探》方益昉《完美与缺憾之间_论_夏小正_经传合一的文本性质》印志远《夏_商_周蚕桑丝织技术科技成就探_省略__一_夏小正_开启蚕文化的金钥匙》周匡明《夏小正戴氏传》徐雁《先秦月令文体研究》林甸甸《正确诠释夏小正》窦勋《中国古代人日习俗对日本的影响》刘晓峰《中国古代天文历法》万斗云《中国九头鸟之谜》周彦杰《周代三大祭祀中的乐调研究》尹蕾《_翦商之志_的落实_再论晋武帝的建政地理模板》李海默《从族到家_宗室势力与西晋政治的转型》仇鹿鸣《氐族的来源和迁徒》何光岳《东晋的_五马_与谯王》鲁力《歌功颂德之外_西晋奉命诗文的历史认识价值举隅》来森华《晋代驺虞幡考辨》王恩源《晋宋宗室官员考黜略论》张兴成《晋宋宗室任官制度综析》张兴成《两晋储君制度研究》孙永幸《两晋南北朝皇族宗法形态研究》张帅《两晋南北朝至隋碑铭所见羌族姓氏研究》曾晓梅《两晋时期北疆地区民族分布与迁徙研究》石春平《两晋之际的关陇局势》刘书广《两晋宗室封爵承封谳议》张兴成《两晋宗室官员佐官_属吏试探》张兴成《两晋宗室管理制度的历史渊源试论》张兴成《两晋宗室管理制度述论》张兴成《两晋宗室始封爵考论》张兴成《两晋宗室司衮要论》张兴成《两晋宗室赠官略论》张兴成《两晋宗室制度差异及其形成原因探析》张兴成《论西晋元康中后期对关中军镇镇将权力的弱化》权家玉《略论两晋宗室制度的时代特点_形成原因及历史影响》张兴成《浅论西晋宗室王》杨涛《魏晋封国制度与王朝兴亡》王明前《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研究》陈琳国《魏西晋诸侯王管理制度探究》杨涛《西晋八王之乱与士族关系研究》杨术辉《西晋的立储与皇太弟_皇太孙制度》庞骏《西晋的诸王封建与出镇》辻正博《西晋的宗室仕进制度》张兴成《西晋藩王政治研究》赵昆生《西晋内乱和宗室关系分析》罗自强《西晋内迁杂胡与杂胡化趋势》陈琳国《西晋前期统治的若干问题研究》杨超《西晋十六国时期氐人的迁徙与分布》马建春《周处事迹与_重修崇灵庙碑记》尚群《汉魏晋皇权嬗代》卫广来《南北朝时期淮汉迤北的边境豪族》韩树峰《_述异记_佚文考订补遗》徐胜男《任昉_述异记_研究》刘晓丽《祖冲之_述异记_内容分析》郭世荣《祖冲之_述异记_研究》李晓霞《灵籤渊源考》林国平《从敦煌写本看_灵棋经_的源流演变》王晶波《论_灵棋经_对_周易_的借鉴及其与易学理念的融通》田胜利《论_灵棋经_繇辞的诗体特征及取象艺术与意义》田胜利《_灵棋经_解读过程中参看节气的必要性探讨》车向通《_今昔_本朝世俗部和_搜神记_的同类故事的比较研究》吴雪婷《_阎罗王_在我国传播流变考》佟彤《补充和换位_早期道教神祇发展中的_省略_论西王母仙化和泰山神灵信仰的兴起》曾祥旭《从_地府_到_地狱_论魏晋南北朝鬼话中冥界观念的演变》韦凤娟《从_全唐诗_看唐代诗人的泰山信仰》姬秀丽《从地名看中国古代泰山信仰》刘玉沛《從_泰山地獄_到_東嶽主冥_的泰山信仰》梁曉虹《道教的发展与泰山文化的因应》甄惠《地狱_三王_体系演变考》姜霄《东岳大帝为何成为治鬼之帝》《东岳司职图像探源》高明《对泰山神的国封_道封与文封》黄景春《佛教地狱观念的文学呈现》孫昌武《佛教与六朝诗学》刘艳芬《古代的泰山神与_九歌_的司命》李炳海《古代敦煌地区的东岳泰山信仰及其与道教和佛教之间的关系》刘永明《关于阎罗信仰和形象本土化历程的研究综述》张金东《鬼神文化园林初探_以蒿里山神祠为例》徐放《国家祀典_儒家理念与民俗信仰的冲_省略_与交融_以北京东岳庙为中心的考察》高寿仙《汉唐之间中国冥界观的变化研究》曾雯雯《河曲岱岳庙_神人共崇_体系及部分图像考释》武丽敏《跨文化传播视角下泰山府君信仰在日本的本土化特征》樊丽丽《昆仑山到泰山_中国民间信仰幽冥观的变迁》金官布《历史地理视角下的泰山与泰山崇拜》韩光辉《论经变画中地狱阎罗王信仰的本土化》欧玄子《论民间信仰之格义_于佛经义理与六朝志怪小说之间》王红《论死亡之美_以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死亡描写为例》李根亮《论泰山崇拜与东岳泰山神的形成》叶涛《论早期泰山信仰及其道教化》卜祥伟《论中国道教对日本阴阳道的影响_以阴阳道的泰山府君信仰为例》孙亦平《日本文学中泰山书写的思想建构》寇淑婷《日本阴阳道思想与平安贵族的日常生活》朱丽丽《日本阴阳道泰山府君祭所用文书考__省略_纳状_与道教_献状_的关系为中心》时秋《日本阴阳道与平安贵族》朱丽丽《日僧圆仁与_赤山明神_泰山府君》蔡超敏《山西地区泰山信仰的初步考察》石国伟《神怪小说中的山神故事与山神信仰》贾海建《神仙与鬼神》陶伟《生命与信仰的冲突_泰山舍身研究》代洪亮《试论泰山_政治山_地位的形成》周郢《视死如生_略论_搜神记_的死后世界观》李文智《泰山_岱庙_东岳庙祭祀用乐研究综论》逯凤华《泰山_佛教山_的形成与变迁》周郢《泰山东岳庙会考识》袁爱国《泰山府君祭与_冥道十二神_的形成》增尾伸一郎《泰山府君与日本古代的都状》王晓平《泰山府君与阎罗王更替考》刘影《泰山国家祭祀史论》刘兴顺《泰山庙会研究》刘晓《泰山情结_两汉民间灵魂归宿传说的情感揭示》李立《泰山儒释道文化的互动与变迁_以泰山神信仰为例》张贤雷《泰山神崇拜的民俗学解读》甄照国《泰山神信仰的源流浅说》王元臣《泰山神信仰探微》范恩君《泰山神信仰在日本》周郢《泰山神在日本_以能乐_泰山府君_为中心》马冰《泰山信仰功能的演变与佛教中国化进程》崔峰《泰山信仰论》刘慧《泰山信仰研究》酒井忠夫《泰山信仰中的生命崇拜研究》叶桐《泰山与泰山神祇故事》陶阳《唐代泰山文学及其文化内涵研究》郭敏《唐代小说山神信仰研究》段雪惠《唐代小说中的阎罗王_印度地狱神的中国化》范军《唐人小说中冥官类型分析》程广昌《唐五代_五道將軍_信仰之發展_以敦煌文獻圖像為核心》鄭阿財《魏晋六朝时期泰山府君与泰山神关系考论》贾海建《先秦时期的泰山文化》甲宗杰《巡游泰山地府题材小说流变与冥界观的演进》邵颖涛《镇墓文中所见到的东汉道巫关系》吴荣曾《中国_地狱_观念溯源》李博洋《中国古代山岳崇拜与笔记小说中的岳神形象》劉正平《中国古代生与死的两种观念的统一》胡安莲《中国古代游冥故事中两岸世界的互动》郑红翠《总司大帝源流考》叶涛《_抱朴子_与_神仙传》李鄂荣《_后汉书_栾巴传_与_神仙传_栾巴传》胡守为《_黄帝九鼎神丹经_源流辨正》韩吉绍《_神仙传_神仙形象的人化特色》谭敏《_神仙传_研究》殷爽《_神仙传_中的女仙研究》沈婷玉《_神仙传_中描绘的道术神通世界》谭敏《_神仙传_中天人感应故事的原型研究》刘维邦《_神仙道化剧_中的仙踪道影》苟波《_俗情断处法缘生_道教小说中的考验叙事》万晴川《_太平广记_仙类小说类目及其编纂研究》盛莉《_太平广记_中_神仙传_考》盛莉《_墉城集仙录_词汇研究》姜纯阳《唐前游仙文学研究》罗文卿《魏晋南北朝灾害文学研究》孙从从《风雨晦明__鸡鸣不已_谈魏晋南北朝游仙小说对唐传奇的影响》邱健《周秦两汉神仙信仰研究》张文安《白术的传说》刘东平《从_列仙传_看早期神仙理论构建的初步尝试》陈辉《从_伦理缺失_到_伦理固化_道教神仙传记的文学研究与宗教学研究》苟波《道教的女仙_兼论人仙和神仙的不同》陈静《道教美学_生_美_的观点在_神仙_省略_体现_以葛洪对神仙容颜的刻画为例》李丽西《道教神仙观念与唐前神仙小说研究》申玲玲《道教神仙信仰及其伦理教化精神》詹石窗《道教仙传述略》刘永海《多重视野下魏晋小说中的神仙世界》张洁《方仙道和黄老道的房中术》朱越利《服食异物_以葛洪为例看修行者与自然的关系》康儒伯《葛洪_神仙传_创作理论考源_以_左慈传_为考察中心》何剑平《葛洪_神仙传_神学位格的现象学分析》余平《葛洪_神仙传_研究》向群《葛洪_神仙传_中的幻术研究》张玉莲《汉初经学与早期道教生命理念的异同_省略_诗外传_神仙传_生死考验故事研究》于淑娟《汉晋道教财富伦理思想研究》张坤《汉魏六朝道教仙传故事类型研究》陈俊荣《汉魏六朝时涓子的神仙形象》尚飞《汉魏六朝时期道教谪仙案例的考查》刘雪梅《汉魏至唐五代小说仙人下凡母题研究》刘敏锐《化_化_之美_关于葛洪_神仙传_的审美分》阳淼《两晋子书研究》郑海勇《论葛洪_神仙传_的叙事艺术及启悟文学意义》刘湘兰《南北朝仙道诗比较研究》刘蕊杏《彭祖传说的研究》高大伦《浅淡_神仙传_中的_和_文化》邹晓鹏《浅议葛洪的_神仙传》谭敏《秦汉魏晋神仙思想的继承与嬗变_兼_省略_南一郎_新神仙思想_说存在的问题》黄景春《史传体例__寓言笔法_列仙传_神仙传_叙事模式探析》姚圣良《试论葛洪_神仙传_的人物塑造特色》李燕《宋前仙传小说中的神仙坐骑研究》韦咪《唐前仙传小说与尸解理论_以_列仙传_神仙传_洞仙传_为例》徐胜男《魏晋南北朝山岳信仰与道教文化》刘志《巫与志怪》赵振祥《无为有处有还无_论神道的建构》李克和《信仰的传说_关于_神仙传_的_神圣_与_世俗》阳淼《尹轨和_楼观先师传_考辨》曾召南《战国秦汉方士流派考》李零《中古联结语词的语体差异初探》刘艳《中国古代神仙思想的发端》陈开科《宗教真实与文学想象_太平广记_仙传小说的叙事特征》曾礼军《作为文学创作的仙传_从_列仙传_到_神仙传》孙昌武《汉魏六朝宗教传记中的斗法故事_以道徒_僧尼与鬼神的交锋为典型》阳清《_洛阳伽蓝记_版本考释》张翠萍《_洛阳伽蓝记_成语研究》苏慧《_洛阳伽蓝记_创作背景及动机浅论》侯娟颖《_洛阳伽蓝记_词汇研究》化振红《_洛阳伽蓝记_丛考》王建国《_洛阳伽蓝记_的几条补注》周一良《_洛阳伽蓝记_的社会文化史意义》常新《_洛阳伽蓝记_的社会现实意义分析》王君连《_洛阳伽蓝记_的实录原则与子书传统》洪橙《_洛阳伽蓝记_的史料价值及不足》李靖莉《_洛阳伽蓝记_的特点》李晓明《_洛阳伽蓝记_的体例渊源及其与名僧_格义_的关系》范子烨《_洛阳伽蓝记_的文体特征与中古佛学》范子烨《_洛阳伽蓝记_的文学价值》净名《_洛阳伽蓝记_的小说史地位》周建江《_洛阳伽蓝记_的小说艺术研究》成润淑《_洛阳伽蓝记_的学术价值》刘波《_洛阳伽蓝记_的园林研究》李彦军《_洛阳伽蓝记_的政治文化省思》杨柳《_洛阳伽蓝记_的作者及创作年代辨证》王建国《_洛阳伽蓝记_地记散文艺术探析》赵莉《_洛阳伽蓝记_对先秦两汉史传传统的继承与发展》赵莉《_洛阳伽蓝记_故事研究》谢嘉欣《_洛阳伽蓝记_行像研究》蒋家华《_洛阳伽蓝记_考论》范子烨《_洛阳伽蓝记_里_寺_里_命名析》樊友新《_洛阳伽蓝记_洛阳大市_色彩斑斓的市井风情画》孟光全《_洛阳伽蓝记_三题》唐燮军《_洛阳伽蓝记_史学价值探微》赵莉《_洛阳伽蓝记_释词例评》余高峰《_洛阳伽蓝记_所见北魏洛阳城的动植物与城市环境》岳彦如《_洛阳伽蓝记_所见北魏洛阳饮食风貌》史红帅《_洛阳伽蓝记_庭山赋_研究》胡姝梦《_洛阳伽蓝记_文体研究》尹辉《_洛阳伽蓝记_文学研究》侯娟颖《_洛阳伽蓝记_新探》曹虹《_洛阳伽蓝记_叙事内容分类研究》李玉婉《_洛阳伽蓝记_叙事研究》孟祥君《_洛阳伽蓝记_研究》袁洪流《_洛阳伽蓝记_研究》张安蜜《_洛阳伽蓝记_舆汉晋辞赋传统》曹虹《_洛阳伽蓝记_札记三则》化振红《_洛阳伽蓝记_之佛教观探微》方宜《_洛阳伽蓝记_之佛教义理及其表达策略研究》张全耀《_洛阳伽蓝记_中_无明与执取_的佛教观探微》张全耀《_洛阳伽蓝记_中成语探析》刘芊《_洛阳伽蓝记_中的城市设计文化研究》张国斌《_洛阳伽蓝记_中的佛教建筑金属装饰艺术_以永宁寺塔为例》辛浩《_洛阳伽蓝记_中的女性形象论析》王柳芳《_洛阳伽蓝记_中的女性与佛教探析》李丹《_洛阳伽蓝记_中的庶民群像》孟光全《_洛阳伽蓝记_中的吐谷浑》董绍宣《_洛阳伽蓝记_中反映魏晋南北朝时代特色的新词》化振红《_洛阳伽蓝记_中空间书写的人文意蕴》曹仪敏《_洛阳伽蓝记_中所见北魏宦官与佛教寺院研究》武海龙《_洛阳伽蓝记_中所见当代方言词语拾零》牛太清《_洛阳伽蓝记_中志怪小说的特点》许珮珩《_洛阳伽蓝记_作者不姓杨》刘重来《_洛阳伽蓝记_作者姓氏考》刘重来《_洛阳伽蓝记_作者姓氏生平考略》金大珍《_洛阳伽蓝记_作者阳炫之姓氏的商榷》周子美《_洛阳伽蓝记校注_史实异议》舒昌勇《_洛陽伽藍記_所見一王二宅》王珊《_四库提要_洛阳伽蓝记_疏证》林丹妮《_鱼文化_与_羊文化_洛阳伽蓝记_所述南北朝文化冲突与交融探论》赵海丽《安阳石窟艺术研究》郑文宏《北朝佛传故事涅槃图像的_本土进化》闫飞《北朝佛教的义学体系建构_大乘义章_与_菩萨藏众经要_比较》圣凯《北朝佛教地论学派_变疏为论_现象探析》圣凯《北朝佛教刻经隶书的意义与影响》段为民《北朝佛教信仰与民族文化认同》袁志明《北朝佛教兴起原因及社会影响》段有成《北朝佛教与民族关系》黄夏年《北朝墓志文学中的佛教信仰》杨柳《北朝女性墓志考古学研究》司晓洁《北朝僧尼墓志碑铭探析》赵延亚《北朝僧衣嬗变研究》张红义《北朝石刻文献中的佛教活动及信仰动机》张鹏《北朝时期佛教众生平等观对民族融合的作用》吴辉《北朝士人的中原情结_洛阳伽蓝记_叙事特征及其文化内涵》赵莉《北朝隋唐侯莫陈氏家族与佛教研究_兼论_顿悟真宗要诀_之背景》龙成松《北朝文风的悲凉感与佛教》蒋述卓《北朝阳城地区民众的佛教信仰研究__省略_南涅水北朝造像塔及许愿文碑为中心》杨宝《北魏都城洛阳在中国历史文化上的地位_洛阳伽蓝记_研究之一》金大珍《北魏佛教与_洛阳伽蓝记》袁洪流《北魏佛教造像中的民族认同》王晓娜《北魏慧生行记诸种相关文献考述》阳清《北魏洛阳寺院社会公共空间述论_以_洛阳伽蓝记_为中心》刘小平《北魏洛阳寺院园林营建考_以_洛阳伽蓝记_为中心的考察》张鹤泉《北魏末年的青齐士风》魏斌《北魏女性在家佛教徒研究》牛驰《北魏时期对经籍整理与著述概说》黄云鹤《北魏世宗高皇后出俗为尼考_兼谈北朝后妃出家与宫廷政争》石少欣《北魏孝文帝崇佛之表现及其对佛教义学之倡导》王永平《北周佛教美术研究》王敏庆《布发掩泥的北齐皇帝_中古燃灯佛授记的政治意涵》孙英刚《刍议十六国_北朝时期佛教的兴盛发展》李青《川北石窟中的天龙八部群像》陈悦新《从_洛阳伽蓝记_管窥北魏中后期士人文学生活的新变》杨柳《从_洛阳伽蓝记_看北朝佛寺与地方文化》许圆圆《从_洛阳伽蓝记_看北魏_伎乐之盛》吉联抗《从_洛阳伽蓝记_看北魏都城工商业的繁荣》李靖莉《从_洛阳伽蓝记_看北魏都城中外文化交流》蒋将《从_洛阳伽蓝记_看北魏洛阳城里坊布局特征》贾文慧《从_洛阳伽蓝记_看北魏洛阳的佛寺建筑概况》石媛媛《从_洛阳伽蓝记_看北魏洛阳汉文化_省略_兴_以陈庆之_杨元慎正统之争为例》钟盛《从_洛阳伽蓝记_看北魏洛阳里坊形制》赵海丽《从_洛阳伽蓝记_看北魏洛阳饮食文化》赵凯《从_洛阳伽蓝记_看北魏时期洛阳的经济发展状况》钟盛《从_洛阳伽蓝记_看园林与文学》孟光全《从_洛阳伽蓝记_论北魏洛阳城市佛寺园林》马娜《从_世说新语_和_洛阳伽蓝记_看南北朝时期处置式的南北发展》李璐笛《从北朝的佛教造像记看女性的造像活动和社会地位》李林昊《从文化霸权的角度看_洛阳伽蓝记_中的茶酪之争》刘骁《东汉_魏晋和北魏的洛阳园林》王铎《东晋南北朝三教关系》张辉《读_洛阳伽蓝记_论北魏洛阳的寺院园林》薛瑞泽《读_洛阳伽蓝记_论佛教与世俗的交互影响》张磊《顿逊考》邓端本《法云寺疑云》曾园《佛教护法神摩醯首罗天的形象与其在_省略_隋唐时期石窟寺与贵族墓葬关系初探》邢鹏《佛教义理与_洛阳伽蓝记_的小说技法探微》张全耀《关于达摩和慧可的生平》杨笑天《关于敦煌人宋云西行的几个问题》杜斗城《关于诗人与倡伎关系问题的几点思考》张福勋《关于杨衒之_洛阳伽蓝记_的几个问题》曹道衡《管雄传略》舒伟健《过渡与衔接_洛阳伽蓝记_小说价值分析》赵莉《慧光法师生平及其思想研究》王贺梅《泾川佛教考古研究》丁得天《鸠摩罗什译经时期的长安僧团》尚永琪《六到七世紀僧人輿政治》吳智勇《六世纪南北统一前夕的文化发展趋向_省略__颜氏家训_所述南北不同习俗谈起》胡大雷《龙门所见_洛阳伽蓝记_中人物造像述论》顾彦芳《论_洛阳伽蓝记_的多维时空观》王柳芳《论_洛阳伽蓝记_对京都赋的接受》王柳芳《论_洛阳伽蓝记_庭山赋_的另一种趣昧》孟光全《论_洛阳伽蓝记_中的洛阳形象》王柳芳《论北朝佛教造像冲动的信仰_观念与社会维度》常峥嵘《论杨衒之的生平仕履与史家意识》林大志《论杨衒之及其_洛阳伽蓝记_的创作主旨》范子烨《洛阳伽蓝记的现实意义》黄公渚《洛阳伽蓝记文学研究》黄梅《略论北朝的佛教音乐_以民族融合为视角》黄崑威《略论十六国北朝佛教造像盛行的原因》姚义斌《南北朝_市_的研究》张捷《浅议北朝佛教刻经的产生原因》段为民《陕西北朝佛教造像碑初探》冯健《上海震旦博物馆藏北齐皇建二年佛造像碑研究》康媛媛《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北朝后妃出家现象探析》白春霞《十六国北朝时期民族融合与佛教》黄崑威《试论_洛阳伽蓝记_中的口语词》化振红《试述北魏商业的发展》李建国《隋唐佛教经籍著录_洛阳伽蓝记_的文献价值》王建国《探寻早期城市经济的可能路径_以北魏洛阳的个案研究为例》何蓉《拓跋魏宫廷文化述论》刘军《王伊同英译_洛阳伽蓝记_地名之策略》汪宝荣《魏晋南北朝时期涉儒涉道僧人研究》张玉皎《魏晋南北朝香炉研究》崔叶舟《魏晋南北朝长途贩运贸易试探》朱和平《萧彪考》陈于全《杨衒之姓氏家世小考》子烨《一部拓跋鲜卑的别史_略论_洛阳伽蓝记_史学价值》白翠琴《以北朝解经重评_南义北禅》李四龙《以佛录史_论_洛阳伽蓝记_对史学体例的创新》尹福佺《以造像记为对象的北朝佛教本土化考察》张鹏《由_洛阳伽蓝记_看北魏的中原法化》《由_洛阳伽蓝记_看北魏宗室的婚姻》郑娉《由_洛阳伽蓝记_谈北魏寺庙布局特点》陈昊雯《寓褒讥于伽蓝__寄奇思于妙笔_略论_洛阳伽蓝记》陈庆元《造像记所见北朝妇女的佛教信仰》邵正坤《造像记所见北朝民众的佛教信仰与拟血缘群体》邵正坤《造像记与北朝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侯旭东《中古时期弥勒与弥陀信仰研究》霍建美《中古时期指示代词的南北差异_以_世说新语_与_洛阳伽蓝记_为例》牟青《中国古代_集中市制_及有关方面的考察》宋镇豪《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与宗教_基于韦_省略_理论的反思和_洛阳伽蓝记_的考察》何蓉《状记实警__玄中透真_洛阳伽蓝记_之_释_教观》方宜《资源配置视角下的北朝佛教经济及其制度分析》刘小平《宗教信仰对北朝家庭的影响》邵正坤《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通论》张庆民《唐前志怪小说辑释》李剑国《周易卦辞详解》靳极苍《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丁山《扶箕迷信的研究》许地山《诸神的起源——中国远古太阳神崇拜》何新《妖怪学》井上圆了《中国祭天文化》陈烈《中国神话研究初探》茅盾《中国神话哲学》叶舒宪《六世纪中国城市商业区风貌的生动画卷——简析洛阳大市》马厚生《_华夏赞_考略》王皓月《_黄书_考源》王卡《_太武灭佛_新考》韩府《_魏书_勘误二则》周双林《北朝道教发展考论》陈志伟《北朝道教论略》汤其领《北魏_国书_案抉隐》谢苍霖《北魏道教视野中的中岳嵩山》薛瑞泽《北魏道士寇谦之的新道教论析》张泽洪《北魏佛教前期述论》刘岩《北魏国号与正统问题》何德章《北魏静轮天宫研究_以_魏书_释老志_为中心》明建《北魏儒释道三教关系刍议》黄夏年《北魏太武朝政治史二题》何德章《北魏太武帝崇道抑佛的回顾与反思》陈燕《北魏太武灭佛原因考辨》向燕南《北魏天师道静轮天宫建筑形制渊源》庞骏《从_游遁大儒_到_谪降仙人_成公兴在寇谦之神化叙事中的形象塑造》姜守诚《从民族关系角度看道教与北魏的政治结合》张德寿《从强独乐建周文王佛道造像碑看北朝道教造像》丁明夷《从人口性比例失调看汉魏时期道教的兴盛》高凯《道教_真一_思想探源_从_升玄经_到_本际经》山田俊《道教音乐及其科仪功能的演化》钱建明《道乐史上南陆北寇的评价问题》蒲亨强《道释法事音乐溯源》祝建华《海内孤本_大代华岳庙碑_考_兼与_嵩高灵庙碑_比较研究》张永强《今古奇刹悬空寺》王中刚《宼谦之道教改革》石慧《寇谦之道教思想述评》翟慧颖《寇谦之的道教改革及其历史地位》雷丽萍《寇谦之的著作与思想_道教史杂论之一》汤用彤《寇谦之身后的北天师道》刘屹《寇谦之与佛教》谢路军《寇谦之与佛教因缘考》韩府《寇谦之与陶弘景道教改革比较研究》刘伟航《寇谦之援儒入道思想述评》谢路军《老子国师说及其与南北朝的道教改革运动》刘玲娣《龙虎山天师道科仪音乐之渊源与流变》傅利民《论陈寅恪的阐释学》刘梦溪《论陈寅恪先生与中医学》范家伟《论道教形成于社会上层》王旭东《论东晋南北朝道教的变革与发展》刘琳《论儒_释_道三教会通及其文化意义》屈小强《漫说谪仙》景黄春《南北朝的道教改革与政治》杨惠敏《说_天宫_与寇谦之的_静轮天宫》刘昭瑞《嵩山道教纪实》周永慎《太武帝大规模_灭法_原因初探》王勇《汤用彤对_道藏_的整理与研究》赵建永《唐以前嵩山道教的发展及其遗迹_中岳嵩高灵庙之碑》王卡《魏晋南北朝时期道佛二教比较论》简修炜《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与王权交流的_文化认同_探研》周德全《魏晋南北朝天师道的传播与发展_道教史讲义第四章》李养正《五斗米道研究综述》陈辉《一支古老的道教经韵_华夏赞_探隐》胡军《以嵩山为中心的早期道教》温玉成《引儒入道_寇谦之对北方天师道的改造》刘惠琴《早期道教的音乐与仪轨》王小盾《中国道教音乐考略》孔繁洲《中岳庙与嵩山道士》张文霞《_道藏_的编纂》大渊忍尔《_道藏_的形成与发展》何亚将《_道藏_七部分类法源考》卢国龙《_黄箓科仪_提要》朱家溍《_三天正法经_的成书和演变》王皓月《_三张伪法_的思想史意义》匡钊《_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_音乐资料研究》蒲亨强《从接受史的角度蠡测陶渊明与慧远之_省略_用彤先生_十八高贤传_伪作说补正》李剑锋《道教_抟颊_仪式考证》忻丽丽《道教的斋醮及其本质作用探析》邹毅《道教禁忌略谈》唐大潮《道教科仪音乐历史考察》蒲亨强《道教三洞学说及其在中古道教史上的影响》张泽洪《道教涂炭斋法初探》汪桂平《道教像论考_关于北齐北周以来的道教像》松原三郎《敦煌本_灵宝经目_与古灵宝经出世_省略__兼对古灵宝经出世时间下限的考定》王承文《敦煌本古灵宝经两部佚经考证》王承文《敦煌本古灵宝经作者质疑》马承玉《敦煌道书中南朝宋文明的再发现》姜伯勤《古代最早描写道教_投龙简_的文人诗》蒋振华《顾欢_夷夏论_产生的历史背景》孙齐《刘宋时期灵宝派大流行的社会化内涵》廖翔慧《六朝后期道馆的形成_山中修道》都筑《庐山道教文化刍议》欧阳镇《庐山竹木花卉文化的儒释道因素概说》李田《_门阀信仰_东晋士族与佛教》《_且渠安周造寺功德碑_与北凉高昌佛教》《_宋书_魏书_佛教入史方式相异原因初探》窦艳玲《琅邪王氏与两晋南朝佛教的传播》赵静《六朝江东佛教地理研究》蒋少华《略论东晋时期琅邪王氏与佛教文化》王永平《世说新语_与佛教》姜广振《受人钱财_替人消灾_佛教仪式中的交换》黄一川《魏晋南北朝时期湖南佛教的发展》罗小芳《世说新语_与佛教》戴丽琴《3_6世纪佛教传播背景下的北方社会群体研究》尚永琪《北朝佛教与儒家文化_以北魏佛教公信仰为中心》黄心川《北朝后期河南佛教研究_以弘法中心_译经_学派为中心》高慧《北朝民族佛教的性格》黄夏年《北魏的佛教寺院经济》《北魏政权与佛教发展的关系因素议析》李光明《从人口性比例和疾病状况看西域在汉晋时期佛教东渐中的作用》高凯《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_玄宗女贵莲》释慧莲《佛教僧尼断肉浅谈》熊远涛《佛教思想对鬼魂类志怪小说的影响》喻忠杰《佛教影响下的魏晋隋唐本土动物变形故事的新变》张瑞芳《佛教与北朝史家的历史撰述》汪增相《佛教与十六国社会》《佛教在高句丽_百济和新罗的传播足迹考》《苻坚_姚兴与佛教》《汉传佛教视角下的农业多功能化研究》焦自伟《简论鸠摩罗什与佛教文化》《简论十六国北朝时期的敦煌大族与佛教》《鸠摩罗什译经和北凉时期的高昌佛教》《梁武帝对中国佛教的影响研究》杨永佳《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女性观》曹卫玲《六朝佛教与长江中下游社会生活》金相超《六朝江西佛教及其相关问题研究》刘丽芳《六朝时期会稽郡佛教教育活动研究》孙慧《輪王治國思想與大乘佛教在中國的確_省略_水泉石窟和北響堂_高洋三窟_爲例》喻静《论终南山_中国佛教祖庭文化区_创意》方光华《鄯善国世俗佛教研究》许娜《十六國時期佛教與民族大遷徙大融合》《试论佛教对南朝旅游的促进作用》徐超群《隋炀帝与佛教》杜文玉《西北佛教历史文化地理研究》介永强《以大业西巡为中心透视隋炀帝与佛教的关系》张善庆《云冈佛教人物发式谈》王烜华《政教关系与佛教的中国化历程》王公伟《中国佛教的多民族性与诸宗派的个性》《终南山蓝谷地区佛教思想与文化历史考述》王宝坤《_殷芸小说_考论》武丽霞《_殷芸小说_研究》罗荷芳《六朝志人小说的审美嬗变_以_殷芸小说_为例》晁成林《论_殷芸小说_的独立意识与大国心态》张莉《论_殷芸小说_及其反映的六朝小说观念》罗宁《殷芸_小说_的产生与时代之关系》白晓帆《殷芸_小说_对后世文学艺术创作的影响》白晓帆《殷芸_小说_研究》白晓帆《殷芸_小说_研究》王甲克《殷芸_小说_研究三论》张莉《殷芸_小说_预言研究》刘闯《殷芸_小说_中志人轶事虚构文学中的虚构》白晓帆《殷芸和_殷芸小说》周楞伽《殷芸简论》张进德《殷芸交游考》张莉《再谈_西京杂记_的_璠玙之乐》郑祖襄《中州名家殷芸的_小说》周楞伽《_本草经_七情药例_考》尚志钧《_本草经集注_药物剂量探讨》程磐基《_答谢中书书_注释献疑》刘黎明《_道藏_中几部外丹经出世朝代的考订》容志毅《_道地药材_的形成与发展》郑金生《_登真隐诀_版本与文本情况探析》丁灵敏《_登真隐诀_陶注分类及考释》孟冰洁《_辅行诀_和_伤寒杂病论_方同名异_及其原因解玄》代民涛《_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_非藏经洞遗书考_从文本形式与文献关系考察》田永衍《_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_非藏经洞遗书考_从主体学术思想考察》田永衍《_鬼谷子_校释札记》许富宏《_六字诀_养生文化的起源_流变及其要义》高亮《_论书启_时间考》姚义斌《_全梁文_所收_萧衍_萧纲_萧绎_文勘误》李柏《_山中宰相_辨》李超《_山中宰相_陶弘景的道教养生思想研究》吴薇《_山中宰相_陶弘景》甄雪燕《_神农本草经_屈氏家传本的学术内涵探讨》高少才《_神农本草经_与古代方士间的历史关联》尚志钧《_神农本草经集注_成书概要及其学术价值》谢新年《_养性延命录_之学术思想研究》樊旭《_养性延命录_中摄生思想浅谈》梁润英《_养性延命录_中养生理论研究》曹改梅《_养性延命录_中养生理论研究》温蕊嘉《_养性延命录_作者考》程军《_医心方_所引_葛氏方_成书年代考论》田芮凡《_义府_冥通记_道义_条辨误》王耀东《_瘗鹤铭_书法考辨》梁少膺《_瘗鹤铭_书者及时代再论》刘建国《_瘗鹤铭_之谜》卞孝萱《_瘗鹤铭_作者的千古之谜》王炳毅《_欲界仙都_的诗意栖居_陶弘景及其茅山诗文经典审美》李金坤《_真诰_阐幽微_的冥界观》程乐松《_真诰_词汇研究》于凯《_真诰_的道教史和文学史意义》段祖青《_真诰_的养生思想初探》李恩军《_真诰_的源流与文本》赵益《_真诰_农学思想探微》袁名泽《_真诰_中的仙人_灵媒与学道者__省略_更替事件_论_真诰_文本的真实性》李硕《_真灵位业图_及王母娘娘与玉皇大帝》宋道旺《_真灵位业图_与道教神仙体系》王治国《_证类本草_陶序和_名医别录_历史关系之辨析》尚志钧《_周氏冥通记_的小说原型与文化认识结构》郑在书《_周氏冥通记_情感基调探析》蒋艳萍《_肘后方_版本定型化研究》肖红艳《萹蓄品种古本草溯源》祝之友《藏象学说思想对陶弘景养生观的影响》陈婉《出入佛老的真实心境》田鹏《此中有真意_山水共知音_论初中语_省略__答谢中书书_中山水审美意识教学》杨佳《从_华阳陶隐居集_和_真诰_看陶弘景的宗教经验》黄兆汉《从_神农本草经_古本佚文看_神农_本草_经文的差异》彭必生《从_与梁武帝论书启_论及六世纪中国南方社会的_王书_鉴定》梁少膺《从敦煌遗书看道教的医药学贡献_以_辅行诀_和_本草经集注_为核心》刘永明《从论书启浅议梁武帝_陶弘景的钟王地位观》刘昕《从陶弘景诗文用韵看_登真隐诀_作者及成书年代》夏先忠《当归和中功效考辨》康安德《道教神谱_真灵位业图_神仙演化过程考察》王娟《道教学者陶弘景评介》曾召南《道教与中国医药》柳存仁《地下主者_冢讼_酆都六天宫及鬼官_真诰_冥府建构的再探讨》赵益《东晋南朝道教论略》汤其领《东晋南朝道教史留给我们的反思》李刚《对_养性延命录_中_养神_思想的探讨》龙江洪《敦煌本_老子说法食禁诫经_研究》伍成泉《敦煌出土_本草经集注序录_的考察》尚志钧《敦煌卷子_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_考》王淑民《敦煌遗书_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_奥义解析》刘嵩隐《敦煌遗书_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_与陶弘景关系考》张永文《复古与建立_赵孟頫_古意_中的图像引用》童兴强《葛洪_陶弘景的审美思想及其影响》王宜峨《葛洪_陶弘景和巢元方》魏慧《葛洪_肘后备急方_的药方定量分析》冯骊《葛洪养生思想及其流变研究》陈炜《关于_神农本草经_成书年代的商榷》袁伟《关于梁武帝_舍道_与_事佛》赵以武《胡麻是亚麻_非脂麻辨_兼论中草药_省略_和_神农本草经_的成书年代及作者》吴征镒《华侨与杨羲_真人之诰_的灵媒考辨》程乐松《毁坏陶弘景确定的人参经典论述袁俊贤需承担历史罪过》宋承吉《健身气功六字诀与陶弘景六字诀对比研究》杨光《江苏茅山之标示_黄庭经_西游记__省略_回关于_黄庭经_描写之寓意的破解》胡义成《晋唐间神农系_本草经_演进的路向及推力》肖荣《经方本原剂量问题源流》傅延龄《净土宗昙鸾法师与茅山派陶弘景先生》苏晋仁《句容茅山的兴起与南朝社会》魏斌《考订_名医别录_及其与陶弘景著述的关系》廖育群《历代道医对_六字气诀_养生功法的贡献》李德杏《炼丹术与_本草经集注_中的矿物知识》韩吉绍《梁_陶弘景_本草经集注_对本草学的贡献》尚志钧《梁武帝_会三教诗_浅析》韩焕忠《六朝时期中国医药学的新发展》刘学礼《六朝书法中的道教因素》雷德侯《论_华阳颂_与_真诰_的关系》李秀花《论_养性延命录_的养生思想》周永健《论_养性延命录_中的饮食养生》周克浩《论南朝道士陶弘景的科学精神与思想方法》蔡林波《论陶弘景_自然漏刻_的构想》任松《论陶弘景的驱邪法器与驱邪病方》刘永霞《论陶弘景的外丹》迈克尔_斯特里克曼《论陶弘景的文学创作》张厚知《论陶弘景的文学史地位》刘雪梅《论陶弘景对本草学的贡献》万德华《论陶弘景生卒年与遁入道门的原因》程喜霖《略论陶弘景的师承治学及学术经验》张凤瑞《略论陶弘景的文学创作观》段祖青《略谈陶弘景_养性延命录_中唯物辩证养生术》萧志才《茅山风景独好__诗文尽显风流_陶弘景茅山诗文经典赏论》居忠诚《南北朝碑志的书人及其书写心态辨析_省略_文公碑_署名_郑道昭_问题的探讨》逢成华《南北朝道教重玄学初探》宇汝松《南朝神仙传记_周氏冥通记_浅探》谭敏《南朝养生家陶弘景》林思桐《南梁时期书学研究》李柯霖《南宋郑樵的本草学成就》刘德荣《囊云小考》颜庆余《浅谈_本草经集注_对中药学发展的影响》谢妹庄《浅谈_辅行决_外感热病辨证的特色》陈婉《浅谈_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_五脏辨证论治》何云义《浅谈陶弘景的学术思想》阎琪《日本的道教上清派研究》张行津《山水恒在__大美谁知_答谢中书书_解读》张存平《上清源地说茅山》陶正玉《沈约_还园宅奉酬华阳先生诗_释证》许孟青《试论_存思术_的思维机制》刘永霞《试论陶弘景的医学成就及其医学思想》丁贻庄《试论陶弘景对保存_神农本草经_原貌的贡献》柳长华《试论陶弘景与书法史研究的关系》王菡薇《试析陶弘景对旧天师道_黄赤之道_的改造》张崇富《宋本_陶弘景集_源流考》王京州《谈苏颂对_服食_的态度》张忠礼《谈谈中医_肾_与_坚_的关系》李崇超《唐代医家对道教典籍_肘后备急方_的增订考证》肖红艳《陶弘景_本草经集注_的卓越贡献》施仲安《陶弘景_答谢中书书_创作背景考》王京州《陶弘景_答谢中书书_三考》王晓东《陶弘景_高丽人作人参赞_新解》张波《陶弘景_华阳颂_考论》李慧芳《陶弘景_养性延命录_医学养生思想探微》盖建民《陶弘景_养性延命录_中的导引养生法》张怡雯《陶弘景_真诰_的语料价值》冯利华《陶弘景_真诰_中所见王羲之资料及其相关考察》祁小春《陶弘景出生地考》华海清《陶弘景道教文学论略》张兰花《陶弘景道教文艺思想及创作研究》段祖青《陶弘景道教医学研究》许威《陶弘景的_养性延命录_及其养生学价值》沈莉《陶弘景的道教哲学》李小艳《陶弘景的儒家思想研究》王强芬《陶弘景的神仙谱系研究》卢巷文《陶弘景的诗文和书法》朱伟常《陶弘景的形神论及思想史意义》蔡林波《陶弘景的养生术》韩建斌《陶弘景的医学贡献》王宁《陶弘景的医药学思想》张弘《陶弘景东游_南霍_行踪考实_兼记与沈约的交往》李鼎《陶弘景东游_南霍_再考_南霍_晋安霍山与霍童山》李鼎《陶弘景对_肘后方_的补阙分类整理工作研究》肖红艳《陶弘景对本草学的贡献》李鼎《陶弘景对道教养生学的贡献及其健康观解析》李德杏《陶弘景对文学的影响》张厚知《陶弘景环境美学与文艺美学思想探讨》潘显一《陶弘景及_本草经集注》相鲁闽《陶弘景及其对天文物理的研究》程军《陶弘景及其文集研究》潘海霞《陶弘景集_名医别录_的考察》刘晓龙《陶弘景集校注》王京州《陶弘景籍贯故里考辨》李彤《陶弘景炼丹考》丁贻庄《陶弘景书墓砖铭文发现及考证》陈世华《陶弘景温州行踪考》潘猛补《陶弘景文学研究》张厚知《陶弘景文学主旨浅论》贺梦玲《陶弘景小传》龙月云《陶弘景研究》刘永霞《陶弘景养生不仕_本经注_得力而成》高伯正《陶弘景养生学术思想探析》张玉辉《陶弘景与谶纬》吕宗力《陶弘景与道教文献整理_以_真诰_为例》寇凤凯《陶弘景与佛教史实考辨》卢仁龙《陶弘景与梁武帝_陶弘景交游丛考之一》王家葵《陶弘景与茅山道的诞生》汤其领《陶弘景与茅山梁代石井栏_镇江焦山痊鹤铭》孙明才《陶弘景与儒道释三教》刘永霞《陶弘景与沈约》刘永霞《陶弘景与沈约_陶弘景交游丛考之二》王家葵《陶弘景与书法史料钩沉》卢仁龙《陶弘景与陶山》钱顺清《陶弘景与焰色反应》尚元胜《陶弘景与中古医学的道教因素》肖荣《陶弘景在药物学研究方法上的贡献》袁立道《陶弘景著作考述》《陶弘景作_本草经集注_所据的_本草经_讨论》尚志钧《陶弘景作品中的佛教》柏夷《天行时气__五经钩玄_陶弘景_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_启玄》胡冬裴《王羲之_晚年好迹_与_末年书_考_省略__陶弘景_论书启_书法史论之意义》张天弓《魏晋南北朝的道教医家及其医学创获》盖建民《魏晋南北朝时期的_玄游_仙游_文化》范能船《魏晋南北朝时期高道的农学思想探微》谭清华《魏晋南北朝时期养生思想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程杰《魏晋南北朝时期药物计量单位的争议问题》张瑞贤《魏晋南朝衡制发微》韩吉绍《魏晋玄学与中医学》孟庆云《我国中药方剂_制剂的起源与发展_上》林云青《萧远超逸__大字之祖_谈_瘗鹤铭_石门铭_的书史形象与欣赏》王延智《也谈_瘗鹤铭_非陶弘景书》王玉池《医古文教学中从词汇时代性考察版本_省略_以陶弘景_补阙肘后百一方序_为例》肖红艳《医精艺博__青史垂芳_陶弘景文学修养与科学成就》单健民《由陶弘景_真诰_揣测_三君_真迹之面目》梁少膺《再论_神农秤》傅延龄《浙东的洞天福地与海外航路》周运中《中古道经与近代汉语语词溯源》周作明《中国本草典籍源流考》叶太生《中国古代石灰的燔烧及应用论略》容志毅《综合类本草的源流及其得失略论》焦振廉《鬼神的魔力:汉民族的鬼神信仰》王景琳《中國巫蠱考察》邓启耀《中国早期方术与文献丛考》胡文辉《_宝训_谚语研究》刘晓梅《_冬病夏治_与_冬病冬治_的再思考_阳气量_度_向_势的完整描述》李鸿泓《_和_穆_辨》吴钊《_淮南子_二十四节气的创立和依据》陈广忠《_淮南子_天文_研究_》陶磊《_淮南子_天文训_中天学思想的科学史视角透析》郑瑶《_皇极历_中的漏刻差分表》曲安京《_黄帝内经_三虚_理论研究》尹俊县《_黄帝内经素问_运气七篇_思想研究》樊经洋《_内经_运气理论天门地户辨疑》孟庆岩《_内经_运气学说的发生学研究》孟庆岩《_尚书_尧典_四仲中星观测年代考》王胜利《_十二律_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的一个视角》秦佑国《_数书九章_与农学》曾雄生《_素问_脉解_篇_阳明者午也_渊源考释》李建宇《_贴三伏_最早始于南北朝》夏文《_土圭测景_与二十四节气》蔡梦珂《_夏至_和_冬至》赖肇镛《_易纬_卦气_说新探》宋端正《_易纬_通卦验_中的晷影数据》武家璧《_月令_与秦汉社会》霍耀宗《_月令採奇_研究与整理》梁霄雲《_云阳都_考论》王子今《_长夏_新释》汪济《_长至_短至_说》方平权《_周髀算经_与阳城》赵永恒《淮南子_天文训_述略》席泽宗《北大漢簡_節_篇_冬夏至干支速算表_解讀》程少軒《北郊方坛研究》段培培《卜辞日至说疑议》常玉芝《蔡邕_独断_校笺》曾献飞《曾侯乙钟_磬铭文乐学体系初探》黄翔鹏《蚩尤五行太阳历的三重意义》刘明武《崇玄_仪天_崇天三历晷长计算法及三次差内插法的应用》陈美东《春分的天文意义与人文意义》刘明武《从敦煌汉简历谱看太初历的科学性和进步性》殷光明《从精神文化考古的维度看中原观念的出现与形成》何驽《从术数的角度考察运气学说的发生》呼兴华《从宇宙观考古看中国文明形成》何驽《崔寔思想研究》张睿《大六壬的古天文学原理及哲学意义研究》冉景中《东北地区先秦时期网坠研究》张紫薇《冬至圭表测影新探》王玉民《東亞文明與中美洲文明天文考古録》吕宇斐《读古彝族文献__考十月太阳历》王敏《对立与阴阳观念形成的知识线索》吾淳《敦煌漢簡_永始四年曆日_復原試擬》許名瑲《伏羲布卦_分卦值日_下_伏羲氏创制神农归藏历后半程》张远山《伏羲卦序探索史》张远山《古埃及黄道十二宫图像探源》颜海英《古代冬至观念与_尧典_历象的岁始岁终》邓东《古代国家祭祀与汉唐道教_八节斋__省略__兼对吕鹏志博士一系列质疑的答复》王承文《古代紀時考述》張衍田《古代建筑与天文考古》吕衍航《古代农时节令谚的文化考察》刘旭青《古代日本五月五日礼仪中的中国因素》王海燕《古代中印晷影测算方法之比较研究》刘丽芳《古代中印数理天文学比较研究》袁敏《古人的夏至感喟》谢君《关于夏天中伏天数的探究》路峻岭《郭守敬等人晷影测量结果的分析》陈美东《含山玉版上的天文准线》武家璧《汉代官吏的休假制度初探》张艳玲《汉代休闲生活若干问题研究》宁江英《汉简年曆表叙》陈梦家《汉唐之际的表影测量与浑盖转变》黎耕《汉译佛经中的日影资料辨析》钮卫星《何承天问佛国历术故事的源流及影响》郑诚《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的天文学研究》冯时《黄道与盖天说的七衡图》曲安京《基于_肾应冬_主封藏_理论探讨下_省略_体_肾上腺轴内分泌水平的四季变化》孟依临《基于_天人相应_理论探讨二分二至节气对哮喘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施娜《基于天文学的中医六气理论研究》金亨运《建部贤弘对_授时历_白道交周_问题的注解》徐泽林《节俗如何结构了特殊的文化空间_从端午节俗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谈起》刘晓峰《景观_建筑_岩画的考古天文学特征探析》张玉坤《居延書籍簡分類整理與研究》常燕娜《辽河流域商周之际的考古学文化研究》李楠《论太极图是原始天文图》田合禄《洛阳测影与_洛州无影_中古知识世界与政治中心观》孙英刚《浅谈_夏至一阴生_冬至一阳生_的理论源流及其临床应用》刘延庆《全球不同纬度的太阳周日视运动规律解析》晏路明《陕西三原天井坑遗址坑底结构的天文意义初探》曲安京《石峁城址外城东门的天文考古学研究》吕宇斐《试论陶寺祭祀遗址揭示的五行历》陈久金《试析清华简_筮法_中的卦气思想》韩慧英《说_立_至》张意馨《隋朝_日长影短_探析》宋神秘《隋书雅乐歌辞析诂》刘军艳《随州孔家坡汉简_历日_及其年代》武家璧《太极图_球的演进与互补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研究》陈丽文《陶寺观象台遗址的天文学分析》刘次沅《陶寺圭尺_中_与_中国_概念由来新探》何驽《天候_定向日月星及其它》胡接劲《天文历法与中医十大基础问题解答》刘明武《图书易学中的象与理》杨柳青《土圭测景与二十四节气》李砺瑾《纬书_尚书考灵曜_中的宇宙结构》李天飞《我国测影验气的历史发展》金祖孟《五山汉诗中的岁时文化的研究及整理》胡盟雅《五运六气导论》顾植山《五运六气天纲图解析》田合禄《西汉_易阴阳_对冬至特性的阐发》邓东《西汉汝阴侯墓出土的占盘和天文仪器》殷涤非《西汉易学卦气说研究》刘春雷《夏至一阴生_顺时而养阳》张永康《夏至阴生景渐催_夏至与伏日的习俗》江玉祥《先秦_五行时令_探赜_论_月令_所言_中央土》马涛《尧舜时代的天文发展情况_尧典_中的测日定时》曹军《也谈秦以前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杨贵《以天文历法为主体的宇宙框架_山海经_18篇新探》陆思贤《阴阳五行_循环而精确的太阳法则》刘明武《尹湾汉墓简牍论考》蔡万进《再论_冬至_一词的结构关系》李妍《张衡_浑天仪注_新探》陈美东《中国北方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殉牲研究》包曙光《中国古代的日食食分算法》唐泉《中国古代的视差理论_以日食食差算法为中心的考察》唐泉《中国古代历法中的九服晷影算法》曲安京《中国古代五星运动不均匀性改正的早期方法》陈美东《中国古代宇宙论的若干问题》王勇茂《中国节令文化词语研究》高美林《中国哲学_从太阳历出发》刘明武《中国最早的观象台发掘》李维宝《中医学的阴阳模型_阴阳分类与阳光一气阴阳太极图》云歌《荆楚岁时记_在日本》刘晓峰《_帛_礼器的神话叙事_从_墨子_说起》吴玉萍《蚕神崇拜与祀蚕神祠》周德华《蚕神崇拜与祀蚕神祠兼记盛泽先蚕饲的蚕文化特色》周德华《蚕神小考》张文《蚕神信仰与嫘祖传说》刘守华《古代蚕神及祭祀考》李玉洁《古代蜀地蚕桑经济及蚕神话考辨》刘瑞明《汉画像纺织图与蚕神崇拜》赵丽《湖州地区民间蚕神故事及蚕神信仰》张爱萍《黄帝与嫘祖神话及其相关问题研究》贾雯鹤《嫘祖信仰初探》宫哲兵《嫘祖与先蚕》高强《日常生活_景观与民间信仰_基于湖北远安嫘祖传说的考察》毛巧晖《岁时节令下的蚕事习俗》伍晴晴《魏晋南北朝节日延寿求福风俗与道教文化》刘志《吴中蚕俗_从母子情到拜蚕神》周德华《吴中蚕俗_禁忌与口彩》周德华《先蚕礼制历史与文化初探》宗宇《中国神话传说与蚕丝文化》赵泽祥《_楚辞_民俗因子文学价值解析》刘娥《_华佗传_肠痈案析疑》李滨《_九歌_与荆楚巫祭关系考》李效永《_三国志_华佗传_研究》陈连庆《_三国志_华佗传_厌食事_析疑》周峨《_搜神记_中婚恋故事的社会文化解读》徐晓元《_魏书_序纪_神话历史研究》张莨苑《_招魂_的民俗文化研究》梁艳敏《搜神记_新词研究》李长银《_搜神记_赵公明参佐_故事中的早期道教》孙国江《从_十二真君传_看初唐仙传叙事模_省略__兼论其与_晋书_搜神记_之关联》李鹏飞《古代甘肃道教人物辑考》张妍《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地理情怀》罗欣《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嬗变》魏世民《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集成书研究》张传东《中国古代餐花行为及其文学书写研究》钟晓璐《_车马出行_胡人_画像试探_兼谈汉代丧葬艺术中胡人形象的意义》王煜《_房中_与升仙_汉代_容成_及其图像考》朱浒《_管子_轻重己_出祭王母_研究》张雁勇《_何以废共鮌_重华为之来_考论》刘士林《_淮南子_中的神话解读》孙纪文《_穆天子传_中_西王母_地理位置新考》金宇飞《_穆天子传_中的地名_部族与地域考》赵丽云《_穆天子见西王母_题材汉画像辨析》方艳《_三段式神仙镜_的图像研究》苏奎《_山海经_神话研究综述》陈帅《_山海经_与白玉崇拜的起源_黄帝食玉与西王母献白环神话发微》叶舒宪《_山海经_与桃花源》宋小克《_山海经_中悲剧形象研究》李丽《_山海经_中西王母神话的文化探索》李结洪《_太平广记_西王母与东王公神话的历史考察》王岁孝《_西王母之邦_与_丝绸之路青海道》任乃宏《_祥瑞_在画像石棺中的意义再商榷》施玮《_馀迹寄邓林_功竟在身后_从_读_省略_诗看陶渊明_猛志常在_的隐逸心态》张瑞芳《_云中车马_图像研究》张诗曼《比较文学形象学视野中的先秦西域形象》陈强《驳_刑天舞干戚_之讹说》王振泰《嫦娥奔月神话原始意蕴初探》曾繁模《嫦娥神话演变及其主题》蔡先金《成都跃进村汉墓出土的人马陶灯》苏奎《成都跃进村汉墓出土陶灯的复原研究》苏奎《出土汉画所见太上老君在汉代的真形与雅号》刘克《祠主拜谒王母仙界使者_汉画像石_祠主受祭图_质疑》李为香《从_三说_看昆仑文化的渊源》任玉贵《从_山海经_看上古神话的若干真相》朱大可《从东土王室公主到西土部落酋长_西王母_原型之语言考辨》宋金兰《从汉画_羽人_到汉画实验舞蹈_羽人_的身体美学探索》郑琪《从汉画孔子见老子管窥汉代的信仰体系》刘澍《从女神崇拜到男尊女卑_中日古代女神的比较研究》林祁《从图像学角度看西王母和昆仑山的关系》张海停《从西王母到王母娘娘的演变》卜会玲《从西王母的美学化演变看道教对神仙形象的影响》王江顺《从西王母形象的演变看古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王秋萍《道教神仙学说与西王母形象的建构》张泽洪《道教审美视域中的西王母形象流变》田晓膺《东方朔偷桃故事的演变及其文化阐释》杜文平《东汉画像石中西王母与伏羲_女娲共同构图的解读》陈金文《敦煌本西王母神话及其旅游价值》高国藩《敦煌莫高窟_龙车凤辇图_源考》田中知佐子《反抗与自由_陶渊明_读_山海经_情感内涵分析》吕新峰《佛像夔凤镜中龙虎座佛像考》胡阳《伏羲女娲对偶图像的符号意义阐释》张同胜《伏羲与西王母形象考释》余粮才《阜阳出土西王母禽兽镜考释_兼论两_省略_西王母禽兽镜兴衰演变等问题》杨玉彬《甘肃泾川西王母神话仪式记忆_庙会_的文献历史考察》吴新锋《古钱上_楔_形图的破解》刘春声《关于西王母_身份_之迷的探究》王志勇《关于西王母传说的几点历史学考察》陈虎《关于西王母与女墓主形象的辨识问题_与刘辉商榷》石红艳《管制与因应_出土文物所见汉代宗教与社会_权力之间的多重互动关系》刘克《汉壁画墓中西王母_女娲图像的辨析与意义》汪小洋《汉博局禽兽镜中的西王母物像》杨玉彬《汉朝墓室画像石上的道教符号_西王母及其附属物象》范绿涵《汉代画像石_献食进浆_图像探讨》原媛《汉代镜铭纹饰与文献记载中的仙道人物_上》张宏林《汉代考古遗存所见西王母形象及其反映的思想内涵》刘婵《汉代墓葬图像仙境的象征符号研究》李晟《汉代启门图像性别含义释读》吴雪杉《汉代神祇考》姜生《汉代生命意识与汉画羽人舞》李贝《汉代太一信仰的图像考古》王煜《汉代通西域对文学的影响》王焕然《汉代西王母东王公形象在连云港地区的体现》马振林《汉代西王母图像与西方女神像之关系及其背景》王煜《汉代西王母与东王公神话的历史考察》李东峰《汉代以后西王母信仰的道教化演变》汪小洋《汉代艺术中的九尾狐形象研究》戴璐《汉代早期佛教图像与西王母图像之比较》王苏琦《汉代造仙运动对其艺术图式的影响》仇钧《汉画蟾蜍图像源考及其象征意义》胡冬敏《汉画孔子见老子的图像解析及宗教指归》刘湘兰《汉画孔子见老子与汉代道教仪式》姜生《汉画西王母配神图像_龙虎座_的原型分析》郑先兴《汉画像石_驯象图_试考》郑红莉《汉画像石方胜图像研究》韩冰《汉画像石上西王母形象的演变》尹钊《汉画像石所见的子路与西王母组合模式》姜生《汉画像石铜镜中的神灵转换》尹钊《汉画像石西王母仙境图中的蟾蜍图像探析》孙昕姣《汉画像石与楚辞的对读》董鹏娟《汉画像石中西王母的形象及其嬗变》贾雪枫《汉画像石中西王母图像的装饰性》汪小洋《汉画像西王母的图文互释研究》朱存明《汉画像西王母关联方位图式研究》王倩《汉画像中_树下射鸟图_考辨》金爱秀《汉画像中道教神仙世界》刘振永《汉画像中胡人图像的宗教意义》朱浒《汉画玉兔叙事论考》高梓梅《汉画中的西王母神话与西王母崇拜》郑先兴《汉画中九头人面兽探微》金爱秀《汉画中西王母题材盛行原因探析》梁方晓《汉画中西王母形象原型探析》姚立伟《汉镜_松乔_图像研究》吕勤娟《汉镜里的神灵世界_铜镜艺术审美新视角》谢钧《汉镜中的西王母图像及其铸制年代》张宏林《汉墓胡人戏兽画像与西王母信仰_亦论汉画像中胡人的意义》王煜《汉墓绘画中的两个图像体系_主流社_省略_界图像与非主流社会仙界图像的比较》汪小洋《汉唐时代华夏族人对希腊罗马世界的认知_以西王母神话为中心的探讨》张绪山《汉文化中的隐净土思想_兼论中土接受佛教净土信仰的思想基础》贾发义《汉砖上的_古乐_考二题》幸晓峰《郝滩东汉壁画墓升天图考释》吕智荣《河北中山王刘畅墓出土玉座屏及_西王母_图像考》徐琳《华胜_西王母的化身》刘春声《淮河流域东汉人物画像镜的初步观察》杨玉彬《接受美学视角观照下的_读_山海经_十三首》李存霞《解读汉画像中西王母图像的隐喻空间》王曦彤《金童玉女与西王母传说形象流变》吕书宝《晋唐时期西王母形象的世俗化趋势》薛瑞泽《泾川西王母神话新构及仪式重建》黄景春《考古发现的东汉时期_天帝使者_与_持节使者》胡常春《昆仑丘与甘肃始祖文化》李清凌《昆仑神话的典籍文献及其书写特征》米海萍《昆仑神话中的体育文化探析_以舞蹈和射箭为例》逯克胜《昆仑研究的几个维度及其与青藏文化的关系》刘铁程《浪井和西王母_与王莽有关的四种画像石主题》缪哲《两汉时代神灵信仰世界中的西王母》黄光琦《两汉时期西王母形象的仙化》王秀妍《两汉至明清小说中西王母形象的演变情况》丁帅芳《六朝道教龟山龟母新说再论》罗燚英《鲁迅与_山海经》孙昌熙《论_西王母所居之昆仑山_即湖南雪峰山》周行易《论汉代巴蜀陶灯及其地域文化信仰》谢洪波《论汉代西王母图像的两个系统_兼谈四川西王母图像的特点和起源》何志国《论汉代西王母信仰的宗教性质转移》汪小洋《论汉画像_捣药兔_形象》徐小曼《论汉画像马首人身神怪的祭祀与升仙意义》李姗姗《论汉画像石西王母图像方位结构》王倩《论汉画艺术对_山海经_的接受_以西王母和奇禽异兽为例》顾晔峰《论汉晋佛像的_佛神模式》何志国《论河南汉墓出土升仙图像类型_起源及演变》刘乐乐《论昆仑神话与昆仑文化》赵宗福《论鲁西南汉画像石中神明形象的宇宙论意义》李群喜《论秦汉时期西王母信仰民俗的构建_兼论异地文化认同》李秋香《论四川汉代西王母图像的起源》何志国《论宋前道教小说中的仙境叙事与图像的互文关系》万晴川《论陶渊明_读山海经_神游仙境的人文精神》梅大圣《论西王母文学形象在东汉的初步定型及其文化成因》韩维志《论西王母信仰_东方起源_并_秋尝_省略_式_说之不成立_与刘宗迪博士商榷》陈金文《论西王母形象在先秦两汉时期的嬗变》李征宇《略论_庄子_浪漫精神对_淮南子_的影响》应克荣《略论古羌族对道教神仙信仰的影响》李雄燕《略谈道教对西王母的崇拜》张金涛《略谈巫山汉墓的鎏金棺饰_兼及汉代的饰棺之法》李梅田《蛮夷_神仙与祥瑞_古代帝王的西王母梦》张玖青《民间想象的西王母_以世俗宝卷中的王母为例》丘慧莹《民族文化背景下中国古代女神命运的演变与地位没落》金荣权《墓门上的女神_陕北汉画像石西王母图像及其象征考察》高莉芬《墓门与_天门_陕北东汉墓门画像主题考》李清泉《牛头西王母形象解说》叶舒宪《女神的演变_神话叙事中的母性塑造》叶云佳《盘古与西王母释义》杨建军《沛县栖山石椁墓中的_西王母_画像管见》刘辉《浅论鲁迅藏汉画像拓片中东王公西王母图像和文化含义的变迁》戴晓云《秦始皇陵风水要素与西王母崇拜》蔡大成《青海地域中西王母的历史流变》赵春娥《人格结构理论视野中的西王母形象变迁分析》汤夺先《日本古典文学中的上巳桃花》王春苗《山西离石东汉吴执画像石墓_车马右行_图像解析》王娟《陕北_晋西地区汉画像石中的民间信仰研究》李进《陕北汉画像石中所见东汉民间信仰》刘蓉《上古西王母形象的生成内核》龚靖芸《上古至唐代西王母形象的演化_兼及王母信仰》陈炜《蛇与昆仑山_古代_不死_文化观念之源》李杰玲《神话与道教关系论_兼论神话与道家》闫德亮《神灵变迁与谱系重构_西王母收女记之瑶姬篇》陈刚《神圣与世俗_文字与图像中的西王母》张朋兵《试还陶渊明_读山海经_精卫衔微木_省略_南宋曾纮以来_刑天舞干戚_之讹说》王振泰《试论汉代画像石中的西王母形象》贾红杏《试论汉代墓葬艺术中西王母图像发达的原因》曾祥旭《试论汉代西王母题材及其在墓室壁画_省略__画像砖艺术表现中的宗教含义价值》阮宾《试论汉画像石中乐舞图像的来源与变化_从乐舞祠西王母说起》武红丽《试论汉画像中的西王母形象》郭艳艳《试论汉武帝伐大宛取汗血马中的求仙_省略_素_兼谈汉武帝时期的汗血马之路线》张连杰《试论中国神话中的_反抗神》车柏青《试析汉画像石中的道教精神》王晓丽《试析天山康家石门子岩画的早期西王母文化意涵》巫新华《死生相系的司命之神_对于西王母神格的推测》钟宗宪《四川博物院藏汉代摇钱树研究》张琴《四川东汉时期的西王母图像_主题与构成》李浥《四川汉代西王母陶灯研究》苏奎《四川汉墓出土_西王母与杂技_摇钱树枝叶试探_兼论摇钱树的整体意义》王煜《探析汉壁画墓中西王母图像缺少的原因》戎天佑《汤汉注_陶靖节先生诗_研究》阮氏明红《唐前西王母形象的演变及其文化意蕴》王兴芬《唐诗中西王母意象的内涵及成因解析》邱阳《桃花源里可耕田_论陶渊明的养生法》贡树铭《陶渊明_读_山海经_诗浅论》李阳春《陶渊明_读山海经_的幽愤与娱情》龙文玲《陶渊明_读山海经_的游仙娱情》龙文玲《陶渊明_读山海经_其十_赏析》张亚欣《陶渊明的_山海经_情结》张虎升《陶渊明的_仕_与_隐_管见》王新华《陶渊明诗句_刑天舞干戚_研究综述》杨斌《陶渊明诗中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吴巍巍《陶渊明尊崇上帝吗》唐满先《天门_天宫_兜率天宫_敦煌第窟弥勒天宫图像的来源》何志国《挖掘昆仑西王母__展示研究全过程_谁发现了古昆仑和西王母石室》任玉贵《纬书中的西王母故事辨证_兼论道藏本_墉城集仙录_的真伪问题》曹建国《魏晋南北朝_仙话_的文化解读_关于超越生死大限的话语表述》韦凤娟《魏晋南北朝西王母信仰的三个系统》储晓军《屋宇_一个敞开的空间_读陶渊明_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刘泰然《五行思维下的唐诗月宫意象》施爱东《西王母_生死_母题之历史嬗变》丁琼《西王母_中华文化东西交流的神话先_省略__交流_是_敦煌哲学_的重要范畴》穆纪光《西王母背后的唐代社会与唐代女性》吴真《西王母的神格定位_西戎部落的始母神》邢莉《西王母的神格发展与汉代西王母崇拜》张影《西王母的始祖母神格考论》赵宗福《西王母的原型及其在世界古文明区的传衍》宋亦箫《西王母地域之_西移_及相关问题讨论》王煜《西王母故事系统中_三青鸟_形象辨释》王琨《西王母故事研究综述与前景展望_以中国叙事文化学为依据》杜文平《西王母和观音菩萨形象的演变探究》邓怡舟《西王母会君故事的文本演变及其文化内涵》杜文平《西王母会君故事的文学化历程》杜文平《西王母及其神话流变的深刻内涵》闫红艳《西王母及中国女神崇拜的人类学意义》施传刚《西王母神格升降之再探讨》刘勤《西王母神格探原_比较神话学的视角》苏永前《西王母神话的传播研究》陈丽琴《西王母神话形象演变的隐喻_兼论摇钱树中的西王母图像》俞方洁《西王母神话与上古丰收庆典》杨文文《西王母图像演变之管见》岑小莹《西王母信仰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冯保魁《西王母形象流变解析》王菁菁《西王母形象演变过程原因新论》戴梦军《西王母形象演变与阴阳五行学说之关联》赵德波《西王母与舜帝的传说研究》陈泳超《西周与西王母建交考》刘桂英《仙凡幽明之间_汉画像石与_大象其生》孙机《心灵与秩序_神话主义_与当代西王母神话研究》吴新锋《摇撼诗魂_从_读山海经_看神话悲剧英雄对陶渊明的感召》杜景洁《也谈西王母之_戴胜》李素琴《殷墟卜辞中的_东母_西母_与_东王公_西王母_神话传说之研究》常耀华《由两汉镜铭看汉代西王母_宜子孙_功能》张清文《由西王母形象的演变看中国神话的世俗化》孙洁《玉兔因何捣药月宫中_利用图像材料对神话传说所做的一种考察》刘惠萍《月神及月崇拜探微》田利红《灾异还是祥瑞_行西王母诏筹_事件解读》曹建国《早期佛教进入巴蜀的途径_以摇钱树佛像为中心》罗世平《张扬_奇巧的_神性_审美幻想_汉代画像中羽人形象的图像学分析》徐中锋《长江流域汉晋西王母图像到佛像的转变_兼谈汉晋西王母与佛像的功能》何志国《长生成仙思想在汉画像艺术中的表现》张婉悦《中古道教仙传中的_食桃修仙_母题研究》张玉莲《中国古代神话里的_宇宙药》周星《中国墓室壁画兴盛期图像探究》汪小洋《中国上古女神神话研究现状综述_兼论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马玉珍《中原地区汉画中的神话传说综述》张柯《周穆王与西王母昆仑之会的新阐释_兼论_历史情结_与自然空间》杨亦军《转矛盾为圆融_陶渊明_读山海经其一_解读》吴婕《作为景观叙事的西王母神话_以新疆天池西王母景区建设为例》恩卡尔_托力肯《唐前鬼文化与志怪小说研究》金官布《_风俗通义_与_搜神记_创作对比研究》张建国《_鸡黍之交_源流考辨及思想艺术变_省略__从_搜神记_到_全像古今小说》刘佳音《_聊斋志异_与_搜神记》孙一珍《_柳毅传_故事构成探寻》吴海勇《_搜神记_V得O_结构研究》冯艳芳《_搜神记_报恩故事研究》杨俊《_搜神记_报恩主题探析》杨俊《_搜神记_变形故事研究》金珍河《_搜神记_产生的思想文化背景》马得禹《_搜神记_称谓词语札记》范崇高《_搜神记_成书年代考论》卫绍生《_搜神记_初探》李孝堂《_搜神记_的符号学解读》张璐《_搜神记_的概数表示法_搜神记_语言研究系列之一》舒韶雄《_搜神记_的梦幻叙事技巧与审美效果》韦姣《_搜神记_的世情化倾向阐释》张琪《_搜神记_的小说母题史意义》王立《_搜神记_的宗教信仰及其文学价值》朱迪光《_搜神记_凡人与神鬼婚恋故事的情节模式探析》张群《_搜神记_方术类型研究》何立群《_搜神记_方言词研究》郭玲《_搜神记_故事的民间信仰及其文化模式举隅》徐炯《_搜神记_狐故事研究》杨倩《_搜神记_降妖除怪故事及其影响》余作胜《_搜神记_精怪自由变形的模式及价值》余作胜《_搜神记_类别归属的调整与古代小说观念的嬗变》王炜《_搜神记_梦境描述之文化内蕴与文学价值》张辟辟《_搜神记_梦母题研究》韩团结《_搜神记_人称代词研究》成丽君《_搜神记_人鬼婚故事的潜在实利性》谢文娟《_搜神记_人鬼恋故事研究》孙嘉慧《_搜神记_时间表达式研究》李璇《_搜神记_史料价值研究》蒲二利《_搜神记_世说新语_女性形象比较》赵盛国《_搜神记_世说新语_有_字句比较研究》王军《_搜神记_侠客形象论》邓裕华《_搜神记_侠义故事论》邓裕华《_搜神记_校补》吴金华《_搜神记_新词研究》李长银《_搜神记_研究》李永琴《_搜神记_研究》张亚南《_搜神记_饮食描写的文学价值》史晓丽《_搜神记_与_今昔物语集_中狐意象的比较研究》姜学梅《_搜神记_与_世说新语》段熙仲《_搜神记_与_搜神后记》顾农《_搜神记_与日本记纪神话类话考》刘文星《_搜神记_与魏晋婚姻丧葬礼俗》张亚南《_搜神记_在古代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刘中顼《_搜神记_之_怪_研究_死而复生》熊慧玲《_搜神记_之_杂传_论》张永刚《_搜神记_中_复生_母题的文化内涵》李晓蓉《_搜神记_中_义_型文化探析》黄正娇《_搜神记_中的_魔_字探究》许杰然《_搜神记_中的_死而复生_故事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梁莉《_搜神记_中的动物精怪形象研究》李静《_搜神记_中的幻术题材》牛炜征《_搜神记_中的救难故事研究》任禾《_搜神记_中的龙》陈永平《_搜神记_中的民间文学作品研究》吴晓《_搜神记_中的女神_女鬼_女妖形象》张更祯《_搜神记_中的女仙文化》苑汝杰《_搜神记_中的人鬼恋》李赵东《_搜神记_中的人神恋》孙嘉慧《_搜神记_中的蛇故事_来自两种视角的描述和理解》刘宝钰《_搜神记_中的蛇意象及其文化意蕴》黄利芳《_搜神记_中的身体呈现》雷捷《_搜神记_中的魏晋婚姻丧葬礼俗》张亚南《_搜神记_中的魏晋民间故事》刘守华《_搜神记_中的先秦人物初探》刘健《_搜神记_中的妖怪文化》刘婉竹《_搜神记_中国最早的人体特异功能集锦之一》杨国学《_搜神记_中跨越死生界限的文学形象分析》许海月《_搜神记_中梦兆故事的文化内涵》杨俊《_搜神记_中犬故事三则》杨前勇《_搜神记_中人称代词及称谓词的时代特征》孙金华《_搜神记_中死亡故事的审美价值》黄菊《_搜神记_中异类婚恋故事反映的爱情观和社会文化心态》陈元慈《_搜神记_注译比较研究》贺前会《_搜神记序_八略_考释》王婧璇《_搜神记序_初探》张庆民《_天使_的悲剧_搜神记_女化蚕_的女性主义分析》贺园《_新辑搜神记_称谓词研究》武娇华《_新辑搜神记_的亲属称谓及其特点分析》武娇华《_新辑搜神记_时间方位结构研究》梁燕《_新辑搜神记_时间副词研究》梁燕《变形与解脱_搜神记_母亲变异现象的审美透视》《谶纬对_搜神记_的影响》苏楠楠《谶纬思想源流及其在_搜神记_中的体现》马得禹《从_世说新语_搜神记_等看魏晋南_省略_儒_王绍新先生相关研究的一点异议》亓文香《从_搜神记_看干宝的自然变易观》徐敏《从_搜神记_看魏晋神怪题材的世情化倾向》龚舒《从_搜神记_看魏晋时期的个体意识》李小成《从_搜神记_看志怪小说之_怪》武波《从_搜神记_中的谶纬灾异看干宝的历史意识》袁丁《从_志怪_到_传奇_述异模式的发展》薛紫瑄《丁氏鬼魂__出干宝所撰_搜神记》JamesI.Crump《敦煌本_搜神记_部分副词考察》张薇薇《敦煌本_搜神记_研究》杨晶晶《二十卷本_搜神记_的构成及整理》周俊勋《二十卷本_搜神记_考》李剑国《佛家思想和史学观念共同作用下的_搜神记》郭家嵘《干宝_晋纪_汤球辑本误录_搜神记_刘肜_晋纪注_考》李建华《干宝_搜神记_的价值和意义》黄剑华《干宝_搜神记_对后世小说戏曲的影响》王永宽《干宝_搜神记_叙事研究》张敏《干宝与_搜神记_研究》杨淑鹏《关于_搜神记_饮他酒脯_的_他》薛少春《关于中国小说的起源问题》董贵杰《關於_搜神記_中佛教内容的質疑》嚴耀中《汉简中所见韩朋故事的新资料》裘锡圭《回族民间故事中_变形逃亡_母题解_省略_神记_女化蚕_与_白兔姑娘_比较》钟亚军《简论干宝_搜神记_三王墓_中的_侠_形象_以_铸剑_作为补充研究》何月燕《解读_搜神记_中的宗教观》魏寒梅《句道兴_搜神记_与天鹅处女型故事》王青《厉鬼_瘟鬼_财神_论赵公明神格演变的轨迹》张富春《梁祝故事与_搜神记_的渊源关系探讨》余全有《六朝志怪小说的理想化色彩_以干宝_搜神记_为例》孔德明《六朝志怪小说中的谶应研究》赵旭冉《论_搜神记_的民间文学特性》吴晓《论_搜神记_的主题倾向及其审美追求》赵倩倩《论_搜神记_对_孝经_的形象化阐绎》张泓《论_搜神记_对魏晋服饰风俗的政治文化阐释》李婕《论_搜神记_中的婚姻状态及其成因》付优《论_搜神记_中的现实题材故事》王福栋《论_搜神记_中狐的形象类型及其文化隐喻》龚佑臣《论_搜神记_中人兽婚恋的故事模式》邹文燕《论谶纬对_搜神记_的影响》王焕然《论干宝_搜神记_的撰写意图及文体定位》贾平《论干宝的宗教观》田汉云《论干宝及其_搜神记》王冠波《论六朝人的宗史小说观》吴新生《论六朝时代_妖怪_概念之变迁_从_搜神记_中之妖怪故事谈起》彭磊《论史传对_搜神记_的影响》弋朝乐《论先唐史书与志怪小说的关系_以_搜神记_为中心》郑华萍《论中古志怪作品在民间故事类型学中的价值_以_搜神记_为中心》王青《浅论_搜神记_中的民间信仰》褚智慧《浅论_搜神记_中的神仙观》阳繁华《浅论_搜神记_中的新词》黄斐《浅谈_搜神记_中人妖相恋神话的文化价值》李和平《浅析史传文学对唐前古小说的影响_以_搜神记_为例》张瑞芳《人鬼_神鬼_儒鬼_从_搜神记_看三部志怪经典的差异性》高璟《三界一梦喻人生_浅析_搜神记_异类女子爱情故事中反映的民俗心理》褚智慧《生命重现与永恒的追求_论魏晋南北朝人鬼婚恋小说中的生命意识》黄海艳《试论_搜神记_中体现的儒家思想》刘玲《试析_搜神记_中的蛇文化》李传江《树流血与乳生实》丘山《虽以志怪__却以补史_论_搜神记_的史料价值》徐敏《唐修_晋书_取材_搜神记_原因探析》余作胜《为鬼喊冤_宋定伯捉鬼_主题置疑》朱旭《魏晋复活小说叙事研究_以_搜神记_为中心》罗欣《魏晋南北朝笔记小说中状态心理动词概念场研究》种俊娥《魏晋志怪小说中的_人神恋_故事解_省略_搜神后记_中人神恋故事为分析对象》丁睿《文化视野下的_搜神记_研究》郑建和《巫文化视野下的_搜神记_研究》华严《物体大小表述方式的历史考察》王海棻《小说应_小_中国传统小说观念的考_省略_记_和_世说新语_的文体异同入手》周昌梅《叙事学视野下的_搜神记_研究》赖扬《叙事学视野下的_搜神记_研究》孙宁《妖魔化的_本我_与社会规范的对抗_省略_搜神记_精怪形象对_本我_的象征》王传明《瑶族葫芦传人与盘瓠开族神话浅析》蔡村《一样的精怪__别样的情怀_再谈_搜神记_中的狐狸形象》丁秀霞《异域人间_搜神记_的鬼文化》景圣琪《由_搜神记_看魏晋语言中的_来_动词_组_现象》忻丽丽《域外幻术的传入与_搜神记_古典小说与幻术之四》王青《在虚实之间_以_搜神记_为例谈六朝志怪小说的文体特征》周昌梅《真实与虚构的双重交织_论干宝_搜神记_的编撰心态》付昌玲《挣扎于情感和理性之间_从_搜神记_省略_管窥魏晋时代男性对女性的矛盾心态》王燕《志怪小说题材的承传研究》郭枫《中国叙事文学的武库之一_重读_搜神记_兼及其成书》宋兴甫《_搜神记_女性形象及价值研究》陈婷婷《_搜神记_研究二题》张庆民《_搜神记_中的妖异观念》李彦敏《_搜神记_中异常身体书写的两种类型》刘浩凯《_太平广记_方士类文献述考》晁芳芳《_太平广记_鬼类文献研究》尚施彤《_幽明录_中鬼文化浅探》徐翠翠《闽中社会文明起源的考古学初探》吴春明《浅谈_阅微草堂笔记_与_搜神记_中死而复生故事的异同》常庆《浅谈韩国甕器》赵昕《浅析_搜神记_中女性形象折射的文化意蕴》傅阿循《宋前志怪小说与方术》张辟辟《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幻化类型研究》靳谦《从_世说新语_看魏晋时期名士名僧之交游》杨瑞楠《从_弘明集_正诬论_看变文生成的年代》李小荣《般若学之作为第四玄_般若学与魏晋清谈之关系考》何善蒙《北朝官僧民合作造像与双轨驭民机制探析》李林昊《楚地节日巫术形态》萧放《楚凤鸟图式及其精神研究》彭杨《楚国生态环境及相关问题研究》王洪强《楚国巫风研究》陶静《楚巫文化与早期道教关系研究》朱昌江《楚巫觋考略》叶立青《从楚史和巫风神话看屈赋艺术风格》高正伟《道_佛与中古诗歌的_尘_意》陈斯怀《道教_三一_义研究》徐明生《道教的法术_啸》胥洪泉《道教与魏晋政治》吴筱《洞庭湖水神信仰研究》李琳《读_不真空论_》《端节_水族的盛大节日》潘朝霖《对_庄子_天下_篇中_古之道术_的解读》司博浩《对本无宗_即色宗_心无宗三家旧般若学派理论的再认识》《佛经传译中的胡汉文化合流》《佛医学与中医学养生观的比较研究》吴丽鑫《关于_梁皇宝忏》心净《亥为吉日文化之谜的破解》杨琳《汉传佛教生活中的医学》曹秀伟《汉传佛教养生的历史研究》李金菊《汉晋道教医世思想研究》杨洋《汉末魏晋南北朝道教戒律规范研究》伍成泉《荆州地区的真武信仰》程磊《鸠摩罗什_破戒》问题琐议《绝地天通_上古社会巫觋政治的隐喻剖析》张树国《论汉晋之际道家思想的发展》马良怀《论荆楚之_巫_与道教_荆楚文化与道家_道教研究_系列之二》阮荣华《论夏代的天文知识和历法》李殿元《论先秦两汉时期的荆楚巫术文化》罗运环《略论魏晋南北朝时期_占卜_的基本表现与社会影响》金霞《屈辞楚俗研究》罗文荟《屈原与巫文化关系研究》王志《唐前道观研究》孙齐《钟响磬鸣的禅养学与中医养生学》卢祥之《仲景学术思想与佛医思想之关联性研究》钟志龙《六朝民俗》张承宗《中国岁时节令辞典》乔继堂、朱瑞平《续高僧传》道宣《高僧传》释慧皎《周一良集第3卷--佛教史与敦煌学》周一良《比丘尼传校注》释宝唱《中国神话传说——从盘古到秦始皇》袁珂《中国上古史实揭秘》(美)班大为《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丁山《社会天文学史十讲》黄一农《古代神话与民族》丁山《天学真原》江晓原《神圣的娱乐:中国民间祭祀仪式及其音乐的人类学研究》薛艺兵《宇宙的起源:楚帛书与夏小政新考》何新《中国道教史》任继愈《生死·享乐·自由》赵有声《道家与神仙》周绍贤《山海经校注》袁珂《古本山海经图说》马昌仪《术数全书》石午《陶弘景评传(附寇谦之,陆修静)》钟国发《道家与道教》《中古时期儒释道整合研究》王洪军《三国史话》吕思勉《神秘的狐狸:阴阳五行与狐狸崇拜》吉野裕子《失落的天书:山海经与古代华夏世界观》刘宗迪《中国古代僧人生活》李富华《中国佛教哲学要义》方立天《中国佛教史籍概论》陈垣《中古的佛教与社会》刘淑芬《西域之佛教》羽溪了谛《魏晋南北朝佛教地理稿》严耕望《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佛教与三至十三世纪中国史》严耀中《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李剑国《五十年来汉唐佛教寺院经济研究》何兹全《博罗宗教源流小考》李日森《蟾蜍图腾寓意诠释》奚林元《从_抱朴子_看葛洪的_以玄代道_思想》宋丽莎《从_抱朴子外篇_看葛洪的世俗教育观》耿淑玲《从_淮南子_到_抱朴子_看道家与道教养生观的演进_》刘娟娟《从葛洪_抱朴子_看魏晋士人的个体价值观》袁济喜《从葛洪著述管窥葛洪的道教医学思想》吴学宗《道家道教原创追求及可能对全球所作之贡献研究_内圣外王与内知识思考》游建西《道家论道_道说和合_从葛洪_抱朴子内篇_看道家典籍中的和合文化》徐锦博《道教_遯_义_考_道教伦理研究札记》姜生《道教_真一_思想考》李小光《道教成仙说的流变及其原因浅探》戈舞《道教生命观的哲学阐释_以葛洪_抱朴子_内篇_为中心》曾勇《道教食养及_抱朴子_仙药》孙晓生《道教医学辟谷养生术浅析》李德杏《道教医学思想简论》盖建民《道教义理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内涵探微》付声晖《德行文学__君子之本_从_抱朴子_外编看葛洪的作者观》卢萃宁《东汉道符释例》王育成《东晋南朝道教上清派经典行为词新质研究》周作明《敦煌_抱朴子_残卷的抄写年代及文献价值》秦桦林《敦煌本_抱朴子残卷_的传世经纬》王卡《多重视野下魏晋小说中的神仙世界》张洁《分类与感通_道教_物_之观念研究_以_太平经_抱朴子内篇_为中心》王昊《葛洪_抱朴子_极言_养生思想探微》卢银兰《葛洪_抱朴子_接受研究》袁朗《葛洪_抱朴子_内篇_养生学术思想探微》黄霏莉《葛洪_抱朴子_外篇_辞意_的文学思想》宋杨《葛洪_抱朴子_外篇_政治思想中对儒家思想的取与弃》崔红健《葛洪_抱朴子内篇_对_庄子_的接受浅析》袁朗《葛洪_抱朴子内篇_与魏晋士人的生命意识论析》滕巍《葛洪_抱朴子外篇_的说理艺术》王琳《葛洪_抱朴子外篇_概论》金毅《葛洪_抱朴子外篇_仁明思想析论》武锋《葛洪_抱朴子外篇_儒学思想辨微》李中华《葛洪_抱朴子外篇_著述过程考论》武锋《葛洪_气_思想研究》王肇锶《葛洪_神仙传_研究》向群《葛洪_神仙论_养生思想发微》魏胜敏《葛洪_陶弘景和巢元方》魏慧《葛洪_由儒向道的心理历程》陈昌文《葛洪_自叙_一个_内圣外王_的人格分裂文本》陈昌文《葛洪传略及在鄂州活动考证》周浩《葛洪道教思想研究》许抗生《葛洪的_劝善_思想及其现代意涵》张志建《葛洪的接受美学观_以_抱朴子_外篇_为例》邵天泽《葛洪的美学思想及对中医美容学的贡献》黄霏莉《葛洪的神仙美学思想》潘显一《葛洪的生命观及其现代沉思》曾勇《葛洪的师道观和体育观》瀚青《葛洪的思想脉络和心理特征》胡孚琛《葛洪的文艺思想与养生观关系研究》许劲松《葛洪的养生学理论与方术述评》郭起华《葛洪的养生之道研究》武振娟《葛洪的医学教育观》郑文《葛洪的医药思想探微》归潇峰《葛洪的哲学思想概说_抱朴子内篇_中的道教哲学研究之一》胡孚琛《葛洪的治国之道》曾刘锋《葛洪对玄学的反思》李勇强《葛洪对中国古代炼金术和传染病学的贡献》王利器《葛洪法律思想述论》朱明《葛洪行实考略》李光富《葛洪及其神仙学》李刚《葛洪交趾丹道之行考论》宇汝松《葛洪论_道源儒流_与_尊道贵儒_抱朴子_为什么分_内篇_外篇》金毅《葛洪论道俗两家的嫉妒》张成扬《葛洪美学思想三论》潘显一《葛洪年表》丁宏武《葛洪儒家伦理观与道教理论的建构》郭树森《葛洪社会政治思想探析》许抗生《葛洪神仙道教美学思想的生态意蕴》陈辞《葛洪神仙道教美学思想探析》曹艳丽《葛洪神仙道教思想与黄老学的关系》丁原明《葛洪神仙思想探源》徐西华《葛洪神仙思想研究》张明亮《葛洪生平经历与其思想关系考述》邹远志《葛洪思想对_桃花源记_的影响》陈立旭《葛洪文艺思想研究》薛婷儒《葛洪仙道学说的统一性》王燕《葛洪形神思想新诠》崇为伟《葛洪形象接受述略》袁朗《葛洪养生观考释》薄阿维《葛洪养生术及其思想探微》张煜新《葛洪养生思想撮述》胡可涛《葛洪养生思想管窥》文豪《葛洪养生思想研究》宫月欣《葛洪养生思想研究及其养生方法探讨》刘志贤《葛洪医学思想研究》蔡景峰《葛洪与鲍敬言之辩_抱朴子_诘鲍篇_分析》陈继华《葛洪与本草服食__以_抱朴子内篇_为中心的探究》章原《葛洪与谶纬》吕宗力《葛洪与中国炼丹术》相鲁闽《葛洪援_易_入道的易学思想》李延仓《葛洪在唐宋文学中的流衍及其意义》伍联群《葛洪早年南隐罗浮考论》王承文《葛洪政治思想研究》韩绍深《葛洪自然观探讨》戴建平《葛洪自然哲学思想研究》刘诗阳《关于_抱朴子_仙药_中说到的_火药_插图之误》付云《关于葛洪生卒寿年及其晚年隐居_逝世地的再探讨》梅全喜《关于炼金术的哲学思考》徐刚《广东罗浮山葛洪遗迹考察》薛暖珠《汉画像石上的接吻图考辨》杨爱国《汉晋道书中所见_玉女_考释》姜守诚《汉魏六朝小说中仙境描写的江南特征_以上清派为考察对象_万润保》万晴川《汉魏美学中的美丑观念》李琳《黄帝文化中的神仙故事》刘宝才《基于_抱朴子_的葛洪养生思想与实践的研究》宋晓宇《基于_抱朴子_探索葛洪的身心观与现代心理治疗的比较研究》李艾芯《接受视野下葛洪_抱朴子_美学观探论》袁俊伟《解读东晋时期_抱朴子_中的道教武术》于泳涛《晋唐以来葛洪研究史述略》丁宏武《历代医家养生思想源流考》孙艳艳《岭南地理与道教传播》吴重庆《岭南名医葛洪生卒年考辨》魏永明《论_抱朴子_的社会思想》周永健《论_抱朴子_人才思想及其艺术表达》李德明《论_抱朴子内篇_与嵇康之关系》李金阳《论道家道教的感知观》张钦《论道教的_食玉_思想_以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中心》王艳霞《论道教的步罡踏斗》张泽洪《论葛洪_抱朴子_外篇_的社会风俗批判思想》孔毅《论葛洪_抱朴子_中的人本追求》梁懿《论葛洪_道意_与_祛惑_的无神论思想》孙启明《论葛洪的_道_与道家的_道》张牛《论葛洪的道儒观》王友印《论葛洪的学术思想》庞天佑《论家风与家学对葛洪儒道观之影响》韩绍深《论晋代葛洪的防病养生思想》王左原《论六朝方士的房中术》朱越利《论儒家对_抱朴子内篇_伦理思想的影响》宁俊伟《论逸民_隐士及其隐遁权_庄子_法言_抱朴子_论隐逸》金毅《略论晋代岭南名医葛洪养生之道》陈虹《略论晋唐时期医学家的哲学观》陈健民《略述道教炼气诸术》传芗《略述道教辟谷服饵诸术》传芗《略谈葛洪和他的著作》顾农《南桔北枳_道能为一_从_太平经_抱朴子_看早期道教美学思想的变迁》潘显一《彭祖考略》汪燕岗《皮若蝉蜕_解华托象_尸解_传说透视》周俐《濮阳三蹻与中国古代美术上的人兽母题》张光直《浅论_抱朴子_之人才观》韩绍深《浅论葛洪的_贵生_思想》王俊《浅谈葛洪养生思想的意义》宫月欣《浅析葛洪的隐修与出仕观》黄霞平《揉合儒道__兼综医术_抱朴子_养生思想研究》朱伟常《神仙道教与志怪小说》和勇《试论_抱朴子内篇_中的隐身术》姜守诚《试论葛洪的经济思想》石磊《试论晋代葛洪_抱朴子_谈导引和行气》沈寿《宋代文人对_抱朴子内篇_的接受》张振谦《通往仙境之路》杨芳芳《王图_道机经_考》孙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气功》《魏晋南北朝时期养生思想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唐巍《魏晋南北朝时期养生思想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程杰《魏晋南北朝养生学术思想研究及其养生术应用辑要》陈柏青《魏晋南北朝医药与服食养生之风》张承宗《魏晋南北朝杂家子书研究》苗娟《魏晋南朝衡制发微》韩吉绍《魏晋南朝人对文学批评客观性问题的探索》张晓伟《魏晋神仙道教中的儒道关系论_以_抱朴子_内篇_为中心》刘立夫《魏晋时期的神仙道教》胡孚琛《魏晋养生考》张旗《魏晋至隋唐道教伦理分歧例谈》刘绍云《文章微妙__品藻难一_从_抱朴子外篇_看葛洪的文学批评观》卢萃宁《我国古籍中记载六芝的初步考证》赵继鼎《我国早期对灵芝功用的研究》曹丽娟《我国最早的制药化学_五毒_药初探》孙溥泉《五斗米道与孙恩起兵》万绳楠《析葛洪_抱朴子_中的伦理思想_以_自然之有命_为中心》赵静怡《先秦诸子嫉妒观论略》陈如松《修仙的宿命与道教的宗教性_以_抱朴子内篇_为中心》魏小巍《宿命与超越之悖论》王艺群《玄学与魏晋时代的科学幻想和技术创造》祝菊贤《以杀止杀_岂乐之哉_试析葛洪的刑治思想》尹怡《音为知者珍__书为识者传_从_抱朴子_外篇看葛洪的读者观》卢萃宁《永恒与不朽_老子与葛洪的生命观比较》唐超《宇宙_身体_气与_假求于外物以自坚固_道教的生命理论》葛兆光《再论好太王碑文辛卯年条的释读》王仲殊《在天道与人道之间》宫力《早期道教美学思想的发展与分化_太平经_与_抱朴子_美学思想比较》潘显一《早期道教与中国古代之镜思想》韩吉绍《战国秦汉的服食文献概述》孙孝忠《正郭与弹祢_抱朴子外篇_汉末名士评议》章义和《中古漢語助詞研究》楚艷芳《中古联结语词的语体差异初探》刘艳《中国传统_经世_意涵演变考论》王处辉《中国古代和中世纪的原始化学》张刚峰《中国古代在昆虫研究上的成就》周尧《中乌_道德经_和_抱朴子_中_道_与_德_语言表述的对比研究》美丽娅《葛洪评传》卢央《葛洪研究二集》杨世华《神格与地域:汉唐间道教信仰世界研究》刘屹《许地山讲道教》许地山《周易·系辞传新编详解》金景芳《易传与道家思想》陈鼓应《会通孔老__催生玄学_早期名士兼综儒道研究》秦跃宇《道教南传及其影响》王丽英《道教文化对_太一信仰_的接受与上元节的产生》王明华《试论东晋南朝时期的佛儒道之争》汤其领《试论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的瘟疫流行》李海《中国的金鸡神话与鸡文化》龙耀宏《五斗米道中的巴蜀文化因素初探》姚明旭《浅谈道教三官与民间信仰》张维佳《三官文化与杨府信仰_道教文化与民_省略_温州地区林家塔村下元节习俗的考察》林亦修《辟邪司晨的五德之禽_鸡年说鸡》罗曲《六朝道教三官司命考述》罗燚英《鸡在民间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汤梅《鸡在行傩活动中的作用与文化意义》朱恒夫《汉晋佛教译经与晋宋民歌的语言》陈开勇《对两晋南北朝养生中若干积极因素的探微》苏肖晴《北周三教论衡与南朝佛教文化》刘林魁《道教_三一_义研究》徐明生《道教的法术_啸》胥洪泉《五斗米道与先秦古蜀象牙祭祀之间的联系》张弘《_山海经_为_小说之最古者_辨析》魏崇新《郭璞与巫文化研究》宋文静《郭璞占繇辞的象数易学机理及其与_易林_古歌_渊源考述》田胜利《郭璞注_山海经_的阴阳思想》张闽敏《汉唐地理数术知识的演变与古代地理学的发展》潘晟《郝懿行_山海经笺疏_的学术价值》李尚维《黄帝与畏兽_山海经_研究的若干问题补释》晁福林《理_象_数_筮的诠释体系》李征光《论昆仑不死观念》齐昀《山鬼_河伯及秭归》黄崇浩《试论_山海经_对谶纬的影响》王焕然《释_鼠占_鼠靈_鼠灵》杨宝忠《探析郭璞_山海经注_的神话阐释特色》衣淑艳《魏晋易学研究》王天彤《中国传统_气理_漫议之二十三__客土无_气_于营造》陈凯峰《中国古代的崇水思想》胡俊《_归藏_在汉_魏两代的文化史意义》王立洲《中国古人对鲨鱼认识的演变》洪纬《畲族图腾星宿考》孟令法《博物志》张华《拾遗记》王嘉《洛阳伽蓝记》杨衒之《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陈鼓应《管子四篇诠释》陈鼓应《神仙传》葛洪《五六世纪北方民众佛教信仰与心态研究》侯旭东《搜神记新辑》李剑国《述异记》任昉《庐山慧远教团研究》李勤合《3-6世纪佛教对泰山文化的影响》时孟《中国鬼信仰》张劲松《鬼文化》黄盛华《中国鬼文化大辞典》徐华龙《头发与发饰民俗:中国的发文化》叶大兵《洛阳伽蓝记校笺》杨勇《道教与传统兵学关系研究》于国庆《中国古代的道士生活》党圣元《太平道与天师道》唐长孺《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葛兆光《六朝道教史研究》小林正美《敦煌道经与中古道教》刘屹《敦煌古灵宝经与晋唐道教》王承文《道教与中国文化》葛兆光《道教医学》盖建民《道教手印研究》任宗权《老子指归》严遵《道藏源流考》陳國符《周易哲学演讲录》牟宗三
《东晋南北朝时期印度来华僧人与汉地佛教》陈寒
《东晋南朝佛教对琅邪王氏文学创作的影响》李书萍
《东晋南朝佛教戒律发展》严耀中
《支遁与东晋士人交往初论_以_世说新语_为中心》倪晋波
《东晋南朝佛教三宝供养风俗》石云涛
《东晋南朝时期西来高僧与浙东佛教_读慧皎_高僧传》姚培锋
《东晋南朝士人与佛教之关系浅析》高文强
《东晋南朝剡县僧人研究》赵鑫桐
《东晋南朝州镇刺史群体佛教信仰研究》徐芬
《东晋十六国佛教》华方田
《东晋玄言诗与佛教关系略说》陈道贵
《东晋至唐代衡山佛教的发展》李映辉
《东晋中后期佛教僧尼与宫廷政治之关系考述》王永平
《東晉建康瓦官寺佛教》王榮國
《宗教信仰的执著和偏见_文心雕龙_不论陶渊明刍议》易健贤
《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罗骧
《一代释宗_东晋高僧释慧远述论》樊宏矫
《佛教与中国文学》孙昌武
《佛教戒律与中国社会》严耀中
《论东晋士僧交往对佛教传播的影响》胡亚琦
《论东晋士族的玄学信仰与佛教信仰》徐清祥
《论释氏讲唱与中古小说的关系_以释氏辅教之书的兴起为中心》张二平
《三部僧尼传所见东晋南朝佛教传播及分布》盛蕙
《佛教的中国化与东晋名士名僧》孙昌武
《佛教输入后东晋南朝文人审美观念嬗变论略》马现诚
《赞体新变_佛教题材及五言诗赞之开拓_以东晋名僧支遁诗文为例》张富春
《湖北省境东晋南北朝的佛教传输与义学分布》张伟然
《简论东晋南朝时期佛教对文学的影响》张松辉
《六朝佛教文学与佛教图像关系》高尚学
《庐江何氏与东晋佛教》王永平
《论东晋佛教诗之类型及其嬗变》刘运好
《论东晋何以成为佛家先秦的原因》韩国良
《论东晋庐山佛教和山水游记的发展》王娟侠
《论东晋南朝佛教心性理论对作家审美及创作的影响》马现诚
《论东晋前期南北佛教的交往》周健
《论东晋时期佛教的_寄子现象》赵娜
《西晋_八达_之游所见名僧与名士之_省略_论中古佛教_放光经_的译传及影响》吴中明
《襄阳悟道_道安与东晋十六国佛教的重大转折》汤勤福
《玄学背景与话语权力_东晋佛教兴盛原因管窥》甘生统
《_抱朴子内篇_异文考释》真大成《_抱朴子外篇_所载东晋初年_庚寅诏书_考》丁宏武《佛经动物叙事对中国人兽对话型叙事的影响》元文广《佛经文学与六朝小说母题》刘惠卿《佛音缭绕的六朝文学》李大伟《论家风与家学对葛洪儒道观之影响》韩绍深《试论晋代葛洪_抱朴子_谈导引和行气》沈寿《早期道教视野下的孙恩_卢循道教活动研究》高延超谢玩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