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
发绣
温州发绣《爱因斯坦》
作者:孟永国
作品介绍
温州发绣始于元代,是以人的天然色泽发丝为材料,以针为工具,在绷平整的布帛上勾勒粉本,继而用手工施针度线塑造形象,地域特色鲜明、技艺独特的传统工艺。工艺形式以线或线面结合为主,以针脚的疏密变换、叠加,应物施针来绣制形象;有单色发绣和彩色发绣之分。工艺流程有:构思构图、选头发和绷底料、上底稿、绣制塑造形象、下绷装裱和装框等。该作品由省级传承人、中国刺绣艺术大师孟永国设计,历时3个多月,用世界上不同人种的头发,以乱针针法绣制而成。作品素色淡雅、精致细腻,又能经久保存。关于·温州发绣
发绣的发源时间大约在唐宋年间。唐朝开国皇帝李世民,有天夜里做了一个长梦,魂游地府,梦醒后犹如死而复生。他醒后第一件事,就是做了一场水陆大会,改变初唐制定的道先佛后的政策,皈依佛教,引出唐玄奘西天取经的艰难历程。上行下效,随着佛教的盛行,不少名门闺秀或者有学识的女子,为了表达敬佛、礼佛的虔诚愿望,她们铰下头发,绣制佛像,不经意间,开创了发绣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岁月流转,到了宋徽宗年间,经济发达,文化昌盛,士大夫生活奢华,崇尚刺绣。民间发绣工艺也进入朝廷,寂寞后宫里,从皇妃娘娘到宫女,纷纷采集发丝,到绣幅间打发慵懒时光。温州发绣始于元代,清末之后,发绣技艺日渐衰落,几乎断档。直到20世纪50年代,瓯绣艺人承钵元代传统发绣工艺,揭开温州现代发绣工艺发展的序幕。以头发为线,绣制的难度不小。头发不像丝线那么柔软,硬质而有弹性,绣在缎底上往往不服帖。所以运针抽拉时必须均力,切不可轻一针重一针。头发也不像丝线那样,一条可以分成几丝,需要把搜集来的头发分门别类,好比准备画素描时要用软硬不等的铅笔。头发的颜色相对单一,在表现大自然的丰富多彩时,只能利用头发的深浅、粗细差异,通过绣者的巧手,描绘出万物的神韵来。在古代,发绣多采用少女的头发,色泽纯正,不需要任何颜色漂染便可让发绣作品拥有最自然的美感。长度也很讲究,五六十厘米左右为宜。头发分拣之后,发丝要消毒去脂,以保证绣制后发丝不霉、不烂、不褪色。之后将挑选好的缎面绷到木架上,再把选好的稿样勾画上去。绣制时要根据底稿设计好针法,力求每一针都起到传神的作用。绣制完成后,成品下绷、装裱配架、检验,这样一幅发绣作品才算完工。发绣在中国虽然已有千百年的历史,但过去的刺绣艺人都绣花鸟、山水、传统人物之类的题材,而将发绣技艺用于现代人物肖像,正是现代温州发绣的一大特色。发绣肖像逼真传神、素色淡雅,别具深意,具有人文价值的纪念意义。宁波金
银彩绣
宁波金银彩绣《百鸟和鸣》
作者:裘群珠
作品介绍
宁波金银彩绣是在丝质材料上用金银线和各色丝线刺绣成图案的手工艺品。该作品由市级传承人、省高级工艺美术师裘群珠与国家级传承人许瑾伦共同设计,并历时2年绣制完成。主画面以传说中一对吉祥的百鸟之王凤凰为主体,采用金线、银线与彩线的有机结合,运用了填金绣、夹针罩、齐平针、羼针、施毛针、铺针、倒勾针等近余种传统工艺。《百鸟和鸣图》旨在歌颂当今时代的和谐社会,祈福祖国繁荣昌盛。宁波金银彩绣《百蝶图》
作者:许谨伦
作品介绍
宁波金银彩绣是宁波传统工艺“三金一嵌”之一,又称“金银绣”,其以金银丝线与其他各色丝线一起在丝绸品上绣成各色图案,绣法以“盘金(银)”和“填金(银)”为主,辅以胖绣等其余上百种技艺。金银彩绣因其风格独特、色彩浓郁且表现力丰富而广泛应用于群众生活。该作品由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许谨伦设计并绣制而成。众多形姿大小各异、翩翩起舞的彩蝶构成了画面的主体。通过金银彩绣的各种针法技巧,实现画面中的虚实及色彩变化,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将蝴蝶描绘得活灵活现。关于·宁波金银彩绣
宁波金银彩绣又称“甬绣”,起源于唐代,主要用作日俗与佛教用品的装饰点缀。这种绣艺以金银线作为基材,辅以各种彩线,在真丝质地上绣制图案,追求鲜明的色彩和立体的样式。千年以来,宁波金银彩绣用一针一线寄托着人们的虔诚,随宗教文化交流闻名海外,成为江南佛教文化与民俗文化的重要符号。北宋年间,我国有使团带着贸易品出访高丽,其中的“绘帛”就是宁波金银彩绣。到了南宋,出现“朝中紫衣贵,皆是四明人”的现象。南宋朝廷中有高达数百位的明州朝官,间接扩大了宁波文化的影响力。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宁波金银彩绣从官场流传到民间,在会庆、生辰、寿庆中得到广泛应用。因产于宁波,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这种绣艺一直被称为“甬绣”。后来,宁波工艺美术界为使其与朱金木雕、泥金彩漆、骨木镶嵌三个以金银为原材料的著名工艺合称为“三金一嵌”,改其名“甬绣”为“金银彩绣”。设计、打样、印花、上绷、选线、绣制,经过这六道工序,宁波金银彩绣的一件作品也就完成了。这流程其实并不复杂:先是在油光纸上画上图案和色彩,然后按图用针将花稿戳成细孔印花花板;再是印花样,即将图案印在准备绣制的丝绸面上;接下去就是上绷,将印花绸在木制器具上定型并至紧绷,便于刺绣。在绣制之前,绣娘还需选好金线或银线,在用丝线打底之后,再作金银线的盘绣。“盘绣”即宁波金银彩绣最大的技艺特点:盘金填银。盘绣的运用方式自成一家,有“盘金”“填金”“包金”“隐花”等多种绣法,原理都是在表现人物、动物时的面部时加以衬垫,强调“人与动物首要部位的立体感”。而让绣品从平面走向立体的几种“秘密”,早在唐代就已被“公布”于天下了:第一种,是蹙金技法。唐代杜甫的《丽人行》曾写到:“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这种方法又名“拈金”,意思是用拈紧的金线刺绣,使刺绣品的纹路皱缩起来。第二种则是盘金技法。
温庭筠有词云:“凤凰相对盘金缕,牡丹一夜经微雨。”盘金,就是沿着丝绣图案将金线回旋,加于已绣或未绣的图样边缘。盘金线有“双金”和“单金”之别,一般以双金为主,因其走向呈盘旋状。
除了蹙金、盘金,还有一种绣技也出现在唐代的诗词中。晚唐诗人秦韬玉的《贫女》诗曰:“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诗中所说的“压金线”,就是宁波民间常见的“包金绣”之法:用金线平铺在绣面上,用丝线绣短针将金线钉住,每针间距约1.5—2毫米(民间称之为“一粒米三针”),按所绣形状盘旋垫满。
从杜甫生活的盛唐时期的“蹙金绣”,到晚唐文人温庭筠、秦韬玉句中的“盘金缕”“压金线”,不难发现宁波金银彩绣与唐代的金银绣技艺根脉相连。
不过,宁波金银彩绣最大的特色,是在传统刺绣基础上进行“绣上绣”,不仅增添了金丝银线的光辉,也使得立体感强烈,所以又被称为“立体绣”。
金丝银线,勾勒出莲花宝相;一针一线,刺绣着虔诚信仰。自古以来,宁波一带浓郁的佛教文化氛围,成就了宁波金银彩绣。从外交重礼到民间收藏,宁波金银彩绣已然演变为雅俗共赏、僧俗两宜的精美艺术品,也成了江南佛教文化与刺绣文化的符号,不断地被传承与弘扬。汉
绣
汉绣《锦羽祥云》
作者:张先松
作品介绍
汉绣构思大胆,色彩浓艳,画面丰满,装饰性强,处处流露出楚风遗韵。精工汉绣作品《锦羽祥云》是张先松汉绣艺术工作室师徒全力合作,精心绣成的国庆70周年献礼作品,图中70只奋飞彩凤以“凤凰涅盤”“浴火重生”“丹凤朝阳”“凤落梧桐”“百鸟朝凤”5个片段巧妙构成气势恢宏的画面,寓意伟大祖国历经磨难、奋力拼博得以新生,祝愿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本作品由工美行业大师、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先松创作设计及技术辅导,由廖伶俐、谢先琳、鄢丽芬配合运用齐平针、簑针、凤尾游针、烈焰游针和盘金、点金、洒金等多种汉绣技艺和近百种彩线,历经半年绣制而成。关于·汉绣
汉绣是流行于湖北省荆沙、武汉、洪湖一带的传统刺绣艺术,据史书记载,它始于汉,兴于唐而盛于清。清末民初之际,随着各地商品绣的流通而名声噪起。作为荆楚区域性地方绣种,汉绣色彩浓艳,构思大胆,技艺独特,手法夸张,绣品种类繁多,以民俗用品、宗教用品和戏剧用品为主,集实用与装饰于一体。“总五色而极思,借罗纨而发想”。古人在五行学说中衍生出5种色彩:青、赤、黄、白、黑。即:木青、火赤、土黄、金白、水黑。在民间将其称为正色、上五色。整体看来,传统汉绣延续了上五色为主的配色规范。在实际应用中色谱相对完整,更将青色改为了绿色,大红大绿调配成大俗大雅的格调。汉绣中强调红、黑两色的使用。古楚国地处南方属火,尚赤。红色在楚地有大量的使用,史料载:“昔者,楚庄王鲜冠组缨,绛衣博袍,以其治国,其国治。”其中绛,大赤也。这一时期,红色主要集中在上层社会的统治阶级使用,有鲜明的等级观念。汉绣在色彩搭配方面色阶跨度大,以强烈的明暗对比为主。同一纹样的绣线多采用基调相近的颜色,对比较为平缓;但在色彩明度上却距离较大,形成鲜明的层次,使人感受到色彩缤纷又稳重、统一。汉绣以楚绣为基础,融汇南北绣法之长,逐渐形成以铺、压、织、锁、扣、盘、套为主要针法,平金夹绣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刺绣艺术体系。
以“铺”为例,铺是平针绣的另一种称谓,汉绣绣线对劈丝没有过分的要求,民间有种说法“粗针大线十八针”,说的是大刀阔斧的气势,以整体效果为主,不拘泥于小细节。汉绣的“铺”强调面积的多,只是一排平针绣下去还不能称之为铺。为了让绣面的纹样更加突出,汉绣中常用钉金绣的方式在绣物边缘加固。针法加上色彩的烘托,汉绣的地域特色就立体起来了。
汉绣强调“花无正果,热闹为先”,一般从外围起绣,逐层向内走针,直到铺满绣面为止。根据绣品不同的质地和花纹,刺绣时需灵活运用各种针法,做到下针果断,讲究图案边缘的齐整即“齐针”,讲究分层破色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汉绣整体风格既不同于北方绣种的粗犷大气,也不是南方绣种的温婉细腻,较为折中、务实。荆楚文化的吃苦耐劳、开拓创新等文化特质在这里得以体现。汉绣技艺发展也是不断推陈铺新的过程,汉绣艺人在时代的需求下不断地开发新的技法,使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锦绣文章”——纺染织绣工艺专题展将展至7月11日,最后一周,欢迎前来打卡!扫码提前预约点击或扫描左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