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夏一平被最终确认成为百度造车公司“集度”的CEO后,在外界掀起了极大争议。
有人对这个在摩拜做过技术合伙人的管理者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不屑一顾”——一位工程师向我们脱口而出“原来做自行车还可以跟造车相提并论”,也许能够表达一部分人的态度。
也有人对他的质疑来自于百度本身。后者过去并不精彩、甚至堪称糟糕的硬件之路无论如何都不具备让大众马上给予信任的说服力。“我感觉这事儿有点像年前后百度做手机的样子。”一位百度前员工回忆,当年百度也是要做一个类似小米UI的东西,但还是无疾而终。
但有趣的是,民间也掺杂着一部分正向的声音。
“很多人在唱衰,我们也无法否认造车这件事的确是一种市值策略。但我们有没有反过来想过,假如是一位正统车厂工程出身的人,可能更做不成这件事。”一位研究了汽车市场若干年的分析师从“变”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看法,
“我们不管母公司本身品牌或者其他因素,只看OEM的竞争最终必然回归产品和产品基础上的创新。而如果继续让OEM或新造车的人来做这件事,那么是继续复制和模仿,还是能够从某些点上做一些超越?历史经验已经告诉我们,很多正统出身的人反而不太行。而‘剑走偏锋’,可能会有出乎意料的新东西。”
实际上,夏一平的经历有点特殊。
除了“摩拜CTO”这个因共享单车创业潮爆发而被广泛传播的头衔,他在美国传统大厂福特担任一个软件团队负责人和创建汽车开源软件平台OpenCarLab的经历,也许更符合大众给“造车”管理者设立的条条框框。
我们在百度造车的新闻轰轰烈烈传播了两个月后,见到了这个自称处于“一天12小时疯狂招人状态”、“精力几乎耗尽”但看起来依然乐呵呵的百度造车第一代言人。
这个外界眼中的“自行车大佬”,其实经历了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最迅速的5年。
根据Linkedin的记录,年从中兴无线网络产品团队出来的夏一平,在进入福特后带领的第一个团队便与IT软件密切相关——车联网SYNC项目。很明显,世界一流车厂在那个年代就已经在持续跟进与汽车智能化相关的软件项目。
“我在福特中国和美国部门都呆过,那段时间因为中国汽车市场崛起非常迅速,我们也像赶鸭子上架一样,短时间里参与了很多项目。这是一个由许多软件工程师和互联网公司人员组成的非汽车背景团队,那时就做了一些像语音识别和离线导航的功能。”
5年后,他又辗转从福特进入菲亚特克莱斯勒。但接下来,才是夏一平彻底转变为一个连续创业者的开端——先是做了一个名为OpenCarLab的汽车开源平台项目,后又接受邀请加入了辉煌一时的摩拜。
之后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
在摩拜年被美团收购后,所有原始高层或主动或被动陆续退出,夏一平也没有例外。而现在,他又再次接受了“创业命运”的安排——从零驱动一个难度比“共享单车”高百倍的造车项目。
从摩拜身上,夏一平称自己找到了自行车与造车在很多核心点上的共性。
譬如,很多后端技术的通用性极强,当年他们在摩拜车上曾进行过OTA改造——很短的时间内便给几百万辆做了OTA升级。而OTA这种远程升级技术,正是所谓智能网联汽车一个重要的技术标志。
“很多人都在说我的背景问题,但其实从我的角度来看,如果要考虑背后的产品逻辑,我觉得两者主线非常清晰且明确,很匹配。从摩拜出来后,我一直在思考自己接下来应该做什么,而从知识和技术角度看,再回头看智能汽车这个东西,跟我做过的事情都恰好有了重叠,因此当百度找到我,我答应地毫不犹豫。”就像造车新势力早期创始人们被怼得体无完肤一样,产业对夏一平的评价有些似曾相识。
汽车产业的历史很容易告诉我们,虽然每个行业都有自己处理业务的逻辑方式。但如果该行业中有些企业采用了不同的理念,那么这些理念就很有可能以最有活力、最具决定性的方式改变行业的竞争态势。
卖的是车,不是自动驾驶其实在采访夏一平之前,我们有一个鱼鲠在喉的疑虑——怕再次听到一个“满嘴都是人工智能和高阶自动驾驶梦”的未来,怕再次被“装了轮子的阿波罗平台”的说辞所击溃。在过去几年来,百度这个理所当然没有人不会承认的技术巨头,总是以一种倔强而脆弱的姿态,向外界梗着脖子诉说着自己技术的强大和关于市值的苦衷。而事实是,百度的技术能力一直都在二维空间里被疯狂内卷(这里还包括无用的吹嘘文章),几乎没有遇到一个合适的三维行囊。直到这半年来,在造车洪潮和市值焦虑的“怂恿”下,这家一直颇要面子的老牌自动驾驶企业,才看似决定要迈出那颇为关键的一步了。夏一平对自动驾驶技术的认知和回复,让我们暂时舒了一口气。这个无论是在车企还是在互联网公司都在寻找“新模式”且不断碰壁的管理者,是在用正常的商业产品和管理者视角阐释一家汽车公司的运营思路。这让我们意识到,我们的确等待的是一辆车,而不是牛逼的自动驾驶能力。“高阶自动驾驶是产品卖点,但显然不是造车的关键。”夏一平首先否认了与百度阿波罗、吉利的“强绑定”关系,三次强调了“合作的完全商业化”:“我们是‘独立公司’这个概念看来还没有深入人心。我们也得付钱给他们。至于阿波罗和我们的团队是不是要融合,我们对百度内部的所有员工都是open的。他们当然可以过来,但前提是加入我们必须要先离职。阿波罗在我们眼里是一家2B供应商。”其次,他提到了两个汽车竞争关键维度——产品力与用户运营。因此,从整车厂思考维度出发,自动驾驶的衡量维度就必须彻底转变——“如果要造一辆卖给消费者的高级别自动驾驶车,要像自动驾驶出租车那样疯狂堆硬件吗?堆了硬件软件用户就一定会买账吗?”夏一平接受采访。某种程度上,相比疯狂的自动驾驶能力,吉利为集度提供的底盘——浩瀚架构在百度造车过程中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一位业内专家告诉虎嗅,这个在年9月发布,研发耗资据称亿的纯电动底盘架构已经得到了业内的逐步认可,而其最大特点便是“开放”。“你知道整车一定要围绕一个好平台来开发,比如大众有MEB平台。吉利这个平台是欧洲那边带队开发的,用了欧洲一些技术,成本很高,也很先进。而先进之处在于这个平台可以从小车一直做到大车,也就是说一个平台可以兼容很多款车型。而吉利把架构拿出来‘卖’给百度用,某种程度也是急需用一些其他方式来均摊成本。”夏一平已经确认,集度的第一款量产车用的肯定是吉利的浩瀚平台,但他指出这不代表“拿来不动脑子直接用”。事实上,根据集度内部确立的一个完整5年产品规划,这辆将于年量产下线的车型,需要承载的自动驾驶能力是L4。浩瀚架构尽管够先进,但还不足以承载L4。“L4是我们针对两年后的市场做的能力规划。你不能等到3年后,法规允许高阶自动驾驶上路了再做。但我们考察现有的底盘产品,都还满足不了L4。举个例子,L4对供电系统有很高要求,但目前这个底盘的瓦数明显不够。”在夏一平两个月面试人的疯狂招人计划实施过程中,一个小规模的汽车设计与软件团队逐渐成型。据他透露,团队也已经开始规划多款车型,这些车必然会有“大改款”与“小改款”,也就意味着“研发深度和方向”会在未来5年内不断发生变化。“外界可能不太清楚,有些重要零部件需要做适配和电子改动,一开发可能就是几千万的事情,五六千万都算少的。而如果要推出很多款车,那么我们也不可能只使用浩瀚一个平台。”很明显,集度不排除未来自己研发平台的打算,这意味着“资金”将成为夏一平背上一枚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按照传统汽车车型的开发资金投入来看,每年每个车型的研发投入可能大概在10亿~35亿元左右,但夏一平很快指出,这个数字还只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再搭梯子的成本”:“这算的是底盘架构往上的那部分费用,基于你的开发复杂程度而定。但如果涉及到未来新平台的开发,投入远不止这个数字。”据夏一平团队的初步规划和粗略预估,如果未来集度要按照每1~1.5年的速度推出新款车型,且在不排除采用新架构平台的前提下,那么5年的投资规模将需要达到亿人民币左右。“资金角度,我们最在乎的是‘持续’二字。既不是做一款车就了事,也不能做着做着开发就断档。要造车,我们不希望让大众误解我们是一个品牌设计公司,否则我们也就不会组建大几百号、上千人的软件团队来搞这件事情了。”人的胜利,人的妥协早在60年前,被称为“现代化组织管理天才”,把通用从破产边缘拉回的通用汽车传奇总裁斯隆就把“人事决策”看做头等大事。他曾召集销售、零部件以及整车等多个事业部门负责人组成决策委员会,彻夜探讨新车型设计的用人问题,甚至连一个“零件小部门里的技工师傅”的岗位都不放过。而在当下汽车产业急需大量“活力”注入的关键阶段,未来5~10年的竞争,既是产品的竞争,更是人才与公司体系组织架构的竞争。“软硬件开发与车辆开发需要进行解耦”,是夏一平在组建集度汽车团队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参考维度。而在一家汽车公司组建的头三个月里,哪些任务最为紧迫,这些任务的达成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达成的标准是什么……都是判断一位管理者能否让一艘大船顺利开出码头的初步参考。“确实很难。”夏一平这话带着一点自嘲属性,“造车,真的不再是做个软件,写一个手机app。在过去天里,我一半大脑都在产品与产品设计上,另一半则在思考什么样的人我们现在最需要,到底怎么跟吉利和阿波罗一起搞。”每个周末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是专属于夏一平的面试时间,从没有间断过。甚至作为一家创业公司,他还只能借用百度大楼里的几个办公室做一些初期工作。按照任务的不同权重,夏一平需要根据不同“战场”安排不同的“兵种”作战。因此,他首先搭建完成了产品设计团队,召集了一群包括“空客”等海外制造巨头出来的平台设计和电子电气架构开发工程师。“在未来的第二阶段(第23周左右),会有更多产品经理和整车相关的项目经理和工程师加入,再往后就是质量控制相关。而从开发周期来看,软件开发的招募工作会相对排在后面,还没到时候。”夏一平戏称自己是公司的首席设计鉴定师和产品官,不仅在两周内考察了20多家设计公司,还参与了公司所有产品的讨论和品牌设计工作。在他眼里,很多汽车公司都是等车出来之后再去想着给车贴个牌,“但是,一个好品牌应该从一开始就让产品设计与自己的品牌产生强联系”。“品牌和产品设计融入到服务里,再从服务传到用户端,这是一套比较完整的产品打法。所以在第一阶段,我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