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从DOPPS研究到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指南,再到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及骨代谢异常(CKD-MBD)管理指南,血磷升高、矿物质及骨代谢异常、血管钙化等一系列问题逐渐得到广泛肾科学者的重视,其中血磷升高是引爆CKD-MBD的导火线,是血管钙化的始动因素。根据KDIGO指南,要求CKD1-5期患者血磷需要严格控制在1.45mmol/L以下,对于CKD5D期患者血磷控制需尽量达标。除了低磷饮食和保证每周3次血液透析外,血磷主要来源于蛋白质,通过限制蛋白质摄入控制血磷,会导致肌量的下降以及营养失衡,最终会抵消血磷下降所带来的获益。而规律的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患者体内的磷仍然是正平衡状态,通过增加血液透析灌流频率或增加透析频率等手段来降磷,对患者来说花费较大、耗费时间较长且效果不明显,需要联合服用磷结合剂来降磷治疗。
目前,利用各种磷结合剂抑制肠道磷吸收已成为治疗高磷血症的主要措施。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及药物研发的不断进展,临床中出现了不同种类的磷结合剂。最早使用的含铝磷结合剂,因摄入过量的铝可引起软骨病及认知功能损害,现临床已很少使用;含镁磷结合剂能有效降磷,然而长期使用会发生高镁血症,限制了其临床使用;含铁磷结合剂由于可能增强铝吸收、引起潜在的铁超负荷,其耐受性还有待进一步证实。因此,目前临床常见的磷结合剂包括含钙磷结合剂(碳酸钙、醋酸钙)、非含钙磷结合剂碳酸镧(LaC)及碳酸司维拉姆。
近年来多项证据明确显示含钙磷结合剂对CKD患者临床结局会产生不良影响,不仅增加患者死亡风险,还可加剧患者血管钙化进展。因此,版CKD-MBD指南4.1.6建议扩大了版指南4.1.5建议中“限制含钙磷结合剂的使用”的人群范围,新指南不仅在特定人群中进行限制,并扩展到“CKDG3a-5D期接受磷结合剂治疗的成年患者”。基于此,本文结合10年权威研究评价LaC的安全性和疗效,为临床选择磷结合剂提供有力依据。当前,非含钙磷结合剂已走上前台。
一、LaC的安全性研究分析LaC自年在美国上市后,距今已上市13年。年底,ALASTAIRJHUTCHISON等发表了关于LaC上市后10年安全性数据的系统综述,全面阐述了LaC的安全特性。LaC10年安全性研究发现,尚无证据表明LaC会造成蓄积或毒性,LaC长期治疗(≥6年),患者无肝酶或胆红素临床相关变化,对肝脏无毒性。且LaC不穿过完整的血脑屏障,不会造成认知损伤;在世界范围内暴露人年数超过85万,并无证据表明LaC与终末期肾脏病(ESRD)患者不良结局相关。
(1)LaC生物利用度低,经肾排泄极少
LaC的重要目标特征是低胃肠吸收和低血浆水平。对健康个体进行Ⅰ期研究显示,单次口服mg剂量LaC后,镧的绝对生物利用度非常低(平均值±SD:0.±0.%)。且鉴于镧的非肾清除特性,肾功受损患者比健康个体更不容易发生镧的系统性蓄积。
(2)镧不同于铝,不具有骨蓄积和毒性
现已知铝对骨骼健康具有病理生理影响,因此骨是LaC安全性评价的关键器官之一。一项Ⅲ期开放式研究比较了LaC和碳酸钙对ESRD患者肾病进展的影响。碳酸钙组中20%患者发展为无力性骨病,而LaC组仅3%。另一项为期2年的开放式研究也证实了,与维持此前磷结合剂治疗组相比,LaC组中的症状改善或无改变的患者比例高于磷结合剂组,分别表现为骨活化率(66.7%vs55.0%),骨形成率(74.2%vs57.1%)和骨量(84.4%vs62.5%)。这些研究均证实,LaC与铝不同,不可能在骨中蓄积到临床相关性水平,并且不伴有骨毒性。
(3)LaC长期治疗,不会带来肝毒性
镧主要通过肝胆途径排泄。Hutchison等对接受LaC治疗的ESRD患者和遵循总治疗持续时间长达6年的2项延伸研究的患者中(n=93)的肝脏生化检验和肝脏相关不良事件(AE)分析。长期治疗期间观察到的转氨酶、胆红素和碱性磷酸酶的变化极其微小,且与之前试验中的报告相似。尚无证据表明肝脏相关AE发生率或严重性会随治疗持续时间增加而增加,且在接受LaC治疗长达6年的患者中未出现新型肝脏相关不良事件。
(4)LaC不在胃肠道蓄积
LaC在胃肠道中与磷酸盐形成不溶性络合物,但安全性药理学研究显示,在LaC剂量高达临床剂量的13倍时(mg/d),该品对胃排空、肠转送时间或阿司匹林诱导胃损伤等的影响没有临床意义。Hutchison等的接受长期LaC单药治疗长达6年患者的安全性数据中指出,大多数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与胃肠道(主要是轻度/中度恶心、腹泻和肥胖)有关,并与用其他磷结合剂观察到的结果一致。目前尚无具有临床意义的证据证明LaC会在胃肠道蓄积。
(5)LaC不能穿过完整血脑屏障
由于镧不能穿过完整血脑屏障(BBB),因此被用作评估BBB完整性的示踪剂。一项为期2年的开放式研究发现,尚无证据表明随机分配到LaC或“标准”磷结合剂治疗的ESRD患者在认知衰退率方面存在差异。并且至今尚未找到表明镧可穿过完整的BBB的证据存在。
(6)未发现Lac对造血系统具有不良影响
Hutchison等的接受长期LaC单药治疗长达6年的患者的安全性数据显示,Lac对患者的血液系统各项指标没有不良影响。
(7)LaC耐受性良好,患者存活率更高
SPD-观察性研究的中期结果表明,5年随访的存活期中值分别是:接受LaC治疗的患者为51.6个月(95%CI:49.1,54.2),接受其他磷结合剂治疗的患者为48.9个月(95%CI:47.3,50.5),以及未使用LaC的患者为40.3个月,且接受LaC治疗的患者骨折发生率最低。LaC治疗患者存活率最高,因此,LaC是一种耐受良好的磷结合剂。
二、LaC对非透析患者的安全性及疗效评价LaC在非透析患者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一项纳入9篇研究,共例患者的Meta分析结果提示,LaC可显著降低基线高磷血症患者的血磷水平,但对基线血磷水平正常的患者没有影响,同时可显著降低钙磷乘积水平;与含钙磷结合剂相比,LaC可显著降低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水平,高钙血症发生率显著降低,不良事件与安慰剂、含钙磷结合剂和司维拉姆相比均无显著差异。对于CKD早期非透析患者,其血磷水平受肾功能、磷摄入量和PTH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进行早期干预可预防心血管事件发生并延缓肾功能衰退。已有药物经济学研究结果显示,与含钙磷结合剂相比,LaC在透析前CKD患者中具有成本效果优势。
三、LaC对血透患者的安全性及疗效评价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服用LaC及传统磷结合剂的研究表明,LaC相较于传统磷结合剂能明显延缓冠状动脉及腹主动脉钙化进程,可以有效延缓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钙化。LaC与传统磷结合剂相比较,其引起消化系统不良事件如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的发生率无差异,具有相似的安全性。LaC能有效治疗ESRD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可降低钙磷乘积,对血钙水平无明显影响,高钙血症的发生明显少于传统含钙磷结合剂。患者能较好地耐受LaC的治疗。在长达半年和2年的长期观察中,没有发现血中LaC离子持续蓄积,这可能与LaC主要经肠道和胆道排泄有关。安全性方面,与LaC组用药有关的不良反应主要是胃肠道反应,表现为恶心、呕吐,不良反应与含钙磷结合剂无明显差异。
四、小结高磷血症是CKD尤其是ESRD中的重要问题,发生率高,控制不理想。除饮食控制和透析外,各种磷结合剂已成为治疗高磷血症的主要措施。LaC自年在美国上市至今已十几年,在各种磷结合剂中,显示出很高的磷结合力,安全性良好,性价比及临床依从性好,是临床中较为理想的磷结合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