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脂木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遍于四海的华玉典藏
TUhjnbcbe - 2021/6/5 6:25:00
广东白癜风交流QQ群 http://www.brcw.net/shishang/983.html

中华古玉气象万千,清代数百年的治玉历史中,宫廷玉器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居于主要地位,并推动了清代治玉业。宫廷玉器制作的特点是材料充足,技术要求严格,而且设计水平较高。在材料供应方面,清廷打通了新疆玉材进入内地的渠道,并以丰厚的财力人力开采玉材。

由于玉材资源丰富,既可按需选材,又可因材施艺。在工艺要求方面,宫廷玉器虽分别在各地制造,但最终要集中于宫廷,按一定的标准验收,并按需要进行加工改进,有时还会扣罚匠人银两,这些措施也促进了琢玉水平的提高。在设计方面,有大量宫廷画师参与玉器设计,使清代宫廷玉器的艺术表现明显高于其他时代。

清黄玉仿犀角赤壁夜游杯宽12cm;连座高16.5cm

以黄玉为料,玉质甜凈,雕工细腻。形制仿犀角器,敞口敛足,口沿不甚平整,杯壁形象生动地雕刻出文人居士携友夜游赤壁的壮丽画面。只见山峦笔立指天,耸入云表,下临深壑,挺然直立,巍巍秀拔,古松峥嵘,苍劲有力,风光旖旎,摄人心魄,使人不禁感叹大自然鬼斧神工,无奇不有。一叶小舟行于水面,转瞬间便被赤壁山石所包围,舟中雅士赏景畅谈,正为着壮阔山水而感叹不已。此杯选料上乘,器形别致,壮丽大气的构图通过犀利的雕工完美展现,更是再现了犀角杯的风貌,是为清代制玉中的杰作。

清黄玉英雄双联瓶高21cm

清乾隆御制白玉雕穿花八吉祥盘龙纹双兽耳盖瓶高24cm

元青白玉甪端摆件高6cm;长11cm1,,RMB

清乾隆白玉仿古牺尊式兽高8.8cm;长11.6cm4,,RMB

清乾隆白玉巧雕凤穿云水呈长13cm,RMB

清乾隆白玉云龙纹镇纸

清中期青玉雕御题诗拔纳拔西尊者高28.5cm

良渚青玉带沁饕餮纹琮高6.5cm;直径8cm

清中期白玉带糖圣观音像高11cm

战国透空雕龙纹壁直径10.5cm

清乾隆白玉带皮痕都斯坦羊首洗长11.8cm

清乾隆御製白玉瓜棱式羊首掐絲琺瑯提樑茶壺高18.5cm

清乾隆白玉双童子耳炉13cm

清乾隆御题墨白玉周子爱莲插屏连紫檀座《御笔》款「几暇怡情」、「得佳趣」印玉23x16.7cm識: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周子愛蓮說。

元白玉卧龙钮「弘阐佛宗」方玺长6cm

清乾隆御制白玉交龙钮宝玺印文:自强不息6.5x4.8x4.8cm

明代白玉荷叶洗高约14.5cm

明青白玉子冈牌5.8×3.6cm

清代白玉留皮英雄双联瓶长8.2cm

清代乾隆御制诗文描金玉碗(带古玉椀托)高5cm;口径11.2cm;底径4.5cm;椀托直径10.1cm

明代白玉穿花龙纹绦环长8.5cm;宽5.7cm

明代白玉凤鸟珮高5.2cm

清初黄玉双羊尊高17cm

明青白玉祥鹿盖盒长21cm;高15cm

清白玉莲座观音立像连座高22cm

清黄玉瑞兽长13cm

清白玉卧牛童子长8cm

清早期玉雕碧筒饮杯高8.5cm;宽10.5cm

元白玉雕兽形器座长8.5cm

清早期黄玉金蟾坠长3.8cm

清乾隆白玉“樵云木屈伍”牌5.5×4.2cm

选用上等和阗籽玉雕琢,玉质洁白凝润且光洁无瑕,不着一尘,润泽细腻,『抚手欲生润,澄怀足养怡』,予人柔美的视觉观感。整体呈扁平长方形,比例均衡优雅,牌首琢如意云头纹,线条流畅大气,望之如云气缭绕,中贯一孔,以利穿系。四周起立边,地平如镜,一面浅浮雕一棵苍松,松针如盖,枝干遒劲,俊逸挺拔。远处亭台伫立,山崖岩石盘踞四周,由远及近,山石间流水淙淙。一高士肩扛木扁,两端担柴,着交襟长衫,腰间系带,足着靴履,身躯前躬,拔步向前,神情自若。另一面则浅浮雕芙蓉出水,其叶片曲卷,翻转自然,体现出阴阳向背,莲茎弯曲流畅,极为俊逸秀美。一旁篆书阳文「樵云木屈伍」,字体俊逸文雅。古代的儒生有着积极入世态度,以天下为己任,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他们不仕无道之君,认为在自己政治抱负不能够实现时,应该归隐保全志节,所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山林中的渔、樵、耕、读就涵盖了归隐的生活内容。玉牌背面的莲花,寓意「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个人品格,象征着不与俗同流合污的人生信念。屈原与伍子胥皆为心怀家国,虽隐居但仍壮心不已的文人志士。此牌材美工精,题材别致,巧思独运,留白意境清幽,刀法既含蓄又刚劲,诗文一面也兼雕有画面,如此形制殊为罕见。

清乾隆黄玉高浮雕螭龙纸镇(一对)长13.5cm×2

取整块黄玉料一剖为二,色泽醇黄,质地精密,油润可人,皇家贵气十足。黄玉素来以材之珍罕,色泽高贵而为世人所爱,明人高濂于其《燕闲清赏笺》言:「玉以甘黄为上,羊脂次之」。底部表面部提油,局部呈现棕红色,深浅得宜,顺应玉脉,质地呈现受热产生类似于出土玉的牛毛纹理,表面滋润细密,色泽自然古朴,包浆莹润。清代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有[油炼]、[琥珀烫]、[药炼]等做旧染玉法,体现了清人尚古爱沁之风尚。

器呈扁平长条形,主体正视呈长方形,侧视为拱桥形,巧摹汉代剑饰中剑璏之形,透雕一螭龙攀爬其上,高低错落有致,左右两端向上卷曲,器下光素。《说文》:『螭,若龙而黄,北方谓之地蝼,从虫,离声,或无角曰螭。』龙曲颈回首,额头扁阔,双眼圆瞪,翘鼻方嘴,眉、眼、鼻集中于头前三分之一处,双耳呈方形回文状凸起,颇具古意,鬃毛垂掠贴于脑后。身躯矫健,四肢修长,四足呈爬行状,体态流畅呈S形,以细长阴线为脊,爪部握起抓地,关节处以旋涡纹及短细阴线装饰,长尾分叉卷起,打磨光润,造型威猛霸气,刀工圆转灵活,极富动感,令人有『矫若游龙,翩若惊鸿』之叹。纸镇,以铜、玉、石、竹等为之,或效禽、兽、鳞、介诸形以镇纸,使之不动,亦称书镇,常见的多为长方条形,因故也称作镇尺、压尺。最初的纸镇是不固定形状的。镇纸的起源是因古代文人时常会把小型的青铜器、玉器放在案头上把玩欣赏,因为它们都有一定的分量,所以人们在玩赏的同时,也会信手用以压纸或者是压书,久而久之,发展成为一种文房用具,与笔墨纸砚四宝相类。明代文震亨在《长物志》中专辟『镇纸』条目,称『镇纸,玉者有古玉兔、玉牛、玉马、玉鹿、玉羊、玉蟾蜍、蹲虎、辟邪、子母螭诸式,最古雅。』

此对黄玉纸镇用料考究,造型生动,雅气十足,匠心独具,华而不俗,錾刻精细传神,刀法圆融,藏锋不露,其浑然天成之感使藏者在观赏之时似见螭龙攀爬其上,有书卷之香,亦有皇家气势,完整成对打造,颇为罕见,或为清宫内府御案清供之一。

元黄玉羊长10cm

黄玉为材,玉料珍罕,色泽醇厚,局部带有皮色,更添古韵。大羊体态丰腴,浑圆肥硕,呈蹲伏状,四蹄藏于腹下,短尾微翘。曲颈回首,姿态优美,双目平视前方,眼尾出梢,神态笃定,羊角卷曲后垂,双耳贴于脑后,温驯安详。作为与中华先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家畜,羊自古便被赋予了某种神秘的色彩。古人认为『美』与『善』皆与羊有关,《说文解字》中说:『羊,祥也。』,汉瓦当中亦有『大吉羊』之字样,以羊为形则寄托吉祥美好的愿望。整器工艺拙朴,却将动物形态把握得极好,为古代玉雕动物摆件中之佳品。

元白玉熊尊高6.8cm

伦敦LeonardGow旧藏,LeonardGow(-),生于苏格兰格拉斯哥,船运公司运营者,著名慈善家,雅好收藏中国瓷器、玉器等艺术品,年通过Hobson的Burlington杂志出过一本图录,并借出56件艺术品参加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在-36年举办的国际中国艺术展。在他过世之后,其个人收藏于格拉斯哥的Kelvingrove博物馆展览,纽约的Alfred于年购买了其大部分藏品,并于年遗赠了超过件艺术品予费城艺术博物馆作为Alfred与MargaretCaspary的纪念礼。苏富比曾于年拍卖了Gow之中国艺术收藏的剩余部分。

熊作为力量与吉瑞的象征早在先秦时期便有记载,《太平御览》卷五十引《山海经》载:『熊山有穴,恒处神人,夏启而冬闭。是穴若冬启夏闭,乃必有兵』。《武王伐纣平话》云,西伯侯夜梦一虎肋生双翼,来至殿下,周公解梦谓『虎生双翼为飞熊』必得贤人,后果得贤人姜尚,当时姜尚正在渭水之滨垂钓。后因以『飞熊』指君主得贤的征兆。汉代人亦认为熊是居住在神山中的灵兽,具有沟通天地之能力。熊的艺术形象最早可见于商代妇好墓的三只玉熊。汉代则是熊类作品出现最为丰富的朝代,塑造材质和方法多样,且其表现情态也极其精彩。年于安徽省合肥市汉墓中出土了一对鎏金熊形铜镇,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年于陕西兴平西吴乡北村出土了一件西汉雕塑立熊插座;时至宋代仿古之风及金石学的兴起,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宋、辽、金、元玉器的空前发展。

此熊尊由白玉制成,润泽通透,料性甚佳,包浆纯熟,左足底部带有灰白沁色。玉熊呈坐姿,形象拟人,以立体圆雕技法雕出其圆浑健壮、肉丰骨劲的基本形态,全身线条流畅优美。鼓腹圆脑,双乳下垂,四肢粗壮,肩背丰隆,腰部略细。低颈颔首,圆眼微凸,炯炯有神,长咀张口,露出颗颗獠牙排列整齐,双耳竖起贴于身后之柱形圆筒,转折自然。左臂向左伸出,抬掌似为抵御何物,熊掌雕刻生动,肥厚圆硕,趾爪细节清晰;右臂弯曲上举,手托一丰润圆球。左腿亦前伸,右腿蜷曲收拢于腹前,玉熊通体结构圆润,各个视角的线条均体现出拙笨质朴之美感。此熊尊之内壁打磨光润,掏膛细致,应为古人仿制《西清古鉴》所录之『唐飞熊表座』而制。原作为铜熊,毛发以金、银丝勾勒,额头、双眼等多处地方皆镶有宝石,线条简约,装饰华丽,应为汉代器物残存之足部。在尺寸及造型上亦步亦趋地模仿,且造型浑厚,质感温润。底部贴有『THELEONARDGOWCOLLECTION』之旧标签。

旧玉骆驼长7cm

圆雕骆驼跪卧,玉质莹润细腻,通体受沁,通身皮壳满部细如牛毛之棕红沁色,当中隐现白玉质地,底部带有深厚碳黑沁色,增添了一抹古朴的韵味。骆驼颈部挺直,微微侧首,头顶高耸,眉高骨凸,以阴线勾勒略带棱角之眼部,直视前方,双耳后掠贴脑,耳内有凹槽。直鼻线条劲挺,鼻孔细节传神,嘴部微张,利齿将抵,腮部肌肉突出,下颌线清晰,神态静谧,似蓄锐待发之势。后颈以浅细斜阴线刻画贴服之鬃毛,连接一低一高两座驼峰,驼峰顶部亦依稀可见放射状阴线,细如游丝。身形饱满,前胸鼓凸,腹部丰硕,四肢屈收于体下,以身侧之隐起浮凸表现骆驼劲健结实的肌肉,颇具雄性气概,亦刻有平行之浅阴线以示毛发,驼尾盘曲甩起贴于后肢,有强烈的动感。底部则下刀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粗犷中见神韵,生动而自然,刀工洗练,形神具备。明人高濂《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汉人琢磨,妙在双钩,碾法宛转流动,细入秋毫,更无疏密不匀交接断续,俨若游丝白描,毫无滞迹。』此器传神生动的外轮廓弧线、纤细精致的『游丝毛雕』工艺和爽利粗犷的『汉八刀』斜刻于法,无不给人以充满张力的视觉感受,颇有大汉遗风。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自古中国对外贸易,均仰赖丝绸之路,而与欧陆互通有无。然而茫茫大漠成为了阻隔商贸的一大难关。幸而有素有『沙漠之舟』美誉的骆驼,既为往来商客的坐骑,又是运载商品物资的重要交通工具,极为坚韧,可数周不饮不食,负重前行。因此在长达千余年的丝路之上,驼铃悠扬,商贾驼队绵延不绝,华丽之丝绸,瓷器,茶叶源源不断供应中亚及欧洲,而波斯玻璃,金银器皿又源源不断的流向中土。

这只骆驼碾工遒劲,打磨精润,整体浑厚大气,偶有丝毛等处的精微琢磨,对动物圆雕的打造注重神韵,用简洁的线条处理大的块面,略施刀工却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在古拙的整体韵味中增添了生动之处,耐人寻味。

18世纪白玉灵猴献寿摆件长12cm;高7cm

摆件选用硕大上等和田白玉所制,玉质精润,洁白细腻,料性极佳,望之散发油脂光泽,手感润滑,包浆圆熟。圆雕三猴捧桃献寿,左边一公猴较为年长,体型较大,曲身坐立,额部平顺,额前三道皱纹深邃细长,眼窝深,管钻圆眼,直鼻微挺,鼻孔细节清晰形象,薄唇紧闭,颌部前凸,小耳帖脑,面露机警之态。身形圆润,四肢修长,上臂粗壮圆实,右手举起挠耳,左手垂下前伸搂住身前的小猴。小猴身形墩圆喜人,趴伏于地,后腿蜷于体侧,仰首与公猴对视,双臂细长前伸,手捧仙桃,工艺精湛,细致之处可见猴子每个细小的手指,姿态顽巧,顽皮而充满灵气,活泼的神情中又添几分憨态,让人忍俊不禁。右侧亦圆雕一成年母猴,圆头圆脑,神态安详慈爱,探颈曲背,呈跪坐姿态。右手平伸搭于公猴后肩,左手捧一大仙桃于胸前,桃实饱满圆润,以一条弯曲阴刻线表现桃表面之天然纹路,底部缀有少许枝叶,枝干遒劲,叶片舒卷,叶脉线条拙朴,打磨细致。背面两大猴各曲起一腿,足尖相抵,背部微微阳起一条脊线,两边各浅刻密集短细阴线作皮毛之质感,形象逼真。灵猴献桃为明清各类雕塑作品经常使用的题材,猴是灵性的动物,为人喜闻乐见。

早在商妇好墓就出土过玉雕的猴。猴有善酿之名,传说为猴儿酒,可使人长寿。桃本为吉祥植物,为祝寿时之贡品或礼物,神话中西王母的蟠桃园中的蟠桃三千年结一次果,故桃又称仙桃、寿桃,寓万寿无疆、颐养天年之意。此题材有祝福老人长寿健康之意,颇受人们喜爱。整器雕刻生动,将群猴之五官身形刻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一家三口和乐喜庆之感扑面而来。又不惜工本,于三猴之间镂雕出间隙,使之从各角度欣赏都颇有意境,取意祥瑞

黃玉仿古犧尊(清乾隆)16.8cm.HKD:1,,

尊黃玉質,黃玉作為新疆和田玉的四大主色玉之一,柔和如脂,質地滋潤,以色黃正而驕,潤如脂者而著稱,且稀有罕見,是玉中的珍品。其中以色如新剝熟栗色者為貴,甘黃、焦黃者次之。

高濂曾經在《遵生八箋》中這樣論述黃玉:“黃為中色,且不易得,以白為偏色,時亦有之,故而令人賤黃而貴白,以見少也。”黃玉因原料稀少,其地位可與和田羊脂玉並舉,顏色純正的黃玉甚至高於羊脂白玉。此尊上部為瓶,圓口,束頸,鼓腹,略呈方形。下承犧,呈天鹿造型,四肢穩立,昂首挺胸,身形豐潤而矯健,面部清晰而形象,全身各處點綴有靈芝如意狀的紋樣,仙氣四溢,清高祥瑞。《宋書》有載:‘天鹿者,純靈之獸也。無色光耀洞明,王者德備則至’。尊是大中型盛酒器和禮器。流行於商周時期,春秋後期偶有所見。尊與彝一樣,原是成組禮器的共稱,宋朝之後開始專指一類器物。商早中期,尊均有肩,圈足上多帶“十”字孔,主要是圓體尊。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有方形尊和觚形尊。西周時,又出現了形狀為大口,長頸,鼓腹下垂,圈足低矮的圓尊。在清高宗的影響下,以商周青銅器為藍本製作的仿古之風在清中期尤為盛行,此尊即為一例。此尊用玉考究,器形精緻,紋飾典雅,寓意更是吉祥無比,展現匠人巧奪天工的製作工藝。

白玉留皮“丙”字款和諧洗(清乾隆)9.5cm.HKD:,

玉色極白,洗整體外上緣留黃褐色玉皮。洗作不規則扁圓形,曲口流線形。口沿外多層浮雕法減地留皮陽起荷塘圖,只見螃蟹、蓮花、荷葉在池塘中嬉戲搖曳,蓮花或含苞,或怒放,荷葉或舒展,或捲曲,瀟灑閒雅,絕無俗姿。底部下承三圓足,中央陰刻“丙”字款。玉人巧借石綹與玉皮,妙用玉質構造清新圖景,形圓意清,逕臻圓融之境,超脫不凡。所配硬木底座與之相映成趣,天作之合也。整器別具新意,端莊雅致,極富文人韻味,是一件典雅的文房用具。

清乾隆白玉御题诗山水插屏长25.5cm;宽17.5cm

此白玉御题诗山水插屏以白玉为质地,玉质细腻油润,纯净坚密,洁白通透,切磨规整,色泽纯美。器身呈长方形,制作精美。玉屏分两面琢刻,一面平地做阴线刻制亭台楼阁,屋亭错落,气势宏大,事物刻画精致,造型又富巧意,颇为生动;另一面与正面相应,海水波浪,右上方平地刻有“殿阁巍巍处,擎天碧色寒,河清海晏日,国富自民安”乾隆御题,颇具大家风范。此插屏以海水波浪为底纹,形若如意,绵绵不断,意为如意长久,象征幸福延绵无边,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充分体现了玉石文化的精髓,甚是精彩。整器纹饰线条流畅,设计精美,雕工细腻,抛光上佳,匠心独具,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实用器与观赏器的完美结合,堪称佳作。

清18世纪白玉兽面方壶高23.5cm

方壶以大块玉料精磨而成,玉质白皙凝润,光洁如初。壶方口,口沿上下各饰一圈回纹,子母口,覆斗式盖。直颈,溜肩,腹深而垂鼓,方形圈足。壶身为素面,偶有沁色,更显古朴,也更好的展现出玉质的无暇,正所谓“良玉不雕”。壶在颈肩部位四面各凸出雕刻了兽面纹饰,且兽口衔以玉环。瑞兽双耳外撇,双目凸出,宽鼻阔口,形象生动,栩栩如真。整件方壶很明显的可以看出,是模仿了青铜器的的艺术造型,这种借鉴式的作品之所以出现,是和当时的人文艺术环境密不可分的。在当时,以统治者为代表的艺术欣赏者深慕古风,追求上古时代的艺术模式,匠人为迎合这种需求,以前代古物为蓝本,制作诸多仿古器物,在追求形神肖似的同时,亦融入统治者自身的审美偏好,形成鲜明而独特的时代风格。

清乾隆白玉浴马图山子摆件长19.3cm

此山子以大块白玉整雕而成,选材上乘,白玉玉质温润无暇,洁白纯净。采用圆雕、透雕等技法,雕刻出山石奇伟,潺潺溪流流淌而过,一人牵马立于溪水之中,左手抚马首,右手执刷为马匹擦洗,缰绳栓于岸边一株柳树枝杈之上。另一面琢曲径通幽处,一座小亭矗立山壁之下。人物造型生动逼真,马匹动静张弛有度,溪水湍湍,柳枝斜倚,意境悠远静谧。满族以弓马得天下,素来重视尚武精武之风,满洲少年凡在旗者无不通晓骑射,而马匹又是骑兵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因此与马相关的题材作品流行一时,成为雕刻艺术的常用经典图案。乾隆皇帝标榜十全老人,其中得意之笔便是平定西部多次叛乱,使国家西部边疆得以稳定和巩固,并以此为基础,大规模开发西部资源,使中原地区的玉作原料、马匹供应等等得到了根本保障,乾隆本人也多次题写御制诗文赞美西域名马或边民敬献的宝马,钟爱之情可见一斑,同样题材在绘画中亦多有体现。浴马图历来为中国文人墨客所喜爱的题材,古有周穆王“八骏”传说,后有著名的赵孟俯《浴马图》,乾隆皇帝更是命宫廷画师郎世宁绘制“十骏图”“爱乌罕四骏”等题材。

清乾隆青白玉雕梅树桩式洗长23.2cm3,,HKD

来源:金财记,香港,年BluettSonsLtd,伦敦,年(£:15)罗杰琵金顿(-69年)收藏,自年(£)

外圓雕梅花樹,枝幹纏繞糾結,工匠的鬼斧神工在瑩潤的玉質上應材施藝,成就了此器。洗造型碩大,隨形巧作,利用玉皮在外壁巧雕梅花,以紋飾設計遮掩石中瑕疵。料盡其用,突顯良材美玉之妙。

器面圓雕梅樹枝幹糾結纏繞,讓文人案上頻添視覺及觸覺衝擊。儒家思想,尊天道,取法自然。此筆洗不僅為實用,亦供觀賞,置於書閣案頭,文士雖足不出戶,亦可神遊天地,不為案牘所囿。

洗內掏膛呈葫蘆形,應由晚明犀角槎盃啟發而作。犀角槎盃多作樹樁形,器外雕糾結樹幹,枝葉盤纏。犀角槎盃因犀角材料而成形,本器亦然。

清康熙灰白玉雕云龙纹洗宽19.4cm香港苏富比年秋,HKD清十八世纪白玉夔龙纹活环耳瑞兽盖瓶高14.1cm香港苏富比秋,HKD来源:WalterL.Behrens(-年)收藏SpinkSonLtd.,伦敦,年

清十七至十八世纪白玉痕都斯坦式菊花活环耳瓜棱式洗长13.7cm

清乾隆白玉英雄双联瓶高12.6cm香港苏富比秋1,,HKD

清乾隆白玉瑞鸟图山子长11.1cm

明末青白玉岁寒三友螭龙耳杯宽10.5cm,HKD

明或以前黄玉鹅式水盂宽11.3cm1,,HKD

RogerKeverne私人瑰藏

清十八世纪白玉万年有余盖奁14.6cm2,,HKD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

清十八世纪白玉雕双卧马《乾隆年制》款16cm1,,HKD香港苏富比秋季

清乾隆青白玉雕羊生肖高4.8cm,HKD香港苏富比秋季

元白玉镂雕云龙戏珠纹饰13.4cm香港苏富比秋季

辽至金青白玉镂雕秋山佩7.5cm

香港苏富比秋季

明白玉雕摔跤童子4.4cm,HKD香港苏富比秋季

清十八世纪青白玉驭狮胡人15.5cm2,,HKD来源:赵从衍(-年)收藏,此后家族传承

香港苏富比年11月拍卖会

清乾隆白玉雕洗砚图笔筒13cm

清中期白玉雕凤凰牡丹摆件H13cmwithstandD9.5cmwithoutstand

清乾隆黄玉八角环耳盖炉宽19cm;连座高23cm

款识:“乾隆年制”款红木座

清中期白玉太平有象长23cm;宽13cm;高33cm

清乾隆白玉盘龙戏珠兽面纹瓶高16.5cm

清早期黄玉梅花水洗长13cm;连座高7cm

清中期白玉蕉叶兽面纹菱形觚连座高29.5cm

清初福寿纹古玉磬宽31cm;高50cm

清乾隆仿古玉圭璧玉长13.5cm;木架长18cm;高27cm清中期青白玉兽面纹出戟觚连座高27.5cm

明古玉夔龙觥高10.5cm

清白玉童子洗象长11.5cm;宽6.5cm;高8cm

清中期白玉凤形尊鎏金底座长13.5cm;高10.5cm

清白玉童子洗象摆件长12.5cm;高10cm明灰白玉瑞兽香熏长12cm;高14cm

宋-元玛瑙花形盒直径7.5cm

清乾隆碧玉痕都斯坦风格?荷花式吸杯长15cm,RMB

清乾隆中期以后,碧玉成为宫廷之中普遍使用的玉种,其色内蕴深沈,温润如凝脂,深得乾隆帝的喜爱。本品碧玉雕成,杯为莲瓣式,花蕊作底,花瓣为器身,花梗作柄。荷梗内空,从梗茎端直通花蕊内,可以吸水。通体采用浅浮雕及阴线相接合之手法,雕琢花瓣脉络清晰,荷梗处落「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楷书款。

其造型及样式或可追溯于同时期痕都斯坦玉雕工艺。其工艺喜用丰富多样的花叶纹装饰,展现柔美而生机盎然的别样玉器形态。带柄的吸杯造型亦来源于印度及中亚地区带流的碗及壶。本品较薄的器壁也是痕都斯坦玉器特有之风格。整器造型新颖别致,颇具异域风情,予人新颖奇巧的艺术观感。

18世纪白玉留皮螳螂捕蝉坠长5cm,RMB

坠由白玉制成,玉质精纯,局部带有棕黄皮色,巧作一片蕉叶卷成扁圆形,于叶片较薄处钻有一小孔,可供穿戴。叶脉凸起,坚实有力,叶片自然舒展,翻卷起伏,圆雕小蝉一只停于叶上,双眼圆凸,双翅收拢,蝉翼上丝丝细节分明,颈部节节突出,栩栩如生。其身后叶片收拢为盖处隐藏有一只螳螂,头部尖削,双眼圆而突出,向前注视,镰刀状前肢前伸,弓起身子一副小心谨慎、准备捕蝉的样子。整件玉坠无论是风动的树叶,还是蝉与螳螂,均生动有型,寓意“螳螂捕蝉”,质地紧密细腻,包浆厚重自然,形态优雅流畅,题材别具匠心。

18世纪白玉巧雕松鼠葡萄坠(加环),RMB

取一巧色玉料,一半质白精润,一半呈深棕糖色,并局部带有灰褐沁色,古意盎然。白玉部分圆雕一松鼠攀伏于葡萄串上,圆眼尖嘴,神情机敏,身形蜷曲,似为葡萄的甘甜所吸引,垂涎欲滴。镂雕枝叶掩映下的葡萄果实,葡萄粒饱满丰实,油润可餐。下部雕一片叶,叶脉清晰,翻卷有致。“松鼠葡萄”系我国清代常见吉祥纹饰之一,取松鼠及葡萄多有子嗣,子孙满堂之意,以寓家族人丁兴旺、基业丰硕之意。附有一高古三色绞丝环,古朴动人。

元青白玉甪端摆件高6cm;长11cm1,,RMB

清乾隆白玉仿古牺尊式兽高8.8cm;长11.6cm4,,RMB

元/明旧玉琥长10.5cm;高5.5cm

清乾隆和阗白玉童子万年如意笔洗宽17.8cm来源:史丹利.查尔斯.乐提收藏纽约佳士得年3月22日,编号98出版:史丹利诺.查尔斯.乐提,《ChineseJadesintheStanleyCharlesNottCollection》,西棕榈滩,年清十八世纪红玉髓雕卧兽长9cm来源:S.MarchantSonLtd,伦敦

东汉白玉辟邪长9cm来源:阿尔弗莱德.史博曼收藏,伦敦,年代展览:《AuspiciousJadeAnimals》,春源斋,纽约,年,编号4及封面。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会渊雅尚典-史博曼雅藏中国艺术珍品(一)清康熙青白玉雕麒麟宽7.7cm清乾隆南红玛瑙巧作一把莲荷叶洗配染色象牙座长16.5cm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会渊雅尚典-史博曼雅藏中国艺术珍品(一)清乾隆糖玉卧象《乾隆年制》款长12.6cm来源:德国私人收藏,年前入藏,此后家族传承巴黎苏富比年12月11日元玉瑞兽长9.5cm清乾隆白玉童子獻瑞圖圓屏配鏨胎琺瑯座屏徑19公分總高30.5公分雕工精良,層次分明,實屬清代玉雕臻例。童子、亭臺、樹等剔刻細緻精巧,營造圓雕效果,自然生動。玉石乃堅硬材質,難於精雕細琢,而本屏紋飾細節入微,穗稈微彎,纖毫畢現,更見玉匠精工。乾隆以前良玉稀少,是以罕見如本品碩大之玉雕。此屏慎選晶瑩淨透美玉,以彰紋飾雕刻層次深淺,極其難得。玉屏兩面構圖不同,卻不互擾,反於光線透亮下相互托襯,考驗工匠琢玉之藝。屏如此例,使其觀者,宛入靜謐之境,神遊山水之間。

乾隆帝主張插屏及山子等玉雕須帶歷代名家畫意。據載,高宗曾命工匠照其御藏古畫雕玉,其中包括五代山水大家關仝(-年)所作《關山行旅圖》等。本品紋飾刻畫寬闊山水景色,人物與風景合一,意境祥瑞,切合乾隆帝心意。本品紋飾,寓意祥瑞。明代流行童子嬉戲圖,有祝賀子孫延綿、並成大器之意;穗稈,亦寓多子。道教有天地人三才之說,故本屏刻劃三童嬉戲,涵義美滿。此鎏金銅鏨胎琺瑯底座飾以歐式捲延枝草,彌漫西洋洛可可風,卻兼綴蓮花及蓮瓣紋,東西交融,切合乾隆年間宮廷風尚。清乾隆和闐青玉獸首銜環鳧魚壺《乾隆仿古》款41.5公分埃斯卡納齊,倫敦及米蘭,約1-年SpinkSonLtd,倫敦倫敦蘇富比年11月21日,編號(封面內頁),指由Marshall購入倫敦佳士得年12月16日,編號SpinkSonLtd,倫敦,年SomersetdeChair(-年)收藏香港邦瀚斯年11月27日,編號13高宗弘曆,年號乾隆,雍正第四子,二十五歲登基(年),在位六十年,歷史上少有的玉癡皇帝。就是這位癡迷於玉器的皇帝,在其統治時期,將中國古代玉器藝術推上了高峰。乾隆時期製作的玉器主要分為時作玉和仿古玉兩種,在此通過對一件和闐青白玉獸首銜環鳧魚壺的鑒賞來瞭解乾隆對仿古玉的心態和品味。

和闐青白玉獸首銜環鳧魚壺:高41.5公分、口徑11.5公分、底徑11.9公分、腹徑23公分。體型碩大。以和闐青白玉料碾琢而成,玉質溫潤,天然的十足油性使其精光內蘊,包漿滑熟自然,一望而知為開門的乾隆時期的宮廷玉雕。壺身以多道浮雕的環帶分隔,共六組紋飾帶。壺頸部從上至下有浮雕S形、浮雕幾何夔龍紋,陰刻漩渦紋三組紋飾帶。腹部有寬寬的兩組浮雕鳧魚紋帶,每組鳧魚由魚、龜、野鴨、水蛇等水禽類動物組成,或遊、或爬、或行、或昂首、或捕蛇,姿態各異,惟妙惟肖,生動活潑。

兩組鳧魚的分隔帶雖是浮雕而成,但帶中內凹,與頸部截然不同,需工時更多,顯示了工匠對細節處理的豐富度和層次感。底部圈足上浮雕一周辮形繩紋,辮形規整,陰刻線紋絲不亂。器身頸兩側及腹部一側圓雕三個獸首銜環耳,獸首高浮雕近乎圓雕,銜活環,工藝完美精湛。壺底陰刻四字「乾隆仿古」隸書款,字體規整優美,主要用砣刻而成。這件玉壺相傳為十九世紀末法國海軍遣中國艦隊總司令Humman上將的舊藏,可惜未有資料進一步證明其來源。1大約於1-年間出現在倫敦及米蘭,年由倫敦蘇富比拍賣。年著錄於東方藝術雜誌3,年著錄於G.Wills先生的《東方玉器》一書4,年由倫敦佳士得拍賣公司拍賣5,由倫敦SpinkSon有限公司收藏,後又由英國作家、詩人、政治家(曾任保守黨議員)SomersetdeChair(-年)先生收藏,SomersetdeChair先生去世後,其夫人繼續收藏。年和年分別著錄於《中國藝術品經眼錄:埃斯卡納齊的回憶》與《SomersetdeChair的重要玉器收藏》兩本書中。6從其流傳經歷可以看出,此玉壺流傳有序,可能清晚期以後到了英國並由各位藏家相繼收藏。

檔案中記載的玉鳧魚壺,除少量為宮廷造辦處製作外,大多為畫好樣稿交由蘇州織造和兩淮鹽政(駐揚州)製作,長蘆鹽政(駐天津)也偶有製作。如要製作大鳧魚壺,所用玉料須是山料玉。如乾隆四十年,太監如意交青白山料玉十四塊,傳旨著交啟祥宮畫樣呈覽,其中一塊重二百四十斤,畫得鳧魚壺紙樣一張,後交蘇州織造舒文處成做。乾隆四十一年,將青玉一塊,重二百三十斤,畫得鳧魚壺一件,交蘇州織造舒文處成做。乾隆五十二年,擬交兩淮鹽政徵瑞,成做玉五塊,內有大鳧魚壺一件。

山料玉中不可避免會出現綹斑或裂紋,為此乾隆帝還有保大還是就小的煩惱。乾隆四十四年,蘇州奉旨承做一件山料玉鳧魚壺,因玉石中有綹道,不夠鳧魚壺的設計尺寸,織造全德就請示乾隆如何處理。乾隆見文後,認為如果如將壺的尺寸收縮,沒有綹道石性固然好,但如還有綹道,不如仍按原尺寸製作,認為較大器型的玉器,有點綹道石性,也屬正常。

此次拍賣的玉壺與故宮所藏的青白玉鳧魚壺,壺身均有綹道和石斑,這些缺點在乾隆看來並不重要,綹道和石斑反而增加了仿古玉古樸滄桑的效果,這一用料特點也常體現在乾隆製作的其它仿古玉器上,說明乾隆帝更重視玉器本身造型、紋飾的內涵,而非玉器的質地優劣。

從造辦處活計檔看,鳧魚壺主題一直是乾隆最喜歡的仿古式樣,最早是根據青銅鳧魚壺原樣畫樣,只是從目前的考古材料分析,這種銅鳧魚壺的時代應是戰國時期,而非乾隆皇帝認為的漢代。

清乾隆白玉凤钮狮面环耳出戟方炉连座高25cm来源:长春阁川崎家族旧藏

备注:紫檀原配座

长春阁旧藏白玉凤纽狮面环耳出戟方炉,长春阁是川崎财阀的创始人川崎正藏所设立的私人收藏室的名称,而川崎正藏则是明治时期日本著名的实业家、政治家,在构筑起庞大的商业财团的同时,在贵族院也占有一席之地,位叙男爵。对许多古玩收藏者来说,川崎正藏最有名的还是他作为美术品收藏家的一面。他从财界政界隐退之后,致力于收藏美术品,对中国元、明、清三代古美术独具钟情,将这些收来的逸品藏入位于神户的长春阁中,可谓日本的中国古美术收藏界泰斗级人物。

此炉造型仿古代青铜器而制,呈长方形洗口,边侧镌回纹环绕,折肩下斜腹渐收,肩四面各置一狮首衔环,狮子的形象刻画精细到位,玲珑逼真,威风凛凛,与镌刻在腹体四面硕大的饕餮兽面纹完美结合,镇守四方邪魔。炉身四隅处出戟,更是为整体增添了金戈铁马般的硬朗之气。腹底承高圈足,近足处精雕成对的螭龙纹样,其矫健曲转的身姿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和吉祥的寓意。炉口上配盖盒子母口扣合,呈现中国古代建筑中盝顶造型,檐四角同样出戟,四面则凸雕两对兽首,顶端有一蛰伏休憩的神鸟凤凰,羽翼整饬,翎尾秀丽,虽呈静态却依然掩饰不住好似即将展翅高飞的韵动之感,大气磅礴而不失灵动轻盈。炉底配紫檀座,用祥云、莲瓣、如意和回纹精心点缀,以沉稳肃穆的色调突出了玉炉的冰清玉洁和淡泊典雅。清代玉器推崇“以古为师”,意在重现古时兴盛的文化瑰宝,以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制作出富于古朴之风的经典之作。此方炉用料考究,玉质莹润,色泽素雅,纹饰雕工运刀犀利,线条流畅,巧夺天工,确实是一件清新隽秀的仿古佳品。

清乾隆白玉盘龙包袱纹盖瓶连座高29cm

备注:紫檀嵌金银丝原配底座

此品为白玉所制,椭圆形口,与瓶盖呈子母口扣合,盖顶立一对盘龙为钮,身形矫健、神态可掬,自由而悠闲。直颈溜肩,扁腹下敛,圈足,整体器形饱满圆润,俊俏秀丽,配合白中泛青的玉色,高洁雅致的气质显露无遗。瓶颈饰缕缕祥云,一条高浮雕的巨龙在云雾间张牙舞爪,盘旋而起,龙身曲折蜿蜒,充满张力,角须鳞爪均被刻画得细致入微,将中国古代最为崇高、最为尊贵的神话生物呈现得活灵活现。瓶腹饰有凸雕的包袱巾,于一侧结扣,模拟布匹的褶皱线条自然舒展,颇为逼真,并以其谐音寄寓“包福”之意。这种包袱瓶的设计通常见于瓷器,玉雕中运用此类手法倒是颇为少见。瓶底承紫檀座,镂雕如意云纹为足,其上更有随着纹饰游走的金银丝,往深沉静谧的底色中增加了明快亮丽的成分,与淡泊清雅的瓶体愈发搭配得天衣无缝。

清白玉鹰形洗长16cm;高8.5cm

本品取上好玉料,呈色洁白清新,质地温润宜人,外表打磨光滑,整体晶莹剔透。洗口呈长方形,前置鹰首,两侧有双翼,展现出雄鹰展翅的大气豪放。洗壁外侧遍布如意云纹,彰显精致古朴的气质,四脚处俱为鸟形,颇具意趣。底座镂空雕拐子形,表面更有细致的几何纹样,华美秀丽之间蕴含着吉祥的寓意,衬托出整器的别致。

清中期灵芝如意洗长13.5cm;高5cm

清白玉莲花钵直径9cm;连座高9.5cm

清中期白玉狮耳龙钮香炉宽14.5cm;连座高15cm

清乾隆黄玉兽面纹方尊高13.5cm

明兽耳杯高9厘米直径10厘米

日本收藏

本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推荐阅读:

挖菜窖挖出的明代玉杯,牵出一段离奇姻缘(附视频)

一位日本女藏家,用中国文物撑起了她私人博物馆的半壁江山!

中国的8件文物救活了一座荒凉的美国小城!

8代周天子王陵,国宝文物被外国人盗掘一空,看完心在滴血!

寸土寸金的古墓——庞大家产无人继承,只能将其带入墓中

那些顶级藏家的古玉最终都去哪了?

大云山汉墓出土文物——还原一个极度奢华的王的生活

玉得五色沁,胜过十万金

清宫后妃的极致奢华

捡漏——有“眼”也要有“胆”

匠心独具琢美玉千秋万世不停休

玉藏镰仓悠古砡璜

65件清宫旧藏古玉带你感受灵性之美

美国沉船上打捞出的宝藏,重达21吨黄金重见天日!

考古故事:揭秘百年前红山文化离奇发现史

你不可错过的25件上古之玉

封藏法门寺地下千余年,一套世界惟一珍宝重见天日!

去台北故宫,这些玉器珍品千万不要错过!

百年前外国人影像记录中的清朝皇帝

四个盗墓贼的离奇死亡引出了一座千年古墓!(附视频)

故宫藏宝录,天下奇珍尽在此!

一座吨重的中国古墓竟被搬到外国博物馆,真是令人称奇!

震惊世界的南越王墓是如何重见天日的?

看看古代的吃货们有多雅致

明代茶艺界大咖和他们的壶!

看看这些文房器物,那叫一个雅!

以图为据,古玉之美摄人心魄!

古玉沁色纷繁,如何才能“慧眼识珠”?

一簪一花理云鬓三生三世情意浓

清朝珠宝就这么潮了,让我情何以堪?

千古“饰”变

玉得五色沁,胜过十万金

汉代玉器赏析

哪些人,才是真正的古玩鉴定家?

皇家奢靡——故宫御用金银器赏析

仗剑天涯玉作伴——古代玉具剑赏析

破茧成蝶——玉韘演变之路

一灯照破千年暗——古代烛台之美

高清大图下的古玉纹饰——每一眼尽是沉醉

微距下的高古玉

青丝渐绾玉搔头,簪就三千繁华梦——明代发簪赏析

马未都:私人藏品全部捐出,一件也不留给儿子!

中国绝美配饰——点翠

郭沫若力主挖掘定陵,制造中国考古史上最大灾难

楚玉作证带你回眸先秦璀璨文明

各大知名博物馆藏精品欣赏(80张精美图片)

温婉之美和切身之痛——流失的国宝

案头青松绕,掌中美扇摇---精品扇面与盆景赏析

中华之殇——美国史密森机构收藏的中国国宝

从巴黎芳登广场穿越到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法国古董珠宝

浴火重光——来自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宝藏

史海寻珍---从紫禁城到海上丝绸之路

曾侯乙墓出土玉器合集——感受战国时期的辉煌

东陵大盗秘密档案:80多年前,孙殿英盗清东陵全过程揭秘!

未解之谜:多尊古泥塑藏身陕西水陆庵余年,表情无一雷同

揭秘收藏大咖马未都的十件顶级私藏,件件都是无价之宝!

民国最精致女子:此后再无大家闺秀

57岁北漂,67岁买房,83岁当爹,从木匠到巨匠,解读齐白石的时代

阅不尽春秋风韵赏不完高古美玉

▼欢迎

1
查看完整版本: 遍于四海的华玉典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