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21世纪,汽车已经成为了十分普遍且无可替代的交通工具,且速度远远超过古代的马车。但就算如今的科技汽车开久了同样需要润滑,那古代的车轮又是如何润滑的呢?
首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古代汽车的起源。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车的国家之一,相传黄帝时已知如何做车和使用。但由于车是一种形制较为复杂的交通工具,所以在生产力低下的远古时期,它的发明,不仅不可能是一人所为,而且也不可能是一日之功,在其创出之前,必然还有一段漫长的萌发和完善过程。车轮是车上最重要的部件,“察车自轮始”(《考工记》);因此,轮转工具的出现和使用是车子问世的先决条件。
而中国古代车辆,指的是公元前多年前中国已有原始的车辆。早期的车以圆形木板为行走部件,称为辁。相传夏朝奚仲对车辆作了重大改进,从此出现了有辐条的轮。河南安阳殷墟遗迹中的车马表明商代的车是单辕两轮车,甲骨文中许多车字的造型可为佐证。商周的车多用马拉,也有用其他牲畜或用人拉的。到了周代已采用油脂作车上轴承润滑材料。
那此时的轴承是用什么制造的?
大家都知道今天的车辆轴承是用钢铁这些制作的,所以可以用润滑油来润滑,而古代的轴承呢?
古代最早的汽车的车轮都是用木头制作的,于是在周朝便出现了用油脂做轴承的润滑材料。
而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邶风泉水一篇中,有“载脂载辖,还车言迈。遄臻于卫,不瑕有害?”辖这样一段诗。在古代解释为“车轴端键”。用于古车上,它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销钉,穿过轴端,可以将车轮“辖”住,使车轮轴向固定;而“脂”当然是润滑剂,“还”即回家,“迈”就是快。这几句诗译成现代汉语,就是:用油脂,将车轴润滑,在轴端,把销钉检查,驱车远行,送我回家。快快地赶到家乡卫啊!切莫让我问心有愧。
而由于周、秦、汉朝对轴承技术发明和应用的实践,所以秦,汉朝出现了具有雏形结构的轴承。
他们加入了金属与木头一起,让轴承变的更加结实耐用,也变得更加快速,润滑也更加的方便。
东汉和三国时期出现了独轮车,这是一种既经济又实用的交通运输工具,在交通史上是一项重要的发明。根据历史记载,诸葛亮北伐时,蒲元创造“木牛”为军队运送粮草。许多学者认为当时的“木牛”,就是一种特殊的独轮车。
宋代开始,轿子逐渐流行,客观上抑制了载人车辆的发展。乘轿时,虽前呼后拥,极为风光,但从机械科学角度看,以人力的非轮式机械代替畜力的轮式机械,无疑是技术上的一大退步。中国古代造车技术也因此长期停滞不前,最终被来自西方的四轮机械动力驱动车辆取代。
所以古代汽车的木制轴承是用木头与木头相互磨圆后来润滑,而后来出现金属后就是使用润滑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