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门打开,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强,现代生活方式层出不穷;传统生活方式面临种种挑战,人们处于难以抉择的境地。
对“传统生活方式面临挑战”的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传统迭代,变者生存(66)
这个世界永远在惩罚那些一成不变的人。
王小波在给李银河的信中曾感慨:我知道过往的一切都已经过去。在雨果之后,博爱的风暴已经过去;在罗兰之后,爱美的风暴已经过去……现在的中国人买冰箱,开小汽车……我与这一切格格不入。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之势在引进多元化同时带来许多副产品,人们日益模糊曾经一度认同的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激发出一种新时代特有的认知焦虑与不信任。时代带来必然的认知迭代,而传统生活又该何去何从?
传统迭代,我们首先应适应被动改变。马克思曾道,你不是你自己,而是你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摆脱传统不变的格局,时代任务的整体转型赋予社会中人们全新的责任,不再固步自封,而应掌握顺应接纳时代不同声音,不被时代淘汰。传统迭代,认知升级的人们选择主动出击。新时代来临,你们看到了挑战,我却看到了机会。时代发展每个阶段都有此刻特有的优势与劣势,这大概是每个时代对人们的相对公平性。在多元新时代人们固然面临对于传统迭代的阵痛与不适应,而也正是借助时代科技应运而生,代人读书、餐饮配送,当从未被想到过的传统被优化时,机遇也出现了。在传统生活方式巨变时占领一席之地,善思的创造者们成功引领了一场认知迭代的革命。
然而,正如传统不可一成不变,迷信多元改变同样危险。一味相信和一味不信同样可怕。传统生活方式巨变之余,许多曾经的传统美德观念也受到了挑战,而相比它更加可怕的则是一些网络上的寒蝉现象:当一些仍存在传统道德者试图坚守一些良知时,却会担心自己的观念是否也已落伍。在多元革命来临之际,许多曾经明确的观念会变得模糊可疑,对曾经坚信的一切保持怀疑是柴静解读的自由意志,而在新时代中,自由意志也应首先播种于基本道德传统的土壤中才能发芽。
时代就像骑自行车,只有不断向前才不会倒下。爱因斯坦如是说。时代诚然抛下了一座巨变的迷宫,让传统的生活方式受到各方面的挑战,但唯有新时代的主人们逆流而上,顺流而变,才能使时代产生的毛病终将在时代的迭代中被最终解决。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当今社会无疑是一个巨变的时代,但说到底应是一个要正视改变的时代。
对立与共存(65)
全球化的潮流在人类历史走入21世纪之时便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强,伴随快速的发展趋势,现代生活方式层出不穷,于是,不断挑战传统。身处这个时代的人们却陷入了两难——紧跟现代的步伐势必与传统渐行渐远。化用狄更斯《双城记》的开头:这是一个幸福的时代,这是一个迷茫的时代。
为何迷茫?
主要原因是当下人们自身的问题加剧迷茫的。或许正是因为经济与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交融,人们疲于应付下,衍生出安于现状的心理。发展的社会使依赖其中的人们东奔西走,眼前、未来的期望成就,摆在目的的首位,金钱、利益成为了追逐的第一对象,许多人一生之奋勇拼搏皆为此而去;甚至以往寄予了高尚情怀与清新意境的“梦想”一词,或多或少都带上点逐利的影子。人们尽管体验着辛苦与艰难,却安于这种应付心理,任由其磨去生命中的诗意与情怀而踏入现代生活的激湍之中,传统之物日渐隐没——因为无论如何,传统需要被迫走向现代人存有的那一丝情怀来维护、坚守。
从根本上讲,全球化与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身处历史大环境之下——尤其是转型时期的人们,“迷茫”是自然之理。因为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思想、情感、行为等基本因素不可能脱离社会、脱离时代——即使是孔子那样的伟人,也终究笃于时,何况芸芸众生。倘就纵观我国历史,当下的迷茫,细细看来,是何等熟悉,绝非首遇。文学思想上,从魏晋的风流浮华到唐宋的审时度势;社会政治上,从南北朝的割裂无序,到隋唐的雍容大度、兼容并包,再到明清的保守僵化……每一次转型都是“现代”与“传统”的相互竞争与挑战,其间涌现了多少碰撞的思想和人物;近代以来,变化更是翻云覆雨,足可谓撼动千年大局。在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频繁、发展日益迅速的当下,现代与传统的对立被摆上历史的桌面当属情理之中,身处当下之人的迷茫只是历史规律的又一次映射与表现。
跟上时代的节奏固然有利而且必须,现代生活方式提供了无数的便利与机遇,不言而喻;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两者对立之下便应抛弃传统:唐宋散文注重时事情理、追求文以载道却不乏六朝骈文的绚丽、优美之韵味。可见对立与共存并不矛盾,相反,或可相形益彰、更添华彩。尤其对中国而言,现代生活方式多偏重西方化,如若放任传统面临挑战而不引起重视,对中华优秀文化及生活方式的传承将是毁灭性的打击。
在时代与人心共同主导社会发展趋势之下,保持对立、维护共存将是至高至远的境界。
似是旧雨敲新窗(64)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拓宽,人们陷入了现代生活方式和传统生活方式的两难境地。
需要明白的是,这里的传统生活方式并非单纯地指旧时期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而是一种从思想、文化和历史层面上体现的风貌。高新技术的发展,纸质书籍被人们用来“垫桌脚”,书店图书馆冷冷清清;高楼大厦建起,遮蔽了人们接受阳光的能力,人们聆听虫鸣蛙噪的情趣几乎消失殆尽。可见,传统生活方式正在面临种种的挑战。
前些日子爆火的《中国诗词大会》导致老牌节目《百家讲坛》沦为深夜节目,只剩口才一流的博导级别的老师在平静述说。几乎可以肯定,人们津津乐道的,还会是抠图演出的电视剧和涂脂抹粉的小鲜肉。时下文化风气浮躁,青黄未接,人们从思想上陷入泛化娱乐下现代生活方式的淤泥中。在当下中国的土壤中,传统生活方式是素菜,是清流,餐桌上的主要消费群体,视他为消减油腻的好配菜,但在思想层面上,却无法真正意义上接受,理解。
并不只是人们思想层面上的偏差,也是因为我们这个时代文化发展的扭曲。
如果你觉得郭敬明、张嘉佳、大冰这些作家说出来丢人的话,或许你会想到韩寒、蒋方舟,但他们距离上一辈的文化大师,相差还甚远。诚如复旦大学教授汪涌豪在文化发展艺术座谈会上提出的“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中缺少了一份‘灵气’”,科技理术可以作为人们生活前进的驱动力,而我们人类所急切需要的是同等的文化发展。
同样的,历史上拉美痛苦的重构期,面临着新兴生活的输入和传统生活方式的破碎瓦解,历史时期的波动,人们总会不可避免地“站队”,现代生活方式强制的输出,只会导致传统生活方式断层后数不清的残骸。
追求更新与转变固然没有错,问题是如何保留性地,去粗取精式地转变。传统生活方式的复兴,固然是好事,但绝非穿汉服、写古诗、游古镇这般简单。这种精神内核,用孟夫子的话来说,就是“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人对自身生活方式和价值意义上的重估,是新时代生活方式与传统生活方式的融合与贯通。
似是旧雨敲新窗,传统生活方式的脚步正逐步回到现实生活,现代生活方式也在敞开怀抱迎接他的到来。正如木心说的那样:“夜夜点灯,且待旧雨来敲新窗时。”
高中语文阅读训练版曲一线高考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淘宝月销量¥26.2¥32.8购买已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