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绚丽的翅膀、孔雀多彩的开屏能吸引配偶、迷惑捕食者,那浅滩礁石处巨蛤闪耀的光又有什么用?科学家发现,巨蛤外套膜内部,有藻类组成的柱状物,而虹色细胞又在每个柱状物之上组成了能收集阳光的覆盖物。虹色细胞不仅能将阳光引入并散射给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藻类,还能将蓝和红以外光波反射回水中,这样,蛤给藻类分配光照,而藻类能保持蛤的脂肪并防止蛤被热带阳光烤干。
能发光的蛤
这不仅指引了生物能源的前景,还能据此开发散热技术。但气候变暖、海水酸化、游客潜水和非法捕捞正威胁着巨蛤的生存。此外,据此开发的应用虽能带来长期回报,但没人想对这种不好标价的应用进行短期投资。
实地探索
西太平洋帕劳群岛恩格米德海湾(NgermidBay)附近的岩石小岛就像树木的枝杈一样形状各异,艾莉森斯维尼(AlisonSweeney)在这处水域进行潜水,她徘徊在一处很陡的珊瑚暗礁处。这处珊瑚暗礁横截面有50米宽,她在拍摄她看到的每只巨蛤。在帕劳群岛长时间潜水会使皮肤起皱,这和在世界上其他地方潜水的后果一样。
但是对Sweeney来说,观察并拍摄蛤还是比较容易的。斯维尼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名生物物理学家。这种蛤从壳体中挤出的身体就像电影《功夫》里周星驰被毒蛇咬后的嘴唇,不过它们的软体是呈螺旋状或波浪状的,而且这些软体还能发出蓝色、紫色、绿色、金色甚至棕色的光。这种蛤中最大的有0.3米宽,但大多数都是十几厘米宽的番红砗磲,而番红砗磲生活在礁石的更高处。从恩格米德海湾的珊瑚和岩礁的各个方向望去,人们都能发现这些蛤发出的五彩的光。
斯维尼在帕劳国际珊瑚礁中心的实验室内待了好长一段时间,随后,她和团队中的另外3名科学家决定游泳前往巨蛤的栖息地,也就是距离海岸约1.6公里的礁石水域。当他们一起游到了那座蘑菇形岛屿时,一抬头就看到倒挂在树上睡觉的果蝠,而水域中还有大量的珊瑚。由于受到了恩格米德海湾自然高温和酸度的影响,这里的一些珊瑚被漂白了。恩格米德海湾也叫妮可湾(NikkoBay),但是当地领导人和政府更喜欢将之称为恩格米德海湾,因为这是本地土著的叫法。
即使是生活在漂白珊瑚上的蛤,也能发出跳动的色彩。斯维尼拿着相机靠近这些蛤。蛤感知到有东西靠近就会把软体缩回波浪状的壳体内。这些蛤就像童话中的生物一样,情不自禁地用自己闪耀的光芒吸引着人们的注意。
一只生活在澳大利亚大堡礁海域的巨蛤,它的外套膜还在发着光
正是这种光芒吸引了斯维尼对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