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于玉的喜爱溢于言表,不仅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习惯,也将美好的品行“比德与玉”。而其中古玉所独有的沁色如“血玉”、“尸古”等更是人们追捧的对象,也因此产生了诸多染玉造假手法,有些至今看来也是令人匪夷所思。
01关于血玉的传说
据说血玉的形成,和古人下葬的尸体有关。当人落葬的时候,作为衔玉的玉器,被强行塞入人口,若人刚死,一口气咽下的当时玉被塞入,便会随气落入咽喉,进入血管密布之中,久置千年,死血透渍,血丝直达玉心,便会形成华丽的血玉。
其实这种色红如血的血玉,是指玉在墓中的二次成色,俗称“沁色”,也有人称为“尸古”,但实际上它和尸体以及血液关系不大,因为根据现代科学检测和试验,血在地下很快就会碳化,它并不会像无机物那样会沁入坚硬的玉体之中。
那么,为什么古玉这么多种沁色,古人却独爱鲜红如血的“血玉”呢?一般来说,古人对于玉色的审美标准有这么四种:分别是赤、黄、白、黑,并以常见的事物来进行比喻,如“赤如鸡冠,黄如蒸栗,白如豚脂,黑如纯漆”。其中,古人将红色的玉料称为“璊”(mén)。
但实际上从地质矿物学角度来看,“赤如鸡冠”的红玉与鸡血石有些类似,而古玉上的红沁,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土壤中铁元素或者陪葬品中的铁质物氧化分解沁入了玉体。所以,一般常见的斑块状的血沁都成暗红色或红褐色,其实都是铁元素致色!
02羊腿埋玉,三年取之
正因为这种古玉中的“血沁”十分难得,其形成需要数百年乃至千年的化学反应与时间积淀,因而价格不菲一玉难求。所以一些古董贩子便挖空心思采用各种方法去造假,尝试各种人工沁色方法。
据收藏家马未都先生讲,一开始他们将玉埋在猪血黄土混合的泥里,或者是将玉泡在铁盐的水溶液里,不过这样的手段只能骗骗外行人,内行人一眼就能看出来太假了。
后来,他们发现了一种能够利用活羊来作假的残忍手段。即在羊腿上开一个口子,把玉塞进去之后再将伤口缝合,等到两三年后再取出,就能产生所谓的“血沁”了。
对于这种利用动物活体来制作“血玉”的方法是否可行我们暂且不谈,但将心比心来说,玉本是纯洁之物,却沾染了如此血腥之气,岂不是违背了佩玉的美好初衷?
03白、虹光草与麒麟竭
相比于动物染玉,古人利用植物来染玉的手法就比较娴熟和温和了。早在战国的《山海经》中就记载了最早的可以染玉的植物,名叫“白”,可以“血玉”。当然,这种血玉可能是为祭祀南方所用之赤玉,而采用的一种植物色染玉方式。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仑者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有木焉,其状如谷而赤理,其汗如漆,其味如饴,食者不饥,可以释劳,其名曰白,可以血玉。
但是,古人染玉却从未使用过“白”染玉之法,他们最常用的有这么两种植物:一个叫做“虹光草”,一个叫做“麒麟竭”。
关于虹光草,清人陈性《玉纪》中有提到,在北宋宣政年间,玉贾用虹光草汁来染玉,而染出的玉色深透似鸡血。这种虹光草长在甘肃大山中,用草汁加上少许硇(nao)砂,再用新鲜竹枝燃火熏烤,就能让让血色沁入玉之机理,形成所谓的“血玉”。
至于麒麟竭,看过盗墓笔记的人都对它熟悉不过,实际上这并非杜撰之物。在年广东李凤公的《玉记正误》中就提出:“近日,京沪粤之新提油用麒麟竭涂液于玉上,火煨之即红”。
那么,这里的麒麟竭到底指什么呢?李凤公就明确注明,所谓麒麟竭即血竭,就是紫铆树的脂液,是一种“赤色树脂”。实际上,目前来说虹光草不易找到,但是血竭作为中药材还是可以买到的。
那么利用这种赤色树脂麒麟竭,真的可以得到梦寐以求的“血玉”吗?有学者做过这样的实验分析,最终证明了古人利用血竭染玉的记载真实可靠:
血竭在溶液状态下,经过高温加热,的确可以沁入玉石结构中,将其染成铁红色,而且血竭用量越多,加热时间越长,血玉的颜色也就越深。
如果是你,会选择这种红色的血玉将其佩戴在身上吗?欢迎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