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脂木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中国古代兵制九
TUhjnbcbe - 2024/4/20 18:04:00

作者:解衣唱大风

从潮庭认可的编制(报兵数)聊到工资(饷),再聊到福利,今天聊聊粮。

其实,很多朋友对“粮”的概念认识并不全面:全称应该是“粮草”——嗯,除了粮,还有草!

与“粮”相比,“草”更重要——这个道理,其实大家都知道,但往往没意识到——君不见,时至今日,很多人,遇到啥幸福事,比如喜迎啥价上调时,都会开心地说一声:草……

粮是人吃的,草是牛马吃的——它们不仅吃得比人多得多,还不好糊弄:大头兵没饭吃,你可以精神激励“忠君报国爱大明”啥的,再不行还能用鞭子军棍鬼头刀“负激励”一下——但畜生就是畜生——畜生们不吃那一套啊!

不行就死给你看。

“草料”包含“草”和“料”:一匹公斤重的役马,每天要吃掉近7—8公斤干草(差不多5斤青草出一斤干草),外加3、4公斤豆饼大麦之类的精料。如果是牛或战马,消耗会更大。以这个数据做计算基础,一支人规模的骑兵队(包括各级将领、亲卫和斥候在内),一人三马(战马、乘马、驮马各一)算,每天至少需要1吨以上草料补给。换句话说:一辆木轮手推车如果承重斤(那时没有柏油路,要考虑车轴和车轮崎岖路况的负载极限),仅仅维持这个骑兵队一个月的正常机动能力,车!

当然,你可以使用畜力运输。问题是——它们自己也要吃好多。孟子曰:背着抱着一样沉。

所以,大军行动,需要“粮台”保障。

如果是在潮庭能够有效行使木力的区域,压力会相对轻一些:可以让沿途地方官提供“协助”——由沿途的府县提前准备好粮草和劳役,以供大军“就食”,事后由户部审计后从税赋中扣减折销。

当然,这里面也是多方博弈。

军头肯定是狮子大开口:能吃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要到多少,多的就是赚的!凑不够?呵呵。“啥?抢了几个庄子?哎呀,有道是黄地不差饿兵,儿郎们吃不饱,本将也没办法啊!再说了,是贵宝地的土匪抢的还是本将的儿郎们干的,大人您可要明察哈!我堂堂大明官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的道理您不会不懂吧?要不,您每个营转转,指认一下究竟是哪几个!如果真的有不法之徒,本将一定军法从事!”

地方官呢,有点良心的,也得搜刮一通,权当给一方百姓破财免灾了。换个心眼儿活络些的——上级的“报效”、下级的“绩效”、甚至相好粉头的“胭脂钱”……这下全有着落了!

潮庭里的大爷们更开心啊!反正你要核销,咱可不急,慢慢审,一笔一笔算!规矩么,你……

懂的

如果是深入敌后,或经过无人区,那工程可就大了。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首先需要侦察地形,选择地点建立前进据点:挑一些脑袋活络口齿清楚能进行大致计算(千万别小瞧这个能力)的家伙,先勘探地形地貌,然后几百战兵保护上千辅兵,在预定行军路线上每隔几十里建立一个简易据点。

首要任务是搭烽火台:一旦有警,可以迅速传递敌袭的消息。

每个据点完成后,主力继续前进,留下适量劳力进行加固扩充,修建囤积粮草的仓库。

据点的建立要根据地形决定:预定通过部队的规模、水源、柴草、是否有足够场地容纳部队临时驻扎、道路情况可以让大军多久通过……每隔5—10天距离,需要建立一个半永久性大型营垒,供大军临时性休整、收拢掉队兵员医治伤病病号、修补运输车辆,或者遭遇持续极端天气时驻扎。

最后,在预定终点,建立永久性堡垒作为大军前进基地。除了拥有前述所有功能,因为已经接敌,还要有拥有足够的自卫能力比如筑城砌城墙、挖壕沟——这时,需要从后方征调相当规模的施工者(辅兵或民夫)与保卫者(战兵)——这些人的补给,便通过前面建立的一系列据点进行。

所有工作完成后,从后方陆续采用蚂蚁搬家的方式,一站一站的,把大量物资向前线和各个补给点输送——别忘了:运输队也是要吃饭的!距离越远,他们自身消耗掉的物资就越多。所谓“千里运粮,十不存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古代没有国道、没有卡车、没有起重机、更没有导航,除了稀稀疏疏的村落和零星农田,绝大部分地区都是丛林——所有工作都靠人力畜力,战争工程之浩繁、对国力的消耗可想而知——汉武一代,几仗下来便将文景之治的积累一扫而空,便是明例。

大军前进基地的储备囤积是天文数字。比如说,预计战役规模是人一万,马,进行一个月战斗任务——这个堡垒就需要囤积足够支撑这场战役的物资——如果一切都按照预定计划顺利进行(这个几乎不可能),等这场战役结束,大军开往下一个地点——好吧,请继续再建一个。

明末的几代,就是在前赴后继的口炮们如潮喷涌的唾沫星子里,不停一路修建堡垒,冰天雪地中蜿蜒上千里的补给线就像大动脉一样:从帝国各个角落贪婪榨取即将枯竭的养分,再源源不断向关外输送——这条大动脉本身消耗掉的物资,要远大于终点囤积的几倍甚至十几倍,然后前进基地被努尔哈赤皇太极们你囤一个我抢一个,直到耗尽帝国的最后一滴血。

黄地

我们看古代战争的记述,“断粮道”往往是战争的胜负手。实际上,也确实如此:大军孤出敌境,只要稍有不慎,被敌人一把火烧了补给基地,或者精骑捣毁补给线上几个关键据点,后勤补给跟不上来,全军崩溃就不可避免了。

当然,如果沿途是人口稠密的“敌区”,后勤压力一下子就减轻了:你可以采取打土豪的方式——哦,比如李自成——“早早开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这种“因粮于‘敌’”的方式,有三种具体操作办法。

第一是李自成有时候玩的:抢大户。自己留下拿得动的,然后开仓放粮,让周围百姓随便,能背多少带走多少。

第二种是洪秀全玩的:裹挟。全村一把火烧光,所有人财物交公,跟我走。

第三种,是闯王升级版,具体做法是……哦,不好意思,我忘了。

有利就有弊。后勤压力骤然减轻,身后则会留下赤地千里。

固然能有效迟缓追兵,但重建……好吧,管他呢!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古代兵制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