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呀,又到了疏调学派的科普小课堂——神农识药的时间啦,今天是《发散风热药》系列的第五期。我们就从发散风热药的第五味药牛蒡子继续给大家介绍了。
牛蒡子性味:辛、苦,寒。归经:归肺、胃经。
《本草纲目》记载:
鼠粘子(牛蒡子)其用有四:治风湿瘾疹,咽喉风热,诸肿疮疡,利凝滞腰膝之气,是也。
《本草图经》记载:
恶实即牛蒡子也,生鲁山平泽,今处处有之。叶如芋而长。实似葡萄核而褐色,外壳如栗球,小而多刺。鼠过之则缀惹不可脱,故谓之鼠黏子。
《本草经解》记载:
牛蒡子,气平,味辛,无毒,主明目补中,除风伤。牛蒡子气平,禀天秋平之金气,味甘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牛蒡气平清热,味辛散郁,郁热清,则目得血而能视矣。所以明目,中者阴之守也,人身阴阳,求之升降。牛蒡辛平清肺,肺气下降则阴生。所以补中也,风伤于卫,卫附皮毛,皮毛者肺之合也。辛平疏肺,则皮毛解散,所以除风伤也。
《本草害利》记载牛蒡子:
:其性冷而滑利,痘家惟宜血热便闭之症,若气虚色白,大便自利,或泄泻者,切勿妄投。痧疹不忌,泄泻用之不妨,痈疽已溃,非便闭亦不宜服。
:辛苦而寒,泻热散结除风,宣肺气,清咽喉,理痰嗽,通行诸经,开毛窍除热毒,散诸肿疮疡为痘疹要药。
:七月采子,十月采根。凡用子,拣净以酒拌蒸,待有白霜重出,以布拭去,焙干捣粉。用根,以竹刀刮去土,生布拭了,捣绞取汁用。
牛蒡子
牛蒡子是菊科植物牛蒡的干燥成熟果实,又称为恶实、鼠粘子、黍粘子、大力子、蝙蝠刺、夜叉头等。其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中品。牛蒡子性寒,味辛、苦,具有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之功,主要用于治疗风热感冒,肺热咳嗽,咽喉肿痛,麻疹,丹毒,痈肿疮毒等症。其中含有木脂素类、挥发油类、脂肪油类及帖类等化学成分,木脂素类化合物为其主要活性成分。
牛蒡子具体运用小提示:
1、牛蒡子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研究发现,其中的牛蒡苷元可能通过抑制巨噬细胞的活化、淋巴细胞的增殖和细胞因子的释放,而起到抗炎作用)
2、牛蒡子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其中的牛蒡苷元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白色念珠菌及枯草杆菌均有一定的抗菌效果)
3、牛蒡子具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其中的牛蒡苷元在体内外均能有效抑制流感病毒的复制;牛蒡苷元可抑制HIV-1病毒的应答而起到抗病毒作用;总木脂素类化合物亦有一定抗病毒作用)
4、牛蒡子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其中的牛蒡苷元一定程度上可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密度而抑制肿瘤的生长)
5、牛蒡子具有一定的降糖作用。(其中的牛蒡苷元能够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
6、牛蒡子具有一定的肾脏保护作用。(其提取物能减少肾小球PAS染色阳性基质面积比以及Col-Ⅳ、FN的表达,减轻肾脏病理损害)
7、牛蒡子具有一定的扩张血管作用。
8、牛蒡子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
特别注意:气虚色白、大便自利或泄泻者慎用。
牛蒡子图示
在我国,凡良药大多都有一些传说故事,牛蒡子自然也不例外,今天小师弟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知道的故事吧。
据我国民间传说,古代有一姓旁的老农,一家五口人,老母亲有视力差等多种疾病。一天老农赶牛耕地时累了,在林下歇息,睡着了。等再醒来时见牛在吃一种草,于是再赶牛耕地,发现牛精神多了,力气也大了不少。他想这牛肯定吃了哪种草才更有力气了,于是便再坐下休息,看牛吃什么草?
一看牛吃一种叶子大的草,老农拔了一株这草,根很深,足有一米长,像山药,咬一口,也不难吃。吃了后自己也觉得精神好多了,就拔了些带回去,用之熬汤,全家人喝了,老母亲的病好了,全家人都变的健康多了。
老农一想这草有医疗作用,但不知叫什么名字?老农认为自己姓旁,草是牛去吃才发现有用的,那么就叫“牛旁”吧!因为是一种草,就在旁字上加草字头成了“牛蒡”!又由于牛吃了牛蒡力气增大,因此又叫“大力子”、“牛菜”等。
牛蒡
牛蒡子作为常见的中药材,亦是很好的保健食品。今天小师弟就给大家介绍一道用到牛蒡子的食疗药膳吧。
银牛利咽饮
材料:牛蒡子6克,甘草3克,金银花6克,胖大海3克。
制法:将牛蒡子、甘草加水毫升,煮开10分钟。用煎汁冲泡胖大海、金银花,加盖焖5分钟即可。
功效: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银牛利咽饮
那么,今天的神农识药就到这了,希望大家喜欢,有任何问题或意见可以在后台留言,我们每一条留言都会看的哟~下期节目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