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脂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初冬诗画风吹乌桕树 [复制链接]

1#
刘军连现在哪里就诊 http://m.39.net/pf/a_9392345.html

绘画:杨铖

读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总教“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一句迷住,被诗中渲染出的秋冬的寂寥与清冷深深打动。

《西洲曲》中的好句子当然不止这一句。“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讲江南采莲,清雅别致,还被朱自清先生收入《荷塘月色》文末。“风吹乌桕树”前,有“折梅寄江北”写早春物候,“单衫杏子红”转至夏初,“日暮伯劳飞”已是仲夏。可是伯劳鸟却暗示着“劳燕分飞”,所以纵然仲夏,也全然萧瑟,非关季节,主人公相思,心境凄冷而已。

实在地说,乌桕最美正是在暮秋初冬。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描述道:“木之以叶为花者,枫与桕是也。枫之丹,桕之赤,皆为秋色之最浓。”文震亨在《长物志》里对乌桕似乎更为偏爱,“秋晚叶红可爱,较枫树耐久,茂林中有一株两株,不减石径寒山也。”

冷风萧瑟、寒霜打过,乌桕叶子却开始变得娇娆,变得斑斓,它慢慢地由碧绿变淡黄,由淡黄变橙黄,再至桔红、胭脂红、鲜红、褐红,一路不温不火、稳稳沉沉地铺陈开去,如火,如画,如霞。

寒风过后,明孝陵步道的乌桕红了

乌桕和枫,还有一段公案。唐人张继名作《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到底是枫还是乌桕,乌到底是乌鸦还是乌桕鸟,古今众说纷纭。

清代藏书家王端履《重论文斋笔录》中论及此诗:“江南临水多植乌桕,秋叶饱霜,鲜红可爱,诗人类指为枫,不知枫生山中,性最恶湿,不能种之江畔也。此诗‘江枫’二字亦未免误认耳。”以枫树和乌桕的生长习性来判别,颇有见地。

至于“乌”,乃与乌桕树同名的乌桕鸟。《本草纲目》说:“乌桕,乌喜食其子,因以名之。或云其木老则根下黑烂成臼,故得此名。”乌桕树是古代提炼黑色染料的重要植物,古人就将停留在上面的黑色鸟唤作乌臼鸟。南大徐有富教授力挺“乌桕鸟说”,因乌桕鸟黎明即啼,与诗中五更意境吻合。乌桕鸟夜半会啼,还有乐府《乌夜啼》为证:“可怜乌桕鸟,强颜知天曙。无故三更啼,欢子冒闇去。”

乌桕的另一层可爱在于果实累累。乌桕叶落尽,树梢则悄然长出四瓣雪白的小果实,引来乌臼鸟飞来啄食。满树洁白的桕子星星点点,颇有些寒梅初绽的意味,因此元代诗人黄镇成在《东阳道中》诗中说:“前村乌桕熟,疑是早梅花。”

关于这一句,袁枚在《随园诗话》里有论说:“余冬月山行,见桕子离离,误认梅蕊;将欲赋诗,偶读江岷山太守诗云:‘偶看桕子梢头白,疑是江梅小着花。’杭堇浦诗云:‘千林乌桕都离壳,便作梅花一路看。’是此景被人说矣。”江岷山和杭堇浦诗意皆脱胎黄镇成,才高如袁枚,也不得不折笔,颇似当年李白面对崔颢黄鹤楼题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叹。

郁达夫在名作《江南的冬景》一文中写乌桕,也巧借古人灵感:“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红叶虽落,但蓝天、白果、乌桕相互映衬,别有一种明净素淡之美,并不输于寒梅。梅花入了花中四君子,更有文人气,开在山野荒滩的乌桕,便如山民,如老农,如渔女,有一种天然的朴实与浑厚。

乌桕到底是江南的树,古诗中俯拾皆是。杨万里在杭州西湖看到火红的乌桕,比之染工:“乌桕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作猩红。”陆游描写家乡绍兴的乌桕,明艳如夕阳:“梧桐已逐晨霜散,乌桕犹争夕阳红。”吴伟业在《圆圆曲》中写陈圆圆:“传来消息满江乡,乌桕红经十度霜。”此是苏州的乌桕。凌廷堪家乡安徽歙县乌桕也多,人们只把乌桕当寻常野树看待:“乌桕婆娑解耐寒,一经霜信便成丹。即今未到清秋节,都作寻常野树看。”被黄镇成误成梅花的乌桕,长在金华的野道上,而郁达夫所吟咏的,是他的故乡富春江畔的乌桕。

乌桕到底是故乡的树。离开了故乡的周氏兄弟,不时要作文回忆。鲁迅在《好的故事》中写到了乌桕,是很美的场景:“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周作人在《两株树》里说:“它(乌桕)的特色仿佛可以说是中国画的,不过此种景色自我离了水乡的故国已经有三十年不曾看见了。”用中国画来形容乌桕的美,再合适不过。

其实辛弃疾在词《玉楼春》中早就点出乌桕与家的关系:“醉中忘却来时路,借问行人家住处。只寻古庙那边行,更过溪南乌桕树。”从南朝乐府的民间一路走来,乌桕叶碧绿,火红,再脱落,生长在故乡的一弯浅水旁,天地素净,平和之中不失瘦硬,教人想起黄山谷的高致,真真干净洒脱!

撰文/绘画:杨铖

编审:秦华

监审:周贤辉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