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脂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骨质疏松的中医防治善生活养有道 [复制链接]

1#

每年的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骨质疏松已成为当今困扰老年人群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紧随糖尿病、老年痴呆。而且,年轻人也越来越多见骨质疏松。可以说,保护骨骼健康,我们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一、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纤维结构退化为特征,表现为骨小梁结构破坏、变细和断裂,进而导致骨的脆性增加,骨力学强度下降,载荷承受力降低,易于发生细微骨折或完全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代谢疾病。

从中医来分析,骨质疏松大约相当于“骨痿”、“骨枯”、“骨极”的范畴。《内经》中提及:“五脏所主…肾主骨”,故中医认为人体骨骼问题与肾息息相关。换句话说,凡是骨的病,多可责之于肾虚。

二、中医对于骨质疏松的病机认识

一则,肾主骨

骨骼的生长有赖于骨髓的滋养,而骨髓为肾精所化,故只有肾中精气充沛,骨骼才能得以充实有力。

《医经精义》说:“肾藏精,精生髓,髓生骨,故骨者肾之所合也。髓者肾精所生,精足则髓充,髓充者则骨强”。《仙传外科集验方》也说:“肾实则骨有生气”。

二则,肾虚则肾空

肾主骨,若肾虚则肾不能主骨,必然会出现骨质的问题。也是骨质疏松的核心病机。

《内经》明确地说:“足少阴气绝,则骨枯,……,骨不濡则肉不能著也,骨肉不相亲则肉软却……发无泽者骨先死”,这明确指出了骨质疏松症的根本病机为肾气虚损。

可以说,任何原因只要是引起肾虚的,都会导致肾精不足,骨髓无以化生,骨骼无以充养,最终会导致骨骼脆弱无力。故有“肾气乃伤,高骨乃坏”之说。

其一,火水

前贤有谓:“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

其二,土虚不能制水

《内经》言:“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骨骼的运动全靠筋脉的附着,脾胃生化无力,不能濡养筋脉,使得骨髓失养,最终也可以导致骨痿。

其三,五脏虚必及于骨

《难经》有谓:“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指出骨痿与五脏虚损相关。

从临床来观察,骨质疏松的发生,多与五脏虚损相关,但其根本还在于肾虚。因为肾精亏虚,骨髓化源不足,不能营养骨骼,导致骨质疏松。另外,还夹杂有肝虚、脾虚、血瘀等其他因素。可以说,肾虚骨骼失养为本,脾胃虚弱、肝虚血瘀为标,骨质疏松可谓是本虚标实之病。其发病非单纯的线性因果关系,而是多虚多瘀、虚中有实、多因多果的关系。

三则,脾虚影响骨质疏松

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四肢,主肌肉。脾与骨质的形成的密切联系。《内经》曰:“脾主身之肌肉,脾健则四肢强劲……脾主腐熟水谷,运化精微,上输于肺,下归于肾。”

李东垣进一步认识到脾虚及肾,进而诱发骨质疏松,其在《脾胃论》提到:“……脾病则下流乘肾,土克水,则骨乏无力,足为骨蚀……”。

也就是说,骨与脾、肾二脏关系密切。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之精有赖后天水谷精微的不断充养以滋养骨骼。若脾虚不健,运化水谷失司,枢机不利,则气血生化乏源,血不足以化精,精亏不能灌溉,血虚不能营养,气虚不能充达,无以生髓养骨,致精亏髓空、骨髓失养;另外,脾合肌肉、主四肢,脾虚化源不足,导致肌肉瘦弱,四肢痿废不用,最终导致骨质疏松。

三、骨质疏松的治疗

一则,现代医学的治疗思路与方法

现代医学一般认为其发病乃因骨吸收速度超过骨形成所致,一般予以钙剂、降钙素、双膦酸盐、性激素、氟化物等治疗,但西医治疗存在价格高、患者耐受程度差、不良反应多、远期疗效欠佳等不足,一直困扰着医者临床治疗。

二则,中医的治疗思路与方法

其一,补肾为本

既然肾主骨,肾虚导致骨质疏松,那么,治疗骨质疏松就要补肾。《内经》中明确提出了“骨痿者补肾以治之”的治疗原则。

肾虚分为四种类型,包括肾阴虚、肾阳虚、肾气虚、肾精虚。肾精乃是骨骼的内在化生之源,肾精亏虚,阴液不足,阳气无以化生,所以阴虚、阳虚、气虚只是骨痿的外在症状表现,归根到底还是肾精亏虚所致,因此补肾益精为其正治,亦是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体现。

养肾,我重视应用熟地。熟地味甘性微温。归肝、肾经。具有补血、滋阴、益精、填髓、养肾的功效。

《本草汇言》言:地黄“熟则入足少阴,补血而滋阴。……入足少阴肾经,为阴分之药,宜熟而不宜生。”

擅长使用熟地的医家首推明代的张景岳,因其擅长使用熟地,而有张熟地”之称,他对熟地的认识在《景岳全书本草正》有精辟的论述“凡诸真阴亏损者,有为发热,……为嗽疲,为喘气,……阴虚而神散者,非熟地之守不足以聚之;阴虚而火升者,非熟地之重不足以降之;阴虚而躁动者,非熟地之静不足以镇之;阴虚而刚急者,非熟地之甘不足以缓之。阴虚而水邪泛滥者,舍熟地何以自制?阴虚而真气散失者,舍熟地何以归源?阴虚而精血俱损、脂食残薄者,舍熟地何以厚肠胃?”

简而言之,熟地入肾,能大补肾精,故完全可用于治疗骨质疏松。

其二,健脾为辅

一方面,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单纯补肾,脾吸收不健全,服药也会徒劳无功。

另一方面,健脾可以养气血,气血旺则肾精亦有补充。

其三,常用药对

我临床治疗骨质疏松,常把补肾填精与健脾养血结合起来。采用熟地配伍黄芪。熟地补肾填精,以固其本;黄芪补中健脾,以益气血生化之源。

通过临床观察发现,以熟地配伍黄芪这一药对能显著减轻患者因为骨质疏松引起的腰背疼痛。有人研究发现,此药对可明显改善骨调节激素的紊乱状态,提高体内E2和CT的水平,降低PTH水平,从而促进机体对钙的吸收和钙在骨内的沉积;患者骨密度较治疗前有所提高。

熟地与黄芪皆需重用,我一般重用至30克-克。根据气虚或肾虚的程度,选择不同的用量。我的临床体会是,有其证,则用其量,若证需要,非重用其量不可。

其四,为什么要重用熟地?

我们看看前代医家对于熟地的应用经验:

张景岳用熟地黄,常用至一二两甚至二三两。一两约为30克,三两即是90克。如滋阴补肾之左归饮,熟地黄用量为1-2两;温补肾阳之右归饮,熟地黄用至1-2两;大补气血的两仪膏,熟地黄用至一斤,一斤约为克。

陈士铎在《本草新编》中论述熟地应大剂量应用,他说“然必用至一两、二两为君,而加所佐之味,或五钱或八钱,自易取胜于万全也。倘熟地少用,其力不全,又何以取胜哉”;“或问熟地矣多用以奏功,抑宜少用以取效乎?熟地宜多不宜少也。然而用之得这,虽重用数两不见多;用之失宜,虽止用数钱未见少。用之于肾水大亏之,多用犹觉少;用之于脾土大崩之时,少用亦觉多;用之于肾火沸腾之病,用多而殊欠其多;用之于胃土喘胀之症,用少而殊憎其少。全在用之得宜,而多与不多,不必计也”;“熟地系君药,可由一两以用至八两(八两约当于克)。盖补阴之药与补阳之药,用之实有不同。补阳之药,可少用以奏功,而补阴之药,必多用以取效。以阳主升而阴主降。阳升,少用阳药而气易上腾;阴降,少用阴药而味难下达。熟地至阴之药,尤与他阴药有殊,非多用之,奚以取胜。”

近代著名医家中不乏重用熟地者。比如,张锡纯有重用熟地养阴回阳治疗吐渴虚脱证的效案。裘沛然先生喜用熟地治疗多种疑难杂症,裘老认为疑难杂症的病机较为复杂,而在许多情况下都有正气虚弱,或虚实夹杂的情况,因此,正气是一个重要治则。熟地黄能救阴,补精血,为治疗一切精血亏损之证的要药,故裘先生治疗疑难杂症,不忘扶正固本,多在方中加入熟地黄,扶正怯邪,在疑难杂症中可获良效。仝小林教授有重用熟地黄克治疗不安腿综合征的报道。

关于黄芪,我学习张锡纯的经验,喜生用。用生黄芪治疗骨质疏松,也需重用。关于重用生黄芪的道理以及相关医案,我已经写有其他文章,此处不再重复。读者可参考我的另外两篇文章:《我在临床重用生黄芪的点滴经验》、《重用黄芪治大病》。

其五,针灸治疗骨质疏松

针灸能平衡阴阳,调和脏腑,疏通经络,畅和气血,扶正祛邪,安定神志。当然,针灸可以治疗骨质疏松。

临床选穴一般以补肾健脾和疼痛部位的阿是穴最为常见,常用的穴位包括肾俞、命门、脾俞、足三里、三阴交、关元、悬钟、太溪、腰阳关和阳陵泉等。

临床上我用针灸治疗骨质疏松,取大椎、大杼、足三里、太溪诸穴,疗效极高。病人经过十数次针灸治疗后,再检查骨质疏松,往往都可见到指标明显改善。其疗效之高,甚至优于药物。

其六,骨质疏松的预防

肾主骨,预防骨质疏松要及时补肾。建议平时可多吃些黑色的食物,多有补肾之功,如黑枣、黑米、黑芝麻、黑豆、黑木耳、栗子等等;勤于运动,运动生阳,亦能补肾;多晒太阳,太阳为生命阳气的源头,多晒太阳有助于宣畅阳气,使肾气健旺,能养骨;滥用激素后会出现不良反应。早期多会伤阳,会导致骨质疏松,当重视扶阳养阳。以我的临床经验来看,若不得不用激素,最好能配合中医,或用汤药,或用针灸,都可极大地缓解激素的副作用。

小结:

专家如此说:“预防骨质疏松关键还在于每年一次的骨密度检查,尤其是绝经后的妇女由于体内激素水平改变,骨质流失严重,一定要加强监测和干预。”可是,这根本就是本末倒置了。预防骨质疏松的关键应该是养生,特别是重视补肾,而绝不是检查。预防应该在“因”上下功夫,若把检查作为预防疾病的关键,其实是在“果”上预防,这明显是自欺欺人,南辕北辙而已。

权威数据表明,我国骨质疏松患者已近万,预计年时骨质疏松患者会增到2亿多。骨质疏松患者以老年人居多,但近年来年轻人亦见多发,这说明骨质疏松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属疾病,骨质疏松已呈现年轻化趋势。事实上今时的年轻人由于各种不养生,开始出现肾虚。

防治骨质疏松的形势越来越严峻了。中医对骨质疏松的病因病机有独到的见解,疗效也甚高,值得临床推广。(董洪涛)#骨质疏松#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