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140104/4322074.html《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入贾府,终于与贾宝玉相见,曹公别具匠心地采用了一种对比的手法,将众人眼中的林黛玉和贾宝玉眼中的林黛玉做了一个对比,在众人眼中,林黛玉是这样的:
众人见黛玉年纪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风流态度,便知她有不足之症,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第三回
在这些人眼中,她们率先看到的是林黛玉的怯弱,知道她身上有病,可在贾宝玉眼中,林黛玉则是另外一副样子,且看这段经典原文:
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第三回
在贾宝玉眼中,林黛玉的形容、面貌乃至是病症,都成了一种艺术化的美,更为关键的是,贾宝玉仅仅通过这番观察,就看出林黛玉的智商奇高,故用了一句“心较比干多一窍”来形容林黛玉,但殊不知一语成谶,埋下了林黛玉未来死亡的真相——过慧易夭!
“心较比干多一窍”这句话本身就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比干是谁?商朝时期的重臣,相传他有一颗“七窍玲珑心”,即一颗心上有七个窍,聪慧异常,能与世间万物交流,发展到后世,比干的“七窍玲珑心”成了智商奇高的代名词。
比干的智商已经足够高了,可曹公在形容林黛玉的时候,却用了“心较比干多一窍”这七个字,看似是在盛赞黛玉之聪敏,其实是暗谶黛玉之悲剧,脂砚斋曾有批语注:更奇妙之至,多一窍固是好事,然未免偏僻了,所谓过犹不及也。
何为过犹不及?《论语·先进》中有这么一个故事。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这两个人谁更优秀一些?”孔子说:“子张有些过分,子夏还赶不上。”子贡说:“您的意思是,子张更优秀一些是吗?”孔子说:“过分和未达到,都不好。”
所以,曹公评价林黛玉是“心较比干多一窍”,看似夸奖,实则贬义,意为林黛玉太过聪慧,未免会应了“善泳者亡于溺”的悲剧命运,而事实上,林黛玉的聪慧确实成了推她步入死亡的催化剂。
单看《红楼梦》文本,林黛玉的聪慧成了她心理上的一种负担,比如第三十二回,贾宝玉和史湘云、袭人就着仕途经济争吵起来,期间林黛玉在窗外听见贾宝玉的那句“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她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她生分了。”结果这句话,却勾起了林黛玉无限的悲剧畅想,且看原文:
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刻骨铭心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我纵为知己,奈我薄命何!——第三十二回
各位细思林黛玉这番思虑,可否觉得眼熟?没错,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最终结局,不正是林黛玉病逝,木石姻缘破产吗?换句话说,林黛玉早已预料到了自己和贾宝玉的悲剧结局,更为恐怖的是,这个情节发生在第三十二回,此时还处于《红楼梦》前期,林黛玉却已然预判到了之后的诸多细节,包括贾母迟迟不定下木石姻缘的态度,也在林黛玉的推算之中(父母早逝,无人为我主张),这样的林黛玉,聪明得有些过头了,对一切看得太清楚了。
而到了第七十七回,贾宝玉作《芙蓉女儿诔》纪念死去的晴雯,林黛玉在一旁帮贾宝玉修改措辞,她建议将诔文中的“红绡帐里,公子情深,黄土陇中,女儿命薄”改成“茜纱窗下,小姐多情,黄土陇中,丫环薄命”,结果贾宝玉觉得不妥,又进行了一番改动:
宝玉道:“又有了,这一改可妥当了。莫若说‘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陇中,卿何薄命。’”黛玉听了,忡然变色,心中虽有无限的狐疑乱拟,外面却不肯露出,反连忙笑着点头。——第七十九回
贾宝玉没有意识到自己干了什么,但林黛玉心思细腻敏感,她猛然发现,贾宝玉这一修改,原来祭奠晴雯的诔文,变成了暗谶自己的诔文,所以她才“忡然变色”,林黛玉已经隐隐感觉到,自己和贾宝玉的悲剧结局就要到来了,但她不敢让贾宝玉发现这一点,所以强装淡定,不让宝玉发现自己的心思。
按照红楼探佚的结论,林黛玉最终泪尽而逝,在贾宝玉还没归家之前,就病死贾家,贾宝玉只能跟薛宝钗成亲,木石姻缘终以悲剧收尾,而这些早就在“心较比干多一窍”的林黛玉的设想之中,这些年林黛玉一直清醒地痛苦着,直到命运之剑降落在自己头上。
本文引文均来自《红楼梦》脂砚斋批评本80回本,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