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脂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千锤百炼留香千年的中华墨宝 [复制链接]

1#
节段型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50203/4571891.html

在文房四宝中,墨的书卷气息很是浓烈。文人被称为“墨客”,他们写文章的本事叫做“笔墨功夫”,倘或酸腐的文人惹你不痛快了,来个“舞文弄墨”、“胸无点墨”揶揄一下也无伤大雅。“墨”简直成了“文才”的代名词。

回归到“墨”本身,从最初被当作绘画用的颜料,到兼具实用功能与审美意趣的文房珍宝,墨已走过了几千年的历史,直到今天,依然在文房用具的领域中熠熠生辉。

图为乾隆年间的陈淮“天书焕彩”五色墨,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

早在新石器时代,墨就是绘制陶器花纹时用的颜料,商周时期的甲骨、竹木简牍等也有用墨书写的痕迹,文献中记载的墨刑,木工校正曲直的墨线,占卜用的墨龟等都说明墨有很长的使用历史。

墨作为书写工具使用的最早记载,出现在战国时期,《庄子·田子方》有“宋元君将画图,众使皆至,受揖而立,舔笔和墨”的记载。不过,在人工制墨出现之前,人们使用的主要是天然石墨,这一时期可能还夹有短暂的“以漆为墨”的漆书时期,元吾丘衍《学古编》就有“上古无笔墨,以竹挺点漆书竹上”的记载,但由于漆太黏,书写不易,流传不广,几无传世实物。

广州南越王墓出土西汉墨丸网络

《述古书法纂》载:“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邢夷用灶炉下的锅灰和糯米粥、松炭一起揉搓成的墨条,据说是中国最早的人造墨。不过,考古出土的最早人造墨是战国时期的,年出土于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一起出土的还有研墨用的砚石和磨棒。

到了秦汉时期,随着纸料的使用更加频繁,以松烟制作的墨慢慢多了起来,这种墨以松树烧取的烟灰制成,颜色乌黑,但光泽度差,可用于书写但不宜作画。陕西愉麋,今千阳县,自古就有茂密的松林,松树枝条中含有丰富的油脂,适合燃烟制墨,所以这里是松烟墨的主要产地,东汉应劭《汉官仪》记载:“尚书令、仆、丞、郎,月赐愉麋大墨一枚,愉麋小墨一枚”,可见在当时,质量上乘的松烟墨已在官府文书的书写中广泛应用。

图为东汉时期的松塔形墨,出很可能是愉麋墨。汉代用松烟制墨喜欢把墨制成皴皮状以便研磨。中国国家博物馆

魏晋之后,松烟墨更加流行,三国时的制墨名家韦诞制作的就是松烟墨。后来松烟墨逐渐取代了石墨的地位,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宋代。隋唐时期,墨的产地由陕西愉麋、扶风等地,扩展到了河北易水等地,因为当地所产松树很是名贵,为制造佳墨提供了原料。

此外,到了唐代,墨的颜色也更加丰富,例如加入雌黄制出的黄墨,在修改文稿或校勘图书时运用就很广泛。更为重要的是,朝廷还专门设置了造墨厂,墨官祖敏以古松烟和鹿角胶煎膏合成制墨的方法得到了广泛赞誉。不过,也正是在唐代,由于“安史之乱”的出现,北方墨几乎垄断墨业市场的情况被打破了,随着大批墨工南迁,南方制墨业迎来了新机,一直到今天,雄霸中国墨业的巨擘大多来自南方。

图为黄墨,但不是唐代的,是清乾隆时期的兰亭修褉黄御墨,现藏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

到了北宋,沈括提出了用石油烧烟制墨的方法,《梦溪笔谈》中说这种方法制出的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这一时期,根据墨中是否加入香料还可以分为两派,人称“墨仙”的潘谷,制出的“墨中神品”,“香彻肌骨,研至尽而香不衰”,深得苏轼赏识。墨不仅是书画用具,还承载着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意趣,所以这一时期文人自制墨也很盛行,苏轼因为制墨还差点儿把房子烧了。

在石油之后,麻油、猪油等都被用作制墨的原料,明代歙县制墨名家罗小华发明了用桐油燃烧制墨的方法。油烟墨色泽黑亮,坚实细腻,书画兼宜。随着制墨技艺的发展,充满艺术性的“精鉴墨”、“家藏墨”出现在了市面上,墨在书写作画这种实用性以外,也兼具了鉴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图为汪节庵古泉墨,墨的形状仿照战国、新莽时期的古泉形,现藏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

质量上乘的墨,色泽乌亮,写出的字迹就算流传千年也清晰可见,比如陆机写的《平复帖》,是现存年代最早并真实可信的西晋名家法帖,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但上面的字迹依然光洁醒目。

陆机《平复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

为了得到一块心仪的墨宝,古人甚至可以放下读书人的斯文,“夺墨”而起,所以苏轼才会说“非人磨墨墨磨人”。不过,大多数时候,友人之间是一派互赠藏墨、互相品评的和谐场面,他们甚至还为评定墨的优劣制定了一些规则。

据《晁氏墨经》记载,一块上好的佳墨从颜色上来说,“紫光为上,黑光次之,青光又次之,白光为下”,除了颜色,还要有光泽,“清而不浮,湛湛如小儿目睛”(苏轼语);轻轻敲击时,能听到清脆的响声;“墨贵重”,用手掂一掂,能感受到明显的重量。

十件不可错过的传世名墨华夏风物

想要制出一块上等的墨块,通常要经过炼烟、煎胶、和墨、舂捣、制样、晾晒、描金等工序,如果是药墨,还会在制作的过程中加入药材,如果追求审美意趣,会在制样和描金等工序上下功夫。和墨块相比,墨汁的制作流程就精简了许多,不用经过舂捣、制样、晾晒、描金等工序,用起来更方便,但也少了品评鉴赏的乐趣。

随着墨汁的出现,盛放墨汁的墨盒出现了,图为清晚期的银质葵花形墨盒,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

中国墨香地图华夏风物

唐末“安史之乱”后,随着大批墨工南迁,南方制墨业逐渐兴起。自明清以来,中国制墨业中较为重要的两个支系,安徽墨和江西墨,渐成规模,直到今天,依然在中国墨业大放异彩。

来自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的徽墨,以其“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特点受到了文人墨客的喜爱,早在年,徽墨制作技艺就被列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到了年,徽墨成为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今天,喜欢书墨的人大多听过北京“一得阁”的大名,若要细究,“一得阁”所卖之墨当属徽墨,最初的产品是安徽举人谢松岱研制的墨汁。

黄山、宣城一带温和多雨,四季分明,土壤肥沃,非常适合制墨材料松木、桐籽树的生长,不过,要想成为制墨胜地,还离不开手艺精湛的匠人。

黄山太平洋摄影博客

唐代末年,受安史之乱影响,河北易水的制墨名匠奚超、奚廷珪父子举家南迁到了松木资源丰富的安徽歙州,据说他们制作的墨不仅质坚可削木,而且存放五六十年后还能“坚如玉”、“纹如犀”,深受南唐国君李煜的赏识,于是奚氏父子被赐姓李,宋人更是称李廷珪墨为“天下第一品”。

随着当地制墨业的发展,徽州渐渐成了全国制墨业的中心,到了明代,在长期的经营调整中,分化出了歙县墨和休宁墨两个派别,前者仿古雅致,多贡墨、自制墨,当地制墨名工罗小华制做的“半桃核式”墨、程君房制作的“云来宫阙”墨、方于鲁制作的“文彩双鸳鸯”墨等至今还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后者艺术性更强,盛产专供玩赏的集锦套墨,制墨名工以汪中山、邵格之为代表。

图为方于鲁文彩双鸳鸯墨,墨模雕刻精致,墨质坚莹,是方于鲁墨品中的典型之作。故宫博物院

清代,徽州制墨业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歙县墨、休宁墨之外,以“朴实少文”为主的婺源墨开始崭露头角,徽州也出现了徽墨四大名家: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其中胡开文因善做药墨,尤其是八宝五胆“药墨”,还获得了“一代药墨宗师”的美誉。

胡开文制大富贵亦寿考五色墨,故宫博物院藏故宫博物院

在形成大规模制墨产业之前,江西已有佳墨产地,东晋书法家卫夫人《笔阵图》:“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说明当时的庐山就是墨原料的产地,江西境内的多个东晋古墓也曾出土过墨块和制墨工具。往前追溯,南昌汉代海昏侯墓也发掘出过墨块。

庐山摄图网

唐末,随着北方制墨工匠的到来,他们在江西子承父业、师徒相传,不断改良着制墨技艺。到了宋代,江西文风鼎盛、文人辈出,发达的刻书业推动了江西制墨技术的提升,而文人之间藏墨、辨墨、咏墨、赏墨蔚然成风的现象,也让制墨工匠在注重墨的实用价值时,兼顾到了墨的鉴赏收藏价值。

当时,吉安墨工张公明甚至颠覆传统认知,制出了震惊墨林的白墨,被杨万里夸有倾国倾城的魅力:“磨光漆几夺眼睛,试点一点倾人城”。据说,制墨名工潘衡曾从苏轼那里“得其秘法”,制出的墨因为质量极佳,哪怕“售墨价数倍于前”,依然被人一抢而空。

瑞墨点桐油灯炼油的场景网络

在江西墨中,极具代表性的当属瑞墨,而苏轼更是被瑞墨业尊为“墨祖坡公”,是墨坊大年初五祭拜的祖师爷。据传他寓居瑞金期间,将松烟制墨古法传给了当地的道士,瑞金才开始自产墨。明清时期,瑞金一县的瑞墨产量甚至可以比肩徽州六县的徽墨产量。

对于喜欢挥毫泼墨的人来说,买到称心如意的墨品至关重要,一些传承几百年的老字号,至今依然遵循着传统的制作流程,不断地打磨着制墨技艺,力求每一锭墨品都能质量上乘,例如胡开文墨业、曹素功墨厂、查森山制墨作坊、一得阁、李廷珪、荣宝斋等。

图为现藏于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里的南宋“文府墨”,是已知安徽省现存较早的古墨之一。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

胡开文墨业创始于清代乾隆年间,至今已有余年的历史,在年公私合营后成立了歙县老胡开文墨厂,记录徽墨文化,传承徽墨技艺,以炼烟、和料、制墨、晾墨、打磨、描金等13道古法制墨工序,打磨着墨中精品。正因如此,年出版的《安徽省志·商业志》写道,“‘胡开文’几乎成了‘徽墨’的象征”。

而曹素功墨厂,自明朝末叶创建以来,至今已历时余年,是制墨行业当之无愧的元老,清朝同治年间迁到上海,称上海徽歙曹素功墨厂。曹素功的墨品坚持传统工艺,以明清传世墨模制作,不仅在国内深受欢迎,还远销韩国、新加坡等地,并在年被国内贸易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

生于乾隆年间的查森山,以自己的姓名为坊号,创立了查森山制墨作坊,并从乾隆时期起,历经六朝,为朝廷制作贡墨。据查森山札记记载,制作瑞墨需“陈烟三年,炼锭一年,陈墨又三年,历春秋七载,佳墨始成。”也就是说,一锭好瑞墨,从点烟到出库,要历时七年才能做出来。

查森山制墨作坊制出的墨锭腾讯网

今天,作为全国唯一仅存的中国瑞墨古法制作作坊,查森山制墨作坊的传承人依然秉承传统古法制墨,经过八大类工序约六十四道工艺,才能制出一锭瑞墨,也正因此,查森山制墨作坊每年最多只能做0余锭瑞墨。

从最初的天然石墨,到集合古人智慧与辛劳的松烟墨、油烟墨,墨早已不再只是书画的颜料,还是可供鉴赏和收藏的宝贝,更以精致丰富的形象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不知道有多少人,像嗜墨如痴的宋人那般,恨不得将精美雅致的香墨悉数收入囊中呢。

除了盘桃核,或许盘桃核墨也不错,图为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罗小华半桃核式墨故宫博物院

参考文献:

[1]王小娟,《宋代文房四宝与文人》,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05.

[2]周有光,《文房四宝古今谈(上)》,《中华活页文选》,年第3期.

[3]曹原青、徐子茗,《「中国有约」徽墨留香传千年》,中国日报网,.07.01.

[4]赵强,《中国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周美洪:千年徽墨需代代传承》,中新社,.10.21.

[5]吴红琴、谢舒婷,《赣地自古“墨”香四溢浓淡之间赓续千年文脉》,江西晨报网,.09.14.

[6]吴志锋,《瑞墨的前世今生》,赣南日报,.09.06.

文丨陈曼菲

百科编辑丨史丹彤、谢之航

图片编辑丨雪哥

封图丨图虫创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