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脂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北京这道美食连周总理都夸过,如今却少有人 [复制链接]

1#
白癫疯游泳 http://m.39.net/disease/a_9376215.html

如今天气寒冷,一冷就想吃肉,只不过生活太好,肉这玩意想归想,但也着实吃不了多少。

如果说北京的冬天吃肉,您一准想到的是涮羊肉,其实不然,过去北京有一种吃食,其实比涮羊肉还过瘾。

当年大清朝,满族人进关,也把很多满族人的饮食习惯带到了北京。满族人常年生活在关外,以肉类食物为主,由此便诞生了“贴秋膘”这一习俗。现在的北京,贴秋膘那日酱肘子都会卖到脱销。

现在的中国人其实贴不贴也无所谓了,再贴就成了膘上膘了。

可是早年间不行,要知道北京的气候,实在不算喜人,夏天酷热,冬天干冷,物产也并不丰富。盛夏过后,几乎还喘气的都要掉几斤肉。然而很快,难捱的冬天一阵风就到了,如果不紧着补充些脂肪,等到夏天再到,那就恐也不用受罪了,俩眼一抹黑,歇菜了。

所以老北京人,但凡还过得去的,在秋冬都会多吃些肉。汉人,满人不用拘泥于宗教限制,猪肉是大可以吃的。比如白肉,就是相对家常的一道菜。

现在东北蒜泥白肉还很受欢迎,当年的北京也是如此。五花肉切成砖头大小,大火在砂锅里煮至变色捞出,然后锅里换冷水,待开锅,再下肉,先下肥肉,入葱姜,料酒等料,切记不要加盐和酱油。肉煮得,晾干,切薄片,加蒜泥,酱油,韭菜花,酱豆腐汁等老几样,吃的时候蘸着吃。

蒜泥白肉

肥而不腻,特别解馋。不过这里要说的还不是煮白肉,但也相去不远。

我们现在看电视剧,坤宁宫简直再熟悉不过了,那是皇后寝宫。其实坤宁宫除了作为皇后寝宫,还有一个作用就是祭祀。满族人信奉萨满教(和魔兽争霸那个萨满有几分像,不过我一直怀疑,魔兽争霸里兽族的原型是蒙古人,当年给欧洲人杀怕了,蒙古族和满族的渊源就不赘述了),沈阳故宫里有清宁宫,其实是坤宁宫的一部分功能的来由。

雍正的时候,皇后其实就不常住在坤宁宫了,坤宁宫主要作为萨满教祭神的场所。既然,祭祀那就得有贡品,贡品中就有煮熟的猪肉。在一套繁复的仪式后,煮熟的猪肉(其实叫胙肉,福肉)放入一个木槽内先给神吃,神吃没吃谁也不清楚,应该是吃过了。然后这肉就此扔了实在浪费,就索性分给参加祭祀的人吃,大家围在炕上一起吃,当然这不能叫怕浪费,大概意思是这肉是神灵赐给人们的(明明是猪自己长得肉),这个仪式叫做吃福肉。能参与吃肉的,也都不是一般人,年老功高自然得是首要条件。

由此,“在坤宁宫吃肉”在当时就成了很荣幸的事情,不过说真的,这肉可真是不好吃。您想啊,这肉是白水煮的,不放佐料,还很肥,大臣吃的时候就白嘴吃,这滋味,想想都是苦不堪言。

满足祭祀的油画,中间那就是福肉

当时的人也不傻,知道这玩意不好吃,能做到位极人臣,自然是老奸巨猾。由此便耍小聪明,用某种特殊纸浸了酱油,晾干,吃的时候偷偷带进去的,把纸垫在碗里,用吃肉的肉汤一泡,咸味就有了。

北京的吃食,很多都是从宫里传出来的,满族人吃白肉,传到外面也跟着想沾沾福气。但是老百姓自然不会吃清水猪肉,犯不着啊,那就得使出些花样来,由此就说到了今天要说的美食——砂锅白肉。

北京的饭馆都是一个饭馆一个牌匾,一个萝卜一个坑,但是做白肉这家,却是三块匾,这家馆子就是“砂锅居”。

砂锅居旧址原是定王府的更房,定万府扩建,更房改为有三间门脸的和顺居,和顺居在中间,左边是白肉馆,右边是砂锅居,建国前还是如此。

定王府更房在西四缸瓦市义达里,上文说了满族人祭祀要煮肉,定王府也是,祭祖完了,这肉吃不了,就给更房的更夫食用,更夫有脑子灵活的,就把这肉拿到外面换钱去。后来就有人撺掇王府的厨子,在王府更房外面,盖了三间房,把这些肉加工了分给穷人吃。刚开始,是白送,后来人们老吃白食不好意思,就带点油盐酱醋的全当入伙费了。

砂锅白肉是蘸料吃的

再后来,不收银子白做的买卖也不愿意干了,就索性收些钱。那时候这玩意连馆子都算不上,就叫下水棚子。传说,开业的时候,有人从王府顺了一口直径1.3米,深1米的,重公斤的大砂锅(这么大的砂锅,现在真没地方找去了),在门口煮肉、这玩意一次能煮一头猪。砂锅居遂由此得名。

后来买卖越做越大,把周围的铺子合并了一些,重新起了个雅名,为“和顺居”,但是人们还是习惯叫砂锅居。

上文说了,煮白肉这一做法来自祭祀,满族祭祀的讲究是肉只能用白汤煮,可以火燎和油炸,但不能炒和烹,更不能加素菜,做到用细盐佐味。

砂锅居早先只卖煮白肉,但未免单调,后来一位叫恩禧的祭祀肉厨师亲自指点,才终于名扬京内。您可以简单理解为,一猪三吃,烧,燎,白煮。

满族有三个“做祭祀肉”的方法,烧,燎,白煮。

烧,说的是烧碟,这玩意格外复杂,满族有道菜是炸鹿尾,其就是此法的原型(恩禧凭借自己的手艺教授砂锅居用下水做),烧碟一度是砂锅居煮白肉的配菜

把猪肉、猪肝分别剁成细末,松子仁切碎后,放入容器里,再加入盐、香油、味精、葱、姜末等搅拌均匀,而后加入白肉汤适量搅拌成馅。把馅装入洗净的肠皮肉,用线绳扎紧两头,即成生“鹿尾”。把白肉汤倒入汤勺内,放入生“鹿角”,用旺火烧开后,再用文火煮15~20克。用竹杆刺破肠皮1~2个小孔,让肠内油水跑入汤中,再煮几分钟即可。取出后解除线绳。把植物油倒入炒勺,在旺火上烧热,把蘸匀一层酱的“鹿尾”放入炸成金黄色后即时捞出。随即用刀斜切成片,整齐地摆入盘中即成。当时吃,可蘸点醋姜汁,则别有风味

燎,就是将带皮的肉用铁叉子在火上烤糊了,在用温水浸泡,去掉糊了的皮,最后用砂锅煮熟,切片,蘸料吃。

白煮就是上面说的白煮肉。

砂锅居的烧碟最多时有件。

北京由此还有句歇后语,“砂锅居的幌子—过午不候”。那是因为那会砂锅居一天就卖一头猪的量,卖完为止,一般就营业到中午,甚至有人作诗形容为“缸瓦市中吃白肉,日头才出已云迟”。

砂锅白肉

后来建国,砂锅居从大锅煮改为了小砂锅,菜色也添了砂锅鸡块,砂锅丸子什么的。

周总理品尝后,勉力厨师:一定要保持和发扬你们的北京风味,做好服务工作。北京这么多饭馆,砂锅居是唯一以满族风味为主的特色饭馆。只是如今北京吃食越来越多,却也很少有人提及“砂锅白肉”这一道菜了。

现如今的砂锅居

砂锅居现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