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脂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诗经里的植物辨识十八栎属之栩柞 [复制链接]

1#

《诗经》多次提到了栩、柞、栎这些植物。现代的各家《诗经》译注解释的有些不同:有的将栩、柞、栎都解释为柞栎,有的将栩、柞、栎、都解释为柞树,有的将栩和柞解释为柞树,将栎解释为栎树。虽然可以确定栩、柞、栎、柞栎、柞树、栎树等都是现代的植物分类学里的壳斗科栎属植物,但植物志书里没有正名为栩、柞、栎、柞栎、柞树、栎树的种名(有俗称和别名)。那么,《诗经》里的栩、柞、栎,对应的是现代植物志书里的那些种呢?

我们先了解一下栎属植物。

栎属植物全球约种,我国有51种,14变种,多为组成森林的重要树种。栎属植物的共同特点是常绿或落叶乔木,稀灌木。叶螺旋状互生;雌雄同株。花序为下垂柔黄花序;果实为壳斗(总苞)包着(部分稀全包)坚果(每壳斗内1个),壳斗外壁有鳞形、线形或钻形的小苞片。按照其生境、形态、特性等可将其分为四类:(1)麻栎类。落叶乔木,叶片披针形或长椭圆形,稀倒披针形。壳斗外面的小苞片为钻形,常反曲。坚果2年成熟。主要种类有麻栎、栓皮栎。(2)槲类。落叶乔木,叶片倒卵形或椭圆形,叶缘有粗大锯齿或波状裂片,壳斗外面的小苞片鳞片状或线状披针形。主要有槲树、蒙古栎、辽东栎、槲栎和锐齿槲栎、苞栎和短柄枹栎等。(3)高山类。常绿乔木或灌木,叶一般较小,卵形、倒卵形或椭圆形,顶端圆钝,全缘或刺状锯齿,中脉呈“之”字形弯曲,叶柄短。主要有高山栎、黄背栎、刺叶高山栎等。(4)巴东类。主要是分布较广的巴东栎。北方地区多见的是麻栎类和槲类。

“栩”在《诗经》里出现了四次,分别是:《唐·鸨羽》“肃肃鸨羽,集于苞栩”,《小雅·四牡》“翩翩者鵻,载飞载下,集于苞栩”,《小雅·黄鸟》“黄鸟黄鸟,无集吾栩”和《陈·东门之枌》“东门之枌,宛丘之栩”。

在现代的文字工具书里,“栩”都解释为“亦称‘杼’,即柞木。”古籍书的解释有几种说法:郭璞《尔雅·释木》“栩,杼”。陆玑《毛诗草木疏》云“今柞栎也。徐州入谓栎为杼,或谓之为栩。其子为皂,或言皂斗。”《玉篇》(橡)栩实也。《博雅》(橡)“柔也。带有斗,可染皂。”许慎《说文解字》:“(栩)柔也。其实皂,一曰样。”《说文解字注》:“按《毛传》、《说文》皆栩、柔、样为一木。栎下但云木也。不云即栩也。”

由此可知,栩又叫杼,也就是柞栎,其果实叫皂,也叫样,也就是橡。按《说文解字注》,栎下凡是没有解释为“木也”的就是栩。可以这样理解:栩是个的统称。“肃肃鸨羽,集于苞栩”《唐·鸨羽》,“翩翩者鵻,载飞载下,集于苞栩”《小雅·黄鸟》,“苞栩”正是说的这种灌木状的栎或柞栎。

虽然我们通过其实皂、橡,可以判断出栎或柞栎就是指现在的麻栎或麻栎类,但在现代的植物分类学里,并没有正名为“栎”和“柞栎”的种名。《中国植物志》里别称栎或柞栎的是槲树和蒙古栎。顺便说一下,“栩”字年版《辞海》里的解释是“柞木”。非。现在植物志书里的“柞木”是指大风子科柞木属枝上有刺的常绿灌木或乔木,并不是壳斗科栎属的柞类。

“柞”在《诗经》里也出现了多次:“陟彼高冈,析其柞薪。析其柞薪,其叶湑兮”(《小雅·车舝》);“维柞之枝,其叶蓬蓬”(《小雅·采菽》);“柞棫拔矣,行道兑矣”(《大雅·緜》)”;“帝省其山,柞棫斯拔,松柏斯兑”(《大雅·皇矣》)。此外,还有“载芟载柞(zhà),其耕泽泽”(《周颂·载芟》),但这个“柞(zhà)”不是指一种植物,而是砍伐树木的意思。

在现代的文字工具书里,“柞”作为一种植物,有四种说法:(1)柞木,即大风子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2)栎属植物的统称;(3)壳斗科枝桠粗壮,被黄褐色短毛,叶子倒卵形的落叶乔木,也叫柞栎(指槲树);(4)柞木,指麻栎。

古人的解释。《说文解字》:(柞)“柞木也。《说文解字注》释:“陆机引《三苍》棫即柞也。与许不合···郑玄《笺》云‘柞,栎也’,孙炎《尔雅注》‘栎实,橡也。’《齐名要术》援《尔雅》注,合柞、栩、栎为一。亦皆非许意。”

《说文》说柞是柞木。陆机说柞就是棫(一说白桵,一说栎之不结实者。另文辨析),《尔雅注》说栎实就是橡实,《齐民要术》则说柞、栩、栎是一种植物。也是众说不一。《说文解字注》说陆机《毛诗疏》、孙炎《尔雅注》、《齐民要术》所说的,都不是许慎的意思。也就是说,《说文解字》所说的柞木,不是棫,也不是栩和栎,而是另有所指。

“栎”见于《秦·晨风》“山有苞栎,隰有六驳”。

“栎”在现代的文字工具书里也有两种解释:(1)栎属植物的通称;(2)麻栎(也称橡)和栓皮栎等,通称“柞树”。

古人的解释。《尔雅·释木》:“栎,其实梂”,《说文解字》也说“栎,其实梂。”《尔雅注疏》释(梂)曰:“栎,似樗之木也。梂,盛实之房也。孙炎曰:栎实,橡也。陆机《毛诗疏》释“山有苞栎”云:“秦人谓柞栎为栎。河內人谓木蓼为栎(另文辨析)。椒榝之属。其子房生为梂。木蓼子亦房生。故说者或曰柞栎。或曰木蓼···宜从其方土之言柞栎是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栎)栎木也······许意栩、柔、様皁为一物,是名柞栎,亦名栎。而非柞也,也非子梂生之栎也。”

《尔雅·释木》和《说文解字》说栎的果实叫梂,孙炎《尔雅注》说栎的果实叫橡,陆机《毛诗疏》说木蓼的果实都叫“梂”。段玉裁《说文解之注》解释“栎”字说“许意(指许慎《说文解字》)栩,柔,様、草ぬ为一物,是名柞栎,亦名栎,而非柞也。亦非子梂生之栎也。柞与棫为类,栎似椒榝。”意思是说栎或柞栎不是柞,也不是果实名“梂”的栎。因此,我们不能断定橡、梂、都是同一种植物的果实。如果按现在的说法,橡是指的麻栎的果实,柞栎则是指槲栎类的槲树或蒙古栎。

以上古今对栩、柞、栎、杼、柞栎、柞树、柞木、栎树、橡、皂、梂等的解释,虽然不能确定是哪一种,但可以确定:或是麻栎类或单指麻栎;或是槲类或单指槲树或蒙古栎;或是兼而有之。

在《唐本草》和《本草纲目》等医药书籍里,已将将“栎”和“槲”区别开来。《本草纲目》“橡实”释名说,橡实就是《说文解字》里的橡斗和皂斗,就是《尔雅·释木》里的栩、杼,就是陆玑《毛诗疏》中的栎和柞栎。还有栎、梂、柞子、柞木、芋等都是同一种植物。时珍曰∶“栎,柞木也。实名橡斗、皂斗,谓其斗剜象斗,可以染皂也。”“橡实,栎木子也,所在山谷皆有。木高二、三丈,三、四月开花黄色,八、九月结实,其实为皂斗”。“栎有二种∶一种不结实者,其名曰棫,其木心赤,《诗》云“瑟彼柞棫”是也;一种结实者,其名曰栩,其实为橡。二者树小则耸枝,大则偃蹇。其叶如槠叶,而纹理皆斜勾。四、五月开花如栗花,黄色。结实如荔枝核而有尖。其蒂有斗,包其半截。”“槲亦有壳,但小而不及栎也。”

李时珍说的不结实者之“棫”,应不是现在的栎属植物(另文辨析),因为栎属植物雌雄同株,都结果。那种“结实者,其名曰栩,其实为橡”的栎可以断定指的是麻栎或麻栎类。橡实在《中华本草》和《中药大辞典》等现代的本草书籍里指的是麻栎或麻栎和辽东栎。

《唐本草》有槲皮、《本草纲目》有槲实和槲皮专条。释名说槲皮和槲皮就是《尔雅·释木》里的槲樕和朴樕,又叫大叶栎、栎橿子、槲栎、大叶柞、柞栎等。时珍曰∶“槲有二种∶一种丛生小者名枹(注:《尔雅·释木》:樸,枹者)。一种高者名大叶栎。树、叶俱似栗,长大粗浓,冬月凋落,三、四月开花亦如栗,八、九月结实似橡子而稍短小,其蒂亦有斗。其实僵涩味恶,荒岁人亦食之。其木理粗不及橡木,所谓樗栎之材者指此。”槲实和槲皮在《中华本草》和《中药大辞典》等现代的本草书籍里,是专指槲树的果实和树皮。槲树的叶子倒卵形或长倒卵形,比栗树叶宽大的多,并不是像李时珍说的“树、叶俱似栗”。栎枹的叶子似栗。

栎字在《汉语大字典》、《辞海》、《康熙字典》等文字工具书里除了上述作为树名的解释外,还有两种引申义:(1)栎散——不材之木。典出《庄子·人闲世》:有个名石的匠人前往齐国,到了曲辕那个地方,见到一棵被当地人视为神社的大栎树。树冠能遮蔽上千头牛,树干周长达百围,树梢和临近的山头齐高,主干八十尺高才分枝,其木材可造十余艘船。前来观赏祭拜这棵神木的人如赶集一般。但名石的匠人看都不看一眼,继续走自己的路。匠人的弟子看够了后,追上师傅,问道:“弟子我手拿刀斧跟随师傅走南闯北,从未见过这么大而美的树木,师傅却看都不看,只顾赶路,为什么呢?”匠人石道:“算了,说它干什么!一棵不成材的树罢了。做船会因木重沉没,做棺材很快就会腐朽,用来做器具很容易损坏,用来做屋门定会流脂而变型,做屋柱会被虫蛀蚀,是不成材的之树木,没什么用处。是之才得以长寿。李时珍在“槲皮”条所说的“其木理粗不及橡木,所谓樗栎之材者指此”,是指的这种栎,即槲树。(2)不生火之木。《淮南子·时则训》:“十二月,其树栎。”。《高诱注》“木不生火,惟栎为然。”这种不生火之栎,应该也是指的槲类栎树。这一点我小时候多有体验。上世纪六十年代,麻栎和槲树是我们山里人家的重要薪柴。柞木为薪其火苗虽然不是很大,但及其枝叶燃烧时火力很旺,是很好的薪材树种。槲木为薪火苗不兴,特别是槲树树根疙瘩,做饭只合小火慢炖。火苗不兴的还有柿子木和老栗子木。

根据以上分析,《诗经》里的“栩”应该是指麻栎类(麻栎和栓皮栎);“栎”是麻栎类和槲栎类的统称。“山有苞栎”之“栎”则指槲栎类或单指槲树“柞”,根据;“析其柞薪,其叶湑兮”,“唯柞之枝,其叶蓬蓬”等用途和形态描述,指的应该是栎属乔木或小乔木状的麻栎或栓皮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