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脂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針灸減肥如何能事半功倍 [复制链接]

1#

中國針灸協會高級顧問、北京針灸學會會長,首屆國醫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中醫針灸代表性傳承人、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針灸中心教授——賀普仁。

?

“針灸減肥對成年女性肥胖者效果較好。因爲在這個年齡階段人體發育比較成熟,各種功能也比較健全,通過針灸調理,比較容易調整機體的各種代謝功能,促進脂肪分解代謝,達到減肥效果。”

爲什麽生了小孩的婦女會發胖?

現在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人數迅速上升,所以接受減肥的人越來越多,以下就談談針灸減肥的一些方法。

?

針灸是傳統醫學寶庫中的一枝奇葩,針灸減肥法是以中醫學的經絡學說爲指導,以針灸有關穴位爲治療部位的一種手段,起到疏通經絡、祛除痰濁、調暢氣機的作用,從而消除過剩的脂肪,達到減肥健美的目的。針灸減肥操作簡便、安全、可靠、痛苦小。

肥胖症患者體內過氧化脂質高于正常值。通過針灸打通人體經絡,調節脂質代謝過程,可以把人體中過氧化脂質含量降下來,加速脂肪的新陳代謝。從而達到減肥的目的。

?

通過神經調節系統,可以使基礎胃活動水平降低及餐後胃排空延遲,並可以抑制胃酸分泌過多,糾正異常食欲。此外,針灸所引起的神經遞質釋放發生的變化,達到不乏力,不饑餓的目的。另外針刺以後,胃的排空減慢,胃不空了,自然就有飽的感覺,就不想吃東西了。

?

在內分泌系統方面,肥胖症患者的內分泌紊亂發生率極高。因此,爲什麽生了小孩的婦女會發胖,並不是營養過剩,是生小孩後打破了她的內分泌平衡,引起發胖,女人到了45歲更年期時,內分泌紊亂同樣引起發胖。內分泌紊亂既可以是肥胖發生的原因,也可以是肥胖症産生的結果。

?

針灸通過調節“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和“交感-腎上腺皮質”兩個系統使內分泌紊亂得以糾正,並加速脂肪的新陳代謝,達到減肥的目的。

針灸減肥的方法一般包括:體針、耳穴、電針、火針、穴位埋線。可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適合的調理方法。

?

針灸減肥不主張饑餓療法。

配合飲食效果更佳,控制飲食的原則是:不餓不吃,餓了再吃,吃青菜及瘦肉、蛋類,吃到八分飽即可,不吃甜食及肥肉、土豆、藕、粉條等。針灸減肥還必須配合飲食及生活起居方面的調整,因爲肥胖大多是生活習慣不合理造成,例如不愛運動、嗜睡、吃得過多等。

如果過分節食後,重則可能導致厭食症,造成消化器官功能障礙,産生嚴重後果,輕則造成人體代謝功能降低,而代謝功能降低是進一步致肥的潛在因素,一旦恢複正常飲食,會繼續增胖,甚至可能比以前更胖。針灸減肥的最大優勢可預防反彈。

?

貴在堅持。針灸減肥過程是通過經絡系統的調整作用,調動人體內在的調節功能,用自身的調節促進新陳代謝,達到平衡的過程。所以針灸減肥結束之後不會很快又發胖。針灸減肥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如果指望幾針紮下去就能夠變得身材窈窕,那也是不現實的。

?

在減肥的過程中,還可調理頸椎病、肩周炎、面部色斑、皮膚黑黃、青春痘、婦科病、高血脂、高血壓、腸胃病、糖尿病、肩周炎、頭昏頭痛、睡眠差、更年期綜合征,還有抗疲勞、抗衰老、提高免疫力、改善性功能等作用。

?

早在內經時代,中醫學對肥胖病就有所認識。《素問?通評虛實論》曰:“肥類人,則膏梁之疾也。”《素問?奇病論》亦雲:“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此外,《靈樞·卫气失常》提出肥胖三分法,即把肥胖病者分为“脂人”、“膏人”、“肉人”3種類型。

中醫認爲肥胖的發生與過食肥甘、先天禀賦、勞作運動太少等多種因素有關。病機總屬陽氣虛衰、痰濕偏盛。脾氣虛弱則運化轉輸無力,水谷精微失于輸布,化爲膏脂和水濕,留滯體內而致肥胖;腎陽虛衰,則血液鼓動無力,水液失于蒸騰氣化,致血行遲緩,水濕內停,而成肥胖。

?

初期輕度肥胖僅體重增加20%~30%,常無自覺症狀。中重度肥胖常見伴隨症狀,如神疲乏力,少氣懶言,氣短氣喘,腹大脹滿等。

01支溝、後溪、中脘、關元、腹結、豐隆、然谷、足臨泣。

02督脈(大椎至腰陽關)、脾俞。

兩組穴位輪換應用。

初期輕度肥胖僅體重增加20%~30%,常無自覺症狀。中度肥胖常見伴隨症狀,如神疲乏力,少氣懶言,氣短氣促,嗜睡,食欲亢進,容易饑餓,或閉經,陽痿,心悸,怕熱多汗,腰背痛,關節痛等。

?

胃熱:厲兌、內庭;痰濕:陰陵泉。

毫針刺,留針30分鍾。

豐隆爲足陽明之絡穴,可治療一切“痰證”;支溝爲手少陽三焦經之經穴,可宣通三焦氣機,兩穴合用可通調腑氣。關元有壯陽之用;中脘爲胃募穴,八會穴之腑會,可健脾和胃;後溪爲手太陽小腸經之輸穴,八脈交會穴,通于督脈;腹結爲足太陰脾經的腧穴,可行氣活血,理氣降逆;然谷爲足少陰腎經之荥穴,有補腎利濕之功;足臨泣爲足少陽膽經之輸穴,八脈交會穴,通帶脈,屬木,有平肝息風,消腫止帶,調經回乳之效。諸穴共奏健脾理氣,調腸通腑之效。

?

督脈起于小腹內,行于背部正中,多次與手足三陽經及陽維脈交會,是陽脈之督綱,對全身陽經起到調節作用,爲陽脈之海,可起到激發人體陽氣的作用。脾俞爲脾之背俞穴,治脾疾之要穴,可健脾利濕,升清止泄。善治脾陽虛之病症。與督脈同用,共奏振奮人體陽氣,加快機體的代謝之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