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脂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廿四节气大暑 [复制链接]

1#

大暑

-07-22

六月十三辛丑年乙未月辛未日

大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太阳位于黄经°。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其气候特征是:“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同时,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各种气象灾害也最为频繁。

大暑三候

大暑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腐草为萤。曰丹良,曰丹鸟,曰夜光,曰宵烛,皆萤之别名。离明之极,则幽阴至微之物亦化而为明也。《毛诗》曰:熠耀宵行。另一种也,形如米虫,尾亦有火,不言化者,不复原形,解见前。

世上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

土润溽暑。溽,湿也,土之气润,故蒸郁而为湿;暑,俗称龌龊,热是也。

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

大雨时行。前候湿暑之气蒸郁,今候则大雨时行,以退暑也。

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热在中伏,竹荫遮窗。

暴雨时行,荷塘夜色,萤火亮晚。

蒲扇邀凉,凉食败火。

掩扉思倦,卧席听蝉。

天气特点

高温酷热

大暑一般处在三伏里的中伏阶段。这时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处在一年中最热的阶段,而且全国各地温差也不大。刚好与谚语:“冷在三九,热在中伏”相吻合。大暑相对小暑,顾名思义,更加炎热。古书中说“大者,乃炎热之极也。”暑热程度从小到大,大暑之后便是立秋,正好符合了物极必反规律,可见大暑的炎热程度了。

暑热"入心伤气"

暑,其性炎热,易伤津耗气,兼夹湿邪。

易伤气--暑热所伤的气为兼夹湿邪,脾的特点就是喜燥恶湿,暑湿过多,就会造成脾气虚,表现为食欲不振、乏力、虚胖,反复湿疹等。

易入心--暑热"入心",汗为心之液,出汗多就会耗损心阴、心血。

三伏

解热消暑

大暑中伏

《抱朴子养生书》云:“三伏内用甘草一钱,好明白滑石六钱,为末,和水饮之,名六一散,令人免中暑泄泻。”

三伏内服十味香薷饮方:

香薷数年陈者,一两、人参、陈皮、白朮炒、白扁豆炒、茯苓、黄蓍、木瓜、厚朴姜汁浸、甘草各五钱

共为饮片,水煎停冷服之。或为细末,水调一二钱服。

三伏时,用门冬、五味子、人参泡汤代茶,谓之参麦散。消渴生津。

《抱朴子》曰:“三伏中,用黄蓍、茯苓煎膏,入甘草末二分,以井凉水调服。治谵狂,大消暑热毒气。”又方:木瓜酱,用木瓜十两,去皮细切,以汤淋浸,加姜片一两,甘草二两,紫苏十两,盐一两。每用些少泡汤,沉之井中,候极冷饮之。又方;梅酱吃水方,用黄熟梅十斤,蒸烂去核,将肉秤有几斤,每斤加盐三钱,加紫苏干者一两,干姜丝二钱,甘草三钱,搅匀,日中大晒,待红黑色收起。用时,加白豆仁、檀香些少,饴糖调匀,和水服,最解暑渴。又,桂酱、沉香熟水,俱载《饮食笺》内。

食疗避暑

在此节气中,盛阳覆盖于其上,阴气始生于其下,喜阴的生物开始滋生,而喜阳的生物则开始死去,阴阳交替,人体容易患各种疾病。所以,在此时节合理的养生保健非常重要。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暑是一种外邪,只要身体的代谢平衡,就不会中暑。对于暑的治未病措施主要是清热化湿、健脾益气、养心助眠、防暑降温等。

解暑应该多吃时令的瓜果蔬菜,不宜过食生冷寒凉。粥也许是最妥帖的食物。宋朝张耒有诗云“饘粥消长夏”,饘粥就是稀饭,酷暑三伏天喝粥才是正经事,大道至简,清淡饮食同样滋养身心。食疗避暑的主要食物有红小豆、白扁豆、薏仁、莲子、大枣、杏仁、百合、桂圆、姜、菊花、枸杞等。

《黄帝内经》有“药以去之,食以随之”,“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的论点。

防暑降温方

适用于容易中阳暑的老年人、小孩和亚健康状态人群。此类人群在夏季高温环境下表现出口干、口苦、心烦、大便粘等,这时可以用点有防暑降温效果的食疗方,如荷叶、莲子心、百合、绿豆、生姜、粳米、西瓜翠衣等煮粥,每天喝一碗。

清热化湿方

主要针对湿热互结的人,表现为口干、口苦、口粘、易怒、反复湿疹、小便黄、大便干或黄等。此类人群夏季不能吃油炸食物,如煎鸡蛋等,最好在早晨吃早饭时能用清热化湿的食材熬粥调理,主要是红小豆、绿豆、白扁豆、生薏米、粳米、荷叶、生姜、西瓜翠衣等。

健脾益气方

主要针对容易夏季腹泻的人群,特别是吹空调或吃冷饮之后立即上厕所的人,还表现为四肢不温、食欲不振等。此类人群可以用山药、莲子、大枣、白扁豆、荷叶、生姜、炒薏米等来熬粥,起到升清益气的作用。

养心助眠方

主要用于夏季容易失眠、多梦、汗出、心烦、口干的人群。此类人群可以用枣仁、杏仁、山楂、百合、茶叶、莲子心、桂圆等熬粥,起到养心、敛汗、助眠的作用。

三伏

宜服肾沥汤

治男子虚羸、五劳七伤、风湿脏虚、耳聋目暗

干地黄六分;黄蓍六分;茯苓六分;五味子四分;羚羊角四分;桑螵蛸三两,炙;地骨皮一两;桂心一两;门冬五分,去心;磁石一钱三分打碎,水洗,令黑汁出尽为止。羊肾二个,猪肾亦可,去脂膜,切如柳叶,以水四升,先煮去水升半,即掠去水上肥沫及肾滓,取汁煎诸药,澄清去滓,分为三服。三伏日各服一料,随人加减亦可。忌食大蒜、生葱、冷陈滑物。空心平旦服之。

暑月

时令养生

《琐碎录》曰:“暑月不可露卧,勿沐浴当风,慎贼邪之气侵人。”又曰:“其月无冰,不可以凉水阴冷作冰饮。水热生涎者勿饮,能杀人。”《玄枢经》:“是月勿斩伐草木,勿动土,勿举大事,以摇养气。”《养生仁术》曰:“勿专用冷水浸手足,防引起狂邪之风犯之,令人疯病,体重气短,四肢无力。”《食治通说》:“夏月不宜饮冷,何能全断?但勿宜过食冷水与生硬果、油腻、甜食,恐不消化,亦不宜多饮汤水。人能自慎,省食煎炒、咸腊、炙爆之物,自然津液常满,何必戒饮。”《便民纂》曰:“途中一时中暑身死者,不可用冷水灌沃,急就道上取热土,填于死者脐上成堆,中间拨开作一孔,令人撒尿浇入脐孔。次用生姜、大蒜捣烂,热汤送下,即活。”《琐碎录》曰:“暑月瓮坛大日晒热,不可即取盛装饮食,恐收暑气。”

伏闭不出《汉官仪》曰:“伏日万鬼行,故尽日闭户,不涉他事。”暑饮碧筒袁绍与刘松,三伏时尽日饮酒,以避一时之暑。魏郑公暑饮,取大荷叶,以指甲去叶心,令与大柄通,屈茎轮菌如象鼻,传席间之,名碧筒酒。琢冰山杨氏子弟,每以三伏琢冰为山,置于宴席左右,酒酣各有寒色。

临水宴李少师与客饮宴,暑月临水,以荷为杯满酌,不尽则重饮,无日不大欢。霹雳酒

《醉乡》云:“暑月大雷霆时,收雨水淘米酿酒,名霹雳酒。”寒筵冰《酉阳编》云:“盛夏取大水晶如拳块,置釜中,新汲水煮千沸,以小口大肚瓶盛汤,以油绵密封其口,勿令泄气。复以重汤煮瓶千沸,急沉井底,平旦出之,破瓶,冰已结矣。”壬癸席《河东备录》云:“取猪毛刷凈,命工织以为席,滑而且凉,号曰壬癸席。”澄水帛同昌公主一日大会,暑热特甚,命取澄水帛,以水蘸之,挂于堂中,满坐皆思挟纩。长八九尺,细明可鉴,中有龙涎,故能消暑。冰丝茵唐有老人,遇老妪持旧茵,以半千售之。有波斯国人见之,曰:“此是冰蚕所织,暑月置之坐旁,满坐皆凉。”酬以千万。招凉辟暑《拾遗记》曰:“黑蚌千年生珠,监暑握之生凉,名招凉珠,可以辟暑。”唐延学士讲《易》,赐辟暑犀,章诗云:“已持犀辟暑,更有草迎凉。”《酉阳编》曰:“迎凉草碧色,而干似苦竹,叶细如杉,虽若干枯,未尝凋落,盛暑挂之门户,其凉风自至。”

白龙皮《剧谈》:“李德裕夏日邀同列饮,延入小室,开樽如坐高秋,出则火云烈日。询其私信,云:‘此日以金盆水渍白龙皮,置坐右,皮自新罗僧得于海中者。’”溜激凉风《唐书》:“拂菻之国盛暑,乃引水潜流,上通屋宇,机制巧密,惟闻屋上泉鸣,俄见四檐飞溜,悬波如瀑布,激气生凉。”七井生凉霍仙别墅,一室之中开七井,皆以镂雕之盘覆之。夏月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按辔木阴姚崇暑月袗絺,乘小驷,按辔木阴,顿忘烦溽。读随树阴魏伯起夏日坐板床,随逐树阴,讽读累年,床为之锐。浮瓜沉李魏文帝与吴质书云:“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杜诗云:“翠瓜碧李沉玉瓮。”踏草竞渡《岁时记》:“五日,士人踏百草,作斗草之戏,以拯屈三闾之溺。”劳酒荐瓜《汉书》:“田家伏腊,烹羊炮酒以自劳。”《月令》:“初伏,荐麦瓜于祖祢。”环炉交扇《新论》:“王仲都夏日环炉火,不言热而身不汗。谢公暑月虽伏,当风交扇,犹沾汗流离。啸风嗽雾王粲《大暑赋》曰:“仰庭熠而啸风。”王度《扇铭》:“服絺嗽云雾。”避暑感凉魏许使刘松辈三伏之时,昼夜酣饮极醉,以为避暑饮。傅咸作《感凉赋》曰:“夏日困于炎暑,旬日不过自凉,以时之凉,作感凉会。”

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散热有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转载请注明出处

问诊|交流|分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