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周代,宫殿外墙就已经普遍采用红色。红色,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象征着富贵、热烈、美满,得到了上至皇家下至百姓的一致喜爱。作为天之嫡长子,君王居所要竭力体现无上尊贵和君临天下的气势。于是,红色宫墙承托起大屋顶的建筑样式,成了历朝历代君王的共同选择。一片火红的朝霞中,故宫雄伟庄严的形象呼之欲出。镜头最终定格在故宫的红墙黄顶上,一派浩瀚。红与黄,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尊崇颜色。中国皇家建筑目前保留得最完整、最多的就是明清皇宫、园林、祭坛、陵寝等建筑。这些建筑几乎都是红墙。对中国人而言,红色已经融进我们的血液和骨髓里,如同呼吸。所以,至今,在外国友人对中国的标识识别系统里,红色是极其重要的一种,红窗花、红汗衫、红嫁衣、红灯笼……黄色文明对红色的执著是浸渍于蓝色文明的西方人所无法理解的。自古而今的红色文化中华民族对红色的认同和理解历史要远至上古。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火呈红色,自然界太阳也是红色。考古学家在山顶洞人生活的山洞里发现有用红色染的贝壳和兽牙,判断为人类最早的装饰物。这说明中国人早就对红色情有独钟了。汉族自称炎黄子孙,“炎”就是炎帝,炎帝又称赤帝,赤即红色。炎帝居于南方,是朱雀位,代表夏天,夏日主火,所以是火位。在中国人的观念里,火代表上升之势,是欢腾成功和喜庆吉祥的象征。山顶洞人时期,原始人在死者周围撒上一圈赤铁矿粉,以红色代表火,代表生机,起到驱邪作用。帝王宫殿、佛门圣地都以红色涂抹外墙,作为心理上的“保护屏”。在阴阳五行学说中,红色代表火,代表“五德”中的“礼”这种品质;黄色代表土,代表“五德”中的“信”这种品质。火生土,故红色与黄色是相生的关系,代表着生生不息。而礼节和忠信恰好是传统儒家最推崇的品质,因此中国古人非常偏爱红黄相间的搭配。北京故宫的太和大殿下层为朱红色,而屋顶为土黄色,这正是代表了火生土的阴阳相生关系。
由于传统文化的熏染,中国历代皇族都钟爱红色,并将之作为尊贵和威严的象征,在衣饰、建筑上多加使用。古代皇家建筑最喜欢用红青黑和青红黄两种搭配。红青黑相间的皇家建筑主要流行于元代以前,是较为古老的一种搭配,比如,山西晋祠;而青红黄相间的皇家建筑则从明代开始流行至今,比如,北京故宫,是比较晚出现的一种搭配。红青黑是三种相生的颜色,代表水(黑)生木(青),木(青)生火(红),黑色往往是屋顶瓦片的颜色,青色为横梁和卯榫的颜色,红色是门与柱的颜色。
红墙黄顶的皇家建筑目前看到的皇家建筑多为明清时期留存下来的,其风格较统一,红墙建筑非常多。明朝结束了蒙古族的统治,统一了中国,雄心勃勃,明太祖朱元璋先定都于南京,在当时规划和建造了规模很大的皇城和宫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在元大都宫城的基础上,大规模地重新修建了紫禁城。皇帝对宫殿建筑的要求自然是整体气魄要大,建筑要华丽,要尽量体现出封建帝王的权势和威严。为了达到这种要求,除了在建筑群的规划布局、空间的组合变化、建筑形象的塑造上下功夫以外,在建筑色彩上应用了对比的手法。
明朝比较崇尚红色,官方规定,凡专送皇帝的奏章必须为红色,称为红本;清朝也有相似的制度,凡经皇帝批定的本章统由内阁用朱书批发,也称为红本。因此,建筑上多用红色。清朝皇家建筑在形制和色彩方面与明朝一脉相承。提到明清皇家建筑,首先映入脑海的便是红色和金色,这些颜色能给人一种大气的感觉。从远处望去,一个金碧辉煌的建筑群,完全没有丝毫隐藏之意,这些建筑唯一的目的就是,让所有看到的人明白,它们代表的就是皇帝,它们不能被任何人所忽视。而在配色上也都是大片大片的上色,不会有五颜六色眼花缭乱之感,追求简洁大方的目的,而不是像很多西方建筑一样,有着大量的精巧雕刻壁画。宏伟的气势,庞大的胸怀,这就是中国的皇家建筑,这就是黄河之中诞生出来的文化的最好的象征。
皇家只爱朱红色古代礼制严格,建筑油饰的设色历代各朝均有定制,明清设色也比较严格。一般来说,主要使用朱砂红色,但也根据建筑功能有所区别。一般皇帝理政、朝贺庆典的主要殿宇是朱红色或二朱红油饰(银朱与二朱油调和研磨出来),寝宫、神灶、祭祀等柿红或者广红土,王公府邸视紫朱,衙门官员私邸饰羊肝色(红土烟子油),一般的饰红绿镜、黑红镜、墨绿、黑,园林多饰绿色、香色、羊肝色、栗(荔)色、瓦灰、红土、紫朱等色彩,老百姓家里只能用红土色,而且颜色非常暗,基本与城墙是一种颜色和亮度。总言之,建筑的社会等级越高,所用的红色就可以越明艳,使用红色的部位就越随意、越多。清朝灭亡后,这些标志等级的礼制不必再当成金科玉律遵守,老百姓可以随心所欲地用朱红色粉刷家里的任何部位。于是,似乎出于对几千年封建文化的颠覆冲动,北京民居使用红色油漆的部分骤然增大,比如,原来只能用黑漆粉刷的大门全都变成了朱砂红门,民居的下架和上架都大面积用红色,无比地世俗和热闹。
除故宫所有建筑都是用朱红色粉刷外墙外,其他皇家建筑(敕建寺庙、皇家陵寝、皇家园林)使用红色的等级虽然高于民间,但也各不相同。敕建寺庙,比如,国子监的孔庙、雍和宫的关帝庙、帝王庙,与故宫是同一个等级,颜色使用朱红与中轴线上的其他建筑相比,油漆颜色要鲜亮(其他建筑外墙颜色为红土色或者紫朱色)。皇家陵寝外墙不用朱红色,因为古代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朱红色只能活人用。我们现在看到明清十三陵的外墙是铁锈红色和紫朱红色,比民宅的土红色亮,但比故宫的朱红色要暗淡。此外,民宅内部不用大面积红色,但寺庙和陵寝内部较多使用红色,应是有驱邪的作用。皇家园林建筑外墙一般使用朱红色,以配合自然环境。上述皇家建筑都可以使用琉璃瓦以及龙凤图案。
资料卡片1.丹朱:朱红色的油漆由朱砂和胶调和而成。朱砂,也称丹砂,是一种高级矿物质绘画颜料和名贵中药。产于湖南辰州的朱砂为上品。绘画时需经淹没、入胶后使用。朱砂按照色度分为头朱和二朱。因为朱砂稀少而昂贵,才用银朱代替。“二朱”通常被称作“赤”,比红色稍浅,是由浅朱红油和铁红油混合而成。《礼记·檀弓上》:“周人尚赤,大事敛日出。”光绪年间颐和园苏式彩画即赤色。章丹,又称樟丹、黄丹、红丹、光明丹等,产于福建漳州。制法是将制作铅粉剩下的铅,再炒制一下,即成章丹。使用前用水漂洗干净,再入胶使用。色彩略呈橘黄色,比重大,有毒,色泽鲜艳,覆盖力强,耐日晒,颜色特别持久。2.银朱:亦称红砂、粉紫霜、猩红,是我国古代发明最早的化学颜料之一,主要产于福建漳州、广西。制作方法是一斤水银兑二斤石脂,混合在瓦罐中研磨。然后用铁锅扣住罐口并用铁丝固定,吊起来使罐底朝天,使锅底在下,罐与锅之间用黄泥封严。锅下用火烧烤,同时用刷子蘸冷水刷在锅沿内,边烧烤边刷水,使封口的黄泥始终处于潮湿状态,达到封闭不透气的目的。约两个小时左右烧成。冷却后将罐与锅分离,附在罐和锅上的物质就是炼出的银朱。石脂则沉于锅底。这是原始制作银朱的方法。银朱使用前用胶调剂,用胶量必须大,俗话说“要想银朱红,必须使胶浓”。银朱颜色纯正,色泽鲜艳,有极高的附着力,既耐酸又耐碱,颜色持久,从古至今为古建筑彩画和绘画的红色颜料。撰文
姜志燕
欢迎扫一扫小程序码,阅读电子期刊!
欢迎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