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能治好么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hg/160310/4784642.html1、弓生于弹
少年时读金庸《射雕英雄传》,第三回《大漠风沙》有一节哲别与博尔忽比箭的文字,让我记忆尤深:哲别听得箭声,知道来势甚急,不能手接,俯低身子,伏在鞍上,那箭从头顶擦了过去。他当即纵马前奔,仰身坐直,哪知博尔术有一手连珠箭神技,嗤嗤两箭,接着从两侧射来。哲别料不到对方如此厉害,猛地溜下马鞍,右足钩住镫子,身子几乎着地,那坐骑跑得正急,把他拖得犹如一只傍地飞舞的纸鹞一般。他腰间一扭,身子刚转过一半,已将适才接来的箭扣上弓弦,拉弦射出,羽箭向博尔术肚腹上射去,随即又翻背上马。博尔术喝声:“好!”觑准来箭,也是一箭射出,双箭箭头相撞,但余势不衰,斜飞出去,都插入沙地之中。金老先生的文字精彩之极,那也不用多说。小时候我砍后山楠竹为弓,折麻杆为箭,再剁竹帽作箭头,箭射出去歪歪斜斜,落在家中黄狗身上,黄狗撒娇似的“汪”一声,摇头摆尾跑过来,以为我叫它有什么事儿呢!没两天我就把弓和箭都扔了,因为我又喜欢上了打螺陀。后来读书渐多,才知我玩过的游戏,原始人在数万年前早就玩过。成书于东汉的《吴越春秋》记载了一个故事:越王勾践欲谋复吴国,范蠡于是向他推荐了善射的楚国人陈音。勾践说,我早闻你善射,但弓是怎么产生的呢?陈音说:“臣闻弩生于弓,弓生于弹。弹起于古之孝子,不忍见父母为禽兽所食,故作弹以守之。”接着陈音唱道:“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这是一首上古歌谣,后人将之命名为《弹歌》。“断竹、续竹”,先将竹竿截断,然后用弦连接两头将竹竿制成弹弓,这是描绘“弹”的生产制作过程;“飞土、逐肉”,泥制的弹丸从弹弓中射出,击中飞奔的猎物,人们满载而归,这是描绘原始的狩猎场面。这大概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事儿了。祖先认识到“弓生于弹”,于是弓箭开始出现。相传弓箭是一个叫“挥”的人发明的。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元和姓纂》也说:“黄帝第五子青阳氏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张,由“弓”和“长”组成,弓长,便是黄帝的官职“弓正”的意思。原始人最先使用的竹弓弹力小,射程不及远,力量也欠缺,于是黄帝“弦木为弧,剡木为矢”,木弓开始出现。后来人们发现,不同的木材弹力不同。在尝试了许多种木材之后,《考工记》总结道:“凡取干之道七:柘为上,檍(槲栎)次之,檿桑次之,橘次之,木瓜次之,荆(牡荆)次之,竹为下。”这几种木头的材质既坚实又有韧性,射程远、杀伤力大,远远强于用其它木材制作的弓箭。至此,弓箭的发展趋于成熟。生长于湖南华容县周家湾的柘树,又名柞树、柞针、柞榛、榨针木。摄影:周默。满身针刺的柘树树干,连调皮的熊孩子也不敢攀爬。摄影:周默。古人们还把“弓生于弹”的原理,应用到其它兵器上。长枪是中国古老的兵器,枪杆的选材多用讲究。宋人华岳《翠微先生北征录》载,“叉杆蒺藜条为上,柘条次之,枫条又次之,余木不可用。”明人程冲斗《长枪法选》载:“……其木色有稠木、有檀木、有检栗木,皆大木取小劈刨而成,多不坚牢易断。必选生成者为上,有檕条木,有牛筋木(赤者为佳,白者次),有茶条木,有米枯木(有名乌檕),有拓条木,有白蜡条木(有名水黄荆)。各处土产不同,各名其异。惟取坚实体直,无大枒枝节疤者为上。根头可要盈把,便好持拿,自根渐渐细至稍上。不软不硬为妙,如太软太硬,则拿捉不如意。调制如法,便好运用也。今军伍中多用竹竿,但要选苗竹,竹节稠密者佳。大抵竹不耐用,拿拦击刺之间,力大则破矣,干又自裂,可用盐卤久浸,使常有润色,略可取用耳。”吴殳《手臂录》:“枪材,以徽州牛筋木者为上,剑脊木次之,红棱劲而直,且易碎。白蜡软,棍材也。”白蜡树,广泛产于我国南北各省,生长迅速,材质坚韧。枪杆用材须得“不软不硬为妙”,这样枪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弯曲,在对手格挡住枪刺之后,手腕翻转,枪头会以较快的速度绕出弧线,贴过对手的兵器以求杀敌。对方若使重兵器,柔软的枪杆又可以适当卸掉一部分劲力。我们读明清白话小说及近代武侠小说,常见高手执枪一抖,“抖出碗口大的枪花”,又或是“抖出五朵梅花”,便因枪杆柔软之故,也就是程冲斗所言“拿捉如意”之意。另一种流行于隋唐时期的马战重器马槊,同样运用了“弓生于弹”的原理。马槊制造繁难,将优质柘木剥成大小粗细均匀的细蔑,然后用桐油反复浸泡一年,直到不再开裂变形方可。将细蔑取出后,用几个月的时间风干,再以上等胶漆胶合,外层缠以麻绳,待麻绳干透,再涂上生漆、裹以葛布,干一层裹一层,直到用刀砍上去槊身发出金属之声却不断不裂,这槊身才算合格。这样的槊身虽是木制,却坚逾铁石,又有木质的柔韧性,同时兼有金木之长。槊身制成之后去掉其首尾,前装精钢头,后安红铜柄,可冲锋、可近战,妙用无穷。唐初尉迟恭、程咬金、秦琼都是善用马槊的高手。《资治通鉴》载,李世民曾对尉迟恭说:“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
2、观落叶而为舟
古籍《世本》的作者不见于史,书中所记载的时代,一说始于黄帝,不知止于何时;一说始于黄帝,止于春秋;一说楚汉之际好事者所作,终于秦末。其中有言:“古者观落叶因以为舟。”落叶浮于水面,古人从中得到了启发,发明了舟。《淮南子》的记载就直接了:“见窍木浮而知为舟。”成书于宋代的《事物纪原》说:“燧人氏以匏济水,伏羲氏始乘桴。”匏是葫芦。《周易·泰卦》说:“包(通匏)荒,用冯河。”意思是抱着空心的葫芦渡河。桴即木筏。《尔雅》曰:“桴,柎编木为之,大曰柎,小曰桴。”。谁发明了舟,史籍上有多种说法。《事物纪原》认为是燧人氏,《世本》认为“共鼓、货狄作舟”,《墨子》说“巧倕作舟”,《吕氏春秋》说“虞蟓作舟”。年,在浙江萧山跨湖桥文化遗址,发掘出土了独木舟及桩架结构、木桨、石锛、编织物等大量相关文物,经碳十四测定,距今约-年,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年代最早的独木舟。这次发现,对研究世界舟楫文化,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的独木舟。摄影:周默。跨湖桥遗址出土的独木舟局部。摄影:周默。《周易·系辞下》:“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所谓“刳”,就是“从中间破开再挖空”,跨湖桥独木舟也是采用了这个办法。新石器时代铁器尚未出现,跨湖桥的原始人采用了“火焦法”,即先将大树“刳”开,用湿泥保护需要保留的部分,然后用火烧烤需要挖刳的部位,待其呈焦炭状后,用石锛等加工工具将已经疏松的焦炭层刳除,最后用砺石打磨完成。夏商周时期的舟船没有留下实物,但《诗经·商颂》说:“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商的祖先相土在位时,就和海外有联系,说明当时的人们已能航海。《尔雅》说:“天子造舟,诸侯维舟,大夫方舟,士特舟,庶人乘桴。”这下连乘舟的等级都有了规定。《左传》记载,公元前年夏,“楚子以舟师伐吴。”这是我国最早的一场水战,也说明当时的舟辑之盛。秦始皇先后五次巡游,有四次是海巡。《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于是遣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航海的规模的达到数千人,说明了秦朝造船业的发达,也说明了秦人具备的远海航行的能力。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出土的距今约年左右的木器,有完工的和未完工的独木舟船桨、工具柄、蝶形器等。从左至右为中国林科院殷亚方教授、姜笑梅教授、浙江永康孔文虎先生、北京可鼎先生、浙江考古所工作人员、北京大学徐天进教授、北京沈平先生。摄影:周默。
3、巧工之制木
从弓箭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古人对于木性认识不断加深的过程。五行有木,“木曰曲直”,指的是木材的自然属性,包括木材的软硬、比重、粗细、弹性、色泽,能不能抗拒虫蚀和腐朽等等。古琴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它成熟于尧舜之世,定形于西周之始。故宫藏有多架古琴,是世界上藏有古琴最多的博物馆之一,其中不乏传世名琴。上佳的古琴,一直沿用桐木。相传神农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制作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架古琴,此后“削桐为琴”的传统一直未曾改变,这是因为桐木的材质质轻而韧,导音性强,不论天气怎么变化,均可稳定音色,而且其纹理美观、色泽鲜艳,所以桐木又有“琴桐”之称。孟浩然诗曰:“蜀琴久不弄,玉匣细尘生。丝脆弦将断,金徽色尚荣。”王昌龄:“孤桐秘虚鸣,朴素传幽真。”白居易则说:“蜀琴木性实,楚丝音韵清。”后来大禹发现桐木耐腐,是制作棺材的好材料,于是留下了“桐棺三寸”的教诲。大禹的意思是说,用三寸厚的桐木板制作棺材薄葬就够了,无须浪费。《左传·哀公二年》:“桐棺三寸,不设属辟。”《史记·太史公自序》:“桐棺三寸,举音不尽其哀。”《韩非子·显学》:“墨者之葬也,冬日冬服,夏日夏服,桐棺三寸,服丧三月,世主以为俭而礼之。”公元前年,秦亡六国,建立起中央集权的秦王朝。为了统一思想,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史记》载:“非秦纪皆烧之”,但有幸的是,“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据高亨先生考证,《诗经》原本有诗约篇,焚书之后,剩下篇,这便是我们俗称的“诗三百”。从《诗经》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木性的了解更进了一步。《诗经》提到约50种树木,有些树名一直沿用至今,有些已经改变。如《大雅·文王之什》中的“柽”即柽柳,“檿”即山桑,“椐”即枫杨,“棫”即蕤核,柞、松、柏则沿用至今。《诗经》中还有“南有乔木,不可休思”、“黄鸟于飞、集于灌木”之类的诗句,这说明当时已将树木分为乔木和灌木两类,在树木分类学上,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尔雅》则更进了一步:“小枝上缭者为乔”,“无枝为檄”,“木族生为灌”,把树木分为小枝向上的乔木、无枝而仅有主干的檄木、丛生的灌木三类。所谓檄木,指棕榈、椰子、槟榔等单子叶树木,其与乔木、灌木区别明显,将其独立出来很有道理。《尔雅》之《释木》篇记载了80多种木本植物,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则记载了多种。另外,春秋《夏小正》、先秦《山海经》以及三国沈莹《临海水土异物志》、西晋嵇含《南木草木状》、郭义恭《广志》等多种著作对树木的种类、产地等皆有记载。山西太原晋祠之“周柏”,据传是西周所植,位于圣母殿北侧,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其树向南倾斜,恰卧于撑天柏之上,形似卧龙,又称卧龙柏。宋代欧阳修诗曰:“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树下有“晋源之柏第一章”石刻,为明末书法家傅山所书。古柏至今仍然浓荫疏影,枝干苍劲,是晋祠悠久历史的见证。摄影:山西吴体刚。陕西周原考古现场。周原位于陕西省宝鸡市,为周人的发祥地,是周族之祖古公亶父率众由豳地所迁居之处,其地有西周故都。周原被誉为“青铜器之乡”,先后出土了毛公鼎、大克鼎等国宝级青铜器。摄影:周默。
《诗经》中出现了多处根据木材性质,而量材使用的记载。《伐檀》一篇中,有“坎坎伐辐兮”、“坎坎伐轮兮”的诗句,这是因为产于北方的青檀木质坚实致密,韧性强、耐磨损,所以适宜造车,尤其是车轮、车辐。另外用松木作房屋的椽和柱,用柏木、松木造船,用桧木制造船桨等等,这是因为柏木、松木为有脂材,质轻耐腐,适宜造船;桧木耐腐、耐湿,适宜做船桨。
青檀。年1月摄于广西桂林市七星公园。陕西周原贺家村考古现场尚未完全出土的车轮。摄影:周默。《诗经·小弁》里有“析薪杝矣”的诗句,这是告诉人们,劈木材要顺着木材的纹理劈,表明那时的人们对木材结构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战国时荀子发现,弯曲的木柴经过火烤和矫揉可以变直,“故枸木,必将待檃栝丞矫而后直。”今日人们仍沿用这个办法处理木材。古典家具厂处理弯曲的木材,以及制作明式椅子的靠背板,仍然采用火烤和矫揉的方法。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记载,“攻木之工七”,分别是轮人、舆人、弓人、庐人、匠人、车人和梓人,分别制作车辆、弓箭、木器、房屋、宫室。比如车轴,要达到三个要求:一是要无节,二是要材质坚韧而耐用,三是轴与毂密合而转合灵活。制作车辕时用火烘烤木材,使其适度弯曲而不折断,顺着木材的纹理揉制而不开裂。《吕氏春秋》里记载了一个“生木造屋”的有趣故事:宋国大夫高阳应打算盖一所房子,木匠提醒说:“不行!木料还没干,如果把泥抹上去,一定会被压弯。用新伐的湿木盖房,刚盖成虽然看起来挺不错,可是过些日子就会倒塌的。”高阳应这人是个咬卵犟,坚持说:“照你的话,我这房子倒是保险倒不了——因为日后木料会越干越硬,泥土会越干越轻,以越来越硬的木料承担越来越轻的泥土,房子自然就倒不了。”他说的太有道理,木匠竟然无言以对,只好“受令而为之”。结果,“室之始成也善,其后果败。”砸没砸死人,史籍上没有记载。“生木造屋”的故事说明,那时的匠人已经认识到了木材干燥的重要性。现在市场上出售的有些仿古家具,用不了几年便变形、开裂,或时不是发出炸裂似的声响,就是木材未干透的缘故,犯了和“生木造屋”一样的错误。因为木性热胀冷缩,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流传至今的明、清古典家具,如桌、椅、案、几等,板面上都留有一条或宽或窄的伸缩缝。伸缩缝过窄,板面容易变形起拱,过宽则不美观。黄仲子《木工工艺》说:“我们的前人为了防止木材的变形,采用了很多办法,如‘板面穿梢’(又叫打串)法,边材对边材、心材对心材的拼装方法等。还有采用浸渍法和蒸煮法。”所谓生木,是伐下后未经干燥的树木。图为刚采伐的缅甸垂枝柿。拍摄:周默。缅甸仰光原木货场的花梨、柚木原木。摄影:周默。西汉刘安所撰《淮南子·主术训》里,有这么一段话:“大者以为舟航柱梁,小者以为楫楔,修者以为櫩榱,短者以为朱儒枅栌。无小大修短,各得其所宜;规矩方圆,各有所施。”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大的木材用来做舟船柱梁,小的拿来做船桨、楔子,长的用来做屋檐椽条,短的拿来做短柱、横木、斗栱;无论大小长短,都将它们派上用场,规矩方圆也都恰到好处。这说明古人已能娴熟地合理使用木材,不铺张浪费,不优材劣用。《主术训》讲述的是“人主之术”,所以刘安又说:“是故十围之木,持千钧之屋;五寸之键,制开阖之门。岂其材之巨小足哉?所居要也。”因此,十围粗的木柱,却能支撑千钧重的房屋的重量;五寸长的插销,却能控制大门的开关。这难道是木柱和插销的粗细长短足以胜任房屋重量和大门开关?不是的,而是因为它们处的位置太重要关键了。最后刘安引申道:“是故贤主之用人也,犹巧工之制木也。”因此贤明的君主任用人才,就像高明的工匠裁取木料一样啊!今人对木材的认识,就更为细微深刻了。年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木工工艺》一书,其作者黄仲子是望城县的农民,他在长期的木工实践中,对树木有了深刻的认识。他在“木材的构造”一节里写年轮:“树木在生长过程中,每年形成层向内生长一层,叫着年轮。每个年轮之内,靠里面的一部分是树木生长季节初期形成的,颜色较浅,材质较软,叫春材;靠外面的一部分是夏末生长的,颜色较深,组织较密,材质较硬,叫夏材或秋材。从春材过渡到夏材,有缓有急,如杉木是急变,而红松是缓变。”写心、边材:“边材与心材有明显区别的,叫显心材,如红松、落叶松、杉树等;边材与心材颜色一致,无明显区别的,叫隐心材,如椴木、马尾松、樟、榉木等。”写髓心:“树干中心一种柔软的薄壁组织,常呈褐色或淡褐色,叫髓心。……由于髓心组织松软,强度低,因此,对于要求高强度的用材,不能带有髓心。”写浸填体:“有一些阔叶的管孔中,含有一种泡沫状的填充物,叫浸填体,如槐、檫、椆树等。由于浸填体堵塞管孔的局部或全部,降低了木材的透水性,适宜制作农具或船舶。某些木材的管孔内含有树胶或其它沉积物,如柚、榨木等。这种木材的天然耐久性都很高,缺点是加工困难,容易磨损刀具。”写树脂道:“有树脂道的木材不利于油漆和装饰,如马尾松、油松等。”由于时代和地域的原因,黄仲子并没有接触到黄花黎、紫檀等名贵木材,但他列举了几十种常见木材的木性、特征、用途,我摘抄几种:红松(果松、海松、朝鲜松):树皮灰红褐色,皮沟浅,边材浅黄褐色,心材淡红,材质轻柔、纹理直,易加工,耐久性强。可作建筑、车辆、家具、木模等。落叶松(黄花松):树皮暗灰色,皮沟深,内皮淡肉红色,边材淡褐色,心材黄白色,材质轻柔、致密,木纹平直,耐腐力强。可作建筑、桥梁、坑木等。杉木:树皮灰褐色,纵向呈浅沟,内皮红褐色,边材黄白色,心材浅红褐色至暗红褐色,有显著的杉木气味。纹理直而匀,结松中等或粗,质地较软,富有弹性,而腐力较强,易干燥、易加工,不翘扭。剥皮后易开裂,切削易起毛。可作建筑、门窗、家具、农具、圆木制品等。柏木:树皮暗红褐色,浅沟,边材黄褐色,心材淡桔黄色,年轮不明显,木材有光泽,松香味强,材质细密,纹理直或斜,耐腐巧,切削面光滑,干燥后易开裂,性脆。可作船舶、家具、车辆、木模等。水曲柳:树皮灰白色微黄,皮沟纺锤形。难干燥,韧性大,纹理直,易加工。可作家具、装饰品、枪托等。樟木:树皮黄褐色带暗灰色。边材宽,黄白色或暗红色,心材红褐色,樟脑气味浓厚。纹理交错,结构细,有韧性。刨削光滑,变形不大。可作家具、衣箱、农具、船舶、雕刻、木模、车木制品等。槐树:树皮暗褐色,有深沟。纹理直,结构粗,刨削困难。少翘曲、不开裂。边材易遭虫蛀。可作农具、家具、船舶、把柄、扁担等。榉树(苦榉树):树皮灰褐色,纵向呈长麟片。边材宽,浅黄或白色,还有的呈微红(血榉)。材质较坚硬,纹理直,结构较细。干燥后易开裂,但不翘曲,不变形。耐磨,耐腐蚀性强,木材有光泽。可作家具、门窗、农具、船舶、机械配件等。榆树:树皮不规则裂片破落,棕色微黄带青,浸水后有粘液。边材狭,浅褐色。心材红褐色。树质坚硬,纹理直或斜,结构中等,变形较大,不开裂,易遭虫蛀,耐磨损。可作农具、家具、船舶、坑木等。柞木:树皮黑褐色,龟裂。边材淡红褐色,心材灰黄或紫红褐色。木质坚硬,纹理直或斜,有弹性,抗压力强。加工困难,刨削面光滑,耐磨损,遇湿易腐朽。常作运动器材、车辆、农具、把柄等受压力的构件。楝树(苦楝、楝枣、川楝子):树皮老龄沟深裂,呈长条状,内皮黄褐色。边材淡黄色,心材淡红褐色至暗红褐色。髓心大而柔软,灰褐色。材质软硬适中,纹理直,易加工,不易变形开裂。边材易遭早蛀。油漆和胶接性好,常作农具、家具板材,亦可作架料用材,但性脆,不耐腐。梓木:树皮浅灰褐色,呈长条片状,内皮淡红色,边材宽,髓心明显,纹理直。材质较软,易干燥,不翘曲、不变形、不开裂,耐久耐腐。易加工,木纹顺直,光泽美观,是作家具、镜框或装饰品的上好用材。榔木:树皮薄,淡绿褐色,有白斑。纹理直或斜,材质坚韧,结构致密,边材与心材无明显区别。富有弹性,刨削面光滑,耐磨,变形较大。可作扁担、农具、车辆、船舶、把柄及家具架料。椿木(香椿):树皮灰褐色,光滑。年轮大而明显。木材暗红色,髓心小而较大。纹理直,材质坚硬中等。韧性强,不变形,不翘曲。木材色泽美丽,耐腐朽,不虫蛀,易加工,是作家具、盆桶、船舶、镜框等的好木材。4、故宫那些辉煌的木制宫殿想一睹古人“巧工之制木”的神韵,故宫便是最好的所在。故宫是明、清两朝的皇宫,总面积达72万多平方米,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宫殿型建筑,无论是平面布局,立体效果,还是形式上的雄伟堂皇,都堪称无与伦比的杰作。故宫同时还藏有各类家具一万余件,其中有明代家具三百余件,是世界上馆藏家具种类最齐全、数量最多的博物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故宫又是一座木材及木材利用博物馆。故宫前三殿即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就是民间所称的“金銮殿”。太和殿矗立在紫禁城中央,是皇帝举行重大朝典之地,为中国现存最大的木构架建筑之一。它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长64米,宽37米,建筑面积㎡,高26.92m,其巨大的穹顶,由72根楠木、黄松木大柱支撑,其中顶梁大柱最粗最高,直径为1.6米,高为12.7米。故宫建筑之所以选择楠木和黄松作承重柱,是因为这两种木材树形修伟,高者可达30米以上,纵向承重能力强,其中楠木又有芳香、耐腐、防虫蛀的特点。今天我们看到的太和殿,是康熙三十四年即年重建完工的。三百余年过去,这些柱子仍然矗立如昔,每天迎接往来不息的各国游客。故宫倦勤斋因乾隆曾在符望阁内题诗中写下了“耆期致倦勤,颐养谢喧尘”的诗句而得名,是故宫最为奢华的建筑之一,也是乾隆为自己预备当太上皇后准备的住所,建筑级别很高。清廷于光绪年间对倦勤斋进行了最后一次整修,后来溥仪离开紫禁城,倦勤斋就再未修缮过,致使其破败不堪。建国后故宫屡欲修缮,但因技术难度高,只好一直搁置。故宫倦勤斋内的紫檀槅扇。左侧紫红色的边框为紫檀,黄色的地子即竹簧劈成的竹丝,中间由乌木拼成各式吉祥图案。摄影:周默。年,故宫博物院与美国建筑基金会合作,对倦勤斋进行抢救性保护。据周鲁生《故宫倦勤斋紫檀木文物修复技巧》一文,我们得以一窥清人对木性的理解:1、包镶技术使用普遍。仙楼内装饰全部采用紫檀木,隔断、门扇、群窗、槛墙采用包镶工艺,包镶板为紫檀木,包心为金丝楠木。紫檀木是硬木,金丝楠木是软木,这两种木材干燥后不易变形,而北方气候干燥,木材不易返潮。这两种木材搭配,经过近年的考验,多数配件仍然不变形、不开裂,这说明,当时的工匠对紫檀、金丝楠木的木性十分了解,并能娴熟运用。另外,当时金丝楠木的价格远低于紫檀,采用紫檀木包镶金丝楠木的技术,既降低了造价,又不影响美观,可谓一举两得。2、大量使用竹材装饰。倦勤斋是紫禁城中竹簧装饰最多的地方,数以万计半毫米粗的双色竹丝,镶嵌成万字形的吉祥图案,形成了挂檐板装饰的背景。片和阗玉雕镶嵌在仙楼各处,点缀了每个部分的视觉焦点,在平整的裙板上竹丝镶嵌成有立体视觉图案,从不同角度可以观察到变幻的光影。另有30幅竹簧镶嵌画,工匠把只鸟、头鹿雕凿的栩栩如生,刻痕细如发丝;宫廷画师用工笔把这些雕刻变成逼真的彩色浮雕,历经多年的沧桑至今依然保留着鲜艳的色彩。武夷山光泽县刚砍伐的楠竹。摄影:周默。楠竹又名毛竹,广泛生长于我国秦岭、汉水流域、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楠竹外表青翠,久则黄里透青,生长5-8年后材性稳定,材质最佳。楠竹生性强韧,纹理通直,竹簧即竹材的中间部分常用于竹刻和内檐装饰,倦勤斋就是最好的说明。3、清人已经注意到了南北气候不同木质器物的影响。倦勤斋于乾隆三十六年开始整修建筑,乾隆三十八年六月由内务府指定两淮盐政史李质颖在扬州制作全套的内装饰配件,次年四月从扬州装船沿京杭大运河运往北京。由于南北气候的差异及当时木材干燥处理的方法问题,内装饰已多处开裂,镶嵌脱落、松散。一年半之后,即乾隆三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清宫《记事录》载:“……惟是京师风土高燥与南方润湿情形不同,各项装修俱系硬木镶嵌成做,现值冬令,间有离缝走错,并所嵌花结漆地等项,俱微有爆裂、脱落之处。奴才等详细查看其硬木漆地活计有离缝走错,者即令该工监督楦缝找补收拾完整,其玉铜花结有脱落者亦交造办处随时修整务取妥固外,惟花结内有磁片一项虽迸裂只有三小块,但在京一时难于置办,奴才等愚见该盐政从前成造时或有余存亦未知,请交与李质颖坐京家人寄信顺便照式寄送数块应用,是否允协,伏候圣明训示遵行。”
5、雍正对木性的探索
清朝诸位皇帝中,雍正不仅有深厚的佛学造诣和汉学学养,还具有很高的审美品位。他热衷于家具的设计、制作,对木性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据周默《雍正家具十三年》汇总,雍正时期宫中所用木材有将近五十种,既有黄花黎、紫檀等名贵木材,也有高丽木、狗奶子木、杏木、桄榔木、椴木等多种常见的木材。雍正对木性的探索,既有成功的例子,也有失败的例子。《雍正家具十三年》记载,雍正元年八月十一日,雍正让“做杉木高梯一张,长一丈八尺。”以后又用杉木做板凳、砚盒等物。杉木木质轻,比重只有0.3左右,但直纹直丝,竖直承重能力好,做高梯既减少了自重,又方便移动搬运。杉木洁净,纹理顺直且排列有序,树龄较大的杉木年轮清晰,行话称为“红筋”,将浅黄浅白的杉木无限分割,很得文人喜爱,特别是做成家具后长时间氧化、风化,杉木家具红筋外凸面形成自然沟壑状,显得古朴、沧桑,用其做板凳、砚盒,也很适宜。清雍正紫檀有束腰西番莲云螭纹大条桌(中国嘉德年秋季拍卖会)。图文源于周默著《中国古代家具用材图鉴》第页,文物出版社,年。雍正六年七月初五日,雍正下旨:“乾清宫东暖阁楼上着做楠木边书格六架,要安得五百二十套书,每架屉上随纱帘一件,其帘照西暖阁内书架上纱帘一样做。钦此。”这些书格每架通高八尺四寸,宽五尺六寸五分,进深一尺六寸,书格四屉,屉高一尺七寸六分,是大规格的重器。十一月初三日,做成的书格安放在乾清宫东暖阁楼上,但未及一月,楠木书板因承重过大而变形,难看不说,还使用不便。雍正懵圈了,想了许久,让造办处“着做杉木见柱六十根”,用以支撑变形的书板。楠木和杉木有一点相同,即多直纹、直丝,竖直承重性良好,其横向承重性能较差,故用楠木做家具要十分慎重。乾清宫东暖阁的楠木书格体量庞大,要安放套书承重便是一个大问题,故添做杉木见柱以分担书阁的承重,是没有办法的补救措施。此柜至今仍藏于故宫文渊阁,成为雍正皇帝探索木性的重要例证。宫内曾用楠木做用于烤火的火箱,雍正觉得不妥,于七年十二月十四日下旨说:“熏罐上的楠木火箱唯恐木性暴裂,欲再做一件备用。”雍正的感觉是对的。楠木不仅开锯时容易顺纹开裂到底,而且遇窑干或火烤也极易炸裂,这是其重要木性之一。
(未完待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