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怎样治疗好 http://pf.39.net/bdfyy/(营口之窗“营口专访”)辽河,从这里奔向大海(纪实散文)
宫发
引子
咚咚锵,咚咚锵,咚锵咚锵咚咚锵!……
一阵阵欢快的锣鼓声,挟裹着一个振奋人心的喜讯,在辽河两岸廻荡。经国务院批准,营口港作为我国又一个外贸运输口岸,正式对外开放。
让我们记住这个日子吧,——公元一千九百八十年九月二十八日。这天下午,在营口港2号码头上,彩旗飞舞,歌声飞扬。由营口市革命委员会主持的“营口口岸开放剪彩仪式”,正在隆重举行。我国远洋货轮“金刚岭”号,已经装载完毕,此刻,它挂起全旗,英姿勃勃地傍靠在码头旁,只待一声令下,便立刻拔锚起航。
啊,“金刚岭”!你是解放后三十多年来第一艘光顾营口港的远洋货轮。完全有资格被永远载入营口港的史册。这一事件让营口港人兴奋不已。因为这不仅初步缓解了营口港长期以来运力和货源不足,经济效益低下的困局;而且它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标志着营口港走过一百多年的沧桑历程,开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渊源
营口港在哪里?
现在就让我们摊开地图,查找一下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吧。
营口港坐落在东北平原的南部,辽东湾的最北端,大辽河的入海口处。要了解营口港,我们就不能不首先熟悉一下大辽河。
辽河是我国四大水系之一。在地图上,我们用不着费太大的力气就可以找到辽河的源头。它自然生成有两个源头。北面的一条发源于内蒙古高原的东部,大兴安岭的南麓,俗称西拉木伦河。南面的一条发源于河北省七老图山脉,俗称老哈河。这两个源头河在通辽的奈曼旗汇合在一起,始称为辽河。它冲开连绵起伏的群山,向东一直倾泻入东北平原的中部。然后折转水头奔腾直奔渤海。它沿途汇聚了上百条大小河流,千折百廻,蜿蜒数千公里。就在它即将注入渤海的一刹那间,就像一条冒然前冲的巨龙忽然遇到阻碍似的,又猛然掉头直扑东南。兜了一个三百多度的大圈,然后才转头向西注入渤海。在渤海东岸勾勒出的这个大圈,看上去很像一个敞开口的“万宝囊”。营口港又酷似一颗珍珠,装在这个“万宝囊”的底部。东经°15′经线和北纬40°41′纬线,就交汇在这颗珍珠上。这两条相交的经纬线,恰似这颗珍珠发射出的熠熠豪光。
从地图上看,似乎营口港就在渤海的边上。很多没有到过营口港的人都曾经产生过这样的错觉。而事实上,营口港只是个内河港。它与渤海之间是由20海里长的内河航道贯通的。如果轮船从帆樯林立的港区出发,即使以10节的航速行驶,也要用两个多小时才能到达波光浩淼的渤海海面上。
不过,营口港的交通却十分便利。沿河而下,可以西出渤海与我国沿海各个港口通航。当然也可以和国外通航。逆流而上,小型轮船可以直达26公里外的田庄台镇。小型机帆船还可以行的更远。据史料记载,古时候船舶在辽河里逆流而上可以到达一百多公里外的襄平(即现在的辽阳)。陆上营口港和营口火车站毗邻。有铁路和公路向东延伸20公里至大石桥市,与东北地区重要铁路干线哈(尔滨)大(连)铁路衔接。向北过辽河大桥,有公路穿越富饶的盘锦大地,和京沈公路贯通。真可谓是水陆逢源,四通八达。
其实,提起营口港来,业内人士对它并不陌生。当初,在交通部直接管辖的所有沿海港口中,大家都亲昵地称它是“咱们的老疙瘩”。“老疙瘩”这一称谓,不仅使人感到亲切,还形象准确地概括了营口港的历史和现状。营口港既是这些港口中最小的一个,又是其中建成通航最早的港口之一。
营口港始建于1847年。当时,它只是承担着我国东北地区和南方的经贸通航任务。进出港的大都是些木帆船。1864年正式对外国轮船开放。至今已经渡过了整整174个沧桑岁月。
人们都说,有了营口港,才有营口市。此话一点儿不假。如果我们沿着历史的长河向前追溯几百年,那时候,营口这个地方还只是一片荒无人烟,芦荡毗连,潮水涨落,空旷斥卤的烂海滩。只有狐兔在这里出没。海鸟在这里栖息。但是,这一带海湾,滩多水浅,气候冷暖适宜,非常适合各种鱼虾类海洋动物生长繁衍。是不可多得的天然渔场。辽河,双台子河,大凌河等河流把大量有机物从陆地带入海湾,给鱼虾类提供了充足的饵料。每当春暖花开,冰雪消融的时节,鲅鱼,梭鱼,海鲶鱼,大头宝和黄花鱼等便一群接着一群地洄游到这一带海域来产卵孵化。对虾,大青虾和毛虾等也都来这里繁衍后代。在那一片片海滩上,又是蛤蜊,毛蚶子,文蛤等贝壳类动物生活的乐园。每年到了这个时节,扑鱼的旺季就到来了。这是渔民们的盛大节日!这一带海面上便洒满了点点白帆。渔民们驾起各种船只追逐着鱼群。撒下千张网,收起万担鱼。苦在其中,乐也在其中。
后来,也不知是哪几家渔民索性在这里定居下来。他们破天荒地在这块烂海滩上搭起了几间茅庐草舍,形成了一个小小的自然村落。从此,每当晨曦初露,朝霞给大海披上一片粼粼波光的时候,在那一间间草房的上空便飘起了袅袅的炊烟。成群的海鸟围绕着这几间低矮的茅屋盘旋着,鸣叫着。也不知它们是因自己宁静的天国被侵扰而抗议,还是为这一片土地上第一次罩上了人烟而欢呼、惊叹呢!
起初,外来的人都不知道这个村庄叫什么名字。事实上,这里的居民也没有人想到要给自己的村庄取个名字。外面的人便采用了一般村庄名称的抽象概念—“营子”来称呼这个刚刚在地球上诞生的新居民点。后来,时间长了,人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看到,这里每逢潮水退去时,可见沟汊纵横,坑塘遍地;而待到涨潮时,这些勾勾汊汊便都淹没在一片汪洋大海之中。啊!就叫它“没沟营”吧!这名字虽然不够文雅,但却形象、生动、准确。
沧桑岁月,真是个神秘而又具有无穷力量的东西。它不召即来,留之不住。无形无影,来去匆匆。它不停地毁灭着一切,又不断地创生着一切。到了公元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没沟营已经有了令人吃惊的变化。不仅这里的居民大大增加了,来这里的船只也越来越多。人们还沿着辽河两岸修起了一座座在今天看来也许不能称其为码头的“码头”,专供各类渔船停靠。每当夕阳西下,晚霞洒满天际的时候,一艘艘渔船便结队满载归来。这时候,码头上便热闹起来了。一些早已等在岸边的鱼贩子,便纷纷扑向各条渔船,经过一番激烈地讨价还价之后,他们从渔民手中买走各种新鲜的海货,运到外地出售,从中牟取利润。另有一些人则干脆就地办起了鱼行,鱼市,专门从事水产品的加工和买卖生意。与此同时,一些其他商号,货栈,酒馆,饭庄和旅店等相应的交易和服务性场所,也都如雨后春笋般应时应运而生。这时候的没沟营,已经一改过去的荒僻面貌,成了一个市井相当繁华的集镇。
涅槃
但是,没沟营这样自由自在发展的日子并没能持续多久。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了。帝国主义列强用炮舰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开始疯狂地瓜分中国。1858年,首先是英帝国主义继《南京条约》之后,再次逼迫清朝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天津条约》。依据此条约,强行开放“牛庄”为通商口岸。
牛庄。本来在营口的上游,距营口50多公里。当时只是一个商贸小镇。一些来自关内和南方的木帆船经常来这里进行贸易活动,已经小有名气,因此才受到了帝国主义者们的觊觎。这个港仅仅对外开放了三年,由于航道淤塞严重,大型船舶无法进入,难以发挥港口的作用。为此,英国驻牛庄领事绍窦斯于1861年5月23日乘军舰窜到辽河口巡视。这个帝国主义分子发现没沟营一带河面宽阔,水深浪小,通航条件大大优于牛庄,于是他便采取指鹿为马的强盗手段,硬说没沟营就是条约上的牛庄,强迫清廷同意在这里筑港,并取名牛口。经过三年多的紧张施工,终于在1864年(清咸丰14年)建成通航。并把牛口更名为营口。营口港开港的当年,就进外轮302艘,达88281吨位。可是,在一些外国的地图上,却只标有牛庄而无营口,这只不过是列强们欲盖弥彰的强盗行径罢了。
营口港一开港,它就像一块肥肉一样,引起了各帝国主义列强的垂涎。不久,德,法,日,俄,瑞典,挪威,荷兰等国家也都紧步英国的后尘,先后把侵略和掠夺的魔爪伸向了营口。他们纷纷在营口设立领事馆,划分势力范围,搞租借地,修建码头。开起了各类洋行,商号。早在1867年,英国就在营口率先开设了榨油厂。后来又办起了“协和洋行”,“太古轮船公司”和“旗昌洋行”等。此外还有德国的“利源洋行”,“德士古洋行”。日本的“三井洋行”等等。这些帝国主义的工商机构,掠夺当地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加工制造出各种商品,再通过港口或是运回他们本国,或是运往其他国家市场销售,从中牟取高额利润。这些吸血机构就像是生长在中华民族身上的癌细胞一样,不断地从中华民族的肌体上吸取血和高脂,来养肥他们自己。据史料记载,在1901年至1910年的十年间,各帝国主义经营口港运走的中国物资每年都不少于100万吨。其中主要有大豆,豆饼,煤炭,木材和药材等各种工业原材料。仅1909年一年,帝国主义者们就从营口港运走大豆30多万吨。同时,他们还把本国在经济危机中生产的过剩产品通过营口港运进东北倾销。主要有鸦片、棉纱、粗布、凌布和铁制品,打击中国的民族工业。此时的营口港,码头仓库鳞次栉比;辽河里帆樯林立,舳舻相接,日以千记。它以我国东北地区唯一的对外贸易通商口岸,水旱码头而闻名遐迩。
行车靠路,行船靠水。自然规律的赏罚对于任何人都是公正的。涛涛奔涌的辽河水给人们带来了舟楫之利。但它每年也从上游携带着40多万立方米的泥沙来到渤海岸边。在它即将注入大海的时候,由于河面变阔,水流变缓,再加上潮水的阻滞,这些泥沙便慢慢沉积下来,形成了一段两公里多长的“拦江沙”。这段“拦江沙”就像一道门槛,严重地阻碍着船舶的通过。使帝国主义者们的利益受到巨大损害。当时的港务管理当局从维护自身最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出发,不得不下很大的力气对辽河的航道进行治理。他们除了每年在航道上挖泥而外,还在辽河两岸修筑导流堤来导流束水,以增加河水的冲刷能力。1915年,首次修筑了西导流堤2000米。1916年,又修筑了东导流堤11800米。到了伪满时期,又将东导流堤加延了2450米。这样,东导流堤总长便达到了14250米。为了修筑东西导流堤和其它航道工程,前后耗资共达900万元(银元)之巨。
东西导流堤建成后,犹如两条蛟龙俯卧在辽河口的两侧。原来奔腾无羁的辽河水只好乖乖地沿着两堤中间的狭窄河道泻入大海。流速大大增加。泥沙的沉积量大大减少。这种情况在我国沿海港口中绝无仅有,形成一种独特的河口景观。
经过这样一番整治之后,营口港航道的通过能力大大改善。给营口港带来了一度的兴旺繁荣。据1934年的统计,辽河两岸码头总长9327英尺。仓库39座。总容积16700多立方米。港口通过能力也随之增加。据1931年的统计,营口港的年吞吐量已经达到250万零7668吨。进出港的船只多达1400多艘次。进港船驳最大吨位已经突破万吨级。全年港口贸易总额高达白银一亿九千六百多万两。
就这样,经过几十个春夏秋冬的更替,当年的“没沟营”早已被时间的潮流冲刷得干干净净。这时,它已经作为我国东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国际贸易中心和货物集散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它的繁荣真叫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
帝国主义列强不仅完全把持了港口的管理和使用大权,而且还控制了港口的钥匙——海关。这是对我国神圣主权的野蛮侵犯,是对国际法准则的粗暴践踏。
由于海关大权控制在帝国主义手里,于是,在当时的营口港就出现了这样一种奇特的现象,中国的船只在自己国家的港口里出入,却要向外国人缴纳关税。并受外国人的监督和检验。而各种外国船只却可以在中国的港口自由自在,大摇大摆地出出进进。帝国主义者们利用被他们窃夺的海关大权,加紧对中国的掠夺和盘剥。对于他们急需的各种物资,他们只缴纳极低的出口税。通过汇集在辽河上的上百条河流,就像一根根吸管,把黑龙江的粮食,大豆,吉林的木材,药材和辽宁的矿产资源,甚至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畜牧产品都源源不断地攫来营口,再从营口港转运到国外。
此外,关税本身对帝国主义者们来说,就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帝国主义霸占时期的营口海关,最多每天可收关税白银6000两。少时也有3000多两。在帝国主义操控营口港的80多年里,它们究竟从营口海关夺走了中国多少财富,又有谁能计算得清楚呢!
是的,营口港在历史上的确曾经出现过令人眼花缭乱的“繁荣”景象。但是,不言而喻,在一个完全丧失了主权的国家,这种所谓“繁荣”只能给侵略者带来好处。它带给人民的只能是加倍的贫困,无穷的灾难和死亡!在帝国主义分子皮鞭下出卖劳动力的码头工人,不仅挨冻受饿是家常便饭,打骂搜身是司空见惯,而由于贫病交加,力不能支,从装卸船只的翘板上翻下来坠入河里淹死的例子也屡见不鲜。最令人气愤的是,当时在码头上流行一种“撵卯子工”的作法。资本家专门豢养一批壮汉,每当傍晚快收工的时候,也正是工人们最疲惫的时候,他们就在这时把这些壮汉派上去,插在工人中撵着工人干活。如果有谁跟不上就要挨打,实在坚持不住退下来,这一天的活就白干了。连一分工钱都拿不到。对于这些历史的惨景,滚滚的辽河可以作证!辽河啊,在你那滔滔不绝的激流中,曾经混入了多少中国码头工人的血和汗,仇和恨哪!对于一个丧失了主权的国家,民权又在哪里!
对于这种非人的待遇,营口港的码头工人也曾经有过多次抗争。怎奈那时的码头工人多以行帮的形式出现。人员流动性很大。组织松散。缺少凝聚力。这些抗争大都是以自发的,和个别的形式出现的。他的作用就像用钢板敲击燧石,虽然也有几点夺目的光焰迸出,但瞬间就熄灭了。又像是在辽河里投下几枚石子,虽然也可以激起几层涟漪,但很快就被奔腾的水流荡平。这种不悲惨的状况,只到解放时才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啊,营口港!这就是你历史上最昌盛的时期。你带着民族的孱弱和屈辱;带着饱受践踏和蹂躏的瘢痕,盲目地沉浸在这样一种本来并不属于你的“繁荣”之中。
重生
营口市由于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抗战胜利以后,国共两党对这座城市进行了拉锯式的反复争夺。它先后经历了四次解放。直到1948年10月,辽沈战役打响。11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打垮了盘踞在这里的国民党第52军,人民解放军才最终把胜利的旗帜插上了营口港码头,营口港才真正获得了新生。
啊,营口港!你真是个幸运儿。你先于全国沿海各港口,最早尝到了解放的甘甜。最先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解放以后,新生的人民政府对营口港的发展和建设极端重视。1949年4月19日,东北行政委员会就发出通知,“为了增加关内外各解放区的海上运输,发展对外贸易,适应工商业需要,特决定开放营口港。”同年6月1日,“东北航政总局”在营口正式宣告成立,负责管理东北地区有关航政及航运业务,对外行使国家主权。
但此时的营口港已经完全变成了另一副样子了。连年的战争烽烟,使港口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尤其是抗战胜利以后,那些国民党的“接收大员”们,根本不考虑如何治理港口,而是趁机搜刮钱财,中饱私囊。尤其是在他们逃离的前夕,对港口设施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码头被焚烧或炸毁;仓库被扒倒;水鼓(趸船)和栈桥被拆除;港口的大小船只和其它生产设备均被抢掠和倒卖一空。沿河航道上的灯标信号无一发光。经国民党反动派洗劫后的营口港,已经满目疮痍,奄奄一息。举目所及,到处是一片荒凉破败的景象。昔日东方贸易良港的光颜已经荡然无存了。
营口港在垂危之中!
为了拯救营口港,人民政府在经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仍然拨出巨额资金用于营口港的恢复和重建。1949年,东北行政委员会拨发东北币101亿5962万元,于当年就恢复和新建了5座码头,修复了永远角,牛家屯和鸭岛等多处护岸工程。迅速恢复了通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于1950年至1952年间,再次投资5亿9千5百万元(旧人民币)恢复了两座码头。修补护岸5270延长米。与此同时,人民政府还投资5亿5千4百万元,修复了仓库7座,露天堆场129943平方米,可容纳货物64900多吨。经过这样一番大规模地整治,终于使营口港起死回生。它不仅复苏了,并且较以前又有了相当的发展。从1949年到1955年,营口港共完成吞吐任务110多万吨,为支援解放全中国,抗美援朝战争和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此期间,营口港还以主人的姿态,接待了来自日本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商船,这些外国商船在进出营口港时,第一次升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他们第一次在中国引航员的引领下进出营口口岸。
但是,营口港的这种好光景并没能持续多久。
1955年,大连港从苏联的管辖下被收归中国。它以营口港无可比拟的优势很快就占据了东北地区第一大贸易口岸的地位。大连毗邻渤黄两海,得天独厚。它水深海阔,交通便利,不淤不冻,是天然良港。大连港的回归使营口港受到了冷落。开始步入萎缩。
而营口港的萎缩不仅仅是由于大连港的影响,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先天的不足。内河航道太长,且由于长期未进行疏浚淤塞严重。大船无法进出。即便是3000吨左右的轮船也要乘潮进出。更要命的是港口每年有4个月的封冻期,不能全年生产。这一切严重制约了港口效能的发挥。在此期间,国家也曾投资对港口设施进行了一些整治,但收效甚微。每年完成的吞吐量只有30万吨左右。还没有大连港一个泊位完成的吞吐量多。企业连年亏损,只有靠国家补贴才能勉强维持生存。每个月当要给职工开资的时候,局财务部门就要向交通部要钱。面对这种局面,有人提出干脆把营口港封掉算了!但是遭到了中央军委和国防部的反对。在那“备战、备荒”,时刻“准备打仗”的年月,国防部认为营口港处于我国内海,隐蔽性好。一旦发生战事,它可以起到其它港口无法起到的战略作用。于是,国务院给了营口港八个字方针:“平战结合,维护使用”。
如何维护呢?营口港人也的确想了一些不是办法的办法。到了冬季封港时节,港里没活了,他们就把部分装卸工人派出到沿海兄弟港口去打工以维持生计。不能外出的,就分派到全市各企事业单位去给人家烧暖气锅炉挣钱。为了减少亏损,他们还在港里开起了小工厂,用电炉炼钢,为其他企业加工铸钢零件,维修机械设备。美其名曰“以厂养港”。夏季,他们甚至搞起了汽水加工,生产汽水卖给其他单位用于防暑降温,以此增加微薄的收入。这些事曾一度在沿海各兄弟港口中被传为笑谈。
营口港在苦苦地挣扎!
营口港人不甘心沉沦。他们一直在探索着复兴和发展的途径。
起征
改革开放的大潮给营口港带来了生机。乘着这股大潮,营口港开始了新的征程。睿智的领导者们立足于现实,首先申请开展外贸业务,以解决港口货源和运力不足的问题。根据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国务院批准了营口港首先开展国轮外贸业务。1980年9月28日,我国远洋货轮“金刚岭”号首航营口港,顺利地靠上营口港3号码头。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篇时描写的那种场面。这一举措使营口港的局面迅速好转。当年就实现了扭亏为盈。
1984年,国家开放的步伐加大,一次开放了沿海14个港口。但却唯独没有营口港。
营口港有些失落!
营口港不甘心就此落后!
争取开放,这一时成了营口港职工,不!也是营口市人民的强烈愿望和诉求。
1984年3月,国务院副总理谷牧来营口港视察。港务局党委书记王希学对他说,“只要让我们开放,我们一分钱也不向国家要,港口效能就会成倍的增加。”
同年的7月19日,国务院总理赵紫阳来营口视察,乘拖轮考察了营口港。市长白立忱向他汇报的中心问题就是要求营口港开放。他满怀深情地对总理说:“没有营口港就没有营口市。港兴市兴,港衰市衰。以港兴市,是我们的发展战略!”
年7月19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赵紫阳视察营口港
胡耀邦总书记访问朝鲜归国时,顺路视察盘锦市。营口市的领导又特意赶去盘锦向总书记汇报工作,汇报的核心问题还是要求港口开放。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营口港和省市领导的一致努力,1984年10月15日,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了营口港的开放请求。同意营口港享受开放港口的政策。中央不再为此专门发文。这种情况被新华社一位记者戏谑地称为“开放列车上的站客”。
国家批准营口港开放后仅仅过了13天,1984年10月28日晚20点20分,日本国的货轮“鹤荣丸”号就靠上了营口港码头。这是解放后30多年进营口港的第一艘外轮!这无疑是营口港的又一件大喜事。也是营口港发展中的又一座光辉的里程碑。
日本籍货轮首航营口港
一子得手,满盘皆活。营口港一开放,外轮便纷至沓来。港口开放后的头一个月,就接待外轮10艘。次年,也就是1985年,全年共接待外轮183艘次。完成吞吐量152万5千吨,比1984年增长81%。其中外贸吞吐量63万5千吨。内贸吞吐量89万吨,实现利润678万元。营口港痛痛快快地打了一个翻身仗。
为了进一步适应开放的形势。营口港人加大了港口改造的步伐。对港口设施进行了大规模地修缮和改造。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修筑水泥路面的疏港路3000多米,把原来的泥土货场全部改造成水泥货场。新建仓库两座共6000多平方米。新建和改造3000吨级泊位两座。对航道进行了部分的疏浚。通过这样一番改造,使营口港面貌焕然一新。港口的通过能力和效益大大提高。除此而外,为了克服内河航道长,大船必须乘潮进出,等泊位时间过长的问题,他们采取了河道里停船待泊的策略。就是在河道里放上几只水鼓,把待装卸的船只乘潮预先领进来拴在水鼓上等待泊位。在泊位上作业的船一离开,这些船就可以立即靠泊作业。这样就大大缩短了船只的候泊时间,提高了码头的利用率,加快了船舶的周转速度。
另外,在辽河里停着几条大船,也成了辽河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营口的老百姓说:“有几十年也没看到这样的景象了!”
为了缩短冬季封港时间,1985年临近开港时,这个局港务部门的几位领导经过认真地科学分析,尝试用港作拖轮破冰获得成功。由两条拖轮在前破冰开路,后面四艘外轮同时尾随顶凌进港,浩浩荡荡,蔚为壮观。比预期提前10天开港生产。有了这一次的成功,他们的胆子更大了。1986年,他们租用了秦皇岛港具有破冰能力的大型拖轮破冰开港。这个局的党委书记王希学带领几名干部和新闻记者亲自登上拖轮坐镇督战。经过三天三夜的艰苦奋战,破冰十多海里。破开的最厚冰层达半米以上。当拖轮冲开冰层到达市区的时候,辽河岸边早已站满了看热闹的人群。人们欢呼雀跃,兴奋不已。有人甚至放起了鞭炮。就好像是过什么盛大节日。老百姓都纷纷议论说,“这是营口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壮举!”由于采取了破冰措施,使港口的开港时间比往年提前了一个多月。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营口港活起来了。它的变化使人眼花缭乱。它取得的成就令人叹为观止!引起了各家新闻媒体的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