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脂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名方中大枣的本草考证 [复制链接]

1#
重要小贴士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于年7月29日—8月1日在江西省南昌市举办“第七届中国中医药信息大会暨中医药健康及信息产品博览会”。为加快信息技术与中医药事业深度融合,推动名医经验的传承、传播与转化,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名医学术传承信息化分会定于同期召开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名医学术传承信息化分会换届选举会暨名医经验与产品转化研讨会。了解会议详细信息及报名直接点击文章最下方阅读原文。

来源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网络首发日期:-04-12

经典名方中大枣的本草考证

钱锦秀1,孟武威2,刘晖晖3,陈世彬3,赵佳琛1,王艺涵1,金艳1,张卫4,彭华胜1,蔡秋杰5,李兵6,杨洪军7,张华敏4,詹志来1通讯作者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北京;2.亳州市京皖中药饮片厂,安徽亳州;3.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深圳;4.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5.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北京;6.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7.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

大枣为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常用中药,用于脾虚食少、乏力便溏、妇人脏躁等。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中规定大枣的来源为鼠李科植物枣Ziziphusjujuba的干燥成熟果实。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并公布《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处方中包含大枣药材的名方有12首(旋覆代赭汤、吴茱萸汤、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黄连汤、当归四逆汤、黄芪桂枝五物汤、橘皮竹茹汤、麦门冬汤、厚朴七物汤、当归建中汤、清肝止淋汤),见表1,还有部分方剂的制法及用法中涉及少量枣的应用,可见大枣在经典名方中的使用频率相当高。同时,大枣被《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收载,是常见的药食同源物质,食用的量远大于药用。目前我国大枣种质资源丰富、分布广、品种众多、质量差异大。有研究发现,诸多品种的大枣在不同产地均存在品质差异,产地对枣质量的影响较大。另有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品种大枣品质,发现不同品种对品质影响亦较大,应根据地方实际情况选取质优的品种发展。面对品种繁多、分布范围广的大枣,经典名方开发过程中选取质优的药用大枣至关重要。其中,明确历代医家药用大枣的基原、产地等信息是重中之重。但通过文献查阅,目前对大枣的相关本草考证较为空白。因此,为了确保临床使用的药效,有必要对历代大枣药材的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考证,以期为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依据。

1名称考证

大枣作为药用被本草记载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枣”即“棗”,《说文解字》中记载:“朿为木芒。象形。凡朿之属皆从朿。读若刺。”段玉裁注:“今字作刺”,且《说文解字》中描述棗为“从重朿”。因此“棗”即说明了枣树长刺的特征,与《本草纲目》中的记载:“按陆佃《埤雅》云∶大曰棗,小曰棘。棘,酸枣也。棗性高,故重朿;棘性低,故并朿。朿音次。棗、棘皆有剌针,会意也。”相一致。又《本草蒙筌》:“诸果只载其名,惟枣独加大字故云。”《本草原始》:“入药须用青州及晋地肥大甘美者为良,故曰大枣”即说明枣的品质与“形大”的关系非常密切,故今入药多称为大枣。大枣的别名众多,多以性状特征或产地命名。

1.1以性状特征命名的名称

大枣按形状特征命名的有“红枣”“壶枣”“腰枣”“白枣”“狗牙枣”“鸡心枣”“牛头枣”“羊矢枣”“猕猴枣”等。大枣于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因其成熟果实为红色,称红枣。如东晋郭璞注《尔雅》:①“枣,壶枣。”注云:今江东呼枣大而锐上者为壶,壶犹瓠也。②“边,腰枣。”注云:子细腰,今谓之鹿卢枣。③“櫅,白枣。”注云:即今枣子,白乃熟??。郭义恭《广志》中记载因枣形状似狗牙、鸡心、牛头、羊矢、弥猴,因而得名狗牙枣、鸡心枣、牛头枣、羊矢枣、猕猴枣。

1.2以产地命名的名称

大枣按产地命名的有“南枣”“北枣”“金城枣”“临沂枣”“青州枣”“安邑枣”“信都枣”等。《本草崇原》:“其南方所产者,谓之南枣”,南方产的大枣称南枣。同理,北方所产大枣,谓之北枣。《本草经集注》:“江东临沂、金城枣,形大而虚少脂,好者亦可用。”此处的临沂枣、金城枣即为临沂、金城所产大枣。此外,“青州枣”“安邑枣”“信都枣”等命名也取自其产地。

此外,《名医别录》:“一名干枣,一名美枣,一名良枣”,即大枣一般晒干使用,又名干枣;因枣味甜而良美,故有良枣、美枣之称号。

2基原考证

枣的历史悠久,早在《尔雅》中就提到11种枣:“枣,壶枣。边,腰枣。櫅,白枣。樲,酸枣。杨彻,齐枣。遵,羊枣。洗,大枣。煮,填枣。蹶泄,苦枣。皙,无实枣。还味,稔枣。”并参考(东晋)郭璞及(宋代)邢昺疏的注释,见表1,对其所提到的枣品种进行考证。壶枣、腰枣均为大枣的品系之一,今仍有栽培使用;白枣为大枣近成熟的鲜品,今俗称青枣,作食用;此处的酸枣与今酸枣一致,其仁入药称酸枣仁;羊枣为今君迁子Diospyroslotus的果实,与今大枣基原不同;大枣为河东猗氏县,今山西临猗县,枣中形状较大者,名大枣;苦枣是大枣中味道苦者,是古代的原生枣树,今较少见;稔枣是大枣的品系之一,甜味比较淡,今淘汰。齐枣由于相关描述少,无从得知其品种;填枣为大枣蒸/煮熟后的加工品,今称乌枣。

大枣被本草收载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大枣:味甘、平。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长年。”可见其所记载大枣的性味、功效作用与今基本一致。南北朝《本草经集注》:“旧云河东猗氏县枣特异,今青州出者,形大,核细,多膏,甚甜。郁州互市亦得之,而郁州者亦好,小不及尔。江东临沂金城枣,形大而虚,少脂,好者亦可用。南枣大恶,殆不堪啖。”“河东猗氏县”即今山西临猗县,根据产地分析,此处的枣可能是《尔雅》中提到的“大枣”,“特异”可能指的是果实较大,似鸡卵。据此对山西,尤其是临猗县的枣树品种进行筛选,发现临猗梨枣恰好具有如同鸡卵的特点。临猗梨枣是今所用大枣基原的栽培变种,但其为鲜食品种。“青州出者”具有“形大,核细,多膏,甚甜”等特点,青州(今山东)仍是现在大枣的主要产区之一,虽无法确定是何品种,但可看出其特点与今优质药用大枣的性状特征接近。“郁州者亦好,小不及尔”说明郁州(今江苏)枣品质也较好,但比山东枣小。今江苏确有枣树分布,但除此处外鲜有提及郁州枣,可能是因为陶弘景是江苏人,所以对其本地品种的枣有所了解。此外,“江东临沂金城枣”品质一般,虽“形大”但“少脂”,此处的“脂”可能是指糖。“南枣大恶”的原因可能是其坚燥少脂,即含糖量低,这与南方气候不利于糖分积累有关,不知此处的“南枣”是泛指南方的枣还是浙江义乌一带枣的加工品南枣,若是指义乌南枣,则其品种主要是义乌大枣。

唐代《食疗本草》:“第一青州,次蒲州者好。诸处不堪入药”。此处提到青州(今山东)大枣最好,其次是蒲州(今山西),别处大枣品质不佳。与今大枣的道地产区相符合。宋代《本草图经》:“大枣,干枣也。生枣并生河东,今近北州郡皆有,而青、晋、绛州者特佳。江南出者,坚燥少脂。谨按枣之类最多。郭璞注《尔雅》∶……。而酸枣自见别条,其余种类非一,今园圃皆种莳之,亦不能尽别其名。又其极美者,则有水菱枣、御枣之类,皆不堪入药。盖肌实轻虚,暴服之则枯败。惟青州之种特佳,虽晋、绛大实,亦不及青州者之肉浓也。并八月采,曝干。南郡人煮而后曝,及干,皮薄而皱,味更甘于它枣,谓之天蒸枣,然不堪入药。又有仲思枣,大而长,有一、二寸者,正紫色,细纹小核,味甘重。北齐时有仙人仲思得之,因以为名。隋大业中,信都郡尝献数颗,近世稀复有之。又广州有一种波斯枣,木无旁枝,直耸三、四丈,至巅四向,共生十余枝,叶如棕榈。彼土亦呼为海棕木。三、五年一着子,都类北枣,但瘥小耳。舶商亦有携本国生者至南海,与此地人食之,云味极甘,似此中天蒸枣之类,然其核全别,两头不尖,双卷而圆,如小块紫矿。种之不生,疑亦蒸熟者。近亦少有将来者”。《图经》除引用前人部分描述外,还增补了“水菱枣”“御枣”“天蒸枣”“仲思枣”“波斯枣”等枣。此处提到“水菱枣”、“御枣”为枣中极美者,不知此处的美是指味道还是外观,可能为古代的鲜食品种或观赏品种。“天蒸枣”为枣的加工品,即今乌枣。“仲思枣”在宋代已“近世稀复有之”。而根据描述可知“波斯枣”是棕榈科海枣PhoenixdactyliferaL.的果实,与今大枣基原不同,波斯枣原产自波斯,现我国处于热带或者亚热带的多省市亦有引种栽培。除此之外,《本草图经》附有一幅大枣图(图1A):小枝下垂,2~7个簇生于矩状短枝上;叶卵形,顶端钝成圆形,具小尖头,基部稍不对称,近圆形,基生三出脉;果实长卵圆形。图中大枣所表现出来的枝、叶及果实特征与《中国植物志》中鼠李科枣属枣(原变种)Z.jujubavar.jujuba及无刺枣(变种)Z.jujubavar.inemmis的相关描述一致,并且检索枣的近缘科属种,根据其枝的形态、叶基生三出脉以及果的形状等可以初步判断此处入药的大枣基原是Z.jujubavar.jujuba或Z.jujubavar.inemmis。

宋代《本草衍义》:“大枣,今先青州,次晋州,此二等可晒曝入药,益脾胃,为佳,余只可充食用。又御枣甘美轻脆,后众枣熟。以其甘,故多生虫。今人所谓扑落酥者是。又有牙枣,先众枣熟,亦甘美,但微酸,尖长。此二等,只堪啖,不堪收曝。今人将干枣去核,于铛锅中微火缓逼,干为末,量多少,入生姜末为汤,点服,调和胃气。又将煮枣肉,和治脾胃丸药尤佳。又青州枣去皮核,焙干为枣圈,达都下,为奇果。”上述不仅记载了枣果的品质,还注意到不同成熟期,不同用途,以及产地和品种等信息。青州、晋州枣晒干可入药,青州枣去皮核烘干称“枣圈”,今仍有此商品规格。御枣“后众枣熟”说明其应为枣的晚熟品种,且从“甘美轻脆”“只堪啖,不堪收曝”可初步判断御枣应为鲜食品种。牙枣“先众枣熟”说明其应为枣的早熟品种,且“亦甘美,但微酸,尖长。”与今牙枣品系类似。

明代《救荒本草》记载:“树高一二丈,叶似酸枣叶而大,比皂角叶亦大,尖觥光泽,叶间开青黄色小花,结实总数甚多。”此处提到大枣叶的形态与酸枣叶相似,但比酸枣叶大。因此可以初步认为大枣和酸枣存在亲缘关系,且叶片“尖觥光泽”、叶腋“开青黄色小花”等特征符合枣属植物。李莉等通过SRAP标记技术对枣属植物的亲缘关系进行研究,认为枣和酸枣应该作为同一种内两个亚种处理。而《中国植物志》中将酸枣作为枣的一个变种。不管是亚种还是变种均说明了枣和酸枣的亲缘关系非常近,且《中国植物志》中描述酸枣叶与枣叶形态基本一致,但酸枣叶较小,这与上述记载“叶似酸枣叶而大”一致。另外查阅相关近缘种,发现大多数植物叶脉存在明显下陷或凸起,而酸枣和枣则不明显。且根据《救荒本草》附图中枣树带刺,可排除无刺的物种。所以此处的原植物更可能是枣(原变种)Z.jujubavar.jujuba。另外,《中国植物志》中记载枣树高达十余米,与“树高一二丈”不符,但由于地方品种差异、采摘方便、栽培习惯及年限等因素,并不能将树高作为种属判断的决定性依据,比如《中国果树志·枣卷》中描述其“高达6-12m以上”。除树高外,其他特征(包括附图中的三出脉、枝带刺等特征)与枣(原变种)Z.jujubavar.jujuba一致。

明代《滇南本草》:“赤小枣,味甘、性平,小而赤色,有刺。四月生叶,五月开小白花,七、八月摘取。肥大甘美。”明代《本草品汇精要》:“其木高三五丈,枝上多刺如针。四月发萌,渐生叶,至五月开花,黄白色,七八月结实,熟则紫赤”。并且结合其附图(图1B),可得到以下信息:“高达十余米”、“枝常具刺”、“花黄白色”、“核果成熟时红色,后变红紫色”、“花期5-7月,果期8-9月”、“小枝比长枝光滑,呈之字形曲折,具两个托叶刺”“核果长卵圆形”等。根据其“木高三五丈”可排除一般为灌木或小乔木的鼠李科枣族植物,比如蜀枣Z.xiangchengensis、酸枣Z.jujubavar.spinosa等;根据果实大小形状颜色等信息,可排除果实较小、不是红色、非类长卵圆形的物种,比如大果枣Z.mairei、山枣Z.montana等。综合来看,以上描述与枣(原变种)Z.jujubavar.jujuba最为符合。

明代《本草纲目》:“枣木赤心有刺。四月生小叶,尖觥光泽。五月开小花,白色微青。南北皆有,惟青、晋所出者肥大甘美,入药为良”。此处简单描绘了叶及花的特征及其优质产地,与之前的本草文献记载相似,无明显出入。根据“肥大甘美”可排除部分肉薄、小果及口感非甘甜的物种。另外这里提到的“枣木赤心”补充了枣树的心材发红的特点。结合附图(图1C),还可以粗略看到“当年生小枝下垂”、“叶卵形”、“核果长卵圆形”等形态特征。综合来看此处的大枣与枣(原变种)Z.jujubavar.jujuba接近。明代《本草原始》:“木赤心,有刺。四月生叶,尖觥光泽。五月开小白花,色微青,结实生青熟红。”明代《本草乘雅半偈》:“近北州郡皆出,青州者特佳。木心绛赤,枝间有刺。四月生小叶尖泽,五月开小花青白,作兰香,七八月果熟,南北皆有”。《本草原始》、《本草乘雅半偈》中的性状描写多沿用之前的本草记载,无所发明。且《本草原始》中的附图(图1D)中小枝下垂,叶卵形,基部稍不对称,基生三出脉,核果长卵圆形等形态也与枣(原变种)Z.jujubavar.jujuba一致。清代《本草崇原》:“开小白花,生青、熟黄,熟极则赤”,此处简单描写了枣花及果实,与枣Z.jujuba相似。

近现代以来,不少学者对大枣的学名做了考订。年,伊藤圭介根据所获赠的《日本植物志》(瑞典人桑伯格著),编译了《泰西本草名疏》。该书首次引入了林奈的植物分类法,为日本最早的近代分类书籍,其中记载枣曾用过的两个拉丁名Rhamnuszizyphus与Z.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