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脂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萱草母亲花,忘忧草 [复制链接]

1#

今天是母亲节,通常人们会选择用一束康乃馨向母亲表达自己的感恩和爱意。其实,我国自古就有一种植物是母亲的象征,被誉为中国的“母亲花”,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萱草”,也叫“忘忧花”。

萱草

萱草又名谖草,谖就是忘的意思。最早文字记载见之于《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萱草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培育历史。

忘忧草

《诗·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毛传:“谖草令人忘忧。”故称其为忘忧草。西晋·张华《博物志》:“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曰忘忧草。”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下亦称:“萱草一名紫萱,又呼为忘忧草。”因此,“萱草忘忧”就成了排解忧愁的典故。

汉·蔡琰《胡笳十八拍》:“对萱草兮忧不忘,弹鸣琴兮情何伤。”三国(魏)·王朗《与魏太子书》:“不遗惠书,所以慰沃,奉读欢笑,以藉饥渴。虽复萱草忘忧,皋苏释劳,无以加也。”三国(魏)·嵇康《养生论》:“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唐·张九龄《题画山水障》诗:“萱草忧可树,合欢愤益蠲。”唐·李白《送鲁郡刘长史》:“托阴当树李,忘忧当树萱。”

母亲花

《诗·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朱熹注曰:“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古制,北堂为主妇居室,也是母亲居室,因以代指母亲。古时候当游子要远行时,就会先在北堂种萱草,希望减轻母亲对孩子的思念,忘却烦忧。

因此,历代文人常以萱草作为咏吟的题材。写《游子吟》的唐朝诗人孟郊,在另一首感念母亲的《游子诗》中写道:"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中国自古重视孝道,体现在诗歌上,仅以“北堂萱”入诗的作品就有百余首。

五月,正是萱草盛放的季节,在这个母亲节,送母亲一株萱草,以慰母心,乐而忘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