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脂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海岛寻梦春节话美食胶东面食香喷喷齐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最好医院在哪 http://baidianfeng.39.net/
我们胶东半岛(山东东部的沿海地区)素来有春节前蒸面食的习俗,在这辞旧迎新之际,家家发面、蒸面食取“发”“挣”吉祥之意。一锅热气腾腾的、一个个具有象形图案的“年年有鱼”“寿桃献瑞”“如意吉祥”的大饽饽,寄托了胶东人民对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的美好追求。但现在条件好了,满街都有卖的,许多家庭就不用亲自做了。这不昨天朋友给送来了两箱饭店加工的面食,品种繁多,有大枣粘在外皮上的枣饽饽、有大黄米馅的、有豇豆馅的、有红糖馅的。样式也多:有圆形的、有饺子状的、有三角形的、有桃子有鱼有莲子有如意形状的,这后四样都是用那种木头刻制的模具完成的。其中还有一大袋是以生肖形状蒸制的十二个小动物,个个生灵活现的样子。我急忙联系快递小哥将一箱邮寄给远在南方的亲戚,以解思乡之情;另一箱放到北窗外露天地的凉台上,一直能吃到正月里。现在的孩子对面食没什么兴趣,还是我们这代人对春节的面食感情很深。每逢春节,我尤其怀念六、七十年代在海岛时,那些渔家人做的大饽饽啊。那时,当地以打鱼为主,粮食作物种植的很少,基本口粮都是当地的粮管所按人均数量每月供给制分配。每月每人二十几斤的供量基本上以面粉为主,面粉也都是上年度的陈粮,国家粮库的粮食都是每年进新粮换出陈粮,名曰“战备粮”。小时候我家的面粉都是用来包饺子、做包子的,爸妈是沈阳人,喜欢吃大米,不常蒸馒头。每月到粮管所买粮的时候,妈妈总喜欢要粗粮,因为大米是归类到粗粮里的。但那时候每人每月只有5斤的粗粮,大米成了稀罕物,粮管所也无法协调。好在部队里有家庭条件好的,余下的粗粮就换给了我家,解决了我家子女多粮食不够吃和爸妈的饮食偏好。每月到粮库去买一次粮,我陪妈妈去的次数最多,因为哥哥姐姐都大我很多,早早都参军和参加工作离开了家。同学海波的妈妈在粮管所工作,每次去都看见阿姨穿的工作服、带的帽子上面都是白花花的粉末。阿姨卖粮时都是把称好的面粉从一个铁皮围成的上面大、下面小的模具里,倒进我们自带的面袋里,“砰”的一声,粉末飞扬,我们的眼睛会不由自主眯缝起来。现在每到圣诞节,看到大白胡子的圣诞老人都会先想到过去卖粮人的满脸面屑。我出生在海岛,从小喜欢吃面食,当妈妈不做馒头的时候,我都是表现积极的去部队食堂买馒头,宁肯排长队也要吃上这顿馒头。每到“八一”建军节时,买回的馒头都会比平时买的颜色白很多,听大人们说是“八五粉”,就百思不得其解:“八一怎么不吃八一粉,还八五粉?”直到长大后才知道,“八五粉”是小麦粉磨过程中,面粉提取的精度,越白的面粉就越精,后有叫“精粉”的就是这个道理。春节前当地老百姓用面粉蒸饽饽(较大个的馒头)是腊月里忙年的重头戏。发好了面要让家里的男人来揉这个面,男人劲大,揉的面越硬越好,这样蒸出来的饽饽才密实没有蜂窝眼,筋道好吃。那时每家每户的子女都多,一般都用八印或是十印的大铁锅,十印的锅内直径是八十公分,在里面放上十个左右的生面胚,面胚个越大,越显示这家的生活好,富裕。灶底下的火也要用岛上种植最多的,带松油、劲大的松树枝子来烧,当蒸好出锅的饽饽麦香四溢时,掰下一块就着鲜鱼、虾酱或咸鱼,甭提多美味了。大饽饽出锅时趁热在最上面的中心处点上一个红点,这个大饽饽就一下子区别了日常做的馒头,有了节日喜庆的面相。待凉透后用竹篮盛好挂到高处或放到厢房的空水缸里,过年走亲戚时当礼品用或做祭祖的贡品。当用小竹篮装上一、两个大饽饽,上面用干净的龙佩(海岛方言,即毛巾)蒙上,走亲访友实属上乘。对方家如果条件好的会用蛋糕、桃酥来回礼,大部分的家庭还是用自家蒸的饽饽来回礼。几轮下来,可能最终自己家的饽饽又转了回来。我们部队家属一般没几家蒸饽饽,像我家以吃大米为主的更没有这个节目了,但我们会收到房东家送来的大饽饽。有一年春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在睡梦中被妈妈推醒,原来妈妈到房东家去帮忙拉风匣,烧火蒸饽饽了,夜深回来时带了一个刚出锅的大饽饽,还热乎着呢。闻着香喷喷的大饽饽,我终究是没忍住大馋虫,坐在被窝里睡眼惺忪的啃了起来。至今,每每想起那个夜晚,我都心里暖洋洋的,麦的香味仿佛还留存在唇齿间。部队食堂偶尔也会调剂食谱,那种用白面粉制做的、用油炸过的“小果”,也是我们大院孩子们的至爱。小果是用面皮切成菱形,当油炸过后每个中间会有一个凸出的空间,我们小孩子有时就叫它“气鼓”。每当捧个饭盆排队买回家,路上就被那金灿灿、香喷喷的“气鼓”给馋的不轻,头低的很深,在“气鼓”上抽动鼻翼使劲闻闻,但从不敢动口“先尝为快”,因为被爸妈教育过,都很听话。由于食堂做“小果”的次数少,偶尔做一次时本来家里这天不用买饭的,但听说食堂卖这个,我就会急急忙忙从大人手里接过饭盆和饭票往食堂奔,去的早了就能买到,去晚了就空手而回了。吃完小果,盆里剩下的渣渣也会倒在稀饭上面,搅合一下,吃下去,口齿生津,香死了。当地老百姓除了在春节用面粉蒸制这些饽饽之类的面食,在每年农历的七月七、八月十五也会用面粉做出“巧果”“月饼”之类具有特色的民俗风味面食。家家户户都有几个用木头刻制的用来制作巧果和月饼的模具,逢节使用,频率不高,有时邻居们也会相互借用。我家这些年搬家多次,唯一没有遗失的就是这些模具,非常珍贵。记得我三姐前些年要到澳洲去看孙女,想带几个模具过去,我就是不舍得把家里的给她两个,愣是跑遍了本地的几个市场找寻,最后还是在国庆节期间逛南山公园时,才发现一个农村老哥摆地摊在卖这些玩意,每个20到50元的价格不等,于是就给三姐买了几个。三姐也不负众望,漂洋过海到澳洲后给儿孙们展露制作胶东面食的手艺,使我们灿烂无比的中国民俗之槐宝在外国的大地上得以发扬光大。去年七夕节期间,我一个早当上奶奶的好姊妹,跟我借模具要给孙女卡巧果,制作期间她发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