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脂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司汤达红与黑开挂的人生,梦碎的结局, [复制链接]

1#
北京有哪些比较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一部有着深刻文学内涵和批判现实主义的伟大文学作品。主人公于连是一个真实的而又爱憎分明的人,他所代表的是那个时代里与命运抗争,希望通过自身努力改变人生命运的人物缩影。

《红与黑》其实就是主人公于连的一部奋斗史,尤其是对希望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的人来说,“于连”的“红”的影子一直是存在的。于连快到十九岁时到德·雷纳先生家当家庭教师,二十一岁左右进德·拉莫尔府当秘书,二十三岁前后入狱,两个月后为他的生命画上句号。

在这四年时光中,于连唯一的念头是“发迹”,是“飞黄腾达”,进军队还是进教会,只是机缘问题。于连早就规划好了自己的人生:“在有利的条件下,按照那时法国实行的风尚,当兵或当教士。”在当时的法国,两者都不失为一种好出路。

《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出生在小城维里埃的一个木匠家庭,从小与自私的木匠父亲和两个粗俗的哥哥生活在一起,缺少母爱的关怀,这时的于连是妥妥的草根阶层。

于连体弱瘦小,但却聪明而勤奋喜欢读书,他从小就跟随谢朗神父学习宗教神学,并在拉丁文学习方面展现出异于常人的造诣和天赋。于连的第一个快乐就是读书,读他自己的“心爱的书”:卢梭的《忏悔录》、拿破仑的《圣埃伦岛回忆录》及大军公报,拿破仑的榜样“给自认为极不幸的他带来安慰,又使他在快乐的时候感到加倍的快乐”。

于连虽然出身低微,但他不像父亲和两个哥哥一样碌碌无为,不甘心做一个木匠。天资聪颖的他努力读书,希望通过知识来反抗命运。于连的第二个快乐是摆脱了父兄的欺侮和虐待,虽然还不是离开维里埃,但已差不多是“飞黄腾达”的第一步了。

就和所有奋发向上的年轻人一样,需要伯乐发现自己的才华。终于,于连的拉丁文天赋被维里叶市长雷纳先生发现,于连正式成为雷纳市长的家庭教师。也就是在市长家里,年轻的于连和市长夫人情人关系。这是于连第一次步入上层社会,此时他真正认识到了阶层的重要性,也体会到成为一个跻身上层社会的成功人士的优越感。

于连虽然通过自身的努力他跻身上流社会的圈子,却没有认同贵族们的观点和言论,这体现了他性格中矛盾的地方:一方面他鄙视权贵阶层,内心没有对贵族阶层的畏惧;另一方面,为了发展他不得不从事枯燥无味的神职工作,他努力地记着那些圣经里的句子,只为得到神父的赞扬和贵族们的欢心。

于连表面上呈现出虔诚的基督徒的样子,内心却是不相信的,甚至是抵触的。但即使他鄙视教会的愚蠢,但他最终还是向教会妥协,只有这样他才有可能获得他梦寐以求的金钱地位和财富,才能出人头地。

于连作为一个追求平等的青年,他是仇视富人的,但他对他所鄙视的雷纳市长却毕恭毕敬,生怕说错话做错事。

在和德·雷纳夫人的恋情暴露后,于连被迫离开维里埃尔市,到省会贝尚松神学院学习。在这个人间地狱里,尽管于连为了向上爬拼命掩藏起自己的真实想法,以达尔杜弗为老师,选择“一连串的虚伪作为唯一的武器”。

进入神学院学习之初,于连非常胆怯畏缩,但是到后来,他开始意识到教会信徒的虚伪,开始不再盲从权威。虽然于连不再盲从权威,但是于连深知只有借助神学的道路才可以真正让自己跻身上流阶层。

在进入神学院的初期,于连还唯唯诺诺,到了中期阶段,在于连对神学院的本质有所了解后,于连的思想开始出现激烈的抗争,于连甚至认为在这里什么也学不到。

至于教义的进步、教会史的进步等,不过是一个表面的看法而已。于连自己也清楚地知道,教会是自己成为贵族以及跻身上流社会的钥匙。

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即便于连对此非常排斥,但是也必须抓住这个机会,只有成为神父,成为主教,才能够实现自己成为贵族的梦想,才能取得成功。于连深知只有借助神学的道路才可以真正让自己跻身上流阶层。

于连自身就是一个无神论者,但是为了自己的目的,却要强迫自己成为崇尚天主的虔诚信徒,带领市民信教。于连做很多事情时都先出于自身利益思考,但是有时候却流露出思想家或者哲人的神色。

纵然于连非常虚伪,但是他的虚伪却给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好处。因为对于连来说,他对世界的憧憬,以及如何在这个世界上有所作为,是压倒一切的

于连因为对教义的娴熟在三百一十二名修道者中脱颖而出,当上了《圣经》课的辅导教师,被任课教师引为知己,受到热情的款待;他可以单独用膳,还可以到花园里散步,并得到大主教的珍贵礼品,还得到院长彼拉神父的青睐,被冠以“院长的干儿子”的雅名。

于连凭借着自己的天赋和才学很快便得到了彼拉尔神父的信任,正式成为上流人士。于连不断参加上流宴会,但是由于于连心中始终对富人存有一定鄙夷,其难以习惯富人在宴会中的轻佻打趣,于连羡慕绅士的优雅风度,但是当他看到上流宴会中绅士们的嘴脸后,也只能从内心里发出抗议。

由于受野心的驱使,于连不得不生活在一连串矛盾痛苦之中:他根本不相信上帝的存在,却需要装出一副热烈的、虔诚的面孔;于连把全部《圣经》看成谎言,却将整部拉丁文《圣经》和《教皇论》读到能够背诵;于连明明憎恨贵族的特权,却不能不用包藏着“痛苦的野心”的热忱去料理侯爵的事务,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为贵族的秘密会议送情报……。

然而这一切努力仍不能填平等级的鸿沟,在那般贵人的眼里,于连至多是个服务得很好的仆人罢了。对于这一点,司汤达一针见血地指出:对于上流社会,他感到的只是仇恨和厌恶,这个上流社会实际上只是在餐桌的末端接纳了他。

因为身份地位的卑微,他不敢在宴会上发言,只是在内心深处一味地愤慨和思考,在跻身上流社会的过程中,他不是没有思考过自己的所作所为,但是他还是选择沉溺于上流阶级的物质生活中。

但在复杂的教派倾轧中,于连还是被逐出了神学院。由于得到彼拉院长的推荐,于连又来到首都巴黎,成了木尔侯爵府里的私人秘书。为了能够混迹于上流社会之中,于连小心翼翼夹着尾巴做人,一心只想着功名富贵。

也就在此时,于连的心态发生了一些变化,他想要成为上流社会的人士,但他同时也对富人阶层的内心充满了鄙视。正是这种不平衡的心态,才让于连迫切地想要出人头地。

实际上,于连自打“很小的时候”看见几个从意大利归来的威风凛凛的龙骑兵,从而“发疯般地爱上了军人的职业”,后来在“十四岁时”又眼看着一个儿女成行的治安法官败于一个三十岁的副本堂神甫,就绝口不谈拿破仑了,立志要“当教士”。

此后八九年当中,于连实际上一直在士兵和教士之间游移徘徊。用他的话说,就是:“在拿破仑治下,我可能当个副官;而在这些未来的本堂神甫中,我则要当代理主教。”总之,于连是要“宁可死上一千次也要飞黄腾达”。

在《红与黑》中,于连的两次爱情经历也是值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